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大量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的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实体器官移植和艾滋病患者的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IFI)逐年增多,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已成为诊断IFI的重要依据,同时病原真菌的实验室鉴定也具有指导临床治疗以及流行病学研究的双重意义.此文就近年来IFI实验诊断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随着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增加和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已日益普遍。IF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其诊断和治疗极具挑战性,本文就IFI诊断和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1IFI非培养诊断进展由于IFI早期症状和体征常缺乏特异性,故诊断十分困难。组织病理学诊断常因患者病情危重受到阻碍,新的检测方法包括真菌细胞壁复合物和真菌基因DNA等快速诊断法受到关注。1.1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半乳甘露聚糖(GM)是一种多糖类细胞壁复合物,真菌生长过程中释放入血,曲霉菌属GM抗原检测是侵袭性曲霉病(…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认识的加深,合理诊治IFI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979~2000年,败血症患者中真菌分离率增加了207%,假丝酵母菌属(念珠菌属)和曲霉属是主要的致病真菌,其中假丝酵母菌属占70%~90%,曲霉属占10%~20%。IFI的诊断较困难,漏诊率高。一个长达15年的尸检研究结果显示旧0,在1017例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的尸检病例中,仅有314例(31%)生前诊断为IFI,69%的IFI病例被漏诊。Lin等总结了1995~200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中1941例IFI病例,侵袭性曲霉感染的病死率为58.0%,而骨髓移植患者中病死率更是高达88.1%。近年来,国内外对于IFI的诊治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一些新的诊断方法如半乳甘露聚糖、β-D-葡聚糖检测等对于诊断IFI有良好的应用前景,IFI的规范化治疗和抗真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更是目前抗感染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现仅就IFI的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伏立康唑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ICU2005-2010年101例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伏立康唑的有效率、患者死亡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101例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确诊8例,占7.9%,临床诊断44例,占43.6%,拟诊49例,占48.5%,3组均具备真菌感染的多项危险因素;88例患者痰细菌培养为阳性,血培养阳性者19例,其中真菌血症8例;患者自发热至应用伏立康唑的时间为(9.1±6.6)d,52例患者有真菌学依据;确诊、临床诊断、拟诊3组有效率分别为25.0%、70.5%、71.4%,确诊组有效率低于临床诊断与拟诊组(P<0.05),总有效率为67.3%.结论 伏立康唑能安全、有效地控制重症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对于IFI拟诊患者,应尽早给予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血清降钙素原(PCT)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临床感染、标本培养结果阳性的患者,同时半定量免疫色谱法测定PCT.结果 当PCT<0.5 ng/ml,真菌感染组36例占73.47%,细菌感染组5例占9.62%;当PCT≥0.5 ng/ml时,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度为90.38%,特异度为73.47%,阳性预测值78.33%,阴性预测值87.8%,PCT<0.5 ng/ml可高度提示真菌感染.结论 对于有临床感染征像的患者,PCT<0.5 ng/ml时,高度提示真菌感染;PCT可以作为真菌与细菌鉴别的一个有效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痰真菌培养联合(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疑诊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305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确诊标准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分析痰真菌培养、G试验、GM试验检测结果,观察探讨三者联合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共发现113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占37.05%。痰真菌培养、G试验、GM试验、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60.18%、82.30%、69.91%、97.34%,而特异度分别为82.81%、85.42%、89.06%、89.58%。G试验的灵敏度明显高于痰真菌培养试验,而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均高于三者独立检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度均高于三者独立检测,但三种方法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痰真菌培养联合G试验、GM试验能够提高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灵敏度,且特异度较好,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器官移植、侵入性操作的广泛开展,临床上真菌感染逐年增多,尤其在免疫力低下和危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感染已成为主要并发症,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1]。通常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方面因为真菌感染早期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另外,目前临床常用的培养鉴定方法难以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因此,建立非培养的快速真菌感染诊断方法成为研究热点,这类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认识的加深,合理诊治IFI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美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1979~2000年,败血症患者中真菌分离率增加了207%,假丝酵母菌属(念珠菌属)和曲霉属是主要的致病真菌,其中假丝酵母菌属占70%~90%,曲霉属占10%~20%.IFI的诊断较困难,漏诊率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大量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抗肿瘤药物的应用,以及骨髓器官移植、艾滋病的出现使免疫抑制人群不断增多,导致正常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致使由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日益增加。这些感染通常由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和毛霉菌等;这些真菌是宿主正常菌群的成员,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才引起疾病。随着侵袭性真菌感染患病率和病死率的不断增高,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备受关注,亟须临床实验室在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方面提供确实的辅助诊断,以便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收治的70例IFI患者,40例细菌感染患者,40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并对IFI患者的血液和可疑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同时检测IFI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 IFI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细菌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细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IFI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均优于真菌培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好转组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浆(1,3)-β-D-葡聚糖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5),病情稳定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病情加重组第7天和第14天血浆(1,3)-β-D-葡聚糖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泊沙康唑预防儿童急性白血病及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效果及安全性;寻求安全高效的真菌预防药物,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及急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接受泊沙康唑预防肺部真菌治疗的20例患儿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氟康唑预防肺部真菌治疗的25例患儿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采用泊沙康唑预防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效果明显优于氟康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康唑组中既往发生过肺部IFI的患儿,继续选择氟康唑预防治疗的患儿6例,3例患儿在粒缺期再次出现肺部真菌感染复燃,1例患儿因肺部严重曲霉菌感染放弃治疗死亡,2例患儿未再发生肺部IFI;预防有效率仅为33.3%;泊沙康唑组中11例患儿既往发生过肺部IFI,改用泊沙康唑预防肺部真菌感染后,均未再次发生肺部IFI,预防有效率为100%,两组患儿预防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泊沙康唑能更有效预防高危血液恶性病患儿的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安全性与氟康唑相当,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