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在桐乡市中医医院就诊的年龄I〉6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30例)和阿司匹林对照组(3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根据INR目标值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2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治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控制INR情况下,非瓣膜性老年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75例高龄(≥75岁)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调整剂量华法林抗凝组(35例)和阿司匹林组(40例),分别给予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华法林初始剂量2.5mg/d,依INR目标值(2.0—2.5)调整剂量,阿司匹林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随访1年,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7%和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发生,轻微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6%和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格控制INR(2.0~2.5)情况下,高龄心房颤动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仝峰  慕春言  王景斌  苏毅  杨琴 《中原医刊》2011,(3):48-49,5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预防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108例分为肠溶阿司匹林组(150mg/d,36例)、华法林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8~2.4(低等强度组,37例)和INR2.5~3.0(中等强度组,35例)三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基线特征(包括合并疾病和伴随用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组、华法林低等强度组、华法林中等强度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6.6%、8.1%、5.7%,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株组较阿司匹林组显著降低血栓栓塞事件(P〈0.05),而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11.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严重致死性出血病例。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INR1.8~3.0能明显降低75岁以上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INR1.8~2.4时出血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我国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特别是在基层医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调查县级医生使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的困惑以及医生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使用华法林的实际抗凝治疗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对县级医生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医生使用华法林预防脑卒中的困惑;(2)医生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管理。结果:从2013年6月至2013年11月,从9家县级医院收回292份调查问卷,对其中208(72.2%)份问卷进行统计学分析。11.5%(24)医生非常同意“经常不确定是否应该给予华法林抗凝”,20.2%(42)医生非常同意“我充分了解了患者对华法林获益和风险”的观点。CHADS2评分、CHA2DS2-VASc评分均≥2的高危患者中,医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比例仅22.1%(46)(病例3)、19.2%(40)(病例4)、34.1%(71)(病例5)及21.2%(44)(病例12),HAS-BLED评分≥3的出血高危患者中, 使用华法林的比例仅8.2%(17例)(病例6)、10.6%(22例) (病例7)、9.1%(19例)(病例8)。结论:研究发现县级医生对非瓣膜性房颤抗凝治疗的相关知识和危险分层匮乏。影响县级医院医生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最大困惑是不确定是否应该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和我充分了解了患者对华法林获益和风险的观点。县级医生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和出血危险的评估等知识的掌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利伐沙班与华法林在预防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安全性。方法:102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人随机分为华法林组(N=50)和利伐沙班组(N=52),华法林组调整剂量将国际标准化时间调整为2.0~3.0之间,肾功能不全者及低体重酌情减少剂量。结果:随访1年,华法林组卒中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发生率为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轻微出血发生率14%,利伐沙班组为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致命性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发生率8%,利伐沙班组未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防治脑卒中方面不劣于华法林,而致命性出血发生率更低,利伐沙班可以作为替代华法林用于心房纤颤病人发生栓塞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背景:房颤(AF)患者脑卒中发生率取决于并发症的出现和抗凝治疗的应用。尽管在降低AF患者脑卒中上,调整量华法林优于阿司匹林,但是华法林绝对危险降低率取决于服用阿司匹林时的脑卒中率。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测试了5种脑卒中危险分层方案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和结果:研究从一项多中心试验犤房颤阿司匹林抗凝研究-1(AFASAK-1)、AFASAK-2、欧洲房颤试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房血栓栓塞的一级预防研究及脑卒中预防和房颤(SPAF)-III高危组或SPAF-III低危组犦中收集服用阿司匹林的2580例非瓣膜性AF患者的资料。在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4887…  相似文献   

7.
引言 心房颤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非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合并房颤,发生脑卒中的机会较无房颤者高出5—7倍.近年来,国际上多次关于房颤抗栓治疗的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对比,华法林抗栓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但临床普遍存在少用华法林的现象,我们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林预防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徐琪  高坤  单黎丽 《实用全科医学》2009,7(11):1186-1187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基础疾病、卒中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的88例老年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病49例(55.7%),心力衰竭28例(31.8%),慢性支气管炎28例(31.8%),冠心病虽统计50例(56.8%),但实际能确诊者13例(14.8%)。86例(97.7%)属卒中高危患者。84例(95.4%)同时伴有两个以上的卒中危险因素,卒中患者22例,平均每例伴3.6个危险因素,非卒中患者66例,平均每例伴2.6个危险因素。使用华法林抗凝4例,78例使用阿司匹林,剂量75~100mg/d。结论老年房颤同时伴有多种相关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病居多,冠心病大多仅为临床诊断。老年房颤常有多个卒中危险因素,但华法林抗凝治疗率低。阿司匹林使用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基层医院高危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低的原因。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持续性房颤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高危房颤病人抗凝治疗率低的原因。结果 200例患者中,56%的患者进行了抗凝治疗,其中39.29%的选择应用华法林,60.71%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未抗凝患者血栓的发生率高于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又高于使用华法林的患者。但是使用华法林抗凝的出血率与使用阿司匹林的出血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基层医院对房颤以及抗凝治疗认识不足,对于华法林的使用不熟悉,此外,使用华法林病人怕频繁抽血化验,新型抗凝药价格太贵,大部分老百姓不能承受,医生怕抗凝导致出血引起医疗纠纷也是抗凝治疗率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永久性房颤患者151例抗栓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华法令与阿司匹林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的预防作用及低强度抗凝的华法令对永久性房颤患者脑卒中预防的可行性。方法:151例永久性房颤患者根据本人意愿分为阿司匹林抗栓组及华法令抗栓组,华法令抗栓组又随机分为抵强度抗栓组(INR1.5~2.0)及标准强度抗栓组(INR2.1—3.0),阿司匹林抗栓组不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华发令抗栓组监测INR,根据INR调整华法令口服量。结果:平均随访3.8年,阿司匹林抗栓组、华法令低强度抗栓组、华法令标准强度抗栓组的缺血性脑卒中年发病率分别为9.09%、2.30%和1.05%。阿司匹林抗栓组缺血性脑率中的年发病率明显高于两组华法令抗栓组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华法令标准强度抗栓组与华法令低强度抗栓组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出血年发生率分别为1.04%、125%和6.32%,阿司匹林抗栓组与华法令低强度抗栓无显著性差异(P〉0.05),华法令标准强度抗栓组叫显高于阿司匹林抗栓组与华法令低强度抗栓,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纯房颤患者(低危人群)可以用阿司匹林抗栓治疗,非瓣膜性及高龄(〉75岁)房颤患者可考虑低强度华法令抗栓治疗,瓣膜性房颤患者仍需标准强度的华法令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及比较各抗栓用药组随访1年脑卒中的发生率。方法 1998年1月-2009年1月非瓣膜性房颤病例388例,比较各抗栓用药组及未用药组随访1年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 388例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7.2%。各用药组及未用药组随访1年后脑卒中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发生率较高,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华法令、阿司匹林较大剂量(150mg及以上)在抗栓治疗效果上较阿司匹林75mg及未用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后梅 《中外医疗》2016,(5):131-132
目的:分析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可行性,并且对华法林的抗凝强度进行分析。方法随机从2012年1月—2014年6月来该院治疗非瓣膜房颤的患者中选出11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对比组,共50例患者;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华法林的方法进行治疗,作为研究组,共60例患者。同时,将研究组中30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1.3-1.6之间,记作研究Ⅰ组;将另30例患者的控制在2.6-3.0之间,记作研究Ⅱ组。结果经过对各组患者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3.66%)明显对于对比组(32.00%),并且研究Ⅰ组的终点事件发生几率(3.33%)要低于研究Ⅱ组(13.33%),各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非瓣膜房颤的过程中,利用华法林抗凝疗法能够有效降低终点事件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3.
Tan JY  Shi WH  He J  Zhu L  Wang TP  Yu B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2):812-815
目的 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外周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预防再狭窄的疗效.方法 将2003年1月至2006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管外科行外周动脉支架植入术后且符合入组条件的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103例分为治疗组(56例)及对照组(47例).治疗组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 mg/d)+拜阿司匹林(100 mg/d);对照组术后每日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周,并从术后第3天起口服华法令.主要终点事件为支架内闭塞、再狭窄以及临床出血率,次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事件、死亡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两组病人基线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分别为1例(1.8%)和0例(0%),18个月的再闭塞率分别是3例(5.4%)和5例(10.6%),支架内再狭窄率分别是8例(14.3%)和12例(25.5%,P>0.05).治疗组在出血并发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1.8%vs 19.1%,P<0.01).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外周动脉支架成形术后的再狭窄.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脑卒中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方案或抗栓达标情况探讨方面,对于不同用药方案之间远期安全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少有报道。目的 对房颤各抗栓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各年龄组用药方案及1年内房颤相关终点事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于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NVAF患者35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阵发性、永久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合并症﹝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力衰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肌钙蛋白T(cTnT)、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及随访1年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全因死亡及再入院情况。按抗栓方案不同分为无抗栓组(42例)、阿司匹林组(21例)、氯吡格雷组(51例)、联合组(25例)、华法林组(49例)、达比加群组(89例)、利伐沙班组(77例),按年龄不同分为<65岁(60例)、65~75岁(92例)、>75岁(202例),并比较不同抗栓方案及年龄间各项指标有无差异。结果 联合组男性占比高于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年龄小于氯吡格雷组,利伐沙班组阵发性房颤占比低于联合组,无抗栓组、华法林组冠心病占比低于氯吡格雷组、联合组,联合组冠心病占比高于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联合组cTnT水平高于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组,氯吡格雷组HAS-BLED评分高于达比加群组(P<0.05)。不同抗栓方案治疗 1年内总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04,P=0.054),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25,P=0.128)。不同抗栓方案治疗1年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20,P=0.019)。不同年龄段患者再入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识别房颤并行抗栓治疗在预防血栓栓塞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抗栓首选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或者华法林,NOAC在预防血栓形成及出血方面不劣于华法林,但需注意消化道出血风险。对于高龄房颤患者,抗凝更需个体化。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s: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an anticoagulation clinic in a tertiary hospital and identifi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time in the therapeutic range (TTR) and its relation to different complications.Methods:This single-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 conducted between March 2015 and June 2016 included 1914 patients receiving warfarin therap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4 warfarin indication groups: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F) (n=403), valvular AF (n=227), prosthetic valves (n=700), and venous or pulmonary embolism (n=584).Results:The median age was 56 (25th, 75th percentiles: [45, 67]) years, and 53.2% were female. The median TTR was 0.52 (0.28, 0.76). Low hemoglobin (0.007) and high alkaline phosphatase (0.020) levels negatively affected the TT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was associated with low TTRs. Minor bleeding occurred in 64 (3.35%),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14 (0.7%), and stroke in 41 (2.2%) patients, with no inter-group differences. The TTR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minor bleeding (odds ratio [OR]=0.49; p=0.09),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OR=0.29; p=0.18), or stroke (OR=1.15; p=0.79).Conclusion:Reflecting the real-life experience of anticoagulation control, our patients spend less than half the TTR within the INR. The low target TTR mandates the need to improve service quality and control factors affecting the TTR, including hemoglobin levels and regular visits for patients with V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华法林和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脑栓塞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NVAF患者150例,其中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50例,予通心络胶囊0.76g,3次/d,阿司匹林100mg/d;华法林组50例,予华法林1.25~5.0mg/d,维持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8~2.5;阿司匹林组50例,予阿司匹林10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随访2年,以脑栓塞发病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脑栓塞年发病率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6.0%)与华法林组(3.0%)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阿司匹林组(15.0%)与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华法林组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华法林组有1例出现脑出血,1例出现消化道出血;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组有6例出现上腹痛、恶心,2例出现牙龈肿痛;阿司匹林组有5例出现上腹痛、恶心。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NVAF患者脑栓塞的效果和华法林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且不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INR。不愿意接受华法林治疗的NVAF患者可给予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栓塞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8.
Zuo HJ  Su JL  Lin Y  Zeng ZC  Wang JW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2):2246-2249
目的 探讨自然状态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疾病管理的需求,为开展房颤患者疾病管理,提高抗凝治疗的依从性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北京安贞医院内科病房住院并且采用抗凝治疗(服华法林)的房颤患者.排除外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儿科的住院患者以及住院前已规律服用华法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例回顾收集患者患病及住院治疗信息,通过电话方式了解患者出院后1年时的抗凝治疗情况及对疾病管理的需求.结果 共有268例房颤患者接受电话随访.出院1年时抗凝治疗依从率为54.1%(145/268),性别、年龄、房颤类型、病程以及是否存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史对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相对危险分别为1.74(95% CI 0.67~4.47),0.87(95%CI 0.30~2.53),1.59(95%CI 0.35~1.09),1.09(95% CI 0.61~1.93),0.44(95%CI 0.12~1.60).坚持服用华法林的患者中,60.7%(88/145)每月测量国际标准化测量值(INR),48.3%(70/145)INR值在2.0~3.0,1.4%(2/145)患者出现轻微鼻出血.停止服药的患者中,71.5%(88/123)在出院6个月内停药,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需要长期服药(35.0%),以及治疗效果不好而换用阿司匹林(24.4%).约80%的患者希望在监测结果的解释、药物调整方面得到指导;73.1%(196/268)患者希望医生能定期随访,89.8%(176/196)患者希望通过电话随访,85.2%(150/176)希望随访频率为1次/月.结论 自然状态下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以及INR达标的比率较低,患者停止服药的主要原因是对长期坚持服药的必要性不了解及治疗效果不理想.在房颤患者中进行疾病管理将满足大多数房颤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2002年6月至2003年9月在天坛医院住院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通过比较心房颤动合并脑卒中与心房颤动无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筛选心房颤动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危险因素分析中,与脑卒中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75岁、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力衰竭病史;年龄、血糖、血清总胆固醇、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左室收缩功能障碍[左室射血分数(EF)<50%]。2)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左室收缩功能障碍(EF<50%)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3)438例患者中66.5%接受了抗血栓治疗,其中抗血小板治疗占64.7%,长期抗凝治疗者仅1.8%。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左室收缩功能障碍(EF<50%)。  相似文献   

20.
Almadi MA  Barkun A  Brophy J 《JAMA》2011,306(21):2367-2374
Bleeding in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s a common medical problem, with an incidence of 48 to 160 cases per 1000 adults per year and a mortality rate of 5% to 14%. The risk of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s increased with the use of antiplatelet medications including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as well as warfarin or a combination of these medications. The recurrence rate for bleeding in patients who continue to take aspirin after an episod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related bleeding can reach up to 300 cases per 1000 person-years and varies by age, sex, and the use of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medications. Using the case of Ms S, an 86-year-old woman who presen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with an episode of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bleeding, we address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ho are receiving 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who present with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cluding when to restart antiplatelet or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interventions to reduce the risk of bleeding recurrence, and the potential for drug interactions between clopidogrel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