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理法相应,证效结合方面: 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法相应,证效结合,临床上若辨证正确,理法得当,则疗效提高,因此,在证型的实质研究中,一方面可对证型进行有关临床和实验研究,以阐明其特异性表现和产生机制,另一方面可应用与其理法相应的方药,以得到最佳的临床疗效,和探索这些方药的药理作用,看其能否扭转相应的病理变化。若这两方面都能得到阳性的结果,则对确定证型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对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而言,可从温阳益气和滋阴清热方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资料来进行分析,总的来看不论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或文献资料均证实温阳益气可以促进  相似文献   

2.
老年虚证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为了探索生理衰老与中医虚证的关系,我们自1981~1984年对340例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中医四诊检查、辨证分型和统计,部分老年人测定了血  相似文献   

3.
<正> 经络生物物理学的近代研究表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功能系统。在经脉线上就有声、光、热、电和同位素循经扩散等多种信息的传导。本实验室在80年代初期发现:当以一个适当力量振动经脉线时,经脉即发出一种特异的音调,与振动非经脉线的体表有显著的差别,称为高叩诊音,或简称为经络音,经络音的发生有连续性和循经性,甚至当肢体被截下以后仍然存在,这就为探讨经脉发出这一特异音调的物质结构创  相似文献   

4.
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与中医的抗病能力一正气有关,为了观察红细胞免疫与中医虚证之间的关系,我们测定了81例住院患者的红细胞C_3b 受体花环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并与正常人组对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学者从微生物学、基因学、神经内分泌学、免疫学等不同角度对"脾虚证"的实质做了深入地研究,文章拟对上述研究工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肝气虚证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脏之病,均有气血阴阳虚实之别,肝脏当不例外。然肝气虚证,临床颇少论及,近世医著及中医理论教材中也未给它以一定的位置,甚而有的医家竞认为肝脏之疾“有泄无补”。究竟有没有肝气虚证,它的症候表现和病理如何?对于此证又当怎样治疗?实是中医理论领域和临床实践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们认为,肝气虚证是客观存在的,其理由是:第一,五脏之气病,大别有虚实两端。虚者有气虚、气陷、气脱;实者有气郁、气滞气逆。五脏之气虚,常见的有心气虚、肺气虚、  相似文献   

8.
9.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4例心气虚(重证组和轻证组)、单纯心虚和非虚证四组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样免疫活性物质(irANP),发现其含量在上述各组和西医心功能Ⅰ~Ⅳ级组中均呈递减现象,且在相应的中西医四组问无显著差别。irANP 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r=-0.87)。故认为 irANP 可作为心气虚患者的客观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病证的严重度。同时再一次提示中医的虚证分型与心功能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心气虚证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在检测心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本文对38例冠心病心气虚证患者进行心功能检查,以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气虚证临床诊断意义,并为冠心病心气虚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经络实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络实质的理论探讨214002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正生214002苏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陈尔齐我国对经络研究的最大进展之一是证实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尽管应用声、光、电等手段对经络进行这样那样的研究但始终未能证实“经络物质”的存在,而经络现象的循经感...  相似文献   

12.
对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层次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为  严石林 《河南中医》2009,29(9):868-869
通过对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理论研究,结合临床运用需要,认为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材、临床科研的肾阳虚诊断标准,临床医生的肾阳虚诊断标准和特殊疑难病证的肾阳虚诊断标准。这三个层次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肾阳虚证诊断体系。可以更好更完整地反映辨证论治规律,从而提高整体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传统中医学对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功能的认识出发,指出胃气虚是多种慢性胃脘疼痛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胃气虚的临床表现,并与脾气虚和脾胃气虚相鉴别,提出四平汤为治疗胃气虚的方剂,并进行证候、方剂和典型病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肝气虚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肝气虚的理论溯源,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方药四个方面加以探讨,提出治疗肝气虚制方宜甘温辛散、忌燥求润,兼顾脾肾。  相似文献   

15.
脾阴虚证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运化失司”病机的本质,选择30例脾阴虚证患者,并设立25例脾气虚者和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脾阴虚组唾液淀粉酶活力差正值的阳性率低于正常组(P<0.01),但高于脾气虚组;D-木糖吸收试验,脾阴虚组与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别,脾气虚组低于其余二组(P<0.01);红细胞胆碱酯酶活力,脾阴虚组高于正常组(P<0.01),但低于脾气虚组(p<0.01)。  相似文献   

16.
脾阴虚证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0例脾阴虚患者的症候分析和治疗观察,初步探讨了脾阴虚证的症候特点、病理机制和治法。  相似文献   

17.
宗气实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 ,宗气即积于胸中之气 ,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的。宗气 ,又称大气 ,《灵枢 五味》在论及宗气时说 :“其大气抟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另外 ,张隐庵说 :“大气 ,宗气也。”故历代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大气就是宗气。宗气积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之脉。《灵枢 五味》曰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则出 ,吸则入。”《类经 针刺类 解结推引》说 :“蓄于丹田 ,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另《灵枢 邪客》说 :“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归纳起来 ,宗…  相似文献   

18.
19.
三焦实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方法 ,从古人关于三焦功能的论述入手 ,结合现代医学之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进行分析论证 ,提出了中医学所说的“三焦”即人体内的微循环结构的观点 ,并进一步指出三焦功能失调在治疗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气的实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花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38-1440
“气”是中医学中常用的基本名词之一,其概念复杂多样,因而往往含混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中医理论及思维方式的阐述和理解。从气的概念、气的生成、气的生理功能、气的分类几个方面.就中医学中气的实质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气”是中医对人体机能的称谓,“气”是能量的代名词,气的实质应该是能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