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患者围术期凝血酶和血小板的激活情况及乌司他丁对此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将40例OPCABG患者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U组),每组20例。U组:麻醉诱导后开始恒速静脉泵入6 000 U/kg的乌司他丁,30 min内输完,然后以1 000 U/(k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至手术结束。C组:给予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切皮前(T1)、术后即刻(T2)、术后2 h(T3)、6 h(T4)、术后18 h(T5)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和尿纤维蛋白肽(uFPA)浓度,并记录患者的术后24 h胸液量等临床资料。结果与T1比较,两组在T2和T3时点uFPA浓度和在T3、T4和T5时点GMP-140浓度均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患者围术期存在凝血酶和血小板激活,乌司他丁对此无明确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老年人胃肠道大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对其围术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胃肠道大手术的
老年患者(年龄>60岁)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和对照组(C组)。U组在人室静脉开放后即开始采用微量泵快速泵入乌司他
丁200 000 U,于手术开始前泵完,接着持续静脉泵入乌司他丁100 000 U/h至手术结束。C 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监测
两组手术开始前(T0),手术开始后1 h(T1),开始后2 h(T2),开始后3 h(T3)的平均动脉压(MPV)、心率(HR),通过床旁多普勒超
声心动图监测两组上述各时间点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心输出量(CO),记录两组患者术毕时多巴胺总的用量。并在手术
开始前(T0),手术结束后6 h(T4)和手术结束后12 h(T5)采集两组患者右颈内静脉血检测血清的肌钙蛋白(cTn)、肌酸激酶同工
酶(CK-MB)、脑钠肽(BNP)的含量。结果两组在T2和T3时的MPV、LVEF和CO较T0时均显著降低(P<0.05),HR显著升高(P<
0.05),两组在T4和T5时的cTn、CK-MB和BNP较T0时显著升高。但C 组与U 组相比在T2和T3时MPV、LVEF和CO显著降低
(P<0.05),HR显著升高(P<0.05),在T4和T5时cTn、CK-MB和BNP则显著升高。结论在老年人胃肠道大手术中应用乌司他丁
对患者围术期的心脏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前瞻性分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8例3支血管病变(包括左主干病变)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成体外循环下不停跳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n-pump beating heart surgery,OnP-BH)1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19例,分别于术前、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术后4 h、24 h和48 h抽取中心静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Ⅰ(cTnⅠ),同时记录术后早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前者手术时间更长,围术期24 h失血量更多,其余临床结果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OnP-BH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尤其在左乳内动脉-前降支开放灌注即刻至术后4 h始终保持有意义的增高,而OPCAB组患者术后CK-MB和cTnⅠ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对比OnP-BH组和OPCAB组,提示体外循环可以诱导对心肌的损伤,OPCAB能够明显减少围术期心肌损伤,并能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手术失血量,因此,需要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高危心脏病患者有可能从OPCAB中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近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观察组(A组)患者15例,术中术后使用乌司他丁,对照组(B组)15例,未使用乌司他丁.检验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浆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noninI,cTnI)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正性肌力作用药物使用量.【结果】两组无手术死亡.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及术后多巴胺[(76.4±13.6)、(117.5±12.4)h]、肾上腺素[(50.4±12.1)、(88.9±10.8)h]的使用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患者心肌可起到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例首次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乌司他丁组(W组),每组各10例。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后30 min(T2)、停体外循环时(T3)、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4)、术毕24 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丙二醛(P-MDA)含量,每个红细胞丙二醛(E-MDA)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E-SOD)活性。结果:C组体外循环开始,P-MDA,E-MDA即开始升高,至术毕24 h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P<0.001);W组P-MAD,E-MDA含量在主动脉开放30 min(T4)时,较术前明显增高(P<0.001),至术毕24 h已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E-SOD活性在转流30 min时高于术前水平,C组其他时点均低于术前水平(P<0.001),W组仅在T4时低于术前水平;但C组相应时点P-MDA,E-MDA均高于同时点W组,E-SOD活性明显低于W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期间使用乌司他丁能减轻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瓣膜置换围术期应用乌司他丁药物对肺保护作用。方法选择30例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乌司他丁组给予乌司他丁12000IU·kg-1于切皮后至CPB前缓慢静注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用法同乌司他丁组。两组分别麻醉诱导后即切皮前(T1)、体外循环45min时(T2)、体外循环停机前5min(T3)、停机后6h(T4)及停机后24h(T5)5个时间点,T1-T3时间点即刻送动脉血检测中性粒细胞(PMN)值;分离血清检测T1~T3时点丙二醛(MDA)浓度和T1~T5时点TNF—α浓度。结果两组CPB开始后血清TNF—α、MDA、PMN浓度逐渐升高,CPB停机前5min三者血清浓度达到高峰,CPB后24hTNF—α仍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乌司他丁组T3~T5时点的血清TNF—α浓度及T2-T3时点的血清MDA浓度、PMN值低于对照组相同时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CPB期间血液PMN及血清TNF-α、MDA的表达,起到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早期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大鼠早期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成A组(假手术组,n=8)、B组(脓毒症组,n=32)和C组(乌司他丁组,n=32),A组仅行盲肠探查术,B、C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CLP)制作大鼠脓毒症模型。A、B组术后即刻皮下注射生理盐水5ml,C组术后即刻皮下注射乌司他丁(105U/kg,溶于5ml生理盐水中)。B、C组均于术后3、6、12、24h时点经左侧颈总动脉插管至大鼠左心室,测量左室收缩峰压(LVSP)、左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压力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并采血检测肌钙蛋白I(cTnI)。A组术后行心肌力学和血清cTnI检测。结果盲肠结扎穿孔(CLP)造模后B、C组较A组LVSP、+dp/dtmax、-dp/dtmax均明显降低(P〈0.05),C组在各时点的LVSP、+dp/dtmax、-dp/dtmax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C组血清cTnI在各时点均低于B组(P〈0.05)。结论脓毒症大鼠心肌早期即有损害,乌司他丁可明显改善心肌功能,对心肌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敏 《实用医技》2008,15(3):277-27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了解乌司他丁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乌司他丁组(n=30),乌司他丁组在麻醉诱导后切皮前静注乌司他丁30万U,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切皮后2h、4h。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采集动脉血。以流式细胞仪检测TLR4的表达变化。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TNF-α和IL-6浓度。结果:两组各时点CD14^+单核细胞表面TLR4表达以及TNF-α、IL-6均较麻醉诱导后切皮前增加(P〈0.05);乌司他丁组各指标值均较对照组上升幅度低(P〈0.05)。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单核细胞表面TLR4的表达,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Yang J  Li L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3):2313-2315
目的 观察腺苷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0例。试验组在取乳内动脉时经颈内静脉导管输注腺苷50μg·kg^-1·min^-1,1min后调至100μg·kg^-1·min^-1,2min后调至150μg·kg^-1·min^-1,输注10min。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输注结束后5min开始血管吻合。于麻醉后(哟)、血运重建30min(T1)、2h(T2)、6h(T3)、12h(T4)和24h(T5)取静脉血检测血浆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各时点CK-MB均升高,对照组T1-T5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仅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眄点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两组各时点cTn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T4-T5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仍可发生心肌损伤,腺苷预处理能减少CK-MB和cTnI释放,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0.
严婷  黄海城  宋伏虎  李鹤  李传翔 《广东医学》2016,(15):2334-2337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40例,男112例,女128例,年龄20~5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成4组,每组60例。 U1、U2和U3组分别于术中静脉持续泵入0.5×105、1×105、2×105 U/h乌司他丁,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并分别于术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和术后3 d(T4)5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和P-选择素(Ps)。术后1周采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结果 T1~T4时U1、U2和U3组Plt及AT-Ⅲ明显高于C组( P<0.05),MPV、DD和Ps明显低于C组(P<0.05),4组Hb、Hct、TT、APTT和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1、U2和U3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检查下肢深静脉彩超, C、U1、U2和U3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病数分别为6例(10%)、1例(1.67%)、0例(0.00%)和0例(0.00%),U1、U2和U3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U1、U2和U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荐使用最小剂量0.5×105 U/h乌司他丁早期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Yang Y  Xiao F  Chen HY  Li Y  Shi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3):2061-2063
目的 观察抑肽酶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 2 4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抑肽酶组 (12例 )和对照组 (12例 )。抑肽酶组给予抑肽酶 2× 10 6 KIU在诱导后 30min内静脉输注 ,然后 0 5× 10 6 KIU h静脉输注维持至术毕。测量麻醉诱导后、冠状动脉血管吻合后 1h、术后 6h以及术后 2 4h各时间点肺动脉血中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和肌钙蛋白Ⅰ (cTnI) ;记录术中自体血液回收量和术后即刻、术后 6h内和术后 2 4h内伤口引流量。结果 CK MB和cTnI在两组内于吻合后均明显升高 ,抑肽酶组心肌损伤指标cTnI在术后 6h和 2 4h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抑肽酶组术后纵隔胸腔引流量在术后 6h内和 2 4h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抑肽酶可以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导致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凝血系统、血小板功能和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体外循环(CPB)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3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8)和乌司他丁组(U组,n=18).U组将乌司他丁40万单位溶于100 ml生理盐水中,自切皮开始静脉输注,30 min内输注完毕,另将40万单位加入CPB预充液中,另外20万单位以4~6万单位/h速率输注至术毕,总量100万单位,C组不用乌司他丁及任何抗纤溶药物.分别于切皮前1 min(基础值,T0),肝素化前1 min(此时U组已用乌司他丁40万单位,T1),术毕(T2),术后6 h(T3)和术后24 h(T4)经颈内静脉导管采血5 ml,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CD62p),用比浊法测定激活部分凝血致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纤维蛋白原,用硅藻土激活剂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记录患者术后24 h出血量和输血量.结果 组间GPⅡb/Ⅲa、CD62p和PT,以及术后24 h出血量和同种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础值比较,U组APTT在T1、T3和T4均缩短(均P<0.05).与C组比较,U组:APTT在T1~4均缩短(均P<0.05),体外循环中ACT缩短,补充肝素量增加(P<0.01).结论 乌司他丁对血小板聚集和活性无影响,它能缩短APTT及肝素化后的ACT,增加CPB中补充肝素量,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该实验所用剂量未见减少CPB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术中调整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PCAB)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OPCAB患者30例,随机分成G1组(n=15),术中动脉血PaCO2维持在35~39mmHg范围内;G2组(n=15),术中使PaCO2控制在40~45mmHg。分别于吻合前(T1)、第一支远端吻合5min(T2)、第二支吻合5min(T3)、第三支吻合5min(T4)以及吻合完毕20min(T5)时间点记录连续心排指数(CCI)、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脑氧饱和度(rSO2)和PaCO2等数据。采用修订长谷川智能量表(HDS-R)和日常生活功能水平量表(ADL)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结果术前、术后HDS-R和术前ADL评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G1组HDS-R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G2组则没有显著差异。两组的rSO2在T2、T3、T4和T5时间点均较T1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G2组各时间点的rSO2均比G1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结论血管吻合时较高的PaCO2可以提高脑氧饱和度,从而减少OPCAB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胸腺扩大切除术的重症肌无力患者(OssermannⅠ-Ⅱb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30)和乌司他丁组(U组,n=30)。U组入手术室后即给予乌司他丁4000U/kg溶于20ml氯化钠注射液中,10min内缓慢静脉推注,然后以2000U.kg^-1.h^-1持续泵入至手术结束。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1)、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60min(T3)、术毕(T4)、术后60min(T5)抽取动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a)、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浓度。结果两组患者血浆TNF-a、IL-6、IL-10浓度在T2-T5各时间点与麻醉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0.01);U组患者血浆TNF-a、IL-6浓度在T2-T5各时间点明显低于C组,血浆IL-10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5-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抑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TNF-a和IL-6的释放,促进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40~59岁,体重50~94kg,ASA分级Ⅱ或Ⅲ级,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组(C组),低剂量乌司他丁组(L组)和高剂量乌司他丁组(H组)。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8 mg/kg、舒芬太尼2цg/kg和维库溴铵0.1mg/kg,气管插管后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维持PETCO230~35mmHg。麻醉维持:吸入七氟醚,初始浓度为1.7%,逐渐加大浓度至2~3%;三组静脉输注舒芬太尼0.04цg·kg-1·min-1和维库溴铵0.8gg.kg-1·min-1,维持BIS值40~50。分别于入室时、切皮即刻、劈胸骨即刻和术毕时,记录HR、MAP和CVP。分别于切皮前即刻、术毕、术后2和12h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l)的浓度。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各时点血液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H组和L组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C组减少,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组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L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L组和H组术毕、术后2和12h时血浆CK-MB活性和cTnI浓度均升高,且L组和H组与C组比较升高值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较L组升高值小,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应用于非体外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可以降低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尤以高剂量乌司他丁对非体外循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心肌保护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肝癌切除术中的抗炎效应。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行肝癌切除术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0例。实施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乌司他丁组以乌司他丁10 000 U.kg-1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切皮即刻20 min内经外周静脉持续恒速泵入。分别于术前(T1)、术后(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抽取中心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组间比较显示,2组T1时IL-6、IL-8、IL-10及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同一时间的IL-8、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乌司他丁组的IL-6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IL-10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2组各时点之间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的IL-6、IL-8、IL-10水平均高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L-6、IL-8水平均随时间推移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3、T4时点之间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存在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可抑制血清促炎因子的生成,同时可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的变化及干预性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变化,探讨体外循环期间乌司他丁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22例,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1例。乌司他丁组按1.2×104U/kg给乌司他丁,于麻醉诱导后劈胸骨前经静脉给予半量,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经体外循环机转入体内。对照组用等量复方氯化钠代替。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转流20min(T2)﹑停机1h(T3)﹑停机6h(T4)及停机24h(T5)抽取动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的浓度。结果:组内比较2组患者TNF-ɑ和IL-6的浓度在T2,T3,T4时均明显高于T1期(P<0.05),W组在T5恢复到T1水平;2组之间比较C组TNF-α和IL-6的浓度在T2, T3, T4, T5时均明显高于W组(P<0.01)。组内比较2组患者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3,T4时均较T1明显升高(P<0.05),到T5时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已下降,其中W组的sICAM-1已降至接近T1水平(P>0.05);2组之间比较C组的sICAM-1和sP-选择素的浓度在T4, T5时明显高于W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引起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上调,乌司他丁能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及黏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减轻CPB所致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