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阵发性房颤药物转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异常,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增高。房颤如不及早复律可形成左房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液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增加复律的困难。因此主张尽早、尽可能复律。自1999年1月~2004年2月,笔者对153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应用西地兰、心律平进行药物转  相似文献   

2.
当前心脏病学领域争议的问题很多,下面选择7个与临床关系比较密切的问题,复习新近文献,结合个人认识予以讨论。一、房颤复律前后抗凝剂的应用房颤复律前后是否服用抗凝剂,临床医生多按个人经验办事,笔者多年来一般不采用抗凝剂。但房颤复律后确可发生栓塞并发症,发生率0~7%不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取决于有无心脏病及房颤  相似文献   

3.
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为0.4%~0.9%。如不及时复律可形成心房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增加复律的困难。因此主张尽早复律,但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房颤,应该选择何种药物治疗,临床上意见不一,本实验通过随机对照研究以了解静脉注射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疗效是否优于毛花甙C,并评价其减慢心室率的作用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易引起脑栓塞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房颤占所有脑卒中病例的15%,而且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因此如何预防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认为,房颤发生时间大于48h必须在复律前后抗凝如复律不成功或者复律后无法维持窦性心率,则必须考虑长期抗凝问题。  相似文献   

5.
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有序的心房电——机械活动丧失,可造成心搏出量和心输出量的下降,导致血流淤滞,易于血栓形成,进一步可发生血栓栓塞。房颤的复律治疗可以缓解心律失常症状,改善血液动力学,还可能减少心源性栓塞的危险。为了探讨心房收缩功能的恢复过程,本文报告11例房颤复律病人的多普勒心超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了有节律的收缩,尤其快速房颤时心室舒张期缩短,心室充盈压降低,心脏的每搏量减少,从而影响心、脑、肾及人体各器官微循环与供血,快速房颤可引起心肌耗氧量明显增加,而冠脉供血减少,导致病人心绞痛、低血压、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心衰。同时,增加血管栓塞或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一般房颤无瓣膜病时,中风的几率增加5~7倍,而有心脏瓣膜病时增加17倍。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因此,心脏电复律术为实用的临床治疗技术,目前仍需要简单、方便、安全的复律方法。而慢性房颤标准的经胸电复律成功率低,使用能量高。我们使用胸背铝箔电极贴片经胸电复律慢性房颤较标准手持电极板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房颤患者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急诊复律前是否抗凝与血栓栓塞风险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就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的房颤复律患者,观察出院后血栓栓塞事件。结果:房颤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者复律后出院共473例,277例复律前未接受抗凝治疗,196例复律前接受抗凝治疗。复律后随访0-360天,和抗凝组比较,未抗凝组血栓栓塞风险HR为1.45 (95% CI: 1.21–1.72);和药物复律比较,电复律的血栓栓塞风险HR为1.61 (95% CI: 1.22–2.15)。HR值在CHA2DS2-VASc评分=1和CHA2DS2-VASc评分≥2分别为1.57(95% CI: 0.81–3.01 ) 和 4.61(95% CI:2.71–8.15)。结论:CHA2DS2-VASc评分≥1的房颤患者持续时间小于48小时复律前抗凝在降低血栓栓塞风险方面可能获益。  相似文献   

8.
许俊堂 《中国医刊》2006,41(4):51-51
体循环栓塞是伴随复律(cardioversion)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发生在体内和体外电复律、药物复律和自发复律时。Bjerkelund和Oming在一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电复律前后未抗凝者栓塞发生率为5.3%,接受抗凝降低至0.8%。Goldman报告,400例房颤病人口服奎尼丁复律栓塞发生率为1.5%,这与Lown在450例电复律患者观察到1.2%的栓塞发生率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9.
从1978年1月至1983年6月间对149例人工生物瓣膜置换术并有房颤的患者进行了随访,其中房颤复律组84例,未复律组65例。术后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者,复律组为48.2%,未复律组为26.3%;栓塞发生率复律组为1.9%,未复律组为10.5%。故期望生物瓣膜置换术后仍有房颤的患者尽可能予以复律。  相似文献   

10.
袁崇霞  任军生 《医学文选》1999,18(4):691-692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绝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心外疾病,亦有少数原因不明。及时转复为窦性心律可增加心搏量,改善心功能,防止心房内血栓形成和栓塞现象。由于同步直流电复律成功率高,安全性大,副作用小且所需时间短,而成为房颤转复的首选措施。我们分析了我院于1992年9月至1999年3月,采用该方法治疗42例门诊和住院的房颤病人,体会到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房颤电复律成功率和预防并发症发生的重要保证。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所有应用同步直流电复律术的房颤病人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1基本病因…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以下称房颤)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容易形成血栓及左心功能不全,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及致残率.故对房颤的治疗研究已经成为心血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传统的治疗房颤的方法是把药物及电复律不能转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给予积极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栓塞形成的治疗上.然而经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房颤的持续存在仍是死亡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故房颤的预防和积极转复窦性心律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阵发性心房纤颤及扑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 ,其发病率为 0 .4 %~ 0 .9% ,如不及早复律可形成左房血栓导致动脉栓塞、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电生理重构 ,增加复律困难。因此 ,临床上主张尽早、尽可能复律。本文就静推胺碘酮与心律平对阵发性房颤及房扑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0 0 0年 9月— 2 0 0 2年 12月本院住院房颤及房扑患者 4 2例 ,男 30例 ,女 12例 ,年龄 30~ 75岁 ,房颤及房扑持续时间 30min~ 7d ,无使用胺碘酮及心律平禁忌证。其中高血压 8例、冠心病 5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 5例、酒精性心肌…  相似文献   

13.
<正>房颤复律包括电复律、药物复律以及药物联合电复律,虽然房颤复律有助于缓解症状,但也存在血栓栓塞的风险。目前指南推荐复律前至少抗凝3周,复律后至少继续抗凝4周,维生素K拮抗剂也是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存在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需要频繁监测凝血功能等弊端。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的出现弥补了维生素K拮抗剂的部分缺陷。依度沙班,NOACs中  相似文献   

14.
龚丽萍  张玉辉 《农垦医学》2011,33(4):355-356
随着冠心病、高血压的发病率的增加,心房纤颤发生的数量逐年上升。长期心房纤颤时可引起患者的不适感甚至恐惧心理,更严重的是可引起心房附壁血栓,致栓塞现象及心力衰竭。从而严重影响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1],因此,积极转复窦性心律是非常必要的。其中,电击复律在房颤患者的治疗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了37例房颤患者在我院心内科行直流电复律的护理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阮静  王旭辉 《医学综述》2012,(22):3757-3760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基础及临床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脑钠肽作为一种心功能标志物,临床已应用于评价心力衰竭,近年来脑钠肽在房颤复律方面的研究已引起广泛关注。现从脑钠肽的生理学、房颤时的分泌机制及其在房颤电复律、药物复律中的相关研究和预测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叶红华 《宁波医学》2000,12(4):163-165
目的 初步探讨房颤自行复律的可能性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3例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72小时患者的临床和心脏扇超资料,并作自行复律和非自行复律组的比较。结果 173例口才中65.32%房颤自行复律,自行复律组和非自行复律组相比,房持续至入院小于24小时者多见,入院时心功能较好,EF较大,左房较小。结论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72小时患者中的约65%可自行复律。自行复律者多为房颤持续发作24  相似文献   

17.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心房快速紊乱的律失常,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但可引起心房内栓形成与栓塞并发症,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其不当的快速心室反应和不规整心律还可导致血流动力学障碍加重器质性心脏病和引起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因此积极转房颤并维持窦性心律目前受到大家的高度重视。目前能够转复房颤,特别是快速复律的药物较少。近来国内外医院的研究显示,伊布利特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初步探讨房颤自行复律的可能性和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173例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 72小时患者的临床和心脏扇超资料 ,并作自行复律和非自行复律组的比较。结果  173例患者中 6 5 .32 %房颤自行复律 ,自行复律组和非自行复律组相比 ,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 2 4小时者多见(P <0 .0 1) ,入院时心功能较好 (P <0 .0 1) ,EF较大 (P <0 .0 1) ,左房较小 (P <0 .0 5 )。结论 房颤发作持续至入院小于 72小时患者中约 6 5 %可自行复律。自行复律者多为房颤持续发作 2 4小时内入院 ,入院时心功能较好 ,左房较小。  相似文献   

19.
心房纤颤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伟明 《医学文选》2002,21(1):88-91
心房纤颤 (简称房颤 )是临床较常见的心律失常 ,由于房颤的临床特点和近年来房颤在发病机理及治疗上的进展 ,房颤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现结合近年文献 ,对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1 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原则是 :控制心室率 ;抗凝 ,降低栓塞危险性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治疗基础心脏病。临床上往往根据发病时间对房颤进行分类 ,并以此选择治疗方案。房颤分为 :1阵发性房颤 ( <2~ 7天 ) ,常 <2 4 h可自动转复 ;2持续性房颤 ( >2~ 7天 ) ,不加干预不自动转为窦性心律 ,形成慢性房颤 ;3持久性房颤为慢性房颤 ,因多种因素已不能复律 ,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接受不同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在心脏复律前其心房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为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的心脏复律的有效性,并探讨心房血栓的出现与临床及心脏超声数据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共纳入拟行房颤心脏复律的757例连续病例。将这些患者分成4组:有效的常规口服抗凝组,短期抗凝组,无效的口服抗凝或亚治疗剂量抗凝组,因不同临床原因而行疗程<3周的有效口服抗凝组。所有患者均在心脏复律前进行了TEE检查;如出现心房血栓或左房声学显影异常,则延期进行心脏复律。在心脏复律后评估血栓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在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