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12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为10.3%(121/1246),其中慢性肝炎患者中为7.3%(42/575),慢性重型肝炎中为5.9%(26/41);肝硬化中为23.0%(53/230),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著(P<0.01)。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著(P<0.01)。通过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除2例死亡外,其他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糖尿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患者5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患者中为6.8%(52/758),肝硬化为18.9%(35/185),与慢性肝炎相比差异显著(P〈0.01)。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的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与慢性肝炎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成正比,肝源性糖尿病的预后与年龄、饮食、身体素质、饮酒、用药合理性、并发症等因素相关,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肝源性糖尿病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6 9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肝病(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共6 7例,占所有病例的97.10 % ,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为主,其中慢性肝炎患者中为32例;慢性重型肝炎11例;肝硬化为2 4例。通过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或胰岛素治疗,患者血糖水平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见于慢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费琰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7,21(2):131-131,133
目的:总结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60例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肝炎22例,肝炎肝硬化30例,慢性重型肝炎6例,肝癌2例。空腹血糖7.2~16.2mmol/L,平均8.92mmol/L。经护肝、退黄、降酶、利尿及支持治疗,空腹血糖>11.1mol/L者应用胰岛素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结论:慢性肝病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积极治疗原发肝病的同时,注意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5.
王滨容  陈静 《西部医学》2010,22(2):269-270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并发糖尿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47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全部进行血常规、血糖、肝功能、肾功能、肝炎病毒学标志的检测和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行胰岛素释放试验。对检查与诊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9例,慢性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例,慢性重型肝炎并发肝源性糖尿病3例,肝癌并发肝源性糖尿病2例。43例好转(91.5%),死亡4例(8.5%)。结论肝源性糖尿病多发生于肝硬化,在积极保肝治疗的同时,予以饮食控制,避免应用高渗糖、激素、噻嗪类利尿剂,并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在肝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20例各种肝病患者血清FN水平,并与其他肝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肝炎与轻/中度慢性肝炎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肝炎与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01、P〈0.001);与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A)、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呈正相关(P〈0.001)。结论血清FN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肝脏损伤的程度,检测血清FN对估计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病情、预后、转归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铭  李卫  黄敏  吴兆进  李永华 《安徽医学》2009,30(6):646-64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与肝源性糖尿病的关系和临床特点。方法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5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的45例无肝源性糖尿病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进行对照。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源性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病的症状,较少出现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肝源性糖尿病的轻重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肝性脑病、各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源性糖尿病也是乙型肝炎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应予以积极的护肝、控制血糖和肝硬化等并发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变化在病毒性肝炎时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00例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病人的TF,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SB)、血清胆碱酯酶(CHE)。结果各组慢性肝炎(CH)病人血清转铁蛋白与急性肝炎(AH)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慢性肝炎病情加重,血清转铁蛋白逐渐下降,下降程度依次为慢肝(轻度)〈慢肝(重度)〈失代偿性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CSH)。在慢性重型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病人中,死亡组血清转铁蛋白较存活组有显著性下降(P〈0.001)。结论血清转铁蛋白可以作为反映病毒性肝炎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的一项指标,对失代偿性肝硬化和慢性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邓绍荣 《中外医疗》2009,28(24):61-61
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的发生规律。方法分析近3年来慢性肝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资料。结果慢性肝病合并糖尿病发生率为9.35%,其中慢性肝炎合并糖尿病6.73%,肝硬化合并糖尿病发生率12.95%,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发生率14.21%,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慢性肝炎(P〈0.01),重症肝炎合并糖尿病发生率显著高于轻、中、重度患者。中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发生率高于青年组(P〈0.01)。而与肝炎病程无显著相关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结论慢性肝炎、肝硬化是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慢性重型肝炎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保肝、利尿、降低门脉压、补充蛋白及抗菌药物等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1~3次,同时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每日1次。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包括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73.3%(22/30)高于对照组的43.8%(14/32)(χ2=5.74,P〈0.05)。观察组在临床症状、体征、凝血酶原活动度(PTA)、HBV-DNA定量、肝功能改善方面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46;2.56,P〈0.0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可加快肝功能好转,快速抑制病毒复制,提高生存率,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肝病与HBVBCP变异及IL-10、IL-12、TNF-α和IFN-γ关系。方法:以176例HBV感染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结果: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呈正相关(r=0.259,P=0.001)。IL-12、TNF-α和IFN-γ的水平除了慢性肝炎中度组外,其余各组与慢性肝炎轻度组间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IL-10水平比较在慢性肝炎轻度组与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P变异与慢性感染的不同临床类型呈正相关,随着病情的加重BCP变异的阳性率有随之增高趋势。IL-12、TNF-α和IFN-γ在HBV感染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中可能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慢性乙型肝炎组7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109例,并选取同时入院体检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三组的免疫功能水平及患者的免疫功能水平变化情况与病情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4、4.21、4.67;t=4.51、5.36、6.74, P〈0.05),且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2、3.46、3.97, P〈0.05)。恶化组患者的PTA明显低于改善组,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TBIL均明显高于改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免疫蛋白水平及其相关指标水平可明显反应患者肝脏功能受损情况,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林  胡容  张鸿  张人风  陈莉  王亚娟  王丽 《四川医学》2010,31(8):1108-1110
目的评估目前临床开展的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的总体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507例,其中内科综合治疗124例,人工肝治疗组383例,结果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结束时肝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治疗后72h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后72h黄疸(TB)均存在不同程度反弹(P〈0.05)。不同术式人工肝对不同类型重型肝炎的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存活率远低于急性及亚急性重型肝炎(P〈0.05)。对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早、中、晚期的远期疗效,早期存活率为88.3%,较中期及晚期高(P〈0.05),晚期疗效最差为37.5%(P〈0.05)。进行人工肝的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率高于未进行人工肝治疗的重型肝炎患者(P〈0.05)。2次及以上人工肝治疗患者存活率高于1次人工肝治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非生物型人工肝对重型肝炎生化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能提高急性重型肝炎及早期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64例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8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降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血糖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7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发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剂(茵陈、栀子、大黄、炒白术、连翘等)加减治疗,共治疗8周,对照组只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为5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BIL、ALT、PTA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剂结合西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湿热发黄证型,能清利湿热退黄,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方法:将60例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取双侧肝俞和足三里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每14 d埋线1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者未给予任何治疗,仅每2周随访1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每2周复查1次肝功能,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HBV-DNA、IFNα,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积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症状评分显著降低(P〈0.01),较对照组症状评分亦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患者HBV-DNA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较对照组亦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的IFNα显著升高(P〈0.01),较对照组亦显著升高(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肝功能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降低患者的病毒复制水平、促进机体生成内源性干扰素、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总结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近期预后的影响,以求提高慢性乙型重症肝炎的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抗病毒组(44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对照组(40例)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后2周、4周两组患者生化指标、病毒转阴率、MELD评分、生存率及并发症等因素变化。结果:1.治疗后2周结果:两组的TBiL、PTA、IN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MELD评分在抗病毒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MEL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抗病毒治疗4周结果: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病毒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并发症的患者中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生化指标,提高病毒转阴率,降低MELD评分,提高生存率,改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用于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肝炎性脂肪肝患者(研究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联合中药汤剂治疗;另选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20例肝炎性脂肪肝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全程超声检查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9例(45.0%)、轻度脂肪肝7例(35.O%)、中度脂肪肝3例(15.0%)、重度脂肪肝1例(5.0%),超声检查正常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2例(10.0%),轻度脂肪肝9例(45.0%)、中度脂肪肝7例(35.0%)、重度脂肪肝2例(10.0%),治疗后超声检查正常率高于治疗前,但明显低于研究组(P〈O.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肝大0例(0.0%)、腹胀2例(100.0%)、肝区不适2例(100.0%),3项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得到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肝大5例(25.O%)、腹胀7例(35.0%)、肝区不适7例(35.0%),3项症状均较治疗前得到改善,且症状改善效果均较研究组差(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用于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患者脂肪肝超声检查结果,值得在肝炎性脂肪肝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