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术后,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l例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的结果。【结果131例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早期15例出现尿频、尿急症状,1例切口裂开,1例粘连性肠梗阻,无漏尿、继发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远期[(51±24.2)个月]随访:尿量176~420(273.7±49)mL,最大尿流率11.3~21.5(17±2.2)mL/s,1例日间轻微压力性尿失禁,3例夜间轻度漏尿,2例出现单侧输尿管扩张,肾功能及电解质正常。【结论】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简化了手术操作,且手术安全、可行,可获得满意的容量和控尿排尿效果。  相似文献   

2.
背景:原位尿流改道在膀胱癌根治术后具有良好的控尿能力,但针对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原位回肠重建新膀胱和原位乙状结肠重建新膀胱后疗效及随访方面的研究很少。目的:比较女性膀胱癌患者原位回肠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1996 至 2008 年行膀胱癌术后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回肠组,n=29)和乙状结肠尿流改道(乙状结肠组,n=23)的女性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修复中及修复后的一般情况、尿动力学结果、控尿能力和修复后储尿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结论:平均随访时间回肠组 57 个月,乙状结肠组 55 个月。两种修复方式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接近,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治疗后下床时间、新膀胱容量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回肠组治疗后早期及晚期储尿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乙状结肠组。回肠组治疗后储尿囊再发肿瘤 2 例,乙状结肠组未见发生,说明两种重建方式应用于女性膀胱癌患者疗效均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35例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35例手术均获成功,术后1例发生尿瘘、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经积极换药及对症治疗后治愈。随访10例,1例死于心血管疾病,2例死于膀胱癌转移,7例存活至今。结论:心理护理与肠道准备是术前护理的关键;各种管道的护理是术后顺利恢复的重要保证;指导患者通过腹压协助排尿和掌握正确提肛肌运动,是恢复新膀胱的可控力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4.
对我科1999-08~2005-05收治的回肠、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15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2例,年龄(61.0±0.4)岁。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13例,膀胱鳞状上皮混合细胞癌1例,膀胱腺癌1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尿13例;有尿路刺激征8例,并膀胱结石2例,前列腺肥大7例。1.2手术方式新膀胱手术按H autm ann等和R eddy设计的方式稍加改进。本组行回肠原位新膀胱术4例,回结肠原位新膀胱术11例。1.3结果术后随访3~70个月,回肠代膀胱术日间排尿可控率达86%,夜间排尿可控率达66%,回结肠代膀胱术日间排尿可控率达93%,夜间排尿可控率73%…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肿瘤学等指标,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的最佳术式。方法腹腔镜下膀胱全切Bricker回肠膀胱术15例和Studer原位膀胱术12例,其中男性分别为14和10例,女性分别为1和2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4.47±11.31)和(69.33±10.46)岁,肿瘤平均直径分别为(4.79±1.82)和(2.63±1.00)cm。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中转开腹。Bricker回肠膀胱术和Studer原位膀胱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22.00±131.97)和(370.00±104.19)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23.33±377.43)和(575.00 ±491.52)ml,术中输血量分别为(314.26±357.03)和(320.00±413.12)ml,患者住院天数分别为(19.40±4.48)和(23.92±11.25)d。随访3~48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13个月因心脑血管意外死亡。Studer原位膀胱术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输尿管套叠,输尿管镜下将其顺利还纳。Studer原位膀胱术后3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分别为83.33%和75.00%;术后6个月时,患者白天控尿率和夜间控尿率均为100%。术后病理类型,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10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4例和腺癌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低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2例,高分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6例和腺癌4例。术后病理分期,Bricker回肠膀胱术组pT2aN0M05例,pT2bN0M09例,pT2bN00例,pT3aN0M01例;Studer原位膀胱术组pT2aN0M02例,pT2bN0M07例,pT2bN2M01例,pT3aN0M02例。结论腹腔镜膀胱全切Studer原位膀胱术与Bricker回肠膀胱术具有相似的手术和肿瘤学等方面的结果,但Studer原位膀胱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是一种效果良好的膀胱全切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治疗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膀胱癌患者均行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并对20例术后患者的排尿情况、肾功能电解质、B超、肾图、膀胱造影及尿动力学、CT等检查进行随访。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1个月。术后白天控尿良好19例(95%),夜间控尿良好17例(85%)。16例排尿通畅,4例排尿不畅。肾功能电解质正常,B超示:无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见膀胱输尿管返流。最大膀胱容量(390.5±20.7)mL,压力(16.5±0.7)cmH2O。最大尿流率(18.1±3.3)mL/s。残余尿14例阴性,6例〉50mL。20例患者无一例肿瘤复发。结论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是治疗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6例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例患者漏尿,7-12d缓解;术后6个月,患者日间排尿可控率达86%,夜间排尿可控率达66%;随访6-12个月,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通过盆底肌锻炼辅以物理治疗,均达到较满意的可控效果。结论肠道准备与心理护理是术前护理的关键;各种管道的管理是术后顺利恢复的重要保证;指导患者分阶段进行腹压协助排尿和通过盆底肌训练掌握正确的控尿技巧,是恢复控尿功能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全膀胱切除后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尿动力学特点.方法 对21例患有浸润性膀胱癌的患者施行膀胱全切低张力抗尿粪逆流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术后随访3~74个月,平均33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包括尿流率、残余尿、膀胱容量和充盈期膀胱压力测定.结果 21例患者最大尿流率9.2~25.3 ml/8,平均16.7 ml/s;排尿时间6~24 s,平均11 s;残余尿0 ml;尿意容量120~410 ml,平均330 ml;膀胱容量350~560 ml,平均480 ml;充盈期末膀胱压力14.2~18.6 cmH2O,平均16.4 cm H:O;充盈过程中患者腹压增加,无尿液漏出.结论 低张力Roux-y乙状结肠新膀胱具有良好的储尿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可控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术后尿动力学改变。方法对32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原位乙状结肠代膀胱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检测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尿流率、残余尿、代膀胱压力、膀胱容积,并记录患者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昼夜控尿情况和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排尿困难,术后时间越长,排尿次数逐渐变少,每次尿量较前有所增多,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5例男性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尿动力学参数中新膀胱容量[(346.24±61.10)mlvs.(420.68±53.96)ml]、储尿期最大膀胱压力[(24.96±4.92)cm H2 O vs.(20.00±2.70)cm H2 O]、排尿期最大膀胱压力[(63.36±9.86)cm H2O vs.(69.92±12.12)cm H2O]、最大尿流率[(16.16±2.05)ml/s vs.(19.52±2.40)ml/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女性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尿动力学参数中新膀胱容量[(270.14±47.37)ml vs.(312.57±48.93)ml]、储尿期最大膀胱压力[(31.00±1.41)cm H2O vs.(2...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放性手术施行膀胱全切除乙状结肠新膀胱术的疗效。 方法 对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施行的膀胱全切除全去带乙状结肠新膀胱术85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评估,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腹腔镜手术组(A组, 41例)和开放性手术组(B组, 45例) ;对两种术式的手术方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疗效、住院期间并发症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 A组为457min,B组为399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A组534 ml,B组831 ml。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A组3.56d,B组4.32 d,两组手术组织切缘均无肿瘤。盆腔淋巴结清扫阳性率: A 组2. 4% ( 1 例) , B 组6. 8% (3例) 。住院期间并发症(近期并发症): A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9. 5%; 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27. 3%。A组有1例围手术期死亡。 结论 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比开放性手术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但手术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至2011年4月,采用5点穿刺经腹入路,先行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继而体外构建回肠新膀胱,最后腹腔镜下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实施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5例。皆为男性,平均年龄67岁。结果手术时间420~600min,平均480min,术中失血量350~800ml,平均400ml。术后淋巴结及手术切缘均阴性。随访3~24个月,除1例有轻度夜间尿失禁外,其余患者均昼夜控尿良好。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200~350ml,平均270ml。平均最大尿流率12ml/s。1例出现勃起功能障碍。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膀胱癌根治性全切术中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膀胱癌患者行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膀胱全切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术中保留距前列腺尖部约1cm的前列腺包膜及血管神经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控尿、性功能及瘤控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和勃起血管神经束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手术时间为240~370min,平均273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385ml。术后随访3~36个月,所有患者均可自主排尿,新膀胱容量250-350ml,残余尿量0~80ml,除1例患者白天控尿良好,夜间少量漏尿外,其余患者均控尿良好。术前阴茎勃起正常23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有10例(43.4%)阴茎勃起正常。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及尿道残端复发的现象。术后9个月1例出现肺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尖部包膜的术式是以改善尿控为主要目的,在不降低瘤控效果的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一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8年9月,对35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施行了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22例,腹腔镜手术13例。术中保留患者的前列腺包膜、精囊、输精管、神经血管束。术后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排尿情况,并检测患者的残余尿量、新膀胱压力及性功能情况等。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前列腺包膜和勃起神经的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中开放手术时间为210~330min,平均271min;术中出血200-800ml,平均460ml。腹腔镜手术时间为210-420min,平均343min;术中出血80-800ml,平均377ml。术后3个月IVU及代膀胱造影检查,显示双肾显影良好,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代膀胱充盈良好,容量约250-350ml。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能自行排尿,2例患者有夜间尿失禁。术后71.4%(20/28)的患者保留了阴茎勃起功能。无患者出现尿道残端或前列腺包膜肿瘤复发,有2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例骨转移。结论保留前列腺包膜的膀胱根治性切除术与标准的膀胱前列腺根治性切除术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控尿效果好、可保留勃起神经等特点,适用于对性功能要求较强、肿瘤未累及膀胱颈及前列腺的较年轻的患者。然而,其肿瘤控制效果坏有待于讲一彤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采用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细胞癌Ⅱ~Ⅲ级、1例鳞状细胞癌患者行腹腔镜下全膀胱切除加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手术效果。结果 16例患者膀胱根治均切除成功,手术时间240~320min。腹腔镜下失血量为100~500ml,平均为230ml。2例输浓缩红细胞2个单位。术后3d恢复肠蠕动并拔除耻骨后引流管,4d后开始进食。2周后拔除输尿管支架管。随访4~26个月,1例有排尿困难,5例术后早期出现轻微尿失禁,所有病例术后3个月均可完全控制排尿,5例男性患者有勃起功能障碍。16例均无复发。结论该术式具有微创、出血少、恢复快等特点,将成为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可能在具有一定腹腔镜手术操作基础的基层医院逐步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改良全膀胱切除回肠新膀胱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9例,均为男性,年龄40~64岁,平均55岁。尿路上皮癌8例,按WHO分级标准,Ⅱ级5例,Ⅲ级3例;腺鳞癌1例。肿瘤多发6例,均为尿路上皮癌,肿瘤最大径1.5~11.0cm。TNM临床分期:T2N0M07例,T3N0M01例,T4N1M01例。结果手术时间210~330min,平均260min。术中出血量200~800ml。输血5例,输血量400~600ml。病理分期:T2aN0M05例,T2bN0M01例,T4aN0M02例,T4N2M01例。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7例无瘤生存,肾功能良好;2例术后2年死亡(1例腺鳞癌者死于全身转移,1例死于意外事故)。所有病例白天控尿均良好,夜间控尿良好5例,剩余尿量0~50ml。1例术后出现上尿路扩张积液、肾功能不全,为两侧输尿管末端粘连所致,经内镜下粘连松解后积液消退,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年龄〈50岁者,术后6个月有阴茎勃起,服用西地那非片可完成性活动。结论改良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新膀胱术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技术在流产后宫腔残留伴有子宫纵隔患者的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复旦大学妇产科医院确诊为流产后宫腔残留伴有子宫纵隔的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71例均采用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开加残留灶去除术诊治。观察并记录术中出血情况、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出血情况及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水平,随访妊娠结局。结果:71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3.8±3.1)min,术中出血量(15.2±2.8)mL。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术后阴道流血时间(4.3±0.5)d,住院时间(6.5±1.7)d,术后24 h内β-hCG下降大于50%患者69例(97.2%)。术后随访(28.5±3.3)个月,失访7例;足月产57例(80.3%),早产3例(4.2%),复发性流产4例(5.6%)。结论:采用宫腔镜技术治疗流产后宫腔残留伴有子宫纵隔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