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肠出血性大肠菌(Enterohe morrhagic E.coli EHEC)产生VeTo毒素,血清型以O157:7H7为代表,有极强的致病力,临床上以鲜血便伴剧裂腹痛为特点,溶血性尿毒症征似群(Hemolytic uremic syndirom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病(Thrombotic throbocytopenic purpra TTP),脑病等合并症可造成死亡,集体给食中毒及散在病,在全球各地时有发生,早期发现,快速诊断,正确的抢救治疗,防止合并症发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体外黏附HeLa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细菌黏附HeLa细胞数量为指标,分别评价细菌数量、细菌与细胞孵育时间对细菌黏附数量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最后肌动蛋白荧光染色(FAS)试验鉴定模型。结果加入细菌为1×10^5CFU,细菌与细胞孵育4h时,黏附细胞的数量最佳,FAS检测发现该条件下细菌能够引起细胞特异性黏附、擦拭(attaching&effacing,A/E)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结论成功建立O157:H7体外黏附HeLa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建立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体外黏附HeLa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以细菌黏附HeLa细胞数量为指标,分别评价细菌数量、细菌与细胞孵育时间对细菌黏附数量的影响,得到最佳条件,最后肌动蛋白荧光染色(FAS)试验鉴定模型.结果 加入细菌为1×105 CFU,细菌与细胞孵育4 h时,黏附细胞的数量最佳,FAS检测发现该条件下细菌能够引起细胞特异性黏附、擦拭(attaching & effacing, A/E) 损伤,模型建立成功.结论 成功建立O157∶H7体外黏附HeLa细胞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6.
WHO不久前指出在过去的 2 0年里 ,世界上出现了大约 30种新的传染病 ,1982年美国首次报告的O15 7:H7大肠埃希氏菌 (EscherichiacoliO15 7:H7)引起的出血性肠炎即是其中之一。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Enterohemorr hagicE .Coli,EHEC)是大肠埃希氏菌众多血清型中非常重要的一组 ,其中目前公认的能引起人血性腹泻的血清型有O15 7:H7、O2 6 :H11、O111:H8等 ,而O15 7:H7则是其主要的血清型[1] 。近年来 ,EHEC感染已成为世界性卫生问题。由O15 7:H7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暴发流行在发… 相似文献
7.
8.
9.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H市外环境(食品、生活污水及菜地土壤)中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的分布与特性。方法用免疫磁珠富集法进行O157:H7分离;按《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相关实验室手册》(细菌学部分)及相关国家标准鉴定分离菌株;标准血清分型;PCR法测定菌株SLT1,SLT2,ereA,hly毒素基因;纸片琼脂扩散(K-B)法测定菌株耐药性。结果自H市外环境标本(食品、生活污水、菜地土壤)检出O157:H7共15株,检出率1.42%~4.34%,鸡肉与生活污水检出率高;农贸市场食物中O157:H7的检出率(2.25%)高于超市(0.56%);它们中有93.33%(14/15)是携带SLT1、SLT2、eae、hly毒力基因的高致病菌株;食源性O157:H7耐药性严重,耐药菌株多,仅对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结论H市外环境有O157:H7分布,且检出的多是高致病性强毒菌株,应警惕其流行造成感染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enterohemorrhagicE .Coli,EHEC)因其引起出血性肠炎 (hemorrhagiccolitis,HC)而得名 ,O1 5 7∶H7是最主要的血清型之一 ,其它血清型还包括O2 6∶H1 1、O1 1 1∶H8等十余种。O1 5 7∶H7是目前与HC及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有关的主要病原菌。该菌主要通过食物传播[1] 。 1 982年首次在美国爆发HC中分离出病原菌以来 ,在发达国家已发生多次流行 ,主要分布在北欧、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 ,年发生人数为 8/1…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H7快速简便检测方法,并与PCR进行比较。方法针对EHEC O157:H7保守的rfbE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LAMP和PCR检测技术并优化其反应条件,比较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结果成功建立了LAMP和PCR检测体系,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LAMP检测限低至10 cfu/ml,PCR检测限为102cfu/ml,LAMP检测灵敏度高于PCR;对39株近源菌进行检测,结果显示,LAMP法仅7株EHEC O157:H7得到阳性结果,非EHEC O157:H7菌株均为阴性,PCR产物则出现非特异性条带,LAMP法特异性比PCR法高。对于32份猪肉样品的检测,LAMP和PCR与常规检测结果一致,3份样品检测阳性。结论 LAMP检测技术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较PCR高,并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耗时短,更有望发展成为快速准确检测EHEC O157:H7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Red重组方法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 z0986和z1444基因,构建双缺失突变株.方法 首先构建z0986、z1444打靶片段;其次以电击法转化感受态细胞,之后通过PCR鉴定所得菌株;最终所得阳性单克隆测定生长曲线.结果 z1444单基因缺失突变株(Δz1444/933)及z0986-z1444双基因缺失突变株(Δz0986/Δz1444/933)构建成功,其生长曲线与野生型EHEC O157:H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0986与z1444基因缺失对EHEC的生长无影响.构建Δz1444/933及Δz0986/Δz1444/933为深入研究z1444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检测食品和临床标本中大肠埃希菌O157∶H7及其他产志贺样毒大肠埃希菌(STEC)的方法。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检测志贺毒素2(stx2)基因特异的环形探针和捕获探针,确定网状分枝扩增方法(RAM)的灵敏度;含有stx2基因的不同血清型的菌株包括O46∶H38、O22∶H8
、O111∶NM,用于RAM特异度的测定。用RAM检测所有分离的菌株,并进一步对瞬时RAM进行研究。结果:RAM最低能检测10个拷贝的stx2合成靶基因和临床分离的菌株,表明RAM与PCR具有一样的灵敏度。特异度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均为stx2阳性,而非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TCC23716则为阴性。在32株菌株中,28株细菌含有stx2基因,其余则为阴性,
与PCR检测结果100%一致。瞬时RAM结果也表明最低能检测10个细菌,检测信号的出现依赖于样品的浓度。
结论:RAM的简便和等温扩增特点可替代PCR检测各种标本中大肠埃希菌O157∶H7和STEC。 相似文献
14.
O157:H7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对小鼠免疫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经不同免疫途径 ,O1 5 7:H7大肠杆菌外膜蛋白 (OMP)对小鼠接受致死剂量该菌攻击后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 用外膜蛋白分别通过鼻腔、口腔和皮下途径对雌性BALB/c小鼠免疫 3次 ,采用ELISA测定血、阴道冲洗液和粪便内抗体水平 ;用Western 印迹方法分析诱导小鼠产生抗外膜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抗原 ;用致死剂量O1 5 7:H7大肠杆菌活菌经口腔攻毒 ,观察记录动物的发病与死亡情况 ;观察受染动物器官病理变化。结果 ELISA结果表明 ,经鼻腔与口腔免疫 ,能有效诱导抗外膜蛋白IgA和IgG免疫应答 ,鼻腔免疫更为有效。经皮下免疫仅能诱导血中产生高水平的特异性IgG抗体。攻毒后 ,鼻腔和口腔免疫组小鼠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86 7%比 4 0 % ,P <0 0 1和 73 3%比 4 0 % ,P <0 0 5 ) ,鼻腔免疫组更高 (86 7%比 73 3% ,P <0 0 5 )。而皮下免疫组存活率甚至低于对照组 (1 3 3%比 4 0 % ,P <0 0 5 )。结论 O1 5 7:H7大肠杆菌外膜蛋白对实验小鼠的该菌株致死剂量攻击有较强的保护作用。鼻腔免疫途径为O1 5 7:H7大肠杆菌外膜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使用免疫BMPs,对牛粪标本中的大肠杆菌O157进行免疫磁捕获,再对捕获物进行PCR检测,研究免疫磁捕获-PCR检测牛粪标本中大肠杆菌O157的方法。方法从磁性细菌中获取BMPs,将大肠杆菌O157抗体接种于BMPs表面,制成免疫BMPs。使用免疫BMPs,对大肠杆菌O157∶H7浓度为1×103cfu/g的牛粪标本,进行免疫磁捕获,对捕获物以vt1(Vero毒素1基因)、vt2(Vero毒素2基因)为增扩对象,进行PCR检测。作为对照,相同牛粪标本,直接对牛粪标本以vt1、vt2为增扩对象,进行同样PCR检测。结果相同牛粪标本,经免疫BMPs捕获处理,捕获物的PCR结果显示vt1及vt2基因阳性。而未经免疫磁捕获处理的牛粪标本,直接PCR检测的结果显示阴性。结论对牛粪标本,利用免疫BMPs,可捕获目标抗原,同时还可去除牛粪中存在的PCR反应抑制物等影响因素,提高检测敏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江苏省不同地区和年代分离的Escherichia coli O157:H7(E. coli O157:H7)之间的同源性?方法: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析法对113株 E. coli O157:H7菌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软件BioNumerics Version 4.0对分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结果:113株E. coli O157:H7共分37个型别,不同来源的菌株存在相同的基因型别,不同的地区和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播?结论:AFLP可以用于对不同来源的E. coli O157:H7进行分子分型? 相似文献
17.
18.
江苏省徐州市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携带志贺毒素2型别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我国分离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株的志贺毒素型别的变化。方法使用针对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引物对进行PCR检测、细菌染色体DNA的PstⅠ酶切后的Southern印迹实验和PCR产物的HaeⅢ、RasⅠ酶切分析,以及:PCR产物克隆后的序列分析方法以及致病性大质粒的PstⅠ酶切分析。结果1999年分离自徐州市的人的5株菌均携带slt1、slt2,而2000年从江苏省徐州市患者分离的10株和蜣螂标本分离的4株共计14株大肠杆菌O157:H7菌株仅携带slt2vha毒素基因,其致病性质粒的限制性酶切图谱与1999年的菌株相比也发生了改变。结论鉴于江苏省徐州市1999年的分离的5菌株全部携带slt1和slt2基因,结果提示该地的优势菌型发生了改变,可能当地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关。针对slt2变异基因而设计的引物及其以此为基础进行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于研究O157:H7菌株的志贺毒素型别的变化能够满足特异性及灵敏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商丘市、济源市腹泻患者、家禽、家畜粪便中首次分离的E.coliO157:H7进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方法:采集疫区患者,外环境,家畜和家禽粪便标本1895份,采用mEC肉汤增菌,胶体金免疫卡快速测定法,免疫磁珠集菌法,CHROMAGAR-O157:H7菌株,在CHROMAGAR-O157:H7显色培养基生长形态,颜色,生化反应出现多样化,rfbO157,stx2,hlyA,eaeA基因检测均阳性的有58株,stx2阳性1株,eaeA阳性4株,72株无毒力基因。结论:为本省实验室诊断E.coliO157:H7提供了理论依据;不同种类的家禽,家畜分离的产毒菌株比例差别显著,以波尔山羊最为突出;为今后在制定对该菌的诊断标准,传染源的追踪和控制及细菌毒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南宁市肠出血性O157大肠埃希氏菌人感染、动物和媒介昆虫带菌状况。方法2008年所采集的腹泻病人粪便、动物粪便和苍蝇等标本,经处理后接种mEC肉汤增菌,先用免疫胶体金标法做初筛,阳性标本用免疫磁珠浓缩目标菌,划线接种CHROMagarO157显色琼脂平板,纯化后进行血清学诊断,然后集中进行系统生化鉴定和毒力检测等。结果共检测1083份标本,检出10株O157大肠埃希菌,总阳性率为0.92%,其中猪粪便为9.38%,牛粪为4.00%。苍蝇为4.35%,鸡粪为0.49%,腹泻病人粪便和鸭粪均未能出O157大肠埃希菌,部分标本中检出与0157大肠埃希菌有相关抗原的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和未能定型的大肠埃希氏菌;对所检出10株O157菌做SLT1、SLT2、eaeA、hlv44种毒力基因的检测,发现3株菌(同一猪场的1份猪粪便和2份苍蝇中检出eaeA+hly44阳性,未见含有SLT1 SLT2基因,其他菌株SLT1 SLT2eaeAhlyA.均为阴性。结论南宁市养殖场部分动物体携带有一定程度致病力的O157大肠埃希菌,并已造成了周围环境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提示加强宿主动物O157大肠埃希菌监测和研究是防止未来大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