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β—内酰胺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编码β-内酰胺抗生素生物合成酶的基因不仅能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和表达,且已可能利用这些生物合成基因制备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工程菌。本文较全面地综述了β-内酰胺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致敏原及交叉过敏反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临床上很重要的一类抗生素。但存在一个大问题,就是有过敏反应。其中以青霉素最为严重,发生率为0.7~10%,发生过敏性休克的达0.004~0.015%,  相似文献   

4.
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内酰胺抗生素的酶法合成是21世纪β-内酰胺抗生素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本文对近年来β-内酰胺抗生素合成研究、产品的分离纯化、酶反应器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的制药厂中,结构修饰后的抗生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制天然抗生素结构的新品种在于获得比初始物质或作为化学合成关键化合物的中间体在生物学、化学、药理学性质方面更有价值的药物。在这方面,β-内酰胺抗生素是典型的例子,因为在临床应用的几十种药物中,用生物合成获得的仅有苄青霉素和苯氧甲基青霉素。其它的都是用化学方法和酶转化制得的。酶催化方法的应用为解决半合成β-内酰胺抗生素的关键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酶转化抗生素的例子很多,而且包括不同类型的反应:酰胺、酯和其它键的水解、羟基  相似文献   

6.
五、头孢菌素C酰化酶研究的进展自从Abraham等(1961)发表了头孢菌素C的化学结构后,由于制备半合成头孢菌素衍生物的需要,制取7-ACA成为重要的课题,化学制备法取得了工业优势后,英美的一些大公司,中止了从微生物中探索头孢菌素C酰化酶的工作,其原因之二还在于很难找到这类产生菌,虽然Walton(1964)发表过Achromobacter、Brevibacterium、Flavobacterium属的一些“种”,能水解头孢菌素C、形成7-ACA,遗憾的是随着时间  相似文献   

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相似文献   

8.
三、C.acremonium及P.chrysogenum的分子遗传学进展在C.acremonium及P.chrysogenum中,进行了与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操作,首先是结构基因的克隆,然后将克隆的基因重新引入,再有就是使用强的启动子实现高效表达,Chapman J.L.等(1987)、铃木胜(1988)、Martin JF(1987)已作过归纳,但新的论文不断出现。 (一)C.acremonium ELi Lilly的工作者构建的质粒pIT221,转化效率甚低,每μgDNA只能获行0.2个转化子。由于他们成功地克隆了C.acremonium的异青霉素N合成酶基因,Skatraud等(1987)对pIT221作了适当改进,将异青霉素N合成酶基因的850bp(含启动子)片断,替代了  相似文献   

9.
在很多住院病人中已出现了革蓝氏阴性杆菌所致严重感染的趋势,目前已加强对治疗这类感染,特别是由多重耐药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粘质沙雷氏菌和绿脓杆菌引起感染的新抗生素研究。更多研究集中于β-内酰胺抗生素类,并期待着这类化合物的毒性低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于数十年前发现的早期青霉素类,以抗革蓝氏阳性菌而著名,并对它们进行了三方面修改:1.给与更强抗葡萄球菌活性,尤其抗耐药金葡菌;2.赋与抗革蓝氏阴性菌活性而并不失去抗重要革蓝氏阳性菌的性质;3.扩大抗革蓝氏阴性菌抗菌谱并能抗假单胞菌。1945年发现头孢菌素C,通过多方面修饰形成了不但抗革蓝氏阴性和阳性菌,还对β-内酰酶稳定的各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王汝龙 《首都医药》2004,11(3):32-36
(一)基本概念β-内酰胺是指氨基在内酰胺环中的β位碳原子上。(二)分类β类抗生素主要有五类:青霉素类(penicillins,代表性品种为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代表性品种为头孢唑林;碳青霉烯类(carbapen-ems,代表性品种为美罗培南;青霉烯类penems,代表性品种为法洛培南;单环β-内酰胺类(monobactams,代表性品种为氨曲南。(三)进展概况由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效和不良反应较低的特点,所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已成为抗生素的开发中心,并在各种细菌感染的治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的类别和品种最多,…  相似文献   

11.
β—内酰胺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研究概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1929年Fleming从青霉中获得青霉素至今,β-内酰胺类药物迅速发展,并以其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而成为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20世纪40年代有报道金葡球菌接触青霉素后,细菌在体内外的生长在一定的时间内均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70年代中期McDonald和Craing等才提出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这一概念.PAE系指细菌和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被清除后,细菌生长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目前国外对于各类抗菌药物PAE研究开始引起有关学者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PAE已成为评价新抗菌药物药效学的指标.本文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典型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PAE研究进展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2.
Prat.  AJ 《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1,12(5):329-335,337
一、概况青霉素G及V、头孢菌素C、头霉素C生物合成的初始阶段都一样,这些化合物的生物合成全过程见图1。Ingolia及Queener(1988)提出了生物合成基因的分类命名、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相同的生物合成基因,命名为Pcb(青霉素/头孢菌素生物合成),只限于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分别命名为pen及cef。L-α-氨基己二酸、L-半胱氨酸及L-缬氨酸的酶缩合,伴同发生缬氨酸的异构化而成为D型。在半纯化的酶提取液中,曾观察  相似文献   

13.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主核结构,本文从青霉烷砜、头孢烯砜、1β-甲基碳青霉烯、青霉烯、单环β-内酰胺、桥键单环内酰胺及非β-内酰胺类化合物七个方面对近几年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进展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4.
陈秦昌 《广东药学》1994,4(1):75-77
近十年来,β-内酰按类抗生素发展十分迅速,大批具有广谱、耐酶、高效、低毒特点的抗生素不断面世,用于临床的此类抗生素巳选120多个,单纯选用这类药物,已经几乎可以控制和治疗所有细菌感染性疾病。不过,过敏反应仍是此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常见症状为血清病样反应、荨麻疹、皮疹、药热等,偶尔发生过敏性休克。  相似文献   

15.
16.
17.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 194 1年青霉素G问世 ,至 2 0世纪 6 0年代初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明并应用于临床 ,由于其抗菌作用强、临床疗效高、不良反应较少、经济实用等优点在治疗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因青霉素类与头孢菌素类分子结构中均含有 β 内酰胺环 ,故统称为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但该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也屡有报道 ,并有逐年增加趋势 ,严重影响病人用药的安全。据报道[1] 该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率占各种药物首位 ,约占用药人数的 0 7%~ 10 % ,尤以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反应率高 ,占用药人数的 0 0 0 4 %~ 0 0 15 %。另据杨晓华等[2 ]报道 2 6 6 3例药物不良…  相似文献   

18.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毒副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文华  崔怀西 《江苏医药》1994,20(11):619-620
头孢霉素和青霉素类同属于肝内酷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当今世界上研究最活跃、进展最迅速、应用最广泛的极为重要的抗感染药物。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在临床的选择上,尚存在不少有待于讨论之处。本文仅从头抱霉素和青霉素类引起的毒副作用进行粗浅的论述,希望能有助于临床正确地选用此类药物。一、肾脏损害’‘’:青霉素对肾脏毒性损害分三型:I型:血管炎及肾小球肾炎性损害,在一次常用剂量注射后即出现中毒反应。巨型:急性肾功能衰竭,常在一剂青霉素后即刻发生完全无尿,经治疗可达到恢复。文献报道一例患者,肌注青霉素G40…  相似文献   

19.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综述了近年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全文包括7个主要部分,分别叙述了头孢菌素、碳青霉烯、青霉烯、β-内酰胺酶抑制剂、β-内酰胺增强剂,具有双重作用的β-内酰胺,以及具有其他生物活性的β-内酰胺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八十年代初,在抗生素的研究领域里,出现了一类具有β-内酰胺单环母核的新型化学物质,即单环β-内酰胺抗生素。它们的出现标志着β-内酰胺抗生素药物研究的新突破。 由于单环β-内酰胺的结构新颖简单,并且这类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很高的抗菌活性。因而立即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许多研究机构均涉足于此领域。从而使得这类化合物成了八十年代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重点对象之一。人们围绕着它展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