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基于皮层分析针刺神门穴对24 h睡眠剥夺后大脑相关脑区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活动的影响。方法 30名健康受试者经过24 h睡眠剥夺后,针刺双侧神门穴,在睡眠剥夺前、后和针刺神门穴后各进行1次功能磁共振扫描。同时基于皮层采用DPABISurf软件进行预处理并计算睡眠剥夺前、后和针刺后全脑的ALFF值。结果 与睡眠剥夺前比,睡眠剥夺后ALFF值升高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中央后回、双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旁小叶;ALFF值降低的脑区主要包括双侧角回、双侧后扣带回、右侧额下回。与睡眠剥夺后相比,针刺神门穴后ALFF值升高的脑区包括右侧眶额上回和额下回;ALFF值降低的脑区包括双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旁小叶和左侧脑岛。针刺后与睡眠剥夺前相比,未发现ALFF值明显异常的脑区。结论 针刺神门穴对睡眠剥夺后多个与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功能活动异常起调节作用,这可能是针刺干预睡眠剥夺的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对健康人静息态(rest1,R1)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的影响。方法对16名健康受试者依次进行结构像T1、T2扫描和功能像磁共振成像扫描,功能像包括第1次R1扫描,扫描时间为8 min 6 s和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后留针状态(acupuncture,AP)扫描,扫描时间为8 min 6 s。对采集的结构像和功能像fMRI数据都进行格式转换和统计分析。结果 R1状态下,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枕中回、楔前叶、颞上回、扣带回。AP状态下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颞中回、左侧梭状回、楔前叶、后扣带回、小脑山坡部。与R1状态比较,针刺心包经使得ALFF信号明显差异的脑区:双侧楔叶、楔前叶、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枕中回、右侧枕叶舌回。结论针刺手厥阴心包经全经腧穴后会显著改变大脑皮层固有活动状态,尤其是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楔前叶的激活。  相似文献   

3.
静息态低频振幅对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分析针刺足三里穴引起静息态下脑区低频振幅(ALFF)的改变,以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15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分别针刺双侧足三里经穴和非经穴,留针20min后拔针,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REST软件计算脑区的ALFF,然后用SPM5进行组内单样本t检验,分别得到针刺足三里经穴、非经穴脑区ALFF的变化图,最后比较经穴组与非经穴组ALFF变化脑区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较广泛大脑皮层(包括额、颞、顶、枕叶)及脑干、小脑等脑区ALFF增高,针刺足三里穴,ALFF增高的脑区范围及ALFF增高的幅度均较非经穴组明显。经穴组与非经穴组比较,右侧小脑后叶、梭状回、中央后回、中央前回、缘上回、顶下小叶、额中回的ALFF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颞下极、颞上回、颞中回、钩回及双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杏仁体、右侧眶下回ALF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多个功能脑区ALFF增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相应的作用中枢及复杂的脑功能网络调节,对靶器官产生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4.
针刺治疗阿尔兹海默病(AD)临床疗效显著,但机制研究尚未明确.本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对AD的针刺效应神经机制及成果予以综述,发现针刺可通过调节AD患者认知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及局部自发活动,改善临床症状,rs-fMRI可作为AD早期预测和诊疗评价的客观手段.  相似文献   

5.
针刺足三里对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足三里穴时的中枢反应,初步探讨针灸效应的机制。方法:利用fMRI技术实时观察针刺11例健康志愿者足三里时脑血流的变化,用SPM2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在右侧顶下小叶、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扣带回、半球间结构(A处)、左额叶皮层下结构和左侧岛叶出现脑功能活动的增加,在半球间结构(B处)、右侧侧脑室区、左侧前扣带回处出现脑功能活动的降低。结论:fMRI可显示针刺穴位时相关脑区的功能改变情况,对揭示针灸效应的机理和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针灸是祖国医学的一朵奇葩,因其适应证广、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等特点而广受推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目前所掌握的唯一无侵入、无创伤、可精确定位的人脑高级功能研究手段,适于在活体上进行动态针刺的中枢机制研究。本文通过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经穴的脑功能激活情况,以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手太阴肺经腧穴引起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变化,初步探索手太阴肺经的脑功能网络。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1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纯静息态扫描(Rest1,R1)和针刺左侧手太阴肺经全经腧穴后留针状态扫描(acupuncture,AP)。对采集的fMRI数据均进行个体ALFF图像计算。结果R1状态下,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双侧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表现出显著的ALFF增强。AP状态下,ALFF显著增强的脑区出现在右侧楔前叶、双侧额上回、小脑、双侧额中回、右侧额内侧回等。与R1状态比较,针刺手太阴肺经使ALFF在右侧胼胝体下回、右侧额下回显著增强,而在右侧中央后回、左楔叶、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则显著降低。结论针刺肺经腧穴会显著改变大脑皮层固有活动状态,尤其是右侧半球的胼胝体下回、额下回等区域ALFF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头颅柔性线圈,观察电针百会穴前后,脑功能活动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电针过程对针灸的意义.方法 对2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电针前后扫描.所得fMRI图像采用REST plus软件包进行fALFF预处理,使用SPM及Xj-view对图像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电针前后fALFF结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的脑...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激活似然估计法(ALE)元分析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探究针刺神门穴对急性睡眠剥夺(SD)后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内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纳入23例健康被试者,进行24 h SD,随后接受针刺双侧神门穴或旁开假穴。同时筛选已发表的急性SD后工作记忆任务态脑影像学文献,应用ALE元分析提取种子点构建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采用DPABINet软件计算每个被试SD后、针刺真穴和针刺假穴状态下种子点间的功能连接。结果:与SD后比较,真穴针刺可增强左侧楔前叶与右侧楔前叶、右侧顶下小叶与左侧楔叶等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经FDR校正,P<0.05),而假穴针刺后未发现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内明显变化的功能连接(经FDR校正,P>0.05)。与假穴针刺比较,真穴针刺可增强左侧枕中回与右侧后扣带回、右侧楔前叶与左侧梭状回等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经FDR校正,P<0.05)。结论:针刺神门穴可以调节急性SD后工作记忆相关脑网络内的功能连接,这可能是针刺改善急性SD后工作记忆损伤的潜在中枢效应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针刺后镇痛效应的脑功能连接改变。方法:16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手法捻针针刺治疗,比较颈疼患者与正常人对照者及针刺前后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特点。观察针刺后效应对疼痛相关矩阵中前扣带回(ACC)的功能连接的调节作用。结果:对比颈疼患者与正常人静息态脑功能成像的功能连接改变发现l-ACC功能连接增高的区域有背外侧前额叶、脑岛和丘脑,功能连接下降的区域有颞中回;与r-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PAG、颞中回。双侧ACC种子点均无显著脑功能连接下降的区域。颈痛患者疼痛的程度与l_ACC-dlpfc脑功能连接改变相关(r=0.508,P0.001)。针刺后,患者l_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左侧腹侧前额叶、右侧颞中回,功能连接降低的区域有左侧丘脑;与r_ACC功能连接升高的区域有左侧颞中回、右侧枕下回,降低的脑区有右侧丘脑。治疗前后疼痛的降低程度与l_ACC-vmpfc脑功能连接相关(r=0.619,P0.001)。结论:颈疼患者的功能连接疼痛上行传导通路中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丘脑、脑岛、背外侧前额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活动增强,背外侧前额叶与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反映了疼痛的严重程度。而针刺不仅有即时效果还有后效应,后效应能维持降低丘脑到前扣带回信号输入,并且增强腹内侧前额叶和扣带回的功能连接产生镇痛作用。负责疼痛信号编码ACC是针刺干预的重要节点,针刺镇痛的主要机制可能为通过腹内侧前额叶下行抑制疼痛的传导,从ACC下调其与丘脑疼痛信号的兴奋性传递。  相似文献   

11.
刘亚丽 《中国针灸》2012,32(5):409-412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对产程的影响,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采取随机、单盲方法将111例自然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电针组(38例)、安慰电针组(37例)和空白对照组(36例)。电针组选取三阴交穴,并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安慰电针组是将套管中心的针取出,空弹套管,使产妇感到被针刺,然后迅速将已用胶布包住针尖的毫针贴于三阴交,电针方式与电针组相同,但其中一根导线被剪断;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治疗,仅在相应时间点观察记录。3组分别在电针20min、起针后30min测量产妇血压、心率及胎儿胎心率;观察产后24h出血和新生儿1分钟Apger评分。结果:电针组第1产程活跃期(4.38±1.76)h均短于空白对照组(5.28±2.41)h和安慰电针组(5.38±2.3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产程潜伏期、第2、3产程,电针后产妇的血压、心率及胎儿胎心率,产后24h出血和新生儿1分钟Apger评分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穴可以缩短第1产程活跃期,并对产妇和胎儿安全,为临床提高分娩质量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腧穴与大脑的功能定位关系.方法: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0名健康人进行扫描.扫描过程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est 1,R 1)、针刺内关穴后扫描(acupuncture,AP)和第2次静息态功能扫描(rest 2,R 2),采用低频波动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分析方法.结果:①R1状态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上回,双侧小脑部分区域;②AP状态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楔叶,左侧小脑山坡部,右侧次半月叶;③AP与R1状态ALFF信号差异活跃的脑区为:双侧扣带回、小脑山坡部,左侧舌状回、楔叶,右侧楔前叶、梭状回、额上回、额中回、颞上回等.结论:针刺左侧内关后,双侧扣带回、右额上回、右额内侧回、双侧小脑山坡、左侧舌状回等脑区ALFF信号活跃,这些区域与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病脑区密切相关,为内关穴治疗精神、神经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鸿燕  杨芳  朱江  贺稚平  陈艳 《中国针灸》2007,27(2):103-105
目的:探讨减轻药物流产近期副反应的治疗方法。方法:将90例早孕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只服用药物;电针1组在服用米索前列醇后30~60分钟内同时电针合谷、三阴交;电针2组在服用米索前列醇后30~60分钟内依次电针合谷、三阴交。结果:电针组电针后近期副反应减轻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且先电针合谷后电针三阴交减轻腹痛的程度有更为显著的趋势。结论:电针合谷、三阴交可以减轻药物流产近期副反应,其中先电针合谷后电针三阴交减轻腹痛的程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论妊娠期禁针合谷、三阴交穴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金春兰  朱江 《针刺研究》2005,30(3):187-190
针对古今针灸文献中有关妊娠期禁针问题的不同认识与观点,本文以合谷、三阴交这一传统下胎对穴为切入点,对妊娠禁针穴的依据、禁针的时期以及孕期如何安全合理使用禁针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认为合谷、三阴交穴促进各孕期子宫收缩,从而存在导致流产的可能;妊娠子宫对电针刺激的敏感性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增加,针刺作用又因其机体所处机能状态不同而对妊娠产生不同影响。建议在妊娠中期可适当选用禁针穴,在妊娠早期应慎用,妊娠晚期则应禁针。文中还提出了提高针刺下胎效果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期三阴交穴的压痛反应。方法:将3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组)和30例健康女性(健康组)纳入本试验。分别在两组受试者的月(痛)经期和非经期进行三阴交穴压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和压痛阈值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VAS值显著高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痛经组痛经期的三阴交穴压痛阈值显著低于非经期、健康组月经期(P0.01);健康组和痛经组的非经期三阴交穴VAS值和压痛阈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的急性发作可使三阴交穴压痛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Cui JM  Ma SX  Jin ZH  Dong LH 《中国针灸》2011,31(10):898-900
目的:观察艾灸三阴交穴对初产妇分娩时的作用效应.方法:60例初产妇分为艾灸三阴交组、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当产妇宫口直径开大至2~3 cm进入宫缩活跃期进入待产室后开始施灸,艾灸三阴交组患者在三阴交穴施灸,艾灸非穴组患者选孔最穴上2寸向桡侧旁开1寸处施灸,均灸30 min.空白组不做艾灸干预.分娩结束后比较3组产妇第1、第2、第3产程时间及产后2h出血量.结果:艾灸三阴交组第1产程活跃期持续时间与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相比,明显缩短(P<0.05,P<0.01);艾灸三阴交组第2产程持续时间与艾灸非穴组和空白组相比,亦明显缩短(均P<0.05);艾灸三阴交组的产后2h出血量低于其他组,与空白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三阴交穴可以显著缩短第1产程活跃期及第2产程的持续时间,并能明显减少产后2h出血量,提高阴道分娩的安全性.艾灸非穴组的疗效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三阴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殖内分泌的调整作用,为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临床依据和理论依据。方法:将纳入病例采用密闭信封法随机分为电针三阴交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电针组电针双侧三阴交(2/100 Hz,8~10 mA,30 min,3次/周,共3个月),西药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次,2次/月,共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血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E2)水平,所得数据用意向治疗分析集(ITT)和符合方案分析集(PP)对比分析。结果:电针后,ITT和PP数据集分析表明,患者血清FSH、LH含量显著降低(P<0.001),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01);与西药对照组比较,电针组血清FSH、LH、E2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论:电针三阴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生殖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具有较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职良喜 《针刺研究》2007,32(5):342-346
目的:观察电浮针疗法对原发性痛经(PD)的镇痛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171例PD患者,随机分为电浮针组、浮针组和药物组各57例,电浮针组采用电针刺激(疏波频率约60 Hz、串长2.5 s,密波频率约60 Hz、串长5 s,强度2~3 V,持续30 min)与浮针疗法相结合,远取三阴交穴治疗,浮针组采用浮针疗法取三阴交穴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0.3 mg/次,2次/日)治疗,3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随访3个月经周期统计疗效。结果:纳入171例患者,163例完成试验,脱落8例。电浮针组、浮针组与药物组总有效率(ITT/PP)分别为94.74%/96.43%、91.23%/96.30%和77.19%/83.02%;电浮针组:近期治愈40/40,显效9/9,好转5/5,无效3/2;浮针组:近期治愈38/38,显效10/10,好转4/4,无效5/2;药物组:近期治愈10/10,显效27/27,好转7/7,无效13/9。ITT和PP分析结果一致:电浮针和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显著优于药物组(P<0.01),电浮针与浮针组的总疗效以及痊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短时间内电浮针组镇痛作用优于浮针组(P<0.05)。结论:三阴交穴电浮针疗法对PD的镇痛作用具有高效快捷、安全无痛的特点,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  相似文献   

19.
电针三阴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客观评价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将175例患者分为针刺组(90例)和西药组(85例)。针刺组采用电针双侧三阴交穴(疏密波,2/100Hz,刺激强度8~10mA),每周治疗3次,1个月为1疗程,连续3个疗程。西药组口服尼尔雌醇,每次2mg,每月2次,连续3个月。对已绝经者,第3个月开始加用甲羟孕酮,每天6mg,连用10d。疗效评价包括:症候积分量表中症状改善程度及血清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水平检测(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3个中心共纳入175例病例,157例完成试验。针刺组在治疗后患者的疗效评价症状积分均极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治疗后血清FSH、LH水平显著降低(P<0.01),血清E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针刺组在LH和E2水平的改善上与西药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电针三阴交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良性调整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电针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之间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三阴交穴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神门-三阴交改善失眠症睡眠质量的穴位配伍效应及神经递质调控机制。方法 将90例失眠症患者以每组30例随机分至神门组、三阴交组、神门-三阴交组。共54例受试者完成PSG监测,其中神门组16例,三阴交组13例,神门-三阴交组15例,与健康组10例进行对照。三组患者分别电针神门、三阴交、神门-三阴交30 min,疏密波,频率5Hz/25Hz,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间隔2天。采用SDRS量表、PSG监测评价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检测血清GABA、5-HT含量揭示神门-三阴交穴位配伍的神经递质调控机制。结果 ①治疗后,三组失眠症患者SD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神门-三阴交组、三阴交组SDRS评分明显低于神门组(P<0.05)。②完成PSG失眠症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神门组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提高,血清GABA含量升高(P<0.05);三阴交组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提高,血清5-HT含量升高(P<0.05);神门-三阴交组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和入睡后清醒时间缩短、睡眠效率提高,血清GABA、5-HT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神门-三阴交组较神门组总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提高(P<0.05),血清GABA、5-HT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神门-三阴交在改善失眠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方面具有穴位配伍效应优势,三阴交穴发挥主导作用。神门-三阴交可能通过上调血清GABA、5-HT含量发挥穴位配伍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