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在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Storz鼻内镜对72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病例行鼻内镜手术,彻底清除鼻腔、鼻窦病变组织,充分开放鼻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口,使其直径达1.0cm以上,术后应用大扶康冲洗术腔3次。结果:随访6个月~6年,全部病例均治愈,无复发。术前症状如鼻塞、流脓涕、血涕、鼻腔异味及头痛症状消失,经鼻内镜检查:全部病例中鼻道、上颌窦口通畅,鼻腔及窦腔内黏膜正常,腔内无真菌团块及异常分泌物。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主要手段,辅以大扶康液冲洗术腔,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真菌球型鼻-鼻窦炎49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鼻窦真菌病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前者包括急性暴发型和慢性侵袭型、肉芽肿型;后者包括变应型真菌性鼻窦炎和真菌球别2种类型,各型都有各自的特点。现对我院7年来收治的鼻窦真菌球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真菌性鼻窦炎病例,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有关问题.结果93例患者术后经随访3月~2年,窦口引流通畅,无1例复发.结论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宜行鼻内镜手术,以彻底清除窦腔病变,术后应继续反复冲洗窦腔,术后不必全身应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病变6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随着鼻内镜技术及CT的广泛应用,对真菌球型鼻窦病变的诊断有了很大的提高,病例报告逐渐增多,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但由于临床医师对其认识匮乏,加之受诊治条件制约,所以还存在漏诊、误诊、误治以及诊断不准确,分类模糊甚至错误的问题。现将我院1998年3月~2006年7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63例经病理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病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对98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首发症状、鼻声反射结果、CT表现、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首发症状包括涕中带血、鼻塞、头面部疼痛、鼻腔异味、溢泪及无症状。术前鼻镜检查43.9%无明显异常,13.3%鼻中隔明显偏曲,41.8%鼻腔有新生物,25.5%鼻腔有分泌物。鼻窦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鼻气道通气阻力、鼻腔总容积、鼻腔最小截面积与同性别正常人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CT表现多为单侧鼻窦受累,不均匀或均匀不透光改变。术前CT诊断为真菌球型鼻窦炎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65.3%,真菌球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54.1%),次为蝶窦(11.2%)、筛窦(5.1%)、额窦(2.0%),多窦受累及占32.7%。所有患者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结合不同角度内镜彻底清理病变。结论: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鼻声反射检测提示鼻气道通气阻力增加,鼻腔总容积、鼻腔最小截面积缩小,可能成为影响鼻腔通气导致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原因;术前CT检查对真菌病的诊断大有帮助,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21(8):348-349
目的:评价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术后病理确诊为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63例患者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1年,全部痊愈,少数有轻度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鼻窦真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可不使用抗真菌药。 相似文献
7.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59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致病原因、临床特征、鼻内镜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003—01—2006—12的59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5年,无一例并发症,57例一次性治愈,复发2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鼻内镜手术清除病灶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最有效方法,手术中应尽量扩大鼻窦的自然开口,手术后定期冲洗窦腔及定期复查可防止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真菌性鼻窦炎2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真菌性鼻窦炎以往发病率较低 ,近年由于诊治技术的不断提高 ,其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据报道 ,上颌窦真菌病已占上颌窦感染性疾病的 1 5 .8% 〔1〕。为观察围手术期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疗效 ,本文总结 1 997年 5月~ 2 0 0 2年 5月采用内镜鼻窦手术结合药物综合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 2 3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 2 3例 ,男 1 1例 ,女 1 2例 ;年龄 36~5 8岁 ,平均 46.6岁。病程 5个月~ 4年。主要症状 :鼻涕带血或回吸性涕血 8例 ,鼻出血 3例 ,鼻塞、流脓涕 4例 ,从鼻腔或从咽部排出褐色块状物伴有臭味 4… 相似文献
9.
真菌球型鼻窦炎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真菌球型鼻窦炎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42例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至6年,治愈39例(92.9%),显效3例(7.1%)。结论CT扫描和病理检查对真菌球型鼻窦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彻底清除病灶、改善通气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临床特点、诊治过程及疗效,探讨其诊断要点、处理措施及影响疗效和转归的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11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症状、鼻内镜及CT检查、手术方法、疗效及复发患者的处理。结果:通过临床症状、鼻内镜及CT检查,86例患者术前已获确诊。全部患者经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均获临床治愈,无一例出现手术并发症,随访1~5年,复发12例,于门诊表面麻醉下鼻内镜处理后7例治愈,5例效果不佳。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具有独特的鼻内镜及CT表现,可与一般的慢性鼻鼻窦炎相鉴别;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的有效手段;彻底清除病变及术后鼻窦引流通畅是影响疗效和转归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本文收集2010年4月~2013年7月35例在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经鼻内镜鼻腔鼻窦
手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及分析临床表现(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等),以及术前CT、MRI影像特征。结果 35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均累及单侧;患者年龄分布23~80岁,平均年龄为50.2岁,其中女19例,略占优势(54.3%);71.4%患者居住于城市(21/35);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和脓涕;11%患者过敏原检测结果呈阳性(2/19),31.4%患者同时伴有息肉(11/35);8.6%患者有糖尿病病史(3/35);组织学分型提示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曲霉菌(6/35);48.6%患者CT检查局部密度增高且不均匀,有星状分布钙化点(17/35);16例患者的T2加权MRI扫描中有局灶性低密度区表现者占100%(16/16)。结论 老年、女性更易患真菌球型鼻窦炎;CT扫描未能确诊的病例,有必要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12.
13.
免疫组织化学法在鼻窦真菌球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鼻窦真菌球的主要致病菌种 ,探索组织切片中快速鉴定主要条件致病真菌的组织病理学方法。方法 2 5例鼻窦真菌球患者接受鼻窦病变清除术 ,对其组织病理标本分别进行了碘酸雪夫染色 (paraaminosalicylic ,PAS)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敏感性。 结果鼻窦真菌球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 ,其次是蝶窦。致病真菌检测 :曲霉菌感染 2 3例 (92 % ) ,白色念珠菌感染2例 (8% )。鼠抗曲霉单克隆抗体、兔抗白色念珠菌多克隆抗体可以分别鉴定组织中的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免疫组化和PAS染色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2 72 ,P >0 0 5 )。结论鼻窦真菌球感染以曲霉菌属多见 ,免疫组化技术具有抗原特异性强、诊断快速的特点 ,为确定鼻窦组织的真菌感染以及鉴定真菌菌属提供了新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鼻-鼻窦侵袭型真菌病的临床和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真菌侵袭黏膜组织所引起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及组织损伤的致病机理。方法对1984年4月至2002年8月16例经病理学证实为侵袭型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病理形态进行观察。用HE染色观察真菌侵袭组织的方式及组织损伤的特点,Warthin-Starry(W-S)、过碘酸-Schiff(periodic acid-Schiff,PAS)染色显示侵入组织内真菌的形态特征,对其中1例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有基础疾病患者13例(糖尿病4例、鼻腔T细胞淋巴瘤1例、急性巨细胞性白血病伴甲型肝炎1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1例、鼻窦及眶内恶性肿瘤2例、乙型肝炎合并肝硬变1例、眶内肿瘤切除术后1例、慢性上颌窦炎行上颌窦根治术后2例),无基础疾病者仅3例。真菌培养检出曲霉菌10例,毛霉菌4例,镰刀霉菌1例,1例未作培养。随访6个月~5年,死亡8例(50.0%)。病理学观察:形成化脓性肉芽肿14例,真菌对小血管浸润16例,小动脉闭塞5例,小动脉菌栓1例,组织凝固性坏死16例。同侧眶内真菌侵袭8例,侵袭视神经3例。结论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引起免疫功能低下,是侵袭型真菌性上颌窦炎的重要的发病基础。真菌性血管炎是造成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侵袭组织内的真菌主要为曲霉菌和毛霉菌等。 相似文献
15.
16.
经鼻内镜鼻窦手术3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996-2000年360例(663侧)完成随访的鼻内镜手术进行临床分析。术后随访6个月-2年。结果 治愈率为73.15%,其中I型治愈率为92.53%,Ⅱ型治愈率为67.92%,Ⅲ型治愈率为44.44%,3型治愈率呈递减趋势。结论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的有效方法,手术疗效与其临床分型密切相关。术中恰当处理中鼻甲、鼻中隔偏曲及术后的综合治疗,对鼻内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8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的4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均治愈。术后定期在鼻内镜下换药,38例术腔黏膜轻度水肿,窦口通畅,窦内未见菌团;4例术后初期见上颌窦内有较多干酪样物,经用1% H2O2及生理盐水多次冲洗换药后,出院时术腔干净。40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2例失访。结论: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较传统的柯-陆手术创伤小、照明好、清除病灶准确;不损害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保证鼻窦通气引流,减少复发,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8.
11例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6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术治疗的11例本病患者。结果:11例均治愈。术后定期在鼻内窥镜下换药,9例见术腔粘膜水肿轻,窦口通畅,窦内未见菌团;2例于术后初期见上颌窦内仍有较多干酪样物,经多次换药吸净窦内菌团及上颌窦冲洗,出院时术腔干净。10例随访6个月~5年未见复发,1例失访。结论:鼻内窥镜术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术式,彻底清除病灶、纠正鼻腔结构异常及恢复鼻窦纤毛清除功能为其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9.
影响内窥镜鼻窦手术远期疗效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影响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原因。方法 :采用经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2 0 1例 (35 3侧 ) ,术后系统换药 ,结合局部用药及鼻窦冲洗。结果 :随访 1~ 2年 ,其中治愈 134例 (6 7.7% ) ,好转41例 (2 0 .4% ) ,无效 2 6例 (12 .9% )。结论 :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技术 ,术后系统换药 ,局部用药及冲洗 ,是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的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的临床特点和疗效,加深对这一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NIFRS患者的临床表现、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的病变特征、以及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效果。结果 47例中大部分为真菌球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40/47),7例为变应性真菌性鼻及鼻窦炎,7例鼻窦内均发现典型的变应性黏蛋白蓄积。CT显示NIFRS影像学有特殊表现。47例患者均治愈,随访1~10年,复发率6.4%(3/47),3例伴糖尿病,经再次治疗后痊愈。结论 NIFRS临床症状不具特异性,鼻内镜检查和CT扫描对诊断有特殊价值,鼻内镜手术疗效确切,术后鼻内镜复查、鼻腔冲洗及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