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酶抑制剂Tazobactam的特性及其与哌拉西林的复合制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各种β-内酰胺酶已形成了一个酶系家族,它们水解β-内酰胺类的内酰胺环使之丧失活性。而且,新β-内酰胺类的开发和应用,总是伴随着新β-内酰胺酶的产生和发展。目前全球有90%以上金葡菌对青霉素耐药。因此,由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类导致耐药问题日趋严重。目前采取对付此类酶的  相似文献   

2.
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属β-内酰胺类酶是一类需要金属离子协助才能发挥催化活性的一类广谱β-内酰胺酶,它能水解包括碳青霉烯在内的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不被临床所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所抑制。由于该酶位于质粒(整合子)上,极易在细菌中扩散,近期发现的携带NDM-1金属β-内酰胺酶超级细菌证实了这一担忧。因此,本文从分类、结构、催化机制以及进化等方面对金属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对抗菌治疗的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自40年代初应用临床以来,由于其高效、低毒,成为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强有力武器,但由于长期广泛的应用,使多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人们通过研究发现,β-内酰胺酶(β-lase)是大多数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因此酶能使β-内酰胺环水解开环而失  相似文献   

5.
引言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β-内酰胺键使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同时也提供了鉴定β-内酰胺酶所需要的β-内酰胺底物.后来,Abraham和Chain证明,一些细菌(埃希氏菌属杆菌)产生的酶能够"破坏青霉素的抑制生长性质".青霉素的结构被确定之后,Abraham证实了灭活作用是酶催化β-内酰胺键水解生成青霉酸的结果(图1).  相似文献   

6.
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杆菌科细菌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近10余年该科细菌中不同种属细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能水解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且常为多重耐药株,备受关注。ESBL被分为对酶抑制剂与耐药两大类,纸片扩散法胪肉汤稀释法可检测ESBL产生菌,所致感染可选碳青霉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酶抑制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耐药性的逆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相关抗生素如头霉素类、青霉烯类、碳青霉烯类和单酰胺菌素类)产生耐药性的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胺酶。该酶能水解药物分子中的β—内酰胺键而使其失活。对于青霉素类,反应产物是青霉噻唑酸。头孢菌素类等则分解为较小分子产物。许多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一些细菌编码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其余的则由染色体外成份介导,或由质粒介导,或由转座子介导。  相似文献   

8.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方红 《上海医药》1995,(5):32-34
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它β-内酰胺类(如: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及氧头孢烯类等)。随着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断应用,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亦呈增长的趋势。此类耐药的一个最重要机理是产生β-内酰酶。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这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9.
现在对感染症最广泛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耐药性机理,是由于细胞外膜的非通透性和细菌产生的钝化酶(主要是β-内酰胺酶)而失去活性的。所以新的β-内酰胺药物研制的方向主要是对各种菌种的细胞外膜通透性要好,抗菌谱要广,并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耐酶性,保持β-内酰胺环,其目的是增强抗菌活性。在β-内酰胺酶中,分解青霉素类的为青霉素酶,分解头孢菌素的为头孢菌素酶。  相似文献   

10.
抗生素面临β—内酰胺酶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微生物产生的各种β-内酰胺酶已经形成一个大的酶系家族。它们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的内酰胺环,从而使该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虽然早已发现了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而且也被重视,但许多种其它微生物产生的各种β-内酰胺酶在不断地充实着这个酶家族。这些微生物主要包括分枝杆菌、军团菌、放线菌和诺卡菌等菌  相似文献   

11.
棒酸(Clavulanic acid)是由Str.clavuligerus 产生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细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耐药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上述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使药物失活。棒酸能渗入到细菌的胞壁与胞内和胞外的β-内酰胺酶相结合,形成一种无活性的非可逆性的酶产物。棒酸单独使用时,对大多数细菌只有较弱的抗菌活性,而与羟氨苄青霉素(Amoxicillin,下简称AM)联用  相似文献   

12.
β-内酰胺酶(β-lase)是大多数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早在1929年,F1eming在发现青霉素的同时就注意到某些细菌对青霉素有耐药现象。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大肠杆菌提取物中存在一种能破坏青霉素的酶。以后又发现许多临床分离的菌株中都存在这种酶,且证实细菌是否产酶与其对青素霉G的耐药性密切相关,因而将此酶命名为青霉素酶。随着头孢菌素类的进入临床及广泛使用,人们又进一步发现这种命名不很合适,从而由Pollock提议,将作  相似文献   

13.
陈聪  叶英 《安徽医药》2012,16(10):1396-1398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发现PMQR阳性菌株也往往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而表现为多药耐药,最主要的原因是该类细菌产生了能分解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药物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PMQR基因阳性菌株中ESBLs的发生率和主要型别在世界各地的报道各不相同,现就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阳性菌株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本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酶动力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β-内酰胺酶是指能催化水解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及其N-酰基衍生物分子中β-内酰胺环的酰胺键的灭活酶,是大多数致病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随着临床β-内酰胺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新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不断开发,β-内酰胺酶所致的耐药性日益严重,为此,对β-内酰胺酶性质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β-内酰胺酶动力学是在分子药理水平上研究β-内酰胺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水解作用以及影响水解速率的各种因素,即研究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反应速度以及抗生素浓度、酶抑制剂浓度、温度、pH及酶量等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以寻找酶作用的规律性.对于一些β-内酰胺酶的动力学特性,近年来已有各自的报道,现将β-内酰胺酶动力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细菌主要是通过产生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染色体介导的ClassC酶、增加广谱酶的产量及降低外膜的通透性等而对头孢他定、头孢噻肟等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其酶的种类繁多,特性各异。目前从临床产酶耐药菌中得到的TEM型酶已报道到TEM-68,SHV型酶到SHV-24,ClassC酶有AmpC酶和OXA酶等。随着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近年来又发现了耐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inhibitor-resistant TEM β-lactamase),简称IRT-β-内酰胺酶。它们是通过TEM型酶变异而使抑制剂的抑酶作用减弱。大多数耐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都是TEM-1和TEM-2的衍生酶。另外,有报道说,近年来抑制剂耐药的β-内酰胺酶在SHV型酶的家族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16.
<正>β-内酰胺类是临床应用广泛、抗感染效果强大的一类抗生素,但细菌的耐药性目前已成为此类药物的严重问题。细菌耐药最主要机制是细菌通过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而解决细菌产生耐药问题的方法之一,是开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应用,使不耐酶的抗生素发挥它原有的抗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品种日  相似文献   

17.
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及临床治疗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方平  余鑫之 《安徽医药》2005,9(8):564-567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酶)是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AmpC酶是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有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和质粒介导AmpC酶,前者分诱导表达和非诱导表达,后者可随耐药质粒复制、接合、转化及转座子移位,在革兰阴性杆菌内或种间传播.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大多数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且活性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主要由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生,也可由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产AmpC酶和ES-BLs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等)可以专一性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胞死亡。由于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进行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一些革蓝氏阴性细菌和少数革蓝氏阳性菌能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可以水解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而使细胞具有抵抗这类β-内酰胺抗生素的杀伤能力。已经证明β-内酰胺酶产生与质粒和染色体基因有关。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9.
蒋胜  吕晓菊  刘凯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4):193-197,228
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索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使用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维持或/和增强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的有效方法。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出现使酶抑制剂的抑制效力大为降低,抗菌治疗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正>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1])。近年来,随着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的广泛应用,诱导细菌耐药株的不断增加,许多细菌产生了多重耐药性。医学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由质粒介导的能水解所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但能被克拉维酸抑制的一类酶,主要由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