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6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标本(良性28例、恶性18例)和2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标本中VEGF、iNOS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及二者相关性。结果 VEGF、iNOS阳性表达率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正常肾上腺组织(P0.01)。直径≥5 cm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VEGF、iNOS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直径5 cm的瘤组织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VEGF和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2,P0.001)。结论 VEGF和iNOS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肾上腺组织,二者的表达随着肿瘤增大而增强,恶性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高于良性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且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共同影响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XCR4)在肾上腺良性嗜铬细胞瘤(BPCC)和恶性嗜铬细胞瘤(MPCC)中的表达,探讨诊断MPCC的辅助指标,为鉴别嗜铬细胞瘤(PCC)的生物学行为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996至2009年期间我院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完整的PCC手术标本141例(其中BPCC113例为良性组,MPCC28例为恶性组),另取10例因良性肾疾患行肾切除时获取的同侧正常肾上腺髓质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PCC、MPCC及对照组中CXCR4的表达;同时随机选取60例标本,其中BPCC40例,MPCC20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XCR4在MPCC组中的表达率为85.71%,明显高于其在BPCC组中的表达(38.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资料示MPCC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PCC组,MPCC平均发病年龄为38岁,BPCC平均发病年龄为45岁(P<0.05)。结论:CXCR4可作为MPCC的预判指标。对年龄较轻的PCC患者,应警惕其为恶性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NSE-ELISA技术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快速提高良性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 ,建立一种快速诊断嗜铬细胞瘤良性恶性的方法。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方法分别分离培养良性恶性嗜铬细胞瘤细胞 ,培养 3天后 ,应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ELISA方法对两种培养的细胞进行NSE表达的量进行检测 ,最后对用于反映细胞中NSE含量的光密度OD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良性嗜铬细胞瘤细胞组的OD值为 0 .5 14± 0 .0 2 3 ,而恶性组的OD值为 0 .64 7± 0 .0 2 6。结论可以依据嗜铬细胞瘤细胞NSE水平的高低检测出肿瘤的良恶性 ,为进一步诊治嗜铬细胞瘤细胞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梁月有  郑克立  戴宇平  丘少鹏 《新医学》2001,32(12):730-731
目的:总结对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及治疗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的24小时尿儿茶酚胺均有不同程度升高(690nmol/24h-1023nmol/24h),静脉肾盂造影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3例;单行B超或CT检查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分别为6例和5例;B超结合CT检查提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7例。9例行手术治疗,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术后平均存活期为8.5个月至38个月,中位数16个月;3例经儿茶酚胺检测,B超及CT检查诊断为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因一般情况差或广泛远处转移未行手术,其中1例行化学治疗,均于9个月内死亡,结论:检测24小时尿儿茶酚胺,并行B超及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女,43岁。因左上腹痛2个月入院。有高血压病史8年,药物控制不理想。2年前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查体:血压200/140 mmHg。意识清,精神尚可。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腹平软,左侧肋缘下  相似文献   

7.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33岁,因高血压5年,外院B超发现左肾上腺巨大肿物6 d入院.查体:血压26/14.5 kPa,消瘦,面部颈部及四肢可见大面积弥漫性红色小丘疹.腹部未检出明显阳性体征.  相似文献   

8.
1 病历资料患者男 ,33岁 ,因高血压 5年 ,外院B超发现左肾上腺巨大肿物 6d入院。查体 :血压 2 6 / 14.5kPa ,消瘦 ,面部颈部及四肢可见大面积弥漫性红色小丘疹。腹部未检出明显阳性体征。血常规正常。血生化 :总蛋白 4 9g/L ,血糖 7.5mmol/L ,乳酸脱氢酶 5 4 6U/L。 2 4h间甲氧肾上腺素 (MN)、甲氧去甲肾上腺素 (NMN)及香草扁桃体酸 (VMA)均明显高于正常。CT :左肾上腺区可见一巨大占位性病变 ,平扫可见散在性钙化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左肾、胰体尾部及脾脏受压、变形、移位。肝实质内可见散在性大小不等低密影 ,…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水平(Malondialdehyde,MDA)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表达及与意义。【方法】选择住院手术治疗、并经并病理证实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1例,正常健康对照者10例,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正常对照组和病例组患者术前、术后7d血清中总SOD(Total SOD,T-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opper/Zinc SOD,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OD,Mn-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病例组患者术前血清中T-SOD、Mn-SOD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1),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病例组术前与术后相比,T-SOD、MDA、Cu/Zn-SOD、Mn-SO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组术后T-SOD、Cu/Zn-S0D、Mn-SOD,MD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n-SOD活性与尿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CA)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SOD和MDA随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发生和切除发生明显改变,这可能说明氧化剂/抗氧化剂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血清中的平衡失调,联合检测SOD、MDA,特别是Mn-SOD,可能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组织型转谷氨酰胺酶(tTG)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55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卵巢癌组)、21例良性卵巢肿瘤组织(卵巢良性肿瘤组)中tTG、VEGF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指征的关系及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tTG、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和卵巢良性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7%(51/55)、38.1%(8/21)及90.9%(50/55)、47.6%(10/21),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2.620、19.570,P均〈0.01)。tTG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χ^2=13.286,P〈0.01)、有无腹水(χ^2=17.247,P〈0.01)有关;与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χ^2=17.542,P〈0.01)、组织学分级(χ^2=18.720,P〈0.01)及有无腹水(χ^2=22.037,P〈0.01)有关;与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tTG在上皮性卵巢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亦与临床分期(χ^2=11.250,P〈0.01)、有无腹水(χ^2=12.406,P〈0.01)有关;与病理学类型、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无关(P均〉0.05)。VEGF在上皮性卵巢癌基质细胞中的表达与各项临床病理指标均无关(P均〉0.05)。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tTG蛋白表达与VEGF阳性表达呈显著相关(r=0.8856,χ^2=43.14,P〈0.01)。结论tTG、VEGF共同表达在上皮性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二者的相互协同作用可能是促进卵巢癌发生、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结果 55例直肠癌患者癌组织中VEGF和Ki-67的表达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中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同的肿瘤浸润程度之间Ki-67表达存在差异(P<0.05),而两者的表达与性别、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VEGF、Ki-67表达呈正相关(r=0.45,P=0.00).结论 VEGF和Ki-6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相关,VEGF和Ki-67可作为评估直肠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3.
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CXCR4和VEGF 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胆管癌发展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CXCR4和VEGF蛋白在35例胆管癌标本、10例正常胆管的表达。结果 胆管癌组织中CXCR4的阳性表达率为54%(19/35), VEGF 的阳性表达率为76%(27/35) ; 在正常胆管组织中未检测到CXCR4和VEGF 的表达。癌组织中CXCR4和VEGF 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 r=0.715,P <0.05 ) 。CXCR4和VEGF 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与否、复发关系密切, 但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分化无关。结论 CXCR4和VEGF在胆管癌中高表达, 两者表达呈正相关; 与胆管癌的转移与预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激酶插入嵌合受体(kinase insert domain-containing receptor,KDR)在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PCa和3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标本进行石蜡包埋免疫组化染色,分析VEGF和KDR在PCa和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VEGF和KDR在PCa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BPH组织(P〈0.01),在PCa组织中阳性部位主要位于PCa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在BPH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结论 VEGF和KDR与PCa的发生可能有关,以VEGF和KDR为共同靶点有望成为PCa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肾细胞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肾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组织学类型、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肾细胞癌和10例正常肾组织标本中VEGF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肾组织与肾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PC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不同病理分级肾细胞癌中,高分化组、中分化组的VEGF和PC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与低分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在不同临床分期肾细胞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升高而逐渐升高;PCNA阳性表达率随临床分期的升高有升高的趋势。在不同组织类型肾细胞癌中.VEGF和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EGF在肾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肾癌的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有相关性,其高表达与肾细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CNA的表达与肾癌的病理分级具有相关性,能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肾癌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岛(TGF-β1)和树突状细胞(DC)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检测35例膀胱癌冰冻组织切片中DC的表型及肿瘤细胞中VEGF、TGF-β1的表达。结果:膀胱癌组织中CD1阳性DC较正常膀胱组织低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中VEGF、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01);膀胱癌旁组织中VEGF、TGF-β1的表达与正常膀胱组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DC存在免疫功能缺陷,而肿瘤组织局部分泌VEGF、TGF-β1可能是导致DC免疫功能缺陷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甲胎蛋白(AFP)的表达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ELISA法及微粒子酶免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30例健康对照、31例肝硬化和146例PHC患者血清VEGF及AFP含量,分析VEGF、AFP及二者联合检测与PHC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结果VEGF水平(pg/ml)PHC组(398.4±153.1)与肝硬化组(178.6±97.5)和健康对照组(166.8±8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和AFP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23%/73.29%)和(80.64%/83.87%),VEGF和AFP之间无相关性,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PHC诊断的敏感性(91.81%)和准确度(90.40%)。PHC患者VEGF水平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P<0.01),PHC术后转移和复发患者血清VEGF明显升高(P<0.05),TNMⅢ、Ⅳ期患者血清VEGF水平也明显高于TNMⅠ、Ⅱ期患者(P<0.01)。结论血清VEGF与AFP联合测定可作为诊断PHC和判断其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Survivin、VEGF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72例人脑膜瘤和15例非肿瘤脑组织的Survivin蛋白、VEGF和MVD值进行测定,Survivin、VEGF的表达用评分表衡量。结果Survivin、VEGF在人脑膜瘤中的表达(平均染色强度分别为3.6±3.2、3.2±2.6)均显著高于在非肿瘤脑组织中的表达(平均染色强度分别为0、0.4±0.3),并且随着肿瘤恶性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在肿瘤组织中Survivin和VEGF值呈正相关(r=0.287,P〈0.05);两者的高表达具有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MVD则是血管形成的量化指标。Survivin和VEGF高表达与脑膜瘤侵袭性关系密切。结论Survivin、VEGF的过度表达在脑膜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肿瘤血管快速生成的关键因素;并且可作为判断脑膜瘤侵袭性和评估预后的良好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I3K)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大肠癌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72例大肠癌患者的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PI3K和VEGF在大肠癌中的蛋白表达和基因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大肠癌组织和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PI3K和VEGF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60.66,x2=83.70,P均<0.05),且两者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872,P< 0.05).大肠癌新鲜组织中PIK3R1和VEGFA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量,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5,t=-2.61,P均<0.05).结论 PI3K和VEGF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卵巢恶性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94例卵巢上皮性肿瘤患者(其中良性上皮性肿瘤患者17例,交界性上皮性肿瘤患者13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64例)中VEGF表达情况及MVD计数。结果在上皮性卵巢癌、交界性上皮肿瘤、良性卵巢肿瘤中VEGF阴性分别为:2例(3%)、4例(31%)、16例(94%);VEGF低度表达分别为:31例(48%)、7例(54%)、1例(6%);VEGF高度表达分别为:31例(48%)、2例(15%)、0例。VEGF蛋白高度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患者预后有明显的相关性。MVD与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的相关性。VEGF蛋白高度表达者的生存率比VEGF无或低度表达者差。结论VEGF蛋白表达的测定可以帮助判断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