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癌痛是恶性肿瘤患者主要自觉症状之一,给患者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身体及心理负担。目前国际以WHO三阶梯癌痛治疗指南(以下简称三阶梯指南)为主,但其具有成瘾性及易耐受性等不良反应。针刺作为非药物绿色疗法,止痛作用迅速,不会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又有抗癌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甚至对戒断综合征有治疗效果。本文主要研究针刺对癌痛的镇痛作用,并针对目前针刺治疗癌痛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性的建议,以期为今后针刺治疗癌痛的临床研究提供依据和思路,使癌痛的临床应用上有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针灸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医学家在针灸可以缓解疼痛的临床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麻醉方法-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从而推动了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跃秀 《北京中医》2004,23(1):52-55
针灸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医学家在针灸可以缓解疼痛的临床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的麻醉方法一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从而推动了针刺镇痛(acupuncture analgesia)机制的研究。50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针刺作为一种创伤小、副作用少的非药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娩镇痛。已有的研究认为针刺具有镇痛、抗焦虑、抗抑郁、抑制应激反应,以及催产、加强宫缩、缩短产程、减少分娩出血、增加宫内胎儿氧供血供等多重效应,在提高产妇满意度同时,也保护了母胎和新生儿的安全。但国内外也有些研究对针刺的疗效、机制提出质疑,认为实验设计不妥,统计资料可靠性不高等,需针对以上问题加以改进并得出更加科学严谨的结论。目前针刺对分娩的干预时间都集中在活跃期,而用于潜伏期甚至潜伏期前一段时间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另外针刺联合其他方法如椎管内阻滞、药物镇痛等研究较少。本文从针刺对分娩过程的镇痛和母婴保护整体出发,总结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针刺镇痛的针刺作用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子  郭义 《吉林中医药》2010,30(4):326-327
从针刺镇痛的特点出发,分析针刺作用的基本特点,认为针刺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调节、品质调节、自限调节的特点,这对认识针灸作用规律,更好地使用针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针灸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安全、简便、经济、有效,对治疗疼痛、呕吐、失眠、关节炎、中风后遗症等疾病具有明显的效果。白20世纪70年代起,针刺治疗逐渐走出国门,在160个国家和地区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能够通过激活人体的穴位来减轻疼痛,因穴位包含肥大细胞、神经纤维等特殊成分,故有利于针刺信号的激活.在脊髓中电针可以通过下调趋化因子并增加抗炎细胞因子来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从而减少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白介素6、前列腺素E2等释放参与即时与长期镇痛.即时镇痛通过抑制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和...  相似文献   

8.
针刺镇痛作用途径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红 《中医教育》2003,22(5):57-58
开设实验针灸学这门课程以来,笔者一直担任这门课程的主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的体会到,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的讲授,如果从镇痛的作用特点和作用途径分析入手,则更有利于同学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加深记忆。为此,在经过十几年探索基础上,总结了以下经验供同行们参考。1强化对基本机理的理解针刺镇痛作用途径的分析,离不开疼痛形成的基本过程———闸门控制学说的观点。该观点虽然诞生于1965年,但是至今为止仍然适用于解释疼痛发生的整个过程。其中心思想是:伤害性刺激作用于机体,感受器将痛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中细的传入纤维,…  相似文献   

9.
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综述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相关研究文献,回顾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与一些基因、多肽和神经系统等相关性,总结了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研究对阐明针刺内在机制的贡献,最后在临床应用上展望针刺镇痛效应个体差异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肠肽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振海 《中医药导报》2008,14(5):113-115
文章综述了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P物质(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生长抑素(SS)、神经降压素(NT)几种脑肠肽与针刺镇痛相关的研究进展。指出参与镇痛的脑肠肽在针刺镇痛中如何定量定位等问题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及其相关技术作为临床手术镇痛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缓解患者术后急性痛中作用明显。大量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而开展,为临床开展新的镇痛方案提供了指导依据。本文从针刺镇痛的基本机制出发,以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总结了近年来针刺镇痛术后疗效研究的新进展。各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镇痛在术后镇痛和降低不良反应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要作为一项常规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其内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阐明。  相似文献   

12.
隔区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熊克仁  郑培敏 《针刺研究》1990,15(1):1-5,12
<正> 隔区指的是终板前方,前穿质上方,胼胝体下回下方的区域。此区有内侧隔核(Sm)和外側隔核(Sl)。大鼠隔区的主要核团包括Sm、Sl及斜角带核(td),td又以前联合平面分为以前的斜角带核垂直支(VDB)和其后向两侧延伸的斜角带核水平支(HDB)。在有些动物的隔区内,曾描述过多至16个独立的核。隔区有多方面的机能,与情绪反  相似文献   

13.
组织胺在体内分布很广,几乎所有动物所有组织和器官都含此胺,尤以皮肤、外周神经、肺等含量最高,脑内也含有一定的量。组织胺具有多方面的生理作用,其中之一是和痛觉生理有关。一般认为组织胺在外周是一种致痛物质。痛感受器是化学感受器。当损伤、炎症时释放出许多化学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激肽等,可兴奋痛感受器,传导到中枢即产生痛觉。脑中组织胺是一种可能的神经介质,且有人认为参与吗啡的药理作用。既然组织胺在外周和中枢都与痛觉生理有关,那么是否也和针刺镇痛原理有关呢?我们在人体、家兔和大鼠身上进行了实验观察。  相似文献   

14.
针刺镇痛作用为祖国医学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所证明,更为近十几年来针麻手术实践所证实。而组织胺在体内分布很广,并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其中之一就是与痛觉生理有关。组织在损伤、炎症时可以释放出许多化学物质,组织胺亦是其中之一,这些化学物质可以兴奋痛感受器,传到中枢而产生疼痛。在脑中的组织胺,可能是一种神经介质,且有人认为参与吗啡的药理作用。既然组织胺在外周和中枢都与痛觉有关,那么是否也和针刺镇痛有关呢?一、针麻肺叶切除病员血中组织胺含量  相似文献   

15.
针刺对分娩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颖  杨静 《中国中医急症》2003,12(6):525-526
目的:观察针刺减轻宫缩痛、缩短产程及减少产后出血量的疗效。方法:将50例足月、单胎、正常初产妇(无头盆不称,无产科和内科合并症,无产道异常)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20例,治疗组予针刺,对照组不用针刺。结果:治疗组宫缩痛减轻、产程缩短、产后出血量少,其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应用于分娩过程中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年来观察针刺合谷、三阴交穴对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6例为1999年4~10月门诊病例,妊娠6~12周,无手术禁忌证,均为自愿流产者;年龄25岁以下28例,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的下行作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现有大量临床及实验材料证明,尾核、丘脑的束旁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背角等核团与针刺镇痛有密切关系。据我们观察,这些核团都接受大脑皮质的传出纤维,即在大脑皮质与核团间存在着直接的下  相似文献   

18.
笔者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实验针灸学中对针刺镇痛效应实验的观察,对针刺作用的特点有几点体会,现总结如下。1方法与结果1.1实验方法和步骤本实验是通过针刺大鼠足三里穴观察针刺的镇痛效应,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1)抓取大鼠(雌  相似文献   

19.
综述腕踝针镇痛作用在内科、外科、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及其他不同疾患中的应用概况。认为腕踝针可调和营卫、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具有简、验、效、廉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2):435-438
目的:系统整理分析研究针刺镇痛常选的动物模型,为今后针灸作用原理研究提供依据与平台。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针刺镇痛的常用动物模型,分析其造模的方法与原理,以及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结果:通过对近年来关于针刺镇痛的文献整理与总结发现,针刺镇痛的常用动物模型主要包括炎症痛、神经痛、内脏痛、癌症痛等,参与针刺镇痛的物质主要包括阿片类物质,细胞因子,血管紧张素,环氧化酶,前列腺素和腺苷等。结论:在针刺作用原理研究中,针刺镇痛的动物模型造模方法较多,且方法较为客观可行,在此基础上的针刺镇痛作用机理研究较为深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