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永华  邱纯  王琳 《西部医学》2015,27(1):50-51,54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法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就诊病人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内镜下靛胭脂-美蓝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观察组(83例)分别检出早期胃癌25例、不典型增生14例和萎缩性或肠化生21例,对照组(75例)分别检出12、11例和16例,观察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72.29%。对照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52.00%,两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明显染色分界区的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美兰双重染色能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诊断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兰-靛胭脂双重染色法在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胃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先在不染色的情况下进行常规活检,然后再在内镜下进行美兰-靛胭脂双重染色,在进行组织活检,对比两种方法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双重染色后活检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73.33%,常规活检的检出率为51.11%,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进行内镜下双重染色后,29例有明显的染色分界区,14例无明显的染色分界区,有染色分界区患者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为89.66%,显著高于无明显染色分界区患者中(50.00%),P0.05。结论内镜下美兰-靛胭脂双重染色,可有效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临床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朱学鹰 《当代医学》2016,(10):54-55
目的:探讨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疑似胃癌的患者9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9例。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并行活检,均无进展期胃癌、胃息肉、消化道出血等情况。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内镜检查的基础上,采取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诊断。比较2组患者病检结果。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中,早期胃癌3例,3例胃癌术后证实,病变位置仅限于黏膜层,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观察组检出率为56.25%(27/48),对照组检出率为30.61%(15/49),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2,P<0.05);观察组患者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敏感度及准确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5,P<0.05,χ2=6.571,P<0.05)。结论内镜下靛胭脂联合美蓝染色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可作出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屈健 《吉林医学》2013,34(4):664-665
目的: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对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内镜下胃黏膜有异常表现患者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染色组内镜下喷洒0.2%靛胭脂染色,发现可疑病灶后,在染色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照组不作染色,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结果:染色组中检出早期胃癌5例,不典型增生11例,肠化生或萎缩17例,黏膜慢性炎性反应13例,总染色阳性率71.74%,其中早期癌阳性率10.87%;对照组中分别检出0例、4例、11例、31例;染色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放大技术联合醋酸与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内镜下胃黏膜有异常表现患者180例分为两组,染色组依次行窄带成像NBI技术,观察黏膜细微结构,并喷洒醋酸、靛胭脂,对异常部位给予活检并送病理,对照组不做染色,对发现的可疑部位常规活检并送病理。结果:染色组检出早期胃癌2例(2.2%),萎缩、萎缩伴肠上皮化生51例(56.7%),低级别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25.6%);对照组分别检出0例、34例、7例,染色组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总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NBI放大内镜联合醋酸与靛胭脂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NBI-ME联合染色内镜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醋酸染色技术、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及上述联合诊断方法对198例胃黏膜可疑病变者进行诊断.以病理学检测作为金标准,比较三种检测手段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诊断一致性及诊断效果.结果:醋酸内镜染色+NBI-ME观察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图片质量评分均高于醋酸内镜染色及NBI-ME检查手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组织活检的阳性检出率为44.44%(88/198);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的阳性检出率为47.98%(95/198);NBI-ME+醋酸内镜染色的阳性检出率为46.46%(92/198).醋酸内镜染色、NBI-ME及NBI-ME+醋酸内镜染色与病理学诊断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分别为0.706、0.767、0.878,P<0.001).NBI-ME+醋酸内镜染色检查的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NBI-ME及醋酸内镜染色检查(P<0.05).结论:醋酸内镜染色联合NBI-ME的诊断效果比二者单独使用时高,可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在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隆起性病变患者95例,随机分为二组,47例患者行活检钳病理检查为对照组,48例患者行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为观察组,活检组织经病理诊断后,分析二组患者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47.9%)明显高于对照组(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黏膜染色联合黏膜切除术可显著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NBI技术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7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168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存在反复出现上消化道症状患者1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NBI内镜组与白光内镜组(各84例),其中白光内镜组患者给予普通白光内镜检查,NBI内镜组患者给予NBI结合内镜检查,根据相关内镜图像评分标准,对比两组患者内镜图像清晰度,并根据病理检查结果评估比较两组早期胃癌及胃癌病变检出准确率。结果应用NBI内镜技术实施检查诊断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图像,表现出较高的特异度、敏感度,诊断准确率高,效果好。结论 NBI结合内镜检查,操作简单且安全有效,准确辨别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同时,提高活检病理检查准确率,对于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富士能电子分光内镜技术(FICE)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消化内镜检查患者109例,共116处病灶,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及染色放大内镜观察胃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形态,将其分为6型(Ⅰ~Ⅲ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清晰,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Ⅳ~Ⅵ型为胃黏膜腺管结构不规则模糊,微血管形态分别为规则清晰、不规则、模糊不清),并行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将分型结合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FICE放大内镜对腺管开口分型的诊断优于常规放大内镜(P< 0.01);FICE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图像相比,能更清晰显示胃黏膜微细血管形态结构(P< 0.01),两者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黏膜腺管开口规则清楚的病灶中(Ⅰ~Ⅲ型)均未发现癌变,仅有1例高级别内瘤变;高级别内瘤变及癌变均集中于胃黏膜腺管开口不规则模糊病灶中(Ⅳ~Ⅵ型).结论: 利用放大内镜联合FICE技术观察胃黏膜细微结构,能更加精确地引导活检,提高胃癌内镜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冯业全  陈雪  陈万宁  杨清清  刘倩 《重庆医学》2012,41(25):2626-2627
目的探讨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94例,根据不同内镜检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104例行亚甲蓝色素内镜检查的为实验组,对照组90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比较亚甲蓝色素内镜和普通内镜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腺上皮肠化、不典型增生及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腺上皮增生和腺瘤检出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更高,有助于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及诊断,具有方法简单、安全、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染色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在我院进行胃镜检查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常规进镜后仔细观察,直视下取材活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靛胭脂染色后取材活检。观察两组胃小凹、病变轮廓、微血管形态清晰度及早期胃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结果观察组胃小凹、病变轮廓及微血管形态清晰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成像技术联合靛胭脂染色能明显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和分析胃蛋白酶原(PG)联合智能染色内镜(i-San)诊断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58例老年胃黏膜病变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PGⅠ水平、血清PGⅡ水平及血清PGⅠ/PGⅡ值进行观察和比较;对病例组患者进行i-Scan检查。结果:病例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和血清PGⅠ/PGⅡ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胃癌组(EGC组)、进展期胃癌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Ⅰ水平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浅表性胃炎组(CSG组)、EGC组、AGC组、胃溃疡组(GU)组患者的血清PGⅡ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EGC组、AGC组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值显著低于其它各组(P<0.05);单独应用血清PG检测与iScan检查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3,P>0.05),而联合检测的敏感度显著高于两种单独检测(χ2=11.733、5.779,P<0.05)。结论:血清PG水平的变化可提示胃黏膜病变的进展和胃癌的发生,血清PG检测可作为早期胃癌的辅助诊断手段,与i-Scan检查联合时,可提高针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敏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镜检查中,醋酸-靛胭脂染色对诊断及指导准确活检的价值,提高残胃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方法:收集江汉大学附属医院310例胃大部切除术后行胃镜复查患者,随机选取156例为染色组,行醋酸-靛胭脂染色,记录染色情况,并予以电子放大内镜观察,然后取活检。154例为对照组,普通内镜检查及常规取活检,分析普通内镜、染色内镜检查与组织学之间的关系。比较染色组及对照组对病变检出率有无差异,分析染色情况与放大内镜观察胃小凹与微血管改变的关系。结果:染色组中,7例黏膜退色,早期胃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为85.7%(6/7),74例黏膜染色不均,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检出率为90.5%(67/74)。与对照组比,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化检出率高(45.5%vs 2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3.8%vs 1.2%,P>0.05)。黏膜退色或染色不均对病变的检出率之和达到90.1%(73/81)。染色后,黏膜色泽变化与病变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经醋酸-靛胭脂染色,观察胃黏膜色泽的变化,显示病变,指导靶向活检,可提高残胃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甘肃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疑似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开展胃镜检查,分别采用窄带光成像检查、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检查。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情况、图像清晰度评分、诊断价值,分析两种方法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0例疑似患者,经病理检查出62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其中早期胃癌30例,癌前病变32例;经窄带光成像检出53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醋酸染色联合窄带光成像检出61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联合检查图像清晰度评分为(3.42±0.29)分,高于窄带光成像的(2.68±0.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灵敏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窄带光成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窄带光成像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尚可(Kappa值=0.604,P<0.001);联合检查与病理诊断一致性极好(Kappa值=0.8...  相似文献   

15.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733-1734
目的:评价黏膜剥离术(ESD)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在提高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5例行常规内镜及醋酸靛胭脂色素内镜检查,随后对色素内镜检查后的胃黏膜可疑病灶进行多处活检。同时对疑诊早期胃癌的病变,行ESD后送检病理,观察两种标本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及病理分型。结果:常规内镜法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为10(13.33%)例;色素内镜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检出为37(49.33%)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中,色素内镜活检标本中癌前病变29(38.67%)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8(10.67%)例;ESD术后标本中,癌前病变21(56.76%)例,分化型和未分化型早癌16(43.24%)例,行ESD术后送检标本早期胃癌检出16(43.24%)例高于活检钳活检检出9(24.32%)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联合色素内镜行胃黏膜病变活检能弥补常规活检及色素内镜活检的不足,降低漏诊率,意义重大,为胃癌的早发现、早治疗提供了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放大胃镜和普通胃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评价放大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定性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申请胃镜检查的2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43例行放大胃镜检查患者作为放大胃镜组,观察其胃小凹形态,指导靶向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143例行普通胃镜检查患者作为普通胃镜组,对其进行常规黏膜活检,标本送病理检查。结果:两组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胃小凹分型及不同微血管形态之间组织病理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胃小凹分型Hp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大胃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普通胃镜,应用放大胃镜有助于发现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放大胃镜应用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放大胃镜检查和普通胃镜检查各120例患者,且标本均送病理检查,观察诊断结果。结果:放大胃镜组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43.33%,显著高于普通胃镜组,P0.05;胃小凹分型级别越高,发生癌前病变及早期胃癌比例越高,呈现正相关。结论: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采用放大胃镜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通过胃小凹分型进行有效诊断,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术前临床诊断方法与术后病理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经超声内镜或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检测确诊为早期胃癌或癌前病变的患者80例,采用NBI-ME对胃体、胃窦、胃角或其他可疑病变进行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腺管开口形态及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腺管开口形态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微血管形态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浸润程度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P0.05)。NBI-ME检查早期胃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83.75%,ROC曲线分析,NBI-ME诊断早期胃癌曲线下面积为0.808。超声内镜检查早期胃癌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为71.25%,ROC曲线分析,超声内镜诊断早期胃癌曲线下面积为0.753。结论 NBI-ME检查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对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早期胃癌患者,遵守随机分配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25)、观察组(n=25)。给予对照组行染色放大胃镜检查,给予观察组行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内镜诊断结果。结果胃小凹Ⅰ型以及胃小凹Ⅱ型主要是炎性病变,而胃小凹Ⅲ型以及Ⅳ型则主要是异型增生或者肠腺化生,胃小凹Ⅴ型主要是进展期胃癌以及早期胃癌。由此可见,胃小凹的分型程度越高,则代表病变越严重。经过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检查,发现14例胃窦病变(56.0%),3例胃角病变(12.0%),8例胃体病变(32.0%);T分期准确率为87.6%,N分期准确率为75.3%。观察组对早期胃癌以及异型增生的检出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进展期胃癌、炎性病变的检出率比较,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期胃癌患者,在临床中选择超声胃镜联合染色放大胃镜进行诊断,优势较为明显,诊断准确率较高,应当推广。  相似文献   

20.
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平坦型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对胃黏膜平坦型病变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方法:就诊患者行常规内镜检查,有胃黏膜平坦型病变者随机分为2组,染色组行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后活检;对照组不染色,肉眼判断病灶,常规活检。结果:共入选240例,染色组和对照组各120例。染色组中18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退色,其早期胃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现率之和为94.4%(17/18);79例出现喷洒染色剂后黏膜着色不良,其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发现率之和为91.1%(72/79)。染色组共检出早期胃癌10例(8.3%)、上皮内瘤变25例(20.8%)、肠上皮化生58例(48.3%);对照组共检出早期胃癌2例(1.7%)、上皮内瘤变6例(5.0%)、肠上皮化生32例(26.7%)。结论:内镜下醋酸联合靛胭脂染色可提高胃平坦型病变患者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黏膜退色对于早期胃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黏膜着色不良对于肠上皮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诊断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