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调理脾胃的方法源远流长,早在<内经>时代已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胃气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常气禀气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如<内经·五脏别论>曰:"胃者,水谷之海".金元时代李东垣称为是"补土派",李东垣于内伤热中证提出了两大治法--甘温除热法和升阳散火法,自李东垣之后,脾胃学说日臻完善,现就调理脾胃法治疗肿瘤研究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3.
血透法是治疗尿毒症的重要方法 ,具有清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 ,多余的水分及纠正电解质的酸碱平衡等功能 ,它类属于中医“八法”之泻法范畴。本文试从调理脾胃功能入手 ,使其气血生化有源 ,同时间接地调解肾之功能 ,从整体观来探索与血透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排空及胃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排空及胃电参数的影响。方法 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糖素建立胃动力紊乱犬模型 ;采用 4导联胃肠电系统微机分析仪记录胃肠浆膜肌电活动 ;99mTc 植酸钠标记的半固体试餐 ,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 (SPECT)检测胃半排空时间(GEt1/ 2 ) ;采用适宜起搏参数从胃体、胃窦在腹部投影部位输入起搏信号驱动胃电节律。结果 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后犬的GEt1/ 2 为 (79.4 2± 1.91)min ,较术前 (5 6 .35± 2 .99)min明显延迟 (P <0 .0 0 1) ,但行胃起搏治疗后GEt1/ 2 为 (6 4 .94± 1.75 )min ,较治疗前明显加快 (P <0 .0 0 1) ;胃起搏治疗前迷走神经干切断犬餐后的胃电频率为 (0 .0 81± 0 .0 0 7)Hz、胃电幅度为 (2 .32± 0 .35 )mV、慢波的传播速度为 (4 .0 6± 0 .4 0 )cm/s ,均较正常对照犬显著降低 [(0 .0 90± 0 .0 0 6 )Hz ,(4 .2 5± 0 .12 )mV ,(6 .92± 0 .2 4 )cm/s,(P <0 .0 5 ) ],治疗后其餐后胃电频率 (0 .0 92± 0 .0 0 5 )Hz、胃电幅度 (3.97± 0 .19)mV和慢波的传播速度 (5 .5 7± 0 .4 8)cm/s均明显高于治疗前 (P <0 .0 5 )。结论 采用适宜起搏参数输入起搏信号可完全触发胃电慢波 ,改善胃电参数 ,纠正药物导致的异常胃电节律 ,加速胃排空 ,恢  相似文献   

5.
胃电起搏治疗胃动力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郑雄  李健  王秀玲  陈秋夏 《胃肠病学》2003,8(6):358-360
背景:胃电起搏是近年来开展起来的一项治疗胃动力障碍的新方法,其疗效尚不明确。目的:观察胃电起搏治疗对胃动力障碍患者胃肌电活动和症状的影响,以评估其对胃功能紊乱的疗效。方法:对13例胃动力障碍患者行胃电起搏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胃电起搏治疗后,患者的餐前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46.9%±21.6%)与治疗前(41.9%±16.9%)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餐后正常胃电慢波百分比(78.7%±16.6%)则显著高于治疗前(57.5%±28.6%,P<0.01);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胃电起搏治疗能在短期内改善胃动力障碍患者的胃电节律紊乱和症状。  相似文献   

6.
调理脾胃是脾胃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的一些病证,尤其一些疑难病证,均有其疗效良好的适应证,故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调理脾胃以治百病之说。现将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应用介绍如下。1调理脾胃治则大法临床上笔者习用仲师调理脾胃十三法,以此治疗诸多常见病及某些疑难杂病,随证化裁多获良效。调理脾胃十三法,概括言之则为通、运、补、和4法,其中通法有泻下通腑、调胃降逆、清利湿热、涌吐积滞;运法有温胃暧脾、温阳化湿、温中祛寒;补法有补中益气、益冒生津;和法有解表和里、调和…  相似文献   

7.
背景:胃起搏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肌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观察胃起搏治疗前后胃电参数与血浆胃动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而探索胃起搏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搪素建立胃动力紊乱或节律紊乱犬模型。采用4导联胃肠电系统微机分析仪记录胃浆膜肌电活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腹部体表驱动胃电慢波,1次d,每次45min,疗程为30天,均在餐后进行。结果:双侧逃走神经干切断术后,模型犬的餐后胃电主频(4.85 cpm±0.40 cpm)、平均幅度(2.32 mV±0.35 mV)和慢波传播速度(4.06 cm/s±0.40cm/s)均较止常对照犬显著降低(5.37 cpm±0.36 cpm,4.25 mV±0.12 mV.6.92 cm/s±0.24 cm/s,P<0.03),其术后血浆胃动素含量(242.09 pg/ml±17.22 pg/m1)显著高于术前(184.29 pg/ml±9.81 pg ml,P<0.01),且胃电主频、平均幅度和慢波传播速度与胃动素含量呈负相关(P<0.04)。经胃起搏治疗后,模型犬的餐后胃电主频(5.49cpm±0.31 cpm)、平均幅度(3.97mV±0.19mV)和慢波传播速度(5.57 cm/s±0.48 cm/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血浆胃动素含量(212.55 pg/ml±11.20 pg/ml)则显著降低(P<0  相似文献   

8.
至1989.6月止,对2520例患者作了胃电图检查,检出胃节律紊乱综合征(GDS)192例,占7.6%,本征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和特征性的胃电图表现.近年我们采用模拟胃生物电治疗仪及吗叮啉治疗,在缓解症状及恢复胃节律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针调整胃动力与血管活性肠肽(VIP)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浆膜法测定胃电数据,放射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束缚冷应激致胃动力紊乱大鼠VIP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束缚冷应激大鼠胃运动频率和波幅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足三里穴可降低胃运动频率和波幅(P<0.01),同时可影响VIP的表达(P<0.05,<0.01).[结论]VIP参与了电针对胃动力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0.
11.
胃节律紊乱患者的胃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估价胃节律紊乱患者的胃运动状态。 方法 体表胃电图(EGG)示胃节律紊乱的患者30例,分为胃节律过速、胃节律过缓和胃节律不齐3组。在内镜下测定餐后胃窦部蠕动压,并与1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然后给予口服吗丁啉每次20 mg,每日3次,4周后复查EGG。 结果 胃节律过速时胃窦部运动指数最低(0.18±0.15,对照组为5.98±1.57,P<0.01);其次是胃节律过缓(1.28±0.78,对照组为5.98±1.57,P<0.01);而胃节律不齐可有较高的运动指数(3.15±1.66,对照组为5.98±1.57,P<0.05)。服吗丁啉后,各类型的胃节律紊乱得到不同程度的纠正,随之胃运动也得到显著改善。 结论 不同类型的胃肌电紊乱是导致不同程度的胃运动低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比观察了中西药合用(治疗组)治疗与单纯百药(对照组)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症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前者的总有效率97.3%,后者的总有效率93.9%(P>0.05)。停药3个月后复查,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0.3%(3/29)和45.2%(14/31),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中西药合用治疗效果较好,复发率低,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赵凯  任洪梅 《山东医药》2008,48(15):51-52
回顾性分析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功能性胃排空障碍(PDGE)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6例FDGE均发生于术后3~16 d,均经保守治疗在31 d内治愈出院.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FDGE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相鉴别的重要方法.应用促胃肠动力药治疗PDCE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中西药合用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观察了中西药合用(治疗组)治疗与单纯西药(对照组)治疗胃节律紊乱综合症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前者的总有效率97.3%,后者的总有效率93.9%。停药3个月后复查,两组复发率分别为10.3%和45.2%,有显著差异,表明中西药合用治疗效果较好,复发率低,无任何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动作要求] ①自然站立,左脚向左侧横开一步,与肩同宽。 ②左手缓缓自体侧上举至头,翻转掌心向上,指尖向右。掌根用力向上举托.向时右手下按附应作按物势.指尖向前。左右手分别向上向下用力,有对拉拔长之势。之后左手沿体前缓缓下落.还原至体侧。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性胃轻瘫的胃动力异常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丹  刘诗 《胃肠病学》2007,12(6):372-374
糖尿病性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消化道并发症,主要特点为胃动力下降,胃排空延迟.胃电节律紊乱,导致胃潴留。其常见症状包括早饱、恶心、腹胀、呕吐、食欲不振,也可仅有胃动力障碍而无明显症状。目前关于糖尿病性胃轻瘫胃动力学的研究正日益深入,本文就此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近年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食管外症状已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但对此类患者的研究多集中于检测反流的存在,而很少正式评估食管动力紊乱在其发病中的作用。目的:研究GERD患者食管动力紊乱对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39例根据临床表现和内镜检查结果诊断为具有食管炎的GERD患者分为两组,A组:仅有食管症状(n=21);B组:既有食管症状,又有食管外症状(n=18,其中癔球感10例,慢性咳嗽5例,咽痛3例)。采用静态食管测压和24h食管pH监测对两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B组患者的食管正常蠕动百分比(15.7%±23.3%)和食管不协调蠕动百分比(69.4%±33.6%)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A组(55.0%±37.3%和29.8%±32.8%),食管下括约肌(LES)和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均略低于A组,但无显著差异。B组患者的pH<4总时间(218.2min±278.8min)、pH<4反流次数(153.9±181.2)、pH<4总时间百分比(15.6%±20.0%)和立位pH<4时间百分比(17.1%±19.3%)均显著高于A组(83.9min±112.6min、61.2±83.4、5.9%±7.9%和7.1%±9.5%)。结论:食管动力紊乱可使酸反流加重,导致酸直接作用于咽喉部而引起一系列食管外症状。鉴于食管动力紊乱是GERD发病机制中的首要和关键因素,促动力药的应用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8.
19.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综合征(sPGS)是指胃部手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995年12月-2008年12月我们共行经腹胃大部切除术480例,其中20例发生sPGS,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于因良性疾病行胃大部切除后又出现食管癌的患者,临床较为少见,手术根治依然是首选,但二次手术难度相对较大,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对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至关重要~([1,2]).2002年至2008年,我科对胃大部切除术后20 例食管癌病人,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了再次手术治疗,现结合文献探讨该类患者手术方法选择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