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评价体外循环常温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分析 1990年 9月 -2 0 0 2年 12月 ,我院 5 3例应用此法手术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病例。全组男 38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4.2 6± 1.31)岁 ,平均体重 (16 .81± 3.70 )kg。病种主要为房、室间隔缺损。结果 全组无死亡。 2例出现肺部感染 ,5例出现血红蛋白尿 ,无低心输出量综合征。随访 2 - 2 8个月 ,恢复良好。结论 体外循环常温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疗 ,心肌保护安全有效 ,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80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婴幼儿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病种)及体外循环中的情况(体外循环的设备、预充液的组成、体外循环时间、体外循环的管理等).结果:80例患儿手术经过基本顺利,未发生与体外循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75例,电击复跳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手术安全、可行.加强体外循环中管理可降低婴幼儿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4.
吗啡后处理对小儿心内直视手术损伤心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吗啡后处理对小儿先心纠治术心肌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45例单纯的房、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3组(A组为吗啡0.05 mg/kg后处理组,B组为吗啡0.1 mg/kg后处理组,C组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在主动脉开放前3 min,3组分别将处理因素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并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即刻(T2)、主动脉开放后1 h(T3)、主动脉开放后3 h(T4)、主动脉开放后24 h(T5)、主动脉开放后72 h(T6)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比较三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呼吸机应用时间(D1)、CICU病房驻留时间(D2)、术后住院时间(D3).结果 和C组相比,A、B组主动脉开放后各个时间点CK-MB、cTnI均较低(P<0.05);血清中SOD的含量较高,MDA、TNF-α的含量均较低(P<0.05).A、B组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C组(P<0.05);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D1、D2低于C组(P<0.05).心律失常评分及D3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吗啡缺血后处理对小儿先心纠治术的心肌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及抗炎有关.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4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冷晶体停跳液组(A组),温血停跳液组(B组) 每组20例,分别于围术期多时点采取中心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CK及CK-MB的水平.结果:术前两组的cTnl、CK及CK-MB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开放主动脉后l h至术后24 h达峰值,其后缓慢下降.术后24 h、48 h温血停跳液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冷晶体停眺组(P<0.05),CK-MB在开放主动脉后1 h温血停跳液组低于冷晶体停跳液组.cTnl峰值浓度与主动脉阻时间呈直线正相关.结论:cTnl判定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明显优于CK、CK-MB,对围术期心肌缺血损伤的诊断、预后及心肌保护效果的评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儿童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40例心内直视术后需镇静治疗的患儿,其中20例患儿给予丙泊酚镇静,另外20例采用咪达唑仑镇静,观察用药后的镇静效果。结果:40例患儿用药后人机对抗均减轻,氧合和通气均改善,其中37例镇静达到3~4级,有效率为92.5%。丙泊酚起效快、苏醒快,费用高;咪达唑仑起效快、苏醒稍慢,费用低。结论:先心病术后需呼吸支持,烦躁,人机对抗明显的患儿应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能取得满意效果,可以根据预计带机时间选择合适的镇静药物。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及气道管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心内直视术后呼吸机应用及气道管理的体会。方法: 术后均选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呼气末正压(PEEP)+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辅助呼吸,常规监测经皮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创动脉血压、血气等呼吸循环指标。结果: 撤机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17例,再插管5例,另12例改用CPAP后呼吸困难改善,避免了2次插管。本组52例行气管分泌物培养及涂片,19例阳性,其中8例培养为肺炎克雷伯杆菌,11例涂片为霉菌孢子,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后肺部感染全部控制。本组肺不张15例,气胸3例,给予加强体位引流、胸腔穿刺抽气后治愈。结论: 先心病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是十分重要的,提倡循环稳定时早期撤机;对于撤机后呼吸困难者,尽早给予CPAP支持,对难以控制的肺部感染要根据气管分泌物培养及涂片结果调整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肺动脉高压是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中主要并发症之一,由于存在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患者在行体外循环手术时更易受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使术后肺功能不全,成为影响患者预后最常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术后吸入NO可以减轻体外循环后肺损伤,降低肺动脉压力,改善肺功能。我科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心内直视术后吸入NO,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中梯度控制动脉氧分压(PaO2)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心肌保护的影响。方法3岁以下经皮血氧饱和度〈85%、行根治术的法洛四联症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三组:实验1组(G1组,n=30)以接近患儿术前水平的低氧分压启动CPB并控制CPB中血流复温前的PaO2≤130mmHg,CPB血流复温后使PaO2逐渐升至250~300mmHg;实验2组(G2组,n=30)CPB中PaO2在250~300mmHg启动CPB,血流复温后使PaO2逐渐升至450~500mmHg;对照组(G3组,n=30)CPB中PO2始终控制在450—500mmHg。观察心肌生化改变:于CPB前、CPB10min、升主动脉开放(CCR)10min、术后6h、24h抽外周血检测心肌酶CKMB、LDH活性及cTnⅠ浓度。结果①CKMB:CPB前及CPB10min三组间无差异;CCR10min、术后6h及24h G1组显著低于G3组(P〈0.01);CCR10min G2组显著低于G3组(P〈0.05)。②LDH:CPB前及CPB10min三组间无差异;CCR10min、术后6h和24hG1组显著低于G3组(P〈0.01或P〈0.05)。③cTnⅠ:CPB前及CPB10min三组间无差异;CCR10min、术后6h、术后24h G1组显著低于G3组(P〈0.01);术后6hG2组cTnⅠ也显著低于G3组(P〈0.05)。结论对于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CPB中PaO2控制在G1组的低水平能减少CKMB、LDH活性及cTnⅠ的释放,改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耀菊  黄从新 《广西医学》2005,27(11):1735-1736
目的通过检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以了解先心病患儿心肌损伤程度,为术前心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血cTnI,并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A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成非心衰组和心衰组(B组),非青紫组和青紫组(C组),比较各组血cTnI水平。结果先心组血cTnI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衰组血cTnI显著高于非心衰组(P〈0.01),青紫组血cTnI值显著高于非青紫组(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惠儿血cTnI显著增高,可提示先心患儿存在心肌受损。其增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受损程度及缺氧程度、心功能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变化,比较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静脉麻醉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对心肌顿抑的影响。方法 将20例择期行心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P)组和咪唑安定(M)组。麻醉诱导和维持P线用异丙酚等,M组用咪唑安定等,分别于麻醉前、腔静脉插管时、主动脉阻断30min、主动脉开放10min、1h、2h、4h和24h测定CKMB、MDA和SOD。结果 主动脉开放10min、2h、4h时P组MDA高于同时点的M组(P<0.05);主动脉开放4h时,P组SOD低于同时点的M组(P<0.05);各时点两组CKMB值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咪唑安定减轻心内直视手术心肌顿抑的作用强于等效剂量的异丙酚。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连续8例新生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的外科治疗结果和经验。方法:2001年5月至2002年2月,手术治疗8例危重先心病新生儿,手术年龄6-30d,体重3-4.5kg,包括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1例,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ASD1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对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在常温全麻下结扎,其余7例均在中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大血管畸形解剖矫治。结果:8例均治愈,在监护室逗留2-10d,术后7-15d出院。术后并发症有低心排、纵隔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出院后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新生儿危重复杂先心病应早期诊断,积极开展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温麻醉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心脏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 2 0例 ,分为体外循环 (对照组 ) 1 0例 ,体表低温麻醉 (治疗组 ) 1 0例。分别于切皮前 ( T1) ;缝合心脏缺损时 ( T2 ) ;关胸前 ( T3) ;术后 3h( T4 )时间点抽血。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 TNF- α、IL- 6和 IL- 8浓度。结果 :TNF- α:对照组的 T2 、T4 时间点显著升高 ( P<0 .0 5 ) ,T3升高非常显著 ( P<0 .0 1 )。治疗组 T2 、T3显著升高 ( P<0 .0 5 )。两组间比较 T3、T4 对照组高于治疗组 ( P<0 .0 5 )。IL- 6:对照组 T2 、T3升高显著 ( P<0 .0 1 ,P<0 .0 5 )。治疗组 IL- 6升高没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 T3对照组显著高于治疗组 ( P<0 .0 5 )。IL- 8:对照组 T2 、T3显著升高 ( P<0 .0 5 ,P<0 .0 1 )。治疗组 T3升高显著 ( P<0 .0 5 )。T2 、T3时间点对照组高于治疗组 ( P<0 .0 5 ,P<0 .0 1 )。结论 :低温麻醉非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对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影响程度低。体外循环是心脏直视手术时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波生坦治疗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波生坦用于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相关肺动脉高压(PAH)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具备用药指征的CHD患儿接受口服波生坦治疗,其中18例为左向右分流,男10例,女8例,年龄2个月至15岁;14例为功能性单心室(FSV),男8例,女6例,年龄5个月至15岁.术前90 d至术后8年开始口服波生坦治疗,用药后定期随访,评估临床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左向右分流患儿口服波生坦后1、2、3个月肺动脉压(mm Hg,1 m Hg=0.133 kPa)分别为57±26、52±31、46±22,均明显低于用药前(74±15,均P<0.05);用药后3个月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Ⅳ、Ⅲ、Ⅱ级构成比分别为55.6%、33.3%、11.1%比0、16.7%、83.3%,P<0.01).其中7例8~15岁患儿用药后3个月6 min步行距离较用药前明显增加[(497±56)比(424±31)m,P<0.01)].FSV组患儿末次随访(用药2~5个月)经皮血氧饱和度比用药前明显提高[(86±5)%比(78±6)%,P<0.01];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Ⅳ、Ⅲ、Ⅱ级构成比分别为0、21.4%、71.5%比35.7%、42.9%、21.4%,P<0.01);颜面部水肿和胸腔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均为7.1%比57.1%,均P<0.05),未发现因服用波生坦而发生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波生坦用于治疗儿童CHD相关PAH是安全的.对左向右分流患儿可有效降低术后肺动脉压,改善心功能分级和活动耐量;对FSV患儿可改善血氧饱和度和心功能,降低肺血管阻力增高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同种带瓣管道在治疗小儿肺少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996年9月至2005年8月212例小儿肺少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患者年龄0.5—15岁,平均2.6岁。手术中用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术后复查间隔为6个月到7年,平均为2.6年,用心脏彩超复查重建后的肺动脉瓣反流和钙化情况。结果术后早期死亡8例,成功率为96.5%(204/212)术后停机无困难,右心室压力/主动脉压力≤0.55,术后随访有4例(1.96%)出现同种瓣钙化、失功,7例(3.43%)出现中度瓣膜反流,23例(11.2%)出现轻度瓣膜反流,170例(83.3%)无瓣膜反流及钙化情况发生。结论用同种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及肺动脉具有可以明显防止肺动脉瓣的反流,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但是,应当防止术后同种带瓣管道钙化、失功。  相似文献   

18.
对2012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出生的11 178名新生儿进行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筛查,结果显示,先心病筛查阳性92例,确诊68例,发病率6.08‰,男女分别为3.31‰、2.77‰;先心病类型构成前三位是室间隔缺损(2.14‰)、动脉导管未闭(1.34‰)、房间隔缺损(0.89‰).其中因首次发现心脏杂音而确诊61例,动脉氧饱和度异常40例,两者筛查阳性率最高.提示本地区新生儿先心病发病率处于国内平均水平,但分布特征有差异;先心病筛查方法中心脏杂音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测定最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识别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新的分子病因.方法 收集120例特发性CH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标本,以100名健康者为对照.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GATA4基因的全部外显子,采用双脱氧核苷链末端合成终止法对全部扩增片段进行测序.借助BLAST程序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进行比对以识别基因突变,并用Clustal W 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 3例CHD患者的GATA4基因各识别出1个新的杂合错义突变,即第90、95和329位的密码子分别由AGC、GAC和AAG变为AGA、GAG和AAT,导致第90、95和329位的氨基酸分别由丝氨酸、天冬氨酸和赖氨酸变为精氨酸、谷氨酸和天冬酰胺,即S90R、D95E和K329N突变.这些突变在正常对照者中均不存在,多物种GATA4序列比对显示第329位的赖氨酸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此外,还发现了1个不改变氨基酸的单核甘酸多态,即c.99 G>T多态,但这些多态在CH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间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特发性CHD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GATA4基因突变可能是部分特发性CHD患者的分子病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血浆中的心房利钠肽(ANP)及内皮素-1(ET-1)平均水平,探讨先心病患儿血浆中的ANP及ET-1平均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各组先心病患儿血浆中的ANP及ET-1平均水平,另选取年龄及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检儿童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先心病患儿血浆中的ANP(25.6±7.5)pmol/L及ET-1(1.12±0.31)pmol/L与对照组ANP(1.1±0.3)pmol/L及ET-1(0.32±0.08)pmol/L比较明显增高(均P=0.001),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3个亚组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加重,ANP及ET-1平均水平就越高。结论:先心病患儿存在着ANP及ET-1的明显激活,并与疾病的严重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