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理法相应,证效结合方面: 中医辨证论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法相应,证效结合,临床上若辨证正确,理法得当,则疗效提高,因此,在证型的实质研究中,一方面可对证型进行有关临床和实验研究,以阐明其特异性表现和产生机制,另一方面可应用与其理法相应的方药,以得到最佳的临床疗效,和探索这些方药的药理作用,看其能否扭转相应的病理变化。若这两方面都能得到阳性的结果,则对确定证型的本质有很大的帮助。对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而言,可从温阳益气和滋阴清热方药的药理作用的研究资料来进行分析,总的来看不论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或文献资料均证实温阳益气可以促进 相似文献
2.
3.
4.
6.
7.
8.
9.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24例心气虚(重证组和轻证组)、单纯心虚和非虚证四组患者的血浆心钠素样免疫活性物质(irANP),发现其含量在上述各组和西医心功能Ⅰ~Ⅳ级组中均呈递减现象,且在相应的中西医四组问无显著差别。irANP 与左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r=-0.87)。故认为 irANP 可作为心气虚患者的客观指标之一,并能反映病证的严重度。同时再一次提示中医的虚证分型与心功能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心气虚证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在检测心功能上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本文对38例冠心病心气虚证患者进行心功能检查,以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心气虚证临床诊断意义,并为冠心病心气虚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经络实质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络实质的理论探讨214002无锡市第一人民医院蒋正生214002苏州医学院解剖教研室陈尔齐我国对经络研究的最大进展之一是证实了循经感传现象的存在。尽管应用声、光、电等手段对经络进行这样那样的研究但始终未能证实“经络物质”的存在,而经络现象的循经感... 相似文献
12.
对肾阳虚证诊断标准层次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理论研究,结合临床运用需要,认为肾阳虚证的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教材、临床科研的肾阳虚诊断标准,临床医生的肾阳虚诊断标准和特殊疑难病证的肾阳虚诊断标准。这三个层次各有侧重,层层递进,构成一个完整的肾阳虚证诊断体系。可以更好更完整地反映辨证论治规律,从而提高整体辨证水平。 相似文献
13.
吴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1)
笔者从传统中医学对脾胃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功能的认识出发,指出胃气虚是多种慢性胃脘疼痛发生的根本原因,提出胃气虚的临床表现,并与脾气虚和脾胃气虚相鉴别,提出四平汤为治疗胃气虚的方剂,并进行证候、方剂和典型病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15.
脾阴虚证患者消化系统功能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运化失司”病机的本质,选择30例脾阴虚证患者,并设立25例脾气虚者和4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脾阴虚组唾液淀粉酶活力差正值的阳性率低于正常组(P<0.01),但高于脾气虚组;D-木糖吸收试验,脾阴虚组与正常人组无显著差别,脾气虚组低于其余二组(P<0.01);红细胞胆碱酯酶活力,脾阴虚组高于正常组(P<0.01),但低于脾气虚组(p<0.01)。 相似文献
16.
17.
宗气实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认为 ,宗气即积于胸中之气 ,是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和脾胃从饮食物中运化而成的水谷精气相互结合而成的。宗气 ,又称大气 ,《灵枢 五味》在论及宗气时说 :“其大气抟而不行者 ,积于胸中 ,命曰气海”。另外 ,张隐庵说 :“大气 ,宗气也。”故历代大多数医家都认为大气就是宗气。宗气积于胸中 ,贯注于心肺之脉。《灵枢 五味》曰 :“出于肺 ,循喉咽 ,故呼则出 ,吸则入。”《类经 针刺类 解结推引》说 :“蓄于丹田 ,注足阳明之气街而下行于足。”另《灵枢 邪客》说 :“宗气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归纳起来 ,宗…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