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吕晔  李瑞华 《中国病案》2008,9(10):47-48,F0003
目的动态分析38年来乳腺癌手术临床流行病学的特征变迁。方法用我院1970年~2007年乳腺癌住院病例622例分析,按4个年段进行统计,了解乳腺癌外科治疗发展情况。结果乳腺癌病例数明显上升,发病年龄高峰前移,中位发病年龄从1970年的56.0岁下降到2007年的49.0岁;青年人患病率从20世纪70年代的5.3%上升到2000年后的22.3%(P〈0.05);老年人患病率从上世纪70年代的23.7%下降到2000年后的9.8%(P〈0.01);〉4cm肿瘤在20世纪70年代占34.2%,2000年后占31.1%(P〈0.05)。腋淋巴结转移率在上世纪70年代占81.6%,90年代后占69.1%(P〉0.05)。结论乳腺癌发病呈明显上升的趋势,青年人发病上升,发病年龄高峰前移,但中、晚期肿瘤格局无改变。传统根治术比例下降,改良根治术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方法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手术治疗的乳腺癌临床特征、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情况。结果病程晚,平均10.8个月;临床Ⅱ、Ⅲ期患者占91.8%(90/98);病理分型以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为主;腋淋巴结转移率65.31%(64/98);肿瘤〈3.0cm67例,〉3.0cm31例;均行手术治疗。98例乳腺癌手术治疗后5年总生存率为67.35%(66/98)。结论本组乳腺癌病例有中晚期多见的特点,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生存差。强调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3.
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治疗早期乳癌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对早期乳腺癌的远期疗效。方法施行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MAD组)59例,Halsted根治术(HRM组)73例,所有病例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MAD组和HR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4.7%和86.3%,差异无显著意义。MAD组局部复发率为7.6%,HRM组为5.5%;MAD组远处转移率为15.3%,HRM组为13.7%,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乳房切除并腋淋巴结清除术与Halsted根治术在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远期疗效与Halsted根治术相同。  相似文献   

4.
杜建璋 《大家健康》2016,(4):115-115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医治早期老年乳腺癌后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方法:随机选取60例2015年5月到2016年5月入我院老年乳腺癌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改良根治术治疗;实验组采用保乳术治疗,术后均放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腋淋巴结复发率、乳房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以5年生存率和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腋淋巴结复发率、乳房美容效果和生活质量为指标,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和腋淋巴结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5年生存率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的乳房美容效果和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验对比分析发现,两种手术对早期老年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一样,但是保乳术治疗能够提高患者乳房美容效果,从而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52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88年1月-1997年5月收治的52例小于35岁的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预后情况,结果:临床Ⅱ期、Ⅲ期患者占78.8%,腋淋巴结转移率达61.5,病理类型中以浸润性非特殊性癌最多见,达76.9%,当肿瘤>3cm,或腋淋巴结转移数≥4枚时,5年生存率明显下降,治疗以上单纯手术为多,结论:青年乳腺癌在临床上以中晚期多见,恶性程度高,淋巴结转移率高,预后差,临床上应大力提高早期发现以及规范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丁喆  何卫彪 《宁夏医学杂志》2003,25(11):677-678
目的 探讨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11例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中腋淋巴结转移率7.0%,5年生存率63.6%,10年生存率57.1%。结论 男性乳腺癌病程长,易误诊,预后差,应根据患者的病期选择,以根治术为主的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7.
358例乳腺癌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我区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对1977~1990年358例乳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全组5、10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0.4%、54.0%和44.8%。乳腺肿块最大径和腋淋巴结转移率与生存率呈负相关。病理组织学分型对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病程和职业亦影响生存率。肿块切除活检占全组39.6%,且约半数在切检后2周以上行手术治疗。结论:全组生存率略低于国内水平。应提高诊断水平,重视术后伤口处理。  相似文献   

8.
马其彬  向敏峰 《广西医学》2009,31(11):1643-1644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治疗方式、预后情况。结果65例中浸润性非特殊癌占83.1%,浸润性特殊型癌占10.87%,非浸润性癌占6.0%,63.1%患者有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阳性〉3个占33.8%,3年和5年生存率为84.6%和70.8%。结论青年乳腺癌早期容易误诊,淋巴结转移率高,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保乳手术应成为早期乳腺癌的首选术式,术后规范的辅助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阴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之间的差异,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87例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79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308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①年龄〈35岁的比例高(P=0.012);②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比例大(P=0.031);③肿瘤最大直径≥5cm多(P=0.044);④确诊时淋巴结阳性者多(P=0.011);⑤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多(P=0.007);⑥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多(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15%和88.61%,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86.69%和95.45%(P值分别为0.003和0.03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有发病年龄较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比例高、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等特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确诊时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级别和病理类型,特别是年龄、淋巴结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乳切除加低腋淋巴结清除术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1988一1992年本院98例乳腺癌行全乳切除加低腋淋巴结清除术患者,并以同期156例乳腺癌行根治术患者做对照。结果:两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4%(67/98)和72、4%(113/156),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l0年生存率分别为26.5%(26/98)和55.1%(86/156),总复发率分别为61.2%(60/98)和l7.3%(27/56),平均淋巴结检出数6一15个,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滥用全乳切除加低腋窝淋巴结清除术对乳腺癌预后有影响,尤其l0年生存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  相似文献   

11.
广东地区近20年大肠癌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Xu AG  Jiang B  Zhong XH  Yu ZJ  Liu J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272-275
目的了解近20年来广东地区大肠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规律和趋势。方法总结分析广州南方医院和广东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1985-2004年经病理确诊的大肠癌3870例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5-1989年段与2000-2004年段比较,大肠癌收治率增加102.0%,平均每年上升5.1%;发病中位年龄从50.2岁上升至58.6岁,上升了8.4岁;男女比例逐渐下降,从1.50下降到1.35;发病部位直肠癌比例从64.8%下降到49.7%,右半结肠癌比例则从18.0%上升到28.7%;组织学类型中,中高分化者占的比例从70.1%上升到80.6%,低未分化者比例则从29.9%下降到19.4%;诊断Dukes A期的大肠癌比例从3.2%上升到9.8%。结论近20年来广东地区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发病中位年龄上升;男女比例下降;直肠癌比例下降,右半结肠癌上升;组织学类型高中分化者占的比例上升,低未分化者下降;诊断Dukes A期的比例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湛江地区近20年来3677例乳腺癌临床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方法总结分析湛江地区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四家医院1992~2011年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3677例资料,将20年资料按每5年为一时间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2~1996年与2007~2011年比较,乳腺癌的收治率增加了193:4%。发病中位年龄由49岁降至46岁,下降了3岁;〈30年龄组比例由2.31%升至4.86%,30~39岁年龄组由14,81%升至17.95%;而左侧乳腺癌从55.56%降至50.44%(x2=6.04,P〈0.05),乳腺癌的乡村患者比例从26.39%上升至42.22%(X2=46.01,P〈0.01);早期浸润性癌的比例11.42%升至14.45%。结论近20年来湛江地区乳腺癌的发病趋势复杂化。乳腺癌可能有发病率上升、发病年龄降低的趋势,应加强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D44V6表达与乳癌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名单组化染色方法和微波抗原修复检测78例原发性乳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分别各病理因素和CD44V6表达与乳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关系。结果:CD44V6的阳性表达率为55.1%,腋淋巴结阳性乳癌中的表达率为72.78%,明显高于阴性乳癌中CD44V6表达率32.4%,P〈0.01。CD44V6阳性乳癌患者的预后明显较阴性组差。结论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在乳腺癌患者病程进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4 8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癌组织石蜡标本 ,采用标准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 过氧化物酶亲合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的表达 ,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结果 :4 8例乳腺癌中MMP 9阳性表达率为 4 2 % ;本组患者中无腋淋巴结转移组、高分化组、无远处转移组及 5年生存组MMP 9表达水平低于有腋淋巴结转移组、低分化组、远处转移组及死亡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MMP 9和乳腺癌患者的转移和预后相关 ,此结果为临床建立新的乳腺癌预后预测因子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并可用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23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均以腋窝肿块为首发表现,7例粗针穿刺活检诊断为转移性腺癌。23例均行同侧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术后均予辅助化疗和放疗。结果术后随访平均7.3年,术后5年生存率为64.5%。9例患者因远处脏器转移而死亡。结论腋窝淋巴结活检对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并辅以化、放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进一步探讨其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迹技术,研究54例乳腺癌组织(其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33例)及15例乳腺纤维腺瘤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 结果:54例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2.5%,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乳腺纤腺瘤组织,(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组的乳腺癌中其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组(P<0.05);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病理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在癌旁组织及乳腺纤维腺瘤中未检测到survivin蛋白。 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表达上调,并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是诊断乳腺癌和判断其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隐性乳腺癌发病率、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本科室1985年4月至2004年底8例隐性乳腺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隐性乳腺癌不多见,本人报告8例,占1985年4月至2004年底912例乳腺癌的0.9%。本病首发症状是转移性腋下肿块,乳腺触不到肿块,乳腺外检查亦无可疑征象,确诊时多为中晚期癌。结论强调腋淋巴结转移癌在没有明显乳外癌症的情况下,应视为乳腺癌而尽早予以治疗。可手术的隐性乳腺癌宜行根治术,乳腺内、外检查未发现原发病变的腋转移癌应按乳腺癌治疗并密切随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CK5/6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病理取材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75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CK5/6的表达情况.结果:①175例乳腺癌组织中CK5/6(+)表达为17.7%,CK5/6(-)表达为82.3%.②CK5/6的表达与患者是否绝经、肿瘤的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与否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淋巴结转移<4枚与淋巴结≥4枚的患者间比较,CK5/6的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K5/6的表达与ER、PR结果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ER( -)、PR(-)的患者中,CK5/6的表达阳性率高;患者的HER2(-)与HER2(+)、HER2(++)以及HER2(+)与HER2(++)、HER2(+++)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ER2(-)与HER2(+++),HER2(++)与HER2(+++)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CK5/6在26例ER、PR和HER2阴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率为65.2%,在13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的表达率为11.2%,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CK5/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明确关联性.②CK5/6在ER、PR阴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增高.CK5/6在HER2强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可能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存在关联性.③CK5/6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累及情况无关,但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④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可以较准确地进行分子分型,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EGFR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为乳腺癌的临床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依据.方法:病例取材及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利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EGFR的表达情况.结果:①42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表达百分率为4.8%,EGFR(-)或(±)表达百分率为95.2%.②EGFR的表达与患者是否绝经、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和组织学分级Ⅱ与Ⅲ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组织学分级Ⅰ与Ⅱ,淋巴结转移<4枚与淋巴结≥4的患者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EGFR的表达与ER、PR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R(-)、PR(-)的患者中,EGFR的表达阳性率低;患者的HER2(-)与HER2(+)、HER2(+)与HER2(+++)、HER2(++)与HER2(+++)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HER2(-)与 HER2(++)、HER2(+++),HER2(+)与HER2(++)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EGF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患者月经状态、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累及情况均无明确关联性.②EGFR的表达与ER、PR表达状况无关联性.EGFR在HER2强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明显高于HER2阴性患者,可能与乳腺癌侵袭、转移和预后存在关联性.③EGFR的表达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累及情况无关,但随着淋巴结转移数量的增加,其阳性表达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中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挝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的表达,并对不同临床分期和有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62.5%、59.4%,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80.0%、0,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无腋淋巴结转移者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腋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有转移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和p53的表达对于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