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与自我概念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和自我描述量表对392名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不良检出率为71.2%;学校适应不良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087,P0.05),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无统计学差异;(2)自我描述总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t=-2.350,P0.05);农村学生显著高于城市学生(t=-5.093,P0.05);(3)大一新生自我描述总分及3个自我概念维度与学校适应不良存在正相关(r=0.583,0.582,0.430,0.511;P均0.01);(4)多元逐步回归显示,一般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能很好地预测适应不良。结论:大一新生自我概念影响其学校适应不良水平,提高大一新生自我概念水平有利于改善学校适应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有儿童期虐待史的大学生人群中,探讨儿童期虐待、分裂人格特质及安全感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湖南中医药大学大一新生为对象,使用儿童期创伤问卷简化版、安全感量表、Chapman分裂型人格倾向量表,分发1115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88份,其中258人存在儿童期创伤史。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安全感量表的人际安全感得分与分裂人格特质得分、儿童期创伤量表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r=-0.184~-0.557,P0.05)。安全感量表的确定控制感得分与分裂人格特质得分、儿童期创伤量表的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r=-0.219~-0.541,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儿童期情感忽视在分裂人格特质和安全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儿童期情感忽视和分裂人格特质负向影响安全感形成。儿童期情感忽视在分裂人格特质和安全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安全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攻击性量表、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68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大学生攻击性行为存在性别差异(t=2.28,P0.05),男性攻击性水平高于女性攻击水平;②大学生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01),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r=-0.42,P0.001);③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确定控制感对攻击性有一定的预测作用(F=19.19,P0.05,R2=0.246)。结论生活中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倾向;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对于攻击性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入伍新兵在集训期适应障碍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诊断为适应障碍的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组,n=29)一般人口学资料,同时进行安全感量表、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测定;采用整群抽样,同期选取某集训基地的健康新兵(对照组,n=353)作为对照,进行结果比较分析。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适应障碍组受教育年限显著较低(t=-2.590,P=0.010),单亲家庭(χ~2=5.471,P=0.019)比例显著较高;(2)与对照组相比,适应障碍组安全感量表总分(t=-4.306,P=0.000)、人际安全感因子分(t=-4.357,P=0.000)、确定控制感因子分(t=-2.069,P=0.037)显著较低。经协方差分析,调整受教育年限、是否单亲家庭因素的影响后,上述组间差异性仍显著(F=17.550,20.498,5.360;P=0.000,0.000,0.021);(3)包括适应障碍组、对照组的所有受试对象(n=382)的军人心理应激自评问卷得分,与安全感量表总分(r=-0.218,P=0.000)、人际安全感因子分(r=-0.197,P=0.000)、确定控制感因子分(r=-0.132,P=0.010)负相关;(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安全感量表总分(β=-0.079,P=0.000)、受教育年限(β=-0.345,P=0.000)可逆向预测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的发生。结论:心理安全感对集训期新兵适应障碍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心理安全感低可能是集训期新兵出现适应障碍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立足于人际信任的角度考察女大学新生是否更倾向于信任他人,为维护女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方法:使用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采取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贵州3所高校1142名大一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有显著差异(t=-3.07,df=1140,P0.01),女生的人际信任得分显著高于男生。结论:女生更倾向于相信外人,支持了研究假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女生独特的控制感和认知风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某院肝病门诊确诊乙肝病毒携带者15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抽取15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构方程采用AMOS21.0软件进行构建。结果:研究组家庭外支持、正性情绪、生活满意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543,-3.483,-4.186;P0.05),研究组负性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579,P0.05)。家庭外支持、正性情绪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t=3.154,3.110;P0.01)。家庭外支持在正性情绪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值为0.1404,占总效应的34.21%。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满意度较低,家庭外支持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生活满意度更具影响,且家庭外支持在正性情绪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的关系,并探讨人格特征在其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四川某重点高校大学新生523名,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童年期负性事件调查问卷(ACE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进行施测。结果:大学新生至少经历过一种童年期负性事件的发生率为87%。CCSAS总分与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总分及神经质得分呈负相关(r=-0.13、-0.51,均P0.01),与内外向和掩饰性得分呈正相关(r=0.47、0.25,均P0.01);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总分与内外向得分呈负相关(r=-0.08,P0.05),与掩饰性得分呈负相关(r=-0.12,P0.01),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r=0.17,P0.01)。内外向和神经质在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效应量为51.65%和58.10%。结论:大学新生适应与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人格特征在童年期负性事件影响与大学新生适应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广东高校新疆学生文化适应、心理安全感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采用文化心理适应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广东省内3所高校的252名新疆学生进行测评。结果:新疆学生心理安全感和文化适应的每一个维度的平均得分均超过理论中值;在人际安全感和去本族固着方面存在性别上的显著差异,具体体现为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P0.05);人际安全感与其它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确定控制感只与去本族固着和学习适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值0.162~0.710);去本族固着和学习适应对总体安全感、人际安全感和确定控制感都存在着显著的回归效应(B值0.259~0.925)。结论:广东高校新疆学生存在较高的心理安全感和较好的文化心理适应;去本族固着和学习适应对安全感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集中居住农民与自然村居住农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安全感状况的差异,探究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状况与安全感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安全感量表对集中居住农民124人和自然村居住农民143人进行测量,并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集中居住农民在SCL-90总均分(t=-3.466,P0.05)和各因子得分(t=-2.533,-3.442,-3.843,-2.947,-3.341,-2.351,-2.714,-3.011,-2.500,-2.453;P0.05)都显著低于自然村居住农民;2集中居住农民在安全感量表中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t=2.192;P0.05)显著高于自然村居住农民;3集中居住农民的心理健康与安全感成正相关(P0.01)。结论:在短时期内,集中居住农民心理健康状况和确定控制感优于自然村居住农民,并且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安全感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生受父母情感虐待与安全感、焦虑症状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方法随机整群抽取广州某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学生800名,用安全感量表(SQ)、情绪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和生活意义感量表(PIL)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57份,有效率为97.2%。结果曾受到父母粗俗谩骂或漠视等情感虐待的学生有47人,占6.2%。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情感虐待组与对照组的生活意义感总分、特质焦虑、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人际安全感和状态焦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情感虐待经历的学生其特质焦虑得分明显偏高,生活意义感总分、确定控制感和安全感总分明显偏低。结论受父母情感虐待的大学生成年后生活意义感、安全感较差,焦虑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主动性人格与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主动性人格问卷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对363名大一新生展开调查。结果:1大一新生在入学3个月时各方面适应情况不佳,普遍低于常模,且在人际适应(t=-2.40,P0.05)、学习适应(t=-2.01,P0.05)和择业适应(t=-2.28,P0.05)上差异显著;2大一男生的学校适应普遍好于女生但差异不显著,在主动性人格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t=3.62,P0.001);3主动性人格和学校适应各维度及总分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需要关注,主动性人格是影响大一新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大学生安全感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安全感量表(SQ),对6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安全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理科大学生在安全感总分和人际安全感因子的得分低于文科大学生(t=2.07,2.34;P0.05);非单亲家庭的男大学生在安全感中的确定控制感因子得分低于单亲男大学生(t=2.15,P0.05)。家庭环境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知识性与大学生安全感呈正相关(P0.05),家庭环境矛盾性、控制性与安全感呈负相关(P0.01);家庭环境亲密度、娱乐性、情感表达、矛盾性依次进入安全感回归方程。结论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安全感有重要影响。大学生的安全感也因性别、家庭类型、文理科而有差别。  相似文献   

13.
硕士研究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在校硕士研究生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现状,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孤独感量表(UCLA)对太原市3所大学的300名在校研究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人际信任(t=4.221,P0.001)和支持的利用度(t=-3.375,P=0.001)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主观支持(t=2.268,P0.05)、社会支持总分(t=2.292,P0.05)在是否婚恋上存在差异;孤独感在年级上存在差异(F=3.17,P0.05);②人际信任总分和社会支持得分存在负相关(R=-0.21,P0.05),和孤独感得分呈正相关(R=0.32,P0.05),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R=-0.51,P0.001);③通过逐步回归,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可以预测孤独感29.6%的变化量。结论研究生的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孤独感两两呈显著相关,人际信任和社会支持可以有效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医学院新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人际归因、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分层整群抽取梅州某医学院444名大一新生进行团体测量。结果: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各维度与人际归因的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社会支持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2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外归因、能力归因能够显著预测人际关系困扰(R2=0.185,P0.001)。结论:人际归因、社会支持度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青少年体像障碍与生活事件、自我控制、人际控制感之间的关系。方法用体像障碍自评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控制圈对200名大三学生和180名高三学生实施测量。结果1高中生的体像障碍严重程度显著高于大学生。2大学生个人实力感、人际控制感得分与体像障碍各维度具有高相关;高中生控制感得分与体像障碍得分之间的相关不显著。3大学生生活事件与个人实力感能有效预测体像障碍;"丧失因子"可以预测体障。结论高中生体像障碍比大学生严重;负性生活事件与自我控制感可以预见体像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医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医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从性别、年级、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研究医学生自尊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采用自尊量表(SES)和人际信任量表(IT)对大一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测查,全部资料应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医学生的自尊与人际信任在性别、生源差异不显著(t分别为0.819,0.795;-0.113,-1.292;P0.05);2医学生的自尊与人际信任在年级上差异显著(t=-0.3149,-2.398;P0.01或P0.05),毕业生得分高于大一新生;3独生子女的自尊与人际信任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差异具有显著性(t=2.171,2.727;P0.05或P0.01);4人际信任与自尊存在显著的相关(t=5.016;P0.01)。结论自尊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高医学生的自尊水平可以促进他们人际信任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率及影响程度。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广东省内1637名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被人误会、考试失败、好友纠纷在中职生中发生的频度较高且对中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最大;②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压力(t=-2.333,P0.05)和其它(t=4.008,P0.05)维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女生学习压力得分明显高于男生,而男生在其它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人际关系(t=3.713,P0.05)、学习压力(t=4.831,P0.05)、受惩罚(t=2.827,P0.05)、健康与适应(t=2.304,P0.05)、其它(t=2.425,P0.05)维度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二年级学生在这些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不同家庭所在地(城镇/农村)的学生在学习压力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36,P0.05),农村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的得分;③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681,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镇二年级的学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二年级的学生(F=5.127,P0.05);性别和家庭所在地的交互作用显著(F=4.918,P0.05),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农村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女生(F=5.882,P0.05);④不同学校所属地区的中职生在负性生活事件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F=16.051,P0.05),具体表现为珠三角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其它3个区域,粤北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它3个区域,而粤东和粤西地区学校的学生得分差异不显著。结论:学习和人际关系是影响中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事件;中职生的心理应激水平受性别、经济状况、社会实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艺术大学新生人性哲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人性的哲学量表、人性的哲学修订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症状自评量表及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问卷对1019名艺术学生进行测试。结果不同性别、家庭状态下人性观存在差异:男生在利他主义正性、意志力与理性正性上得分明显低于女生(P0.05);单亲家庭的新生在值得信任正性上得分低于非单亲家庭(P=0.016)。个性、心理、生活事件各因素均与人性观存在一定相关性:16PF中12个因子与人性观中各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相关性(r=-0.204~0.290,P0.05);SCL-90各因素与值得信任负性、利他主义负性、意志力与理性负性、人性复杂性正性这4个因子无相关性,与剩余分量表大多存在显著相关(r=-0.315~0.062,P0.05);艺术新生除值得信任负性、利他主义负性、人性复杂性正性、愤世嫉俗外的其他因子均与生活事件的各方面存在显著相关(r=-0.068~-0.243,P0.05);路径分析结果显示,乐群性对新生个性贡献最大(β=0.72),个性、生活事件对正负人性观的直接影响均显著(β1=0.14,0.12,β2=-0.21,-0.14),个性在生活事件及人性观之间的间接效应显著(β=0.03)。结论大学新生处于人性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培养良好个性特征、关注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三方面入手,促进正性人性观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理适应与自我接纳对95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路径,以期为新生适应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广东某综合性大学2014级879名大一新生作为被试,在入学2个月后进行现场测试,分别采用大学新生适应量表、症状自评量表以及自我接纳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总分与人际关系因子的得分性别差异显著(t=-2.43,P0.05;t=-2.66,P0.01),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独立生活维度,文科生的困扰明显多于理科生(t=3.50,P0.001);学习方法上,独生子女的困扰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t=3.10,P0.01);而在资源利用、人际关系以及心理适应总分上,非独生子女的困扰显著高于独生子女(t=-3.73,P0.001;t=-2.67,P0.01;t=-2.03,P0.05);2心理适应得分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与自我接纳各因素得分间存在显著负相关,自我接纳水平与心理健康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16~0.51;P均0.05)。回归分析表明,自我接纳总分、抑郁对新生心理适应水平有较强的预测性;3经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自我接纳,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结论:95后大学新生的自我接纳在心理适应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适应通过促进自我接纳而抑制其心理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州市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广州市3所大学随机抽取858名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结果: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平均得分为(6.28±5.44)分,在性格(F=40.71,P0.01)、宿舍关系(F=15.47,P0.01)、家庭关系(F=38.00,P0.01)、积极应对得分(t=10.61,P0.01)和消极应对得分(t=4.32,P0.01)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