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解剖学测量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测量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相关数据,探讨其与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关系。方法:41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测量其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上、下关节面的高度、宽度和冠状面角度以及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并对侧块进行形态学评定;根据Dalcanto技术对30具颈椎标本行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以侧块中心点下2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置入螺钉,测量螺钉的长度,观察螺钉位置。结果:C3~C7下关节面在侧块后方投影的高度为7.4~9.0mm,侧块的中心点约在下关节面后方投影的上界下方2mm。C6和C7上、下关节面的倾斜角度相对更大,侧块厚度相对较薄。采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螺钉长度从C3/4向C7/T1呈下降趋势,由16.9mm降至15.7mm,其中在C7/T1水平螺钉最短。螺钉由头侧向尾侧经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大体上从关节面的中心点穿过;在矢状面上几乎与关节面垂直;无一例损伤到横突孔,螺钉从下位椎体的上关节突基底部的侧前方穿出,钉道指向侧前下方。结论: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复合体可为经此关节螺钉固定提供足够的皮质骨。Dalcanto技术经关节突关节螺钉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可以避开横突孔,钉道方向几乎与横突沟平行,安全空间较大。由于C6、C7侧块的厚度较薄,在C6/7和C7/T1行经关节固定时不宜使用16mm以上长度的螺钉。 相似文献
2.
3.
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研究现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从试验和临床结果上看 ,后路椎弓根钉三维固定对脊柱的稳定显示了优越性。 90年代继腰椎椎弓根钉固定以来 ,颈椎椎弓根固定技术逐渐发展起来 ,但由于颈椎椎弓根周围复杂的解剖关系 ,使得这一技术很难普及。为了能安全运用这一固定技术 ,近几年来国内外对颈椎椎弓根做了大量的形态学、生物力学等研究 ,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现综述如下。1 解剖学研究许多学者[1~ 4 ] 采用尸体标本对椎弓根的外展角 (TA)、矢状角 (SA)、椎弓根的长、宽、高和拟椎弓根进针点位置的确定进行了大量研究。1 1 椎弓根外展角此角为水平面上椎弓根与中…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相关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下颈椎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及形态学资料。方法应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对24具成人颈椎干燥标本C3~7椎弓根的高度、宽度、骨性椎管长度、轴线长度、内外侧皮质厚度及轴线夹角进行解剖学测量,并分别计算各节段左右侧椎弓根测量值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3~7椎弓根的椎弓根最窄处截面上下皮质骨高度(PH)和松质骨高度(PSH)分别为4.21mm和7.64mm,宽度分别为3.64mm和5.88mm;轴线长度、骨性椎管长度及侧块部长度分别为15.75mm、32.20mm及8.12mm;最狭窄处内、外侧皮质厚度为0.68mm和1.65mm;椎弓根轴线与矢状线在水平面上的夹角C3:47.12°±3.05°、C4:43.47°±1.49°、C5:40.15±2.58°、C6:38.55°±2.45°、C7:35.16°±2.10°;椎弓根轴线与水平面间夹角C3:8.50°±2.50°、C4:4.83°±1.65°、C5:1.25°±1.45°、C6:-(4.50°±2.50°)、C7:-(8.50°±2.50°)。结论本实验实体测量数据与国内外数据无显著差异,但发现颈椎椎弓根解剖形态个体变异程度较大,术前必须对置钉椎体进行CT、X线片检查,确定适合个体的进钉点、进钉方向、螺钉直径及长度等。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仍然是一种相对安全、固定可靠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方法用形态学定位法对12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行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定位:C3~C6为侧块外上象限的中点,C7位于关节突中垂线接近上关节面的下缘。方向水平面上,椎弓根螺钉向内侧倾斜C3~C5约为400,C6~C7约为350,矢状面上,C3-C4从后下向前上倾斜约100,C6-C7从后上向前下倾斜约100,C5与椎体后侧面垂直。结果置钉48枚,10枚穿破椎弓根,无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复位,术后平均随访7.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除2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1—2级改善。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创伤性颈椎紊乱的重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且被安全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应用于颈椎不稳定的临床意义,并总结其手术技巧和适应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2006年8月,采用颈。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的各类颈椎疾患28例146枚钉。创伤患者18例,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损伤情况。包括3例陈旧性下颈椎脱位,均后路一期复位,双侧椎弓根钉钢板固定;非创伤患者10例,予椎管减压,后路钉棒、板系统矫形或重建稳定性。结果术后CT提示椎弓根壁损伤5枚(3.42%),无1例血管神经损伤表现。随访时间平均9.8(3-24)月。创伤患者Frankel分级无加重,除3例A级患者无恢复外,均有1-3级的脊髓功能恢复,伴发神经根激惹症状减轻或消失;非创伤患者脊髓功能JOA评分由术前6.8分提高至12.5分。结论下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是相对安全的操作,可适用于几乎所有需要从后路固定的颈椎病例。重要的是在术前详细分析影像资料,熟悉局部解剖特点,掌握合理的置钉技术,以减少和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06-2012-06年间收治的6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微创系统下以椎弓根钉联合对侧的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30例对照组患者以后路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椎体稳定性、再手术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得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等都显著性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融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椎体稳定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临床操作简单、创部出血量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后路减压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椎板关节突螺钉(unilateral pedi-cle screws plus contralateral translaminar facet screws,UPSFS)内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bilateral pedicle screws,BPS)内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安全置钉方法。方法取18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方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8)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进、出钉:以侧块背面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侧前方,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为出钉点。从C2/C3~C5/C6直视下通过以上2点置入克氏针,通过正侧位X线片测量克氏针在矢状面上的尾倾角、在冠状面上的外倾角及进钉深度,以确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并测量经关节螺钉出钉点与脊神经前、后支和椎动脉的距离。结果实验中所有克氏针均成功置入。经关节螺钉的外倾角度为16.5°±5.1°,尾倾角度为36.6°±5.1°,钉道长度为19.0mm±1.2mm。经关节螺钉的外倾角度和尾倾角度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钉道长度在C2/C3与C3/C4/C5/C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出钉点与脊神经前支距离为18.2mm±2.3mm,与后支距离为7.3mm±1.4mm,与椎动脉距离为5.8mm±1.5mm,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时建议以侧块背侧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35°~40°,在冠状面上外倾15°~20°,尽量将螺钉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侧前方、横突后嵴与关节突连接处出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 20具胸椎标本.仔细解剖胸椎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 7 mm为进钉点.在 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通过直接的置钉和 CT重建.观察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实际置钉的可行性.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所有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由上位胸椎下关节突经关节突关节.进入下位胸椎的椎弓根.成功置入下位胸椎的椎体内。重建 CT测量发现螺钉在横断面的外倾角度为 2.1°±0.7°.在矢状面的尾倾角度为 41.4°±3.2°.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的螺钉钉道长度为(40.6±4.9) mm.钉道长度由上胸椎向中、下胸椎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09, 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目的明确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男14具、女6具)尸体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侧前方,以清晰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7)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的进、出钉点,从C2.3-C5.6直视下置人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固定螺钉的角度、长度、螺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并确定经关节螺钉矢状面的安全进钉角度(sagittal safety angle,SSA)。结果经关节固定螺钉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平均37.3^o±5.0^o,在冠状面外倾平均16.6^o±4.6^o。经关节螺钉钉道长度平均为(18.7±1.4)mm,在C2.3,水平螺钉钉道长度与C3.4C4.5C5.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路经关节螺钉矢状面安全进钉角度为41.9^o±5.6^o,螺钉钉尖与椎动脉的距离平均为(5.8+1.5)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置钉时要求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2月至2006年3月共收治下颈椎不稳患者28例,均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运用Klekamp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其中经关节螺钉作为锚钉结合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使用21例,单独应用经关节螺钉固定7例,其中联合前路手术13例,均行植骨融合术.结果共置人86枚经关节螺钉,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出现椎动脉和神经根损伤等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3年,平均17个月.1例患者的1枚螺钉术后1个月出现松动,经加强外同定3个月后植骨融合.其余患者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均获得植骨融合.结论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具有适应范围广、操作简单、相对安全、固定可靠及经济等优点,值得更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取20具胸椎标本,男12具,女8具,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7mm为进钉点,在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平均角度在矢状面尾倾(52.6±5.9)°,在冠状面外倾(12.4±2.9)°。螺钉钉道长度(22.5±1.9)mm,各固定节段间角度略有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上、中、下不同胸椎节段之间的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获得下颈椎经关节螺钉的安全置钉方法。 方法 取18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方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颈椎侧块,保护好脊神经前、后支(C2~8)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确定安全进、出钉:以侧块背面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侧前方,横突与关节突相交处为出钉点。从C2/C3~C5/C6直视下通过以上2点置入克氏针,通过正侧位X线片测量克氏针在矢状面上的尾倾角、在冠状面上的外倾角及进钉深度,以确定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进钉角度和螺钉长度,并测量经关节螺钉出钉点与脊神经前、后支和椎动脉的距离。 结果 实验中所有克氏针均成功置入。经关节螺钉的外倾角度为16.5°±5.1°,尾倾角度为36.6°±5.1°,钉道长度为19.0 mm±1.2 mm。经关节螺钉的外倾角度和尾倾角度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钉道长度在C2/C3与C3/C4 /C5 /C6 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关节螺钉出钉点与脊神经前支距离为18.2 mm±2.3 mm,与后支距离为7.3 mm±1.4 mm,与椎动脉距离为5.8 mm±1.5 mm,在各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使用下颈椎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时建议以侧块背侧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在矢状面上尾倾35°~40°,在冠状面上外倾15°~20°,尽量将螺钉从下位椎体上关节突的侧前方、横突后嵴与关节突连接处出钉。 相似文献
15.
下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通过解剖学研究为临床靠拢颈椎后路钢板螺钉固定的最佳操作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取15具尸体的C3-7作为解剖标本,男11具,女4具;年龄35~70岁。以C3-7上、下小关节突最外缘的连线为外边线,以关节突与椎相反交处的连线为内边线,在下关节突最下缘做水平为关节突的上、下边线,在内外、上下边线上点处分别做连线(横中线、纵中线)将关节突分为四个区域,两连线交点处为关节突的中心点,分别测量关节突的长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解剖学测量和临床应用,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安全性 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 20具成人颈椎标本通过 CT扫描后进行数据测量, 内容包括: 椎体高度、椎体 前后径、椎体宽度、椎弓根横径、椎弓根高度、螺钉长度、横切面角度、矢状面角度、横切面进针点距离、 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确定进针点, 并进行尸体标本置钉。根据测量数据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 5例颈椎骨 折脱位患者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 术后观察复位及螺钉位置情况及短期随访结 果。结果 横切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45.7°±4.0°)至 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52.1°±5.9°)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47.8°±6.7°)、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44.4°±8.3°)又 有所减小。矢状面角度从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93.4°±7.2°)至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112.1°±6.2°)逐渐增大, 至 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102.7°±8.5°)又有所减小。横 切面进针点 Cxiaobiaokaishi3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5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对侧, Cxiaobiaokaishi6xiaobiaojieshu~Cxiaobiaokaishi7xiaobiaojieshu位于椎弓根同侧;矢状面进针点距离 3.4~7.5 mm。 5例患者术 中减压彻底, 螺钉均位于椎弓根钉道内, 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 JOA)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的理想进针点位于距上终板 5 mm左右, 椎 体前正中线附近。横切面角度约为 45.7°~52.1°, 矢状面角度约为 93.4°~112.1°。螺钉长度约为 32 m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量成人下颈椎棘突椎板的解剖学参数,探讨下颈椎棘突椎板固定的可行性。方法:取20具C3-C7尸体标本,仔细解剖以清楚地暴露椎板和棘突。分别采用手工和CT测量椎板高度、厚度;以棘突和椎板的交界处进钉,对侧椎板中上端背侧出钉,通过CT重建测量螺钉进钉角度、钉道长度及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随机抽取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下颈椎棘突根部中缘宽度、棘突椎板交界处椎板中缘厚度,分析置钉可行性。结果: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未发现螺钉侵犯椎管、横突孔。下颈椎标本各节段椎板高度、厚度的手工测量值与CT测量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建CT测量C3-C7节段椎板高度、厚度逐渐增大,分别为(12.4±1.2)~(13.7±1.3)mm和(4.5±0.9)~(5.4±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道长度呈增大趋势(13.7±1.2)~(15.8±1.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钉钉尖与椎动脉、脊髓的距离分别为(20.1±2.7)~(25.8±2.9)mm和(4.1±1.8)~(5.0±1.2)mm;横断面的前倾角度为(73.0±9.9)°~(85.3±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正常成年人下颈椎CT图像测量棘突根部宽度及椎板中缘厚度最小值均为C4,分别为(8.5±1.1)mm和(4.3±0.5)mm,最大值均为C7,分别为(14.5±2.0)mm和(6.0±1.1)mm。结论:下颈椎棘突椎板螺钉固定技术具有解剖学可行性,棘突椎板螺钉内固定存在一个安全、稳定的进钉区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