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0年来H.pylori感染和RE病例的调查,分析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比较该院1995年1月-2004年12月问诊断的H.pylori感染和食管炎检出率及H.pylori阴性与阳性RE分级的比例关系。结果RE组H.pylori阳性率低于受检人群(24.72%vs42.30%,P=0.00),H.pylori阳性R正检出率低于阴性(2.13%vs 4.75%,P=0.00)。10年间受检人群和R正人群H.pylori阳性率下降,RE检出率上升。轻度RE(A和B级)H.pylori阳性率为24.65%,中一重度RE(C和D级)H.pylori阳性率为25.10%,二者间H.pylori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结论虽然RE人群H.pylori感染低于一般人群,H.pylor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4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分为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食管三组;幽门螺杆菌阳性以快速尿素酶试验为诊断标准.结果 42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为42.7%;老年患者显著多于非老年患者;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反流性食管炎组、Barrett食管组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7.6%、39.9%和35.4%;其中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反流性食管炎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非糜烂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反流性食管炎组与Barrett食管组差异无显著性;经Person相关分析,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负相关,与Barrett食管亦呈负相关;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LA-A级、LA-B级、LA-C级、LA-D级患者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41.4%、38.6%、37.5%和33.3%;各级间比较显著无差异性.结论 HP感染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保护因素,一旦胃食管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已形成,其严重程度与HP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胃镜证实的132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胃镜活检快速尿素酶及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根除组69例,对照组63例,随访1年.结果:根除成功62例,根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9%,对照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12.7%,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具有保护作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经内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3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4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按洛杉矶标准进行分级,记为相应的A(156例)、B(196例)、C(7例)、D(5例)4组。内镜下常规取胃窦黏膜组织2~3块送病理检查,标本分别行HE染色明确胃炎类型、炎症活动度及快速尿素酶实验、改良Giemsa染色明确H.pylori感染情况等。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以男性多见,平均发病年龄早于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2.4±11.6)岁vs(56.6±12.4)岁,P=0.002];门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总体H.pylori感染率为90.9%,以轻度H.pylori感染为主,四组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419,0.33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度活动性炎症为主,四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46,0.496);H.pylori阳性、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四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的比较无差别,H.pylori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差别,不同程度H.pylori感染情况下,患者的食管炎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别。提示H.pylori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问题。方法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173例(观察组),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225例(对照组),比较两组HP阳性率,并按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比较HP阳性率。比较HP根除成功(47例)及HP根除失败(39例)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反流性食管炎HP阳性率为47.3%,对照组为65.7%,有显著差异(P=0.0001)。反流性食管炎按严重程度HP阳性率是Ⅰa级为40.3%,Ⅰb级为59.1%,Ⅱ级为50.0%,Ⅲ级为28.6%,各分级之间无明显差异(P=0.094)。反流性食管炎复发率在HP根除成功患者中是8.5%,根除失败患者中为5.1%,无统计学差异(P=0.384)。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无相关,复发率与HP根除与否无相关。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2007年7月-2008年7月至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人数为12354例,RE的检出率为4.47%。检出的RE患者A、B级的占97.47%(539/553),C、D级的占2.53%(14/553)。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性别无统计学关联(P〉0.05)。中年组原发性RE患者最多。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0.6%。食管炎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轻度RE患者明显较多,RE炎症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60例具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内镜及组织学检查,并采用免疫印记法检测其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cagA、vacA抗体。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最高检出率分别为67.4%和70.2%,反流性食管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6.3%、52. 3%,而反流性胃炎患者cagA、vacA抗体的阳性率为61.9%、60.1%。结论 通过对反流性食管炎及反流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及其抗体的检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胃及食管反流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将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69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及慢性胃炎患者170例(慢性胃炎组)同时行快速尿素酶检测法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比2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及程度。将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轻重程度分为轻、中、重度,比较三组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将反流性食管炎组分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比较2组间食管炎症程度。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52.7%)显著低于慢性胃炎组(68.8%)(P=0.002),且反流性食管炎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较慢性胃炎组轻(P=0.000)。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着临床症状的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逐渐下降,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食管炎症程度以A+B级为主,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P=0.019)。结论幽门螺杆菌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感染率低,感染程度轻,对食管炎的发生起一定的保护作用,对食管炎患者是否给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内窥镜和病理活组织(H-E)诊断消化性溃疡129例、慢性胃炎315例、胃癌97例。所有病例的胃窦粘膜活组织经Warthin-Starry银染、粘膜涂片Gram染色、尿毒酶快速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20例、胃癌20例经免疫组织化学(LSAB)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0.05)。(2)在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胃炎病例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逐步增高,分别为40.5%、72.7%、86.7%(P<0.05)。(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0.5%、60.9%、57.7%,无显著性差异(P>0.05)。(4)胃癌组p53蛋白阳性率为80.0%, 活动性胃炎组为阴性(P<0.05)。(5)活动性胃炎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85.0%,胃癌组PCNA阳性率高达95.0%。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上海市同仁医院收治的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根据反流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类标准将患者分为A级(417例)、B级(149例)、C级(28例)、D级(4例)、Barrett食管(2例)5级。比较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感染程度。结果 6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241例(40.2%),其中A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2.0%(175/417)、B级37.6%(56/149)、C级28.0%(8/28)、D级为1/4、Barrett食管1/2;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分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r=-0.766,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发展具有密切相关性,治疗时应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江苏省赣榆县学龄儿童的幽门螺杆菌(H1pylori)感染的感染率,为今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提供基础资料。方法8161例儿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以了解H1pylori感染状态。结果该地区儿童Hlpylori感染的总阳性率为20.16%(1645/8161)。男、女学龄儿童的H1pylori阳性率分别为18.78%(920/4898)、22.22%(725/3263),男、女学龄儿童的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江苏赣榆县学龄儿童幽门螺杆菌存在较高的感染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的内镜特点,及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率,感染程度与定植部位及胃炎的活动度.方法 对我院105例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内镜分析,对H pylori感染率,感染部位,程度的差异,并比较RE组中H pylori 阳性与阴性患者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结果 反流性食管炎多发于男性,食管下段为病变主要部位,粘膜病变程度多为I级,Hp检测阴性居多,H pylori阳性与阴性的RE患者发生洛杉矶(LA)C级分别占8.3%和18.5%,D级分别占4.2%和12.3%,但食管炎症的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353).结论 内镜检查对于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H pylori的感染程度及胃体胃炎的活动性与RE的形成有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胃镜确诊反流性食管炎(RE)86例,反流性食管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渍疡5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58例,所有病例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RE组幽门螺旋杆0菌的感染率32.5%,DU组感染率55.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RE合并DU组螺旋杆菌的感染率36.2%,与DU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RE组中螺旋杆菌阴性组Ⅱ、Ⅲ级发生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表率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的炎症程度低,推测幽门螺旋杆菌对RE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两者之间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在该院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76例患者病情状况.所有患者均实施快速尿素酶试验,以检查患者之间幽门螺杆菌不同感染情况.结果: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6.1%(35/76);反流性食管患者等级A级34例、B级23例、C级17例、D级2例;不同分级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A级患者感染率53.4%(18/34)、B级患者感染率47.8%(11/23)、C级患者感染率35.3%(6/17)、D级患者感染率为0(0/2);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结论: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反流性食管炎病情严重程度随幽门螺旋杆菌的升高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方法:胃镜检查确诊的494例慢性胃炎患者、160例消化性溃疡伴慢性胃炎患者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消化性溃伴慢性胃炎Hp感染的阳性率。结果:Hp感染阳性率,慢性充血渗出性胃炎达72.7%、隆起糜烂性胃炎达76%、反流型胃炎达88.2%、萎缩性胃炎达75%,十二指肠溃疡(DU )和胃溃疡(G U )的H p检出阳性率分别是82.1%和86.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都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均伴有慢性胃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口腔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49例口腔溃疡患者作为溃疡组,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4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组。对两组患者实施胃镜和口腔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依据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溃疡组消化道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为44.89%;健康组消化道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为30.61%,健康组与溃疡组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溃疡组与健康组在消化性口腔溃疡发生率上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幽门螺杆菌阳性治疗总有效率上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口腔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关性,口腔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明显高于健康者,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胶体果胶铋、克拉霉素缓释片、阿莫西林胶囊四联药物联合治疗口腔溃疡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标准三联疗法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联合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探索益生菌合适的用药时机及用药疗程。方法将23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为4组:A组58例给予三联疗法: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10 d;B组59例给予三联疗法+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疗程10 d;C组59例给予三联疗法+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其中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疗程20 d;D组58例先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预处理治疗10 d,后续给予三联疗法+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胶囊,疗程10 d。治疗后评估各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情况并观察各组的不良反应。结果 A、B、C、D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分别为55.2%、81.4%、79.7%、84.5%,其中B、C、D组均明显高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D组高于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略高于C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复查各组患者14C-UBT检测值,其中A组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 B组(8.5%)、C 组(11.9%)、D 组(6.9%)均低于A组(27.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与标准三联疗法比较,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能明显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减轻幽门螺杆菌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不良反应。益生菌预处理是抗菌药物联合益生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更为适当的用药时机。  相似文献   

18.
王志英  汤净  莫青  陈军  王铿  陈月美  周元平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35-2036,2034
目的调查海南汉区在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中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患病情况,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病理的关系。方法选择海南汉区10个县市2395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窦黏膜做H.pylori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患者做^14C呼气试验,两者阳性确定为幽门螺杆菌感染。1004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取胃窦及病变部位胃黏膜做病理组织检查。选取113例排除消化道疾病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结果就诊患者中和对照组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48.73%,10.46%;患有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ylori感染显著高于正常体检者(P〈0.01)。但与10年前全国H.pylori平均感染率58.07%相比,本地区H.pylori感染现状已下降17.18%(SMR=0.839)。1004例患者胃窦黏膜和病变部位活检结果显示不同胃黏膜病理改变H.pylori感染率不同(P〈0.01),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者H.pylori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结论施行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后10年海南地区H.pylori感染已经有好转,但是仍然为高感染区。根除H.pylori治疗仍然是今后治疗H.pylori相关性疚病的主要策略。怠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消化性溃疡、胃息肉的患者H.pylori阳性率相似。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的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9.
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RE、正常对照、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组及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选取40例内镜分级B或C级的RE患者,H.pylori阳性及阴性各20例,雷贝拉唑治疗4周后内镜复查,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RE组、正常组、慢性胃炎组、十二指肠溃疡组的H.pylori感染率分别为30.4%、28.8%、59.0%、91.5%,RE组感染率显著低于胃炎组和溃疡组,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各级RE患者的H.pylori感染率无明显差异;RE患者经雷贝拉唑治疗后,H.pylori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病变愈合和症状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RE与H.pylori感染可能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食管鳞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应用Giemsa染色检测185例食管鳞癌手术标本和60例对照组(食管鳞癌手术切缘正常组织)、80例慢性食管炎、50例食管非典型增生中的H.prlori检出率;同时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远癌组织中H.pylori蛋白表达。结果:Giemsa染色法,H.pylori检出率在正常食管黏膜组、慢性食管炎组、食管非典型增生组和食管鳞癌组分别为21.67%、38.75%、46,00%和6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检出率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远癌组织分别为65.93%、37.70%和22.65%(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食管鳞癌手术切除标本癌组织、癌旁组织及远癌组织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76.92%、48.63%和30.94%,提示H.pylori检出率在食管鳞癌不同部位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食管鳞癌组织,Giemse染色法,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H.pylori检出率分别为63.53%、70.59%和66.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H.pylorl检出率分别为74.12%、84.31%和75.56%,提示汉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三民族之间H.pylori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与食管鳞癌发生存在相关性;食管鳞癌H.pylori感染主要位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远癌组织则少见;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H.pylori检出率无差异;提不哈萨克族食管鳞癌高发,除H.pylori感染,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共同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