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病人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58例DR病人血浆VEGF和VWF的变化,其中,非增生性DR(NPDR)28例,增生性DR(PDR)30例。并与54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病人进行比较,同时以49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糖尿病病人血浆VEGF和VW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27.09、28.85,P<0.001);DR病人血浆VEGF和VWF明显高于NDR病人,差异有显著性(t=10.35、16.02,P<0.001);PDR病人VEGF和VWF明显高于NPDR病人,差异有显著性(t=6.74、7.01,P<0.001)。NPDR和PDR病人血浆VEGF与VWF呈明显的正相关(r=0.569、0.629,P<0.001)。结论血浆VEGF和VWF水平变化参与了DR的发生与发展,且与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细胞(CECs)、内皮祖细胞(EPCs)和循环祖细胞(CPCs)改变,探讨内皮功能紊乱在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老年患者30例和老年正常对照10例,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ECs、EPCs和CPCs含量。根据有无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组(DM)、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NPDR)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组(PDR),并进行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与内皮功能紊乱相关性分析。结果(1)DM患者外周血中CECs、EPCs和CPCs的含量分别为0.145%±0.006%、0.059%±0.004%、0.12%±0.03%。DM+DR患者外周血中CECs、EPCs和CPCs的含量分别为0.185%±0.013%、0.043%±0.004%、0.05%±0.02%。15例正常人外周血中CECs、EPCs和CPCs的含量分别为0.067%±0.013%、0.062%±0.004%、0.156%±0.02%,DM患者外周血中的ECs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EPCs和CPCs的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PDR与NPDR组rBDR与DM组=0.221,P〈0.05;rBDR与DM组=0.354,P〈0.05;EPCs与微血管病变程度相关系数rBDR与DM组=-0.121,P〈0.05;rPDR与NPDR组=-0.175,P〈0.05。CPCs与微血管病变程度相关系数rBDR与DM组=-0.373,P〈0.05;rPDR与NPDR组=-0.361,P〉0.05。(3)相关性分析显示在2型糖尿病组中,EPCs数值与BMI、腰臀比、腹围、FPG,TG,UAER,肌酐,尿酸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218,-0.223,-0.208,-0.145,-0.126,-0.271,-0.224,-0.198,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ECs、EPCs、CPCs)与微血管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者作为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早期变化预测指标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Ⅱ型糖尿病并发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选择Ⅱ型糖尿病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增殖性DR组(PDR组)31例、非增殖性DR组(NPDR组)34例和无DR组(NDR组)30例。检测并比较三组患者血清VEGF、ACE、IGF-1水平,分析PDR组和NPDR组VEGF、ACE、IGF-1之间相关性。结果:PDR组VEGF、ACE、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NPDR组和NDR组,NPDR组VEGF、ACE、IGF-1水平均明显高于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DR组与NPDR组间VEGF、ACE、IGF-1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血清VEGF、ACE、IGF-1水平与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视网膜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杜颖红  郑海华 《浙江医学》2016,38(6):393-397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视网膜厚度(RT)两项指标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中的临床意义,并分析MPV与RT在糖尿病各期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黄斑水肿、判断DR严重程度提供临床诊断依据。方法选取确诊为2型糖尿病(DM)患者80例(159眼),其中男42例(84眼),女38例(75眼),将DM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检测DR患者不同分期的MPV,观察糖尿病黄斑水肿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中的形态,定量测定黄斑区RT,并与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比较。结果4组MP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PDR组和PDR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DR组与N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及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区以中心凹1mm为直径RT对照组为(243.35±11.76)滋m、NDR组(249.95±10.81)滋m、NPDR组(279.50±34.67)滋m、PDR组(305.12±66.01)滋m。4组A1~A9的RT比较,NPDR、PDR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组与NPDR、PDR组及NPDR与PDR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DR、NPDR和PDR组的MPV与黄斑区中心凹的RT均呈正相关(r=0.54、0.72、0.85,均P=0.00)。对照组的MPV与黄斑区中心凹的RT不相关(r=0.27,P=0.14)。结论MPV增大是DM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黄斑区RT与DR严重程度有关,DR程度越重,RT增大的概率就越大,RT大小与是否发生DME相关;DR患者MPV和RT呈正相关,且随着DR分级的加重,相关度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检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血浆中VEGF的含量,PDR病例组及对照组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含量。结果血浆:NPDR组VEGF含量(88.17±25.8)pg·mL^-1,明显高于NDR组(37.49±16.6)pg·mL^-1和PDR组(63.12±16.25)pg·mL^-1,PDR组VEGF含量高于NDR,以上三组中VEGF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14.39±10.48)pg·mL^-1,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血浆(63.12±16.25)pg·mL^-1、房水(291.21±45.04)pg·mL^-1、玻璃体(527.62±79.00)pg·mL^-1中VEGF的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PDR组自身血浆、房水、玻璃体中VEGF三者比较,玻璃体〉房水〉血浆(P〈0.05)。结论 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红细胞变形能力及细胞因子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细胞粘附分子(sVCAM-1)、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T2DM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它在DR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5例T2DM患者和30例健康查体者,采用RIA法测定血清TNF-α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VCAM-1、血浆VEGF水平,同时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分析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①T2DM各组血清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且与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sVCAM-1呈正相关;②T2DM组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各组间亦有显著差异;③T2DM各组血清sV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增殖型视网膜病变(PDR)组水平最高,与非增殖型视网膜病变(NPDR)组未见差异,但NPDR组高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组(P〈0.05);④PDR组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NDR及NPDR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2DM血清TNF-α、sVCAM-1及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测定可作为早期预测DR和病情分析的指标:而VEGF可能主要在PDR期发挥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对早期检测DR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硝酸酶还原法检测38例HSP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24例正常健康儿(对照组)血清中VEGF及NO活性水平。结果对照组、HSP急性期组、恢复期组儿童血清VEGF与NO水平分别为(129.4&#177;39.1)ng/L与(80.5&#177;15.7)μmol/L、(429.0&#177;109.2)ng/L与(124.9&#177;22.8)μmol/L、(252.3&#177;63.8)ng/L与(78.0&#177;12.4)p,mol/L,3组VEGF、NO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或不伴早期肾损害的HSP患儿血清VEGF与NO水平分别为(497.5&#177;112.5)ng/L与(160.4&#177;27.7)μmol/L、(393.4&#177;95.6)ng/L与(106.5&#177;21.1)μmol/L,2组VEGF、NO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急性期血清VEGF与NO水平间呈直线正相关(r=0.653,P〈0.01)。结论VEGF与NO在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HSP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监测HSP患儿血清VEGF及NO水平对判定其病情、病程、预后和指导治疗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γ干扰素(IFN-γ)在冠心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对50例冠心病人(急性心梗14例,不稳定心绞痛16例,稳定性心绞痛20例)和30例正常人血浆中sICAM-1和IFN-γ水平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sICAM-1和IFN-γ的水平分别为(344.25±70.55)ng/ml和(1.877±0.104)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6.35±32.69)ng/ml和(0.072±0.014)pg/ml(P〈0.05);急性心梗组二者的水平分别为(453.54±83.92)ng/ml和(2.316±0.129)pg/m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9.96±55.74)ng/ml和(1.722±0.047)pg/ml]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44.37±60.23)ng/ml和(1.223±O.132)pg/ml](P〈0.05)。结论血浆sICAM-1和IFN-γ与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相关,二者水平的检测对冠心病诊断及病情监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IL-1和TNF-α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霞  钱芳  孙秀梅  李春雷  庞燕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79-179,190
目的探讨血清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d(TNF-α)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6例经散瞳行眼底荧光照影确诊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血清IL-1和TN-α,其中31例单纯性视网膜病变为NPDR组,15例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为PDR组,以同期体检健康的25例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R组、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的IL-1水平:PDR组高于NPDR组,NPDR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DR组、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的TNF-α水平:PDR组高于NPDR组,NPDR组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IL-1和TNF-α水平增高;IL-1和TNF—α随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逐渐增高,提示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0.
姚建平  李顺斌  郑淑莺  邱蔚 《浙江医学》2015,37(12):1058-1060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 应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1 例无DR 的糖尿病患者(NDR 组)、33例非增殖性DR 患者(NPDR 组)、34 例增殖性DR 患者(PDR组)和36例无糖尿病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RBP4 水平,比较4组RBP4水平,并分析其与BMI、超敏C反应蛋白(hs-CRP)、TG 等的关系。结果 NDR 组、NPDR 组和PDR组患者血清RBP4 水平分别为(18.76±5.17)、(25.33±4.68)、(31.57±5.98)mg/L,与对照组[(11.65±4.32)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NPDR 组、PDR组患者血清RBP4水平高于NDR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RBP4 水平与BMI、hs-CRP、TG 及HOMA-IR 呈显著正相关(r= 0.714、0.837、0.796、0.801,均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s-CRP 和HOMA-IR 显著影响RBP4 水平(P<0.05)。结论 血清RBP4 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其水平变化与DR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促血管生成素1(Ang-1)和促血管生成素2(Ang-2)及其受体Tie-2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37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47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9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又分为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49例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41例。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中促血管生成素1,促血管生成素2,Tie-2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促血管生成素1在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高于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P〈0.05);促血管生成素2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明显高于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组(P〈0.05),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又高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0.05);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在3组中逐渐升高(P〈0.05)。相关分析表明在视网膜病变中促血管生成素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Tie-2受体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血管生成素1和促血管生成素2及其受体Tie-2组成的信号传导系统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共同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异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血粘度水平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和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4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名正常人进行FBG、2hPBG、血液流变学检测,应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进行DR的诊断、分期。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 diabeticretinopathy,NDR)组和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retinopathy,NPDR)组,NPDR组进一步分为DR-Ⅰ,DR-Ⅱ,DR-Ⅲ组。结果:NPDR组2hPBG高于ND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BG水平NPDR组与NDR组之间无差异(P〉0.05);血流变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及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浆粘度、血沉K值、红细胞变性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NPDR组、NDR组与对照组(正常人)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但NPDR组之间及NPDR组、NDR组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DR的程度和进展与2hPBG水平、血流变学密切相关,FBG并不是一个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理想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D)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62例,根据眼底照相结果分为单纯糖尿病(DM)组(66例)、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52例)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44例),收集并比较各组的临床资料和血清学指标,分析DR的危险因素。结果:PDR组和NPDR组患者病程和HbA1C均长于与高于DM组(P<0.05~P<0.01),而PDR组患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亦长于与高于NPDR组(P<0.05和P<0.01);PDR组和NPDR组25-OH-VD水平均显著低于DM组(P<0.01),而PDR组患者25-OH-VD水平亦明显低于NPDR组(P<0.01);PDR组患者SBP高于DM组(P<0.05),但与NPD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病程、SBP和HbA1C与DR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P<0.01),25-OH-VD水平与DR呈负相关关系(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病程和HbA1C均是DR的危险因素(P<0.01和P<0.05),而25-OH-VD是DR的保护因素(P<0.01)。结论:低血清25-OH-VD水平与DR发生及严重程度相关,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标志物血浆ET-1、NO、vWF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展程度的关系.方法依据WHO标准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DM)伴有或不伴有DR85人和健康对照组30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硝酸还原法测定血浆ET-1、vWF和NO,离子交换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记录相关生化和临床指标.结果伴有和不伴有DR的2型DM患者血浆ET-1、NO、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ET-1水平与sBP、dBP和病程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HbA1c、vW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血浆NO与病程、vWF呈负相关.血浆vWF与ET-1、病程、空腹血糖、HbA1C呈正相关,与NO水平呈负相关.结论DR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秀翠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9):588-590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将117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76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41例),DR组又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组(NPDR,45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亚组(PDR,31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TNF-α及CRP水平,分析对比。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TNF-α及C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DR组血清VEGF、TNF-α及CRP水平显著高于NDR组(P〈0.01);PDR组血清VEGF、TNF-α及CRP水平显著高于NPDR组(P〈0.01)。结论血清VEGF、TNF-α及CRP可能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氧磷酶1(PON1)192和55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184例不同程度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和136例健康对照者(NGT)PON1 Q192R和L55M的多态性。结果 PON1Q192R基因在DR组QQ基因型及Q等位基因频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GT与T2DM比较以及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与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N1L55M基因在各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ON1Q192R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R的发生有关,但与DR的严重程度无关,Q等位基因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PON1L55M基因多态性与DR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报告了中老年组73例,青年组5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内皮素(ET-1)水平测定结果。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在中老年组显著高于中老年正常对照组(P<0.01),中老年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显著高于中老年不伴DR组(P<0.001),中老年伴DR组中增殖型者非常显著高于单纯型者(P<0.001);血浆ET—1水平在青年组与青年正常对照组间,青年伴DR与青年不伴DR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DR与血中ET—1水平增加有关,并随DR的进展血浆ET—1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18.
卫钦锋  李先加 《重庆医学》2017,(30):4223-4225,422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西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DM)患者168例,将其分为DM组(48例)、增殖性DR(PDR)组(66例)和非增殖性DR(NPDR)组(54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04例作为对照组(NC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对氧磷酶1(PON1)基因多态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所有受试者超氧化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DM组、NPDR组及PDR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和NPDR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CT、TT基因型患者DR发生率分别为71.05%、56.27%、38.64%,CC基因型患者DR发生率明显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诗学意义(P<0.05).PON1192位点不同基因型健康体检者SOD、MDA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Q基因型DR患者体内SOD水平低于QR、RR基因型患者,MDA水平高于QR、RR基因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PON1基因的表达影响DR的发生和进展,PON1基因可能通过影响DR患者体内氧化应激酶的表达控制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