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病史摘要男性,17岁,左下颌肿块逐渐增大伴疼痛1月余。CT检查左侧颞下窝、下颌骨升支周围见一团块软组织密度肿块,边界尚清楚,密度不均匀,可见囊变坏死区(图1,2),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及多房样强化(图3,4),邻近翼板、左侧下颌骨升支及左侧上颌窦外侧壁骨质吸收破坏,可见轻度骨膜反应(图5,6)。鼻咽顶后壁软组织稍增厚,右侧上颌窦内见软组织密度影,窦壁骨质完整,两侧颈部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颌窦良性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良性肿块的CT及MRI表现。结果:内翻乳头状瘤64例,48肿块与鼻腔内相连。76.5%为均匀软组织密度,10.4%可见钙化,76.6%邻近骨质受压。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信号混杂,90%呈"脑回状"强化。出血坏死性息肉7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区,密度不均匀,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明显不均匀强化。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结论:部分上颌窦良性肿块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通过仔细阅片,可大大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上颌窦疾患的X线分析,探讨其各种病变的X线特点。方法:对70例上颌窦患者均摄有Water位、Caldwell位、部分患者加摄体层片、侧位片、颅底片及上颌窦造影片。结果:炎症常为窦腔密度增高,窦壁环状增厚。囊肿常见圆形或半圆型致密影,大囊肿可有窦腔扩大及骨质吸收。恶性肿瘤有明显骨破坏及腔内软组织块影。良肿瘤有腔内软组织影,但骨破坏不明显,亦常有窦腔扩大。结论:上颌窦平片是检出上颌窦病疾患的简单而廉价的基本方法,如能仔细分析其病变的特点,对临床将能提供重要的X线依据。  相似文献   

4.
右上颌窦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8岁,右面颊部肿胀半个月,经抗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无涕血史。院外X线片报告“双侧上颌窦炎”。查:右中鼻甲肿胀、充血,无血性分泌物。鼻中隔轻度左偏,后鼻孔及鼻咽部未见新生物。上牙齿、硬腭未见异常。CT平扫示右上颌窦充满软组织块影,密度不均匀。向内侵及同侧鼻腔,鼻中隔向左偏曲,向上侵及同侧眶底部及同侧筛窦,右上颌窦内侧壁、前壁及后壁骨质破坏,吸收,窦腔轻度扩大(图1)。CT拟诊为右侧上颌窦新生物,累及同侧鼻腔,颞下窝、双侧筛窦。手术及病理诊断为右侧上颌窦非霍奇金氏淋巴瘤。2讨…  相似文献   

5.
1 病例介绍 例1,男,10个月,因双耳流脓4个月,伴耳后包块10天入院。体检:双外耳道较多稀薄脓液,双鼓膜中央性大穿孔,鼓室内可见肉芽组织,右耳后可见4cm大小包块,质软,有波动感,压痛明显。胸片结果正常。CT示右侧乳突骨质破坏,右侧耳部软组织明显肿胀,密度不均匀,双侧鼓窦区、鼓窦入口见程度不一软组织密度影。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5,(26):54-58
目的:探讨上颌窦占位病变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病理证实的上颌窦肿块的CT及MRI表现。结果:内翻乳头状瘤25例均与鼻腔内肿块相连。CT:72.7%表现为中等软组织密度,13.6%可见钙化,邻近骨质72.7%受压变形,45.5%骨质吸收,18.2%骨质破坏。MRI:T1WI为等或略低信号,T2WI为等或高信号,信号较混杂,增强后不均匀强化,83.3%呈"脑回状"强化。出血坏死性息肉6例,均位于上颌窦囟门部,呈分叶状。CT: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略低信号,T2WI中央区呈高信号,周围呈环形低信号影。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鳞状细胞癌23例,表现为上颌窦内肿块沿窦壁向外浸润性增厚或形成不规则肿块。CT:52.4%密度不均匀,4.8%可见钙化,均伴有窦壁骨质破坏,其中82.4%可见内壁骨质破坏。MRI:T1WI等信号,T2WI等信号或低信号,增强后多不均匀强化。腺样囊性癌9例,CT:57.1%密度不均匀,MRI:T1WI呈低、等或稍高信号,T2WI表现为高或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其他少见肿块亦各有特点。结论:CT能够显示骨质改变,对判断良恶性有重要价值;MRI能够显示肿块的病理特征及其周围受累结构的改变,对其定性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指导意义;二者结合可以提供更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7.
刘兴明  孙成福  朱军华  蔡春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41-3342,F0003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①病变多发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内均可见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③窦壁骨质均不同程度增厚硬化。④窦腔软组织内可见斑点状、条絮状钙化。结论 CT诊断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要点除了单发、上颌窦多见、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及特征性的窦腔软组织内钙化外,窦壁的骨质增厚硬化也是很重要的征象。  相似文献   

8.
病人,男,62岁。因鼻出血、嗅觉减退1年,鼻息肉术后18 d,于2005年10月15日入院。病人于1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鼻腔出血,右侧为重,反复发作,最初每次出血量约10 mL,1月前增至100 mL,为鲜血,混有血凝块,伴鼻塞,嗅觉减退。无发热,无头痛、头晕及视物不清。鼻腔冠状位CT平扫:鼻中隔右偏,右侧鼻腔内为软组织密度影并向鼻咽突入,密度均匀,不能分辨上中下鼻甲,其周围骨质吸收变薄。双侧上颌窦、蝶窦黏膜肥厚,以右侧为著。右侧筛窦黏膜肥厚。双侧额窦窦腔清晰,黏膜未见明显增厚,窦壁未见骨质破坏。诊断为右侧鼻腔息肉并鼻中隔右偏,双侧上颌窦、蝶窦、…  相似文献   

9.
鼻窦真菌球的CT影像学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和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鼻窦真菌球32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鼻窦CT及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为多为单窦发病,以上颌窦最多见,22例,蝶窦次之,7例,累及上颌窦和筛窦1例,上颌窦和蝶窦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额窦1例。所有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27例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絮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类似金属异物影。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13例,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上颌窦内壁明显向鼻腔膨胀2例。治愈30例,2例好转。结论鼻窦真菌球CT具特征的表现为,单窦发病,以上颌窦为主,蝶窦次之;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絮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及上颌窦内侧壁破坏吸收。术前鼻窦CT结合鼻内镜检查是提高本病术前诊断率的有效便捷的方法。鼻内镜下充分开放病变鼻窦窦口,完全清理出病灶,同时保留窦腔黏膜完整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68岁,头痛3个月,反复鼻出血1个月。体检:右侧鼻腔充满红色新生物,表面不平,质地偏硬,触之易出血,右鼻腔见少量淡血性渗出物。CT检查:右侧鼻腔.上颌窦、筛窦、额窦、两侧蝶窦均可见软组织肿块充填,密度均匀,CT值平扫约为44HU(图1),注射造影剂增强后约为91.6HU(图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鼻息肉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 21例出血坏死性鼻息肉均起源于单侧上颌窦,呈膨胀性生长,充填于上颌窦及同侧中鼻道.密度不均匀,为高低混杂的软组织密度(18/21),其内可见斑点状钙化(5/21),增强后轻度不均匀强化;上颌窦内侧壁压迫性吸收(13/21)及后外侧壁骨质增厚硬化,上颌窦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受侵征象.结论 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结果单侧病变43例,双侧4例,以上颌窦最多见。病变窦腔CT检查均见软组织密度影充填。密度不均匀37例(78.7%),可见点状、条形或团块状钙化灶,CT 值100~150 HU;密度均匀软组织影10例(22.2%);窦腔骨质增厚39例(83.0%);窦腔缩小20例(42.6%);内含气泡影11例(23.4%)。41例上颌窦受累患者中窦口阻塞并扩大33例(80.5%);上颌窦内侧骨壁破坏吸收15例(36.6%)。结论真菌性鼻-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局灶性点状、絮状、砂粒状、小斑片状高密度影,可有窦壁骨质破坏。CT对真菌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01-2004年我们用鼻内镜技术治疗上颌窦血管瘤7例,男5例,女2例,21.68岁,其中位于右侧上颌窦5例,左侧上颌窦2例。患者术前皆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反复鼻出血病史,出血可自止,量均少于300ml。查体示病变侧鼻腔外侧壁有不同程度的内移,3例中鼻道有较小的息肉,CT检查示鼻窦软组织影,边界清楚,肿块膨胀性生长,鼻腔外侧壁骨质不同程度地受压移位或骨质吸收.  相似文献   

14.
真菌性鼻窦炎25例CT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5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与CT影像资料。结果本组25例真菌性鼻窦炎中由曲霉菌感染引起21例,表现为真菌球形成,CT表现为:(1)病变鼻窦多为单窦,以上颌窦多见,少数可为双侧多窦;(2)病变鼻窦多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影,密度相对较高,部分向鼻腔膨出;(3)多数病灶内可见沙粒样、小条片状、团块状钙化灶;(4)受累窦壁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硬化,可伴有轻度骨质破坏,但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由毛霉菌感染引起4例: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2例,CT表现为:鼻窦黏膜增厚;鼻窦腔内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病变密度明显高于相邻软组织;可有斑点状钙化灶。另外可见窦壁骨质侵蚀破坏1例,病变侵犯眼眶1例,但骨质破坏较明显。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可准确地显示病变累及的范围,对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总结30例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发现本病有以下特点:单侧慢性鼻出血、头痛为主要症状;鼻腔检查可见褐色坏死物、恶臭;上颌窦穿刺抽出血液;X线拍片显示病变起源于上颌窦,病变密度均匀增高,伴随周围骨质压迫性吸收,使窦腔扩大,病变易侵入筛窦;CT显示新生物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病理诊断多为炎性出血坏死组织。其治疗采用上颌窦鼻腔联合入路手术彻底切除新生物并于中鼻遭开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患者50岁,女性,主诉“持续性头痛1年,伴右侧视力减退、颞侧偏盲”。右侧鼻腔阻塞感、嗅觉减退,反复流黄色黏脓涕,偶有涕中带血。右眼视力为4.1,左眼视力为5.5。行头颅核磁检查示右侧上颌窦软组织影,T1加权像信号较一般炎症和肿瘤组织低,病变周边为高信号区,为黏膜感染表现。T2加权像示病变中央无信号区。鼻窦周边强信号较T1加权像更多见。头颅CT检查示右侧上颌窦腔透亮度降低,伴有不均匀密度增高影,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19岁,左鼻渐进性鼻塞2年。专科检查:外鼻无畸形,左鼻腔塞满荔肉样新生物,质软,触之不易出血,后鼻孔内亦可见荔肉样新生物。CT表现:左侧鼻腔及上颌窦内可见一相连之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密度尚均匀,CT值为36Hu,其中可见小点状钙化影。鼻窦自然孔明显扩大,鼻腔外侧壁局部骨质吸收破坏,余上颌窦壁骨质增厚。CT诊断:左侧鼻腔及上颌窦良性肿物,内翻性乳头状瘤可能性大。手术见左鼻腔荔肉样新生物,上颌窦有大量灰白色胶冻样物积聚,质稍粘,取出后见粘膜尚完整,窦腔内未见新生物,无活动性出血。病理诊断:(左鼻腔肿物)炎性鼻息肉。细菌学检查:…  相似文献   

18.
<正>1病例患儿男,3个月,因“发现鼻堵、流涕两周”就诊。患儿既往体健,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左侧颜面部局部隆起。影像学检查如下(图1):(1)鼻腔CT平扫:右侧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伴多发高密度影,CT值约9-86HU;鼻中隔左偏;筛板、右侧鼻甲及右侧眶内壁骨质不规整;双侧上颌窦及筛窦粘膜增厚;鼻咽腔后壁软组织增厚。(2)鼻窦平扫+增强MR:右侧鼻腔内混杂信号占位伴出血并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鼻窦真菌病的多层CT表现及临床特征,探讨多层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鼻窦真菌病的CT表现。结果病变位于单侧上颌窦9例,双侧上颌窦2例,筛窦2例,蝶窦1例。14例窦腔内均可见密度不均匀性增高的软组织密度影,其中9例伴有斑点、斑片或条状钙化影,2例病灶内可见低密度的“空泡”征,2例完全钙化;11例窦壁骨质增厚硬化,1例筛板增厚,窦腔缩小,4例窦壁皮质白线不连续,骨质破坏吸收。结论鼻窦真菌病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CT在该病的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影像特征及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 HiQ-S2 CT机对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上颌窦恶性肿瘤患者上颌窦及附近区域作横断和冠状扫描。结果 上颌窦恶性肿瘤的CT特征为:软组织肿块及明显骨质破坏,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增高,肿块强化。结论 横断扫描结合冠状扫描,调节不同窗宽窗位,对界定上颌窦肿瘤肿块范围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现早期骨破坏,并为临床手术及确定放疗范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