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对心力衰竭大鼠的影响以及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system,RAS)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6在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室完成,为省重点实验室。40只SD大鼠分成4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对照组(注射2mL生理盐水)、心力衰竭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ACEI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和洛汀新)、IGF-1组(注射异丙肾上腺素组IGF-1)的血浆AngII含量以及电镜观察心室肌超微结构。结果: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对照组、心力衰竭组、ACEI组和IGF-1组分别为:(358.87±68.32),(472.45±87.46),(384.36±56.23),(369.23±63.02)ng/L。心衰组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ACEI组和IGF-1组。结果表明异丙肾上腺素可引起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升高,ACEI、IGF-1均可减低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血浆血管紧张素II的含量升高,IGF-1比ACEI减低更明显。ACEI组与心力衰竭组比较,肌丝排列紊乱变得较整齐,各带较明显,线粒体较规则地排列于肌原纤维之间,肿胀明显减轻,线粒体嵴排列较大规则,IGF-1组以上改变更明显。结论:进一步明确了ACEI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作用,推断出IGF-1更能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络方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浆、肾脏、心脏和腹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8/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中心完成。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160-200g,大鼠适应性饲养5d、禁食18h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糖尿病模型组2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用链脲佐菌素(60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3d后测定尾静脉末梢血糖≥16.7mmol/L,尿糖强阳性者为诱导糖尿病模型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再随机分成糖尿病通络方剂治疗组10只:通络方剂直接溶于蒸馏水。1.0g/(kg&;#183;d)、糖尿病未治疗组10只。糖尿病未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以同一时间同等剂量蒸馏水一次灌胃。在实验第8周取血并取肾、心脏及腹主动脉,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和各组织匀浆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纳入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第8周时,糖尿病未治疗组血浆、肾脏、心室肌和腹主动脉组织匀浆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血管紧张素Ⅰ(14.77&;#177;0.54),(10.31&;#177;0.37)μg/L;(5.65&;#177;1.06),(3.73&;#177;0.28);(3.99&;#177;0.34),(2.72&;#177;0.34);(13.05&;#177;1.29),(5.00&;#177;0.29)ng/kg;血管紧张素Ⅱ(669.61&;#177;38.15),(471.08&;#177;23.47)ng/L;(6.36&;#177;1.81),(2.64&;#177;0.25);(3.84&;#177;0.59),(2.49&;#177;0.15);(12.52&;#177;1.95),(4.37&;#177;0.19)ng/kg;P〈0.01]。②通络,方剂干预后血浆、肾脏、腹主动脉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糖尿病未治疗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血管紧张素Ⅰ(12.81&;#177;0.65)(14.77&;#177;0.54)μg/L;(4.06&;#177;0.46)(5.65&;#177;1.06);(8.50&;#177;1.15),(13.05&;#177;1.29)ng/kg;血管紧张素Ⅱ(543.92&;#177;30.80),(669.61&;#177;38.15)ng/L;(3.58&;#177;0.77),(6.36&;#177;1.81);(8.54&;#177;1.58),(12.52&;#177;1.95)ng/kg;P〈0.01]。③各组大鼠通络方剂干预后心脏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糖尿病未治疗组虽有下降,但其差异并无显著性意义[(3.69&;#177;0.67),(3.99&;#177;0.34);(3.71&;#177;1.05),(3.84&;#177;0.59)ng/kg]。 结论:通络方剂能不同程度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血浆、肾脏、心脏和腹主动脉组织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保护和延缓糖尿病肾脏及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l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随访102例支架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ACE基因型分布不同分为Ⅱ组(39例),ID例(44例),DD组(19例);并采用PCR法检测ACE基因插入/缺失(I/D)的多态性。结果:ACE I/D各基因型支架术前病变血管长度、参考血管直径等方面无差异;术前、术后即刻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也无差异,而术后6个月随访时靶血管管径晚期丧失参数,ACE I/D各基因型则存在显著性差异(t=3.83,P&;lt;0.05)。进一步的Post hoc tests分析表明,Ⅱ组术后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晚期丧失及净获得参数[1.54&;#177;0.98),(1.45&;#177;0.96),(1.25&;#177;0.91)mm]与DD组[(0.90&;#177;0.87),(2.13&;#177;0.81),(0.54&;#177;0.91)mm]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而ID与DD组间及Ⅱ与DD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靶血管最小管腔直径和ACE DD基因型是支架再狭窄的独立预测因子(P=0.004,0.018);其中ACE DD增加再狭窄的危险OR值为2.095(95%CI:1.135~3.867)。结论:ACE DD基因型可能与冠状动脉内支架再狭窄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对飞行员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Ⅱ)及肾上腺髓质素(ADM)含量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16名健康男性歼击机飞行员缺氧前、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后即刻及到达地面6h后的血浆AⅡ及ADM的含量,并以16名健康男性地面人员相应时间的测定作对照。结果:①缺氧前飞行员的血浆AⅡ及ADM含量[(72.56&;#177;4.69),(48.81&;#177;3.68)ng/L]与对照组[(69.60&;#177;4.58).(46.43&;#177;3.45)ng/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②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后即刻,飞行员的血浆AⅡ及ADM含量[(77.68&;#177;5.18).(52.72&;#177;4.13)ng/L]较缺氧前明显增加(P&;lt;0.05),缺氧结束后6h[(74.03&;#177;4.88).(48.72&;#177;3.64)ng/L]恢复到缺氧前水平结论:急性中度低压缺氧可导致飞行员血浆AⅡ及ADM的含量增加.这种影响是一过性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肝降压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变化与血浆内皮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以探讨其发生疗效的作用机制。方法:2002-11/2004-05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及中西医结合科住院和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设平肝降压胶囊治疗组、清脑降压片对照组各80例,治疗1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血压、血液流变学、血浆内皮素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结果:平肝降压胶囊具有明显的降低血压和改善l临床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和血浆内皮素(72.22&;#177;12.37vs59.08&;#177;12.77,ng/L)及血管紧张素Ⅱ(84.75&;#177;7.34vs61.37&;#177;8.31,ng/L)水平作用(P&;lt;0.05或P&;lt;0.01)。结论:平肝降压胶囊可能通过降低血浆内皮素、AngⅡ的水平,改善血黏度,从而达到降低血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发现血管紧张素Ⅱ可诱发心房电重构,而大蒜素具有相应的拮抗作用,可阻止或减轻心房电重构的发生。目的:观察大蒜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发人心房肌细胞膜钙通道电流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设计:以急性分离的人的心房肌细胞为实验对象,随机对照设计。单位:一所军医大学医院心内科。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6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择在此期间接受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15&;#177;6)岁。术中取患者右心耳标本送至实验室后,急性分离单个人心房肌细胞,实验分4组: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措施);血管紧张素Ⅱ组:加入终浓度为0.1μ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加入终浓度为50μmol/L的大蒜素;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大蒜素50μmol/L与血管紧张素110.1μmol/L同时加入。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L型钙电流;以钙荧光探针荧光指示剂负载,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分别于加入干预药物后即刻与15min检测游离钙离子浓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人心房肌细胞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及钙离子游离钙离子的荧光强度变化率。结果:①血管紧张素Ⅱ组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2.77&;#177;1.61),(-5.78&;#177;0.81)pA/pF.P&;lt;0.05)。②大蒜素组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5.69&;#177;0.83)pA/pF,P&;gt;0.05】。③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8.75&;#177;0.97)pA/pF,P&;lt;0.05)。④血管紧张素Ⅱ组人心房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和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大蒜素组【(2610.1&;#177;112.6,(299.2&;#177;27.3)%;653.9&;#177;42.5,0;639.5&;#177;44.7,(-2.2&;#177;0.6)%,P&;lt;0.05】。血管紧张素Ⅱ+大蒜素组人心房肌细胞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和游离钙离子荧光强度变化率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284.9&;#177;85.2,(96.5&;#177;8.4)%,P&;lt;0.05】。结论:大蒜素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致人心房肌细胞膜L型钙电流峰值电流密度的增加,拮抗人心房肌细胞内钙超载,产生减轻心房肌细胞电重构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ardiac fibroblasts,CFs)在血管紧张素Ⅱ刺激下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xia protein-1,MCP-1)表达情况,探讨高血压合并心脏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大鼠CFs体外培养,在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不同作用时间刺激下,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法和ELISA法分别测定细胞中和培养上清中MCP-1的含量。结果:①在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均有MCP-1表达。②随着血管紧张素Ⅱ、刺激浓度的增加和刺激时间的延长,细胞内和上清中MCP-1的表达量也逐渐增加。在1&;#215;10^-11,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上清中MCP-1的含量分别为(1.60&;#177;0.21),(3.18&;#177;0.15).(4.70&;#177;0.22),(9.18&;#177;0.52),(8.75&;#177;0.42)μg/L,与对照组(1.13&;#177;0.09)μg/L比较,除1&;#215;10^-11mol/L组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26.21-39.67.P均&;lt;0.05)。③在1&;#215;10^-7mol/L的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下,3,6,12和24h MCP-1的表达量分别为(2.13&;#177;0.31),(3.25&;#177;0.20).(5.28&;#177;0.50)和(9.18&;#177;0.52)μg/L,与空白对照组(1.13&;#177;0.09)μg/L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6.93~34.11,P均&;lt;0.05)。结论:成年大鼠CFs的MCP-1的表达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刺激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CFs的MCP-1的表达可能参与高血压时心肌内的炎性反应和心肌纤维化。  相似文献   

8.
王颖  燕树勋  王晋明  李华  贾玲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8):49-51,i0002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反义寡核苷酸(AT1-AS-ODNs)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心肌细胞心钠素合成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7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将其分为4组:①对照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48h。②血管紧张素Ⅱ组:无血清Opti-MEM培养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③AT1-AS-ODNs组:200nmol/LAT1-A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④顺义序列组:200nmoL/LAT1-S-ODNs孵育24h+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刺激24h。显微荧光技术检测脂质体包裹的AT1-AS-ODNs在心肌细胞内分布;免疫沉淀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放射性免疫法检测心钠素(ANF)表达。 结果:①在脂质体的包裹下,AT1-AS-ODNs成功转染心肌细胞。120min转染效率为60%。②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2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低25%,21%(P〈0.05),AT1R-AS—ODNs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60.7%(P〈0.01)。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蛋白表达水平无改变。③血管紧张素Ⅱ组心钠素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780&;#177;38),(430&;#177;23)μg/L,P〈0.01]。AT1-AS-ODNs组心钠素表达为(589&;#177;19)μg/L,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P〈0.01),顺义序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AT.-AS-ODNs可成功转染心肌细胞,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9.
背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被认为是高血压发生的候选基因,而胰岛素抵抗及高血脂也被认为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联。由于基因的遗传异质性,因此有必要在不同民族间的高血压者中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与胰岛素抵抗和血脂之间的关系。目的:探讨蒙古族高血压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的关系。设计:现况调查。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通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科左后旗卫生防疫站流行病科。对象:选择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苏木(乡)作为研究现场,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在此长期居住的蒙古族居民,共获得有高血压者115例。干预: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插入/缺失多态性,血脂、血糖和胰岛素采用试剂盒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血脂、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在115例高血压者中,Ⅱ基因型者33例,ID基因型者62例。DD基因型者20例。在三组人群中总胆固醇分别为(5.1&;#177;1.4),(5.2&;#177;1.5)和(4.9&;#177;1.1)mmol/L,三酰甘油分别为(3.4&;#177;2.5),(3.4&;#177;3.0)和(2.9&;#177;1.8)mmol/L,高密度脂蛋白分别为(1、3&;#177;0.7),(1.2&;#177;0.6)和(1.3&;#177;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3.1&;#177;1.4),(3.4&;#177;1.4)和(3.0&;#177;1.2)mmol/L,经检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血糖分别为(5.5&;#177;1.1),(5.9&;#177;2.1)和(5.4&;#177;0.6)mmol/L,差异亦没有显著性意义(P&;gt;0.05)。胰岛素水平在三组人群中分别为(5.9&;#177;1.7)mU/L。(6.6&;#177;1.6)mU/L和(6.3&;#177;0.8)mU/L,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胰岛素敏感指数分别为-1.5&;#177;0.1,-1.6&;#177;0.1和,-1.5&;#177;0.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蒙古族高血压人群中ACE基因I/D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及血脂水平无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衍生物-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肥大及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3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中心完成。取ld龄新生清洁级Wistar乳鼠10只。雌雄不拘,取心室肌组织分离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将细胞均匀地接种于6孔培养板,每孔2mL。第3天将培养的细胞分为5组,即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2,10。50μmol/L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给予血管紧张素Ⅱμmol/L进行心肌细胞肥大诱导。在此基础上,丹参酮ⅡA磺酸钠2,10。50μmol/L组再分别给予相应浓度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以上浓度为培养基内终浓度。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心肌细胞蛋白含量;采用[^3H]亮氨酸掺入法测定蛋白合成速率作为心肌肥大指标;用Western-blot测定p-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观察各组心肌细胞总蛋白质含量、[^3H]-亮氨酸掺入测定结果、p-JNK,MKP.1蛋白表达。 结果:①用刺激因素处理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65.38&;#177;1.26),(53.41&;#177;3.63),(48.42&;#177;2.61),(80.42&;#177;3.28)μg/孔,P〈0.05—0.011。②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心肌细胞合成速率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40.52&;#177;12.04)%,(120.58&;#177;8.72)%。(111.88&;#177;10.06)%,(163.04&;#177;11.38)%。P〈0.011。⑧1μmol/L血管紧张素Ⅱ作用24h后,2,10,50μmol/L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p—JNK蛋白表达显著低于血管紧张素Ⅱ组[(145.96&;#177;11.98)%,(133.04&;#177;6.54)%,(116.56&;#177;11.61)%,(167.04&;#177;12.72)%,P〈0.05—0.011。④丹参酮ⅡA磺酸钠(10μmol/L)显著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在40min时达到高峰达(132.16&;#177;7.88)%,随后下降,在60,80min分别为(110.72&;#177;10.94)%。(104.32&;#177;9.55)%,(P〈0.01)。 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机制可能与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表达。降低p-JN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生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3-09/2004-09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①采用组织贴壁法培养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②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1&;#215;10^-9 1&;#215;10^-8 ,1&;#215;10^-7,1&;#215;10^-6mol/L血管紧张素Ⅱ组;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1&;#215;10^-7mol/L血管紧张素Ⅱ+(1&;#215;10^-9,1&;#215;10^-8,1&;#215;10^-7,1&;#215;10^-6mol/L)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③以^3H脯氨酸掺入试验测定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以四氮唑盐法测定细胞增殖情况。分别观察不同浓度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合成胶原的影响。 结果:①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胶原合成功能的作用: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H脯氨酸掺入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增趋势。血管紧张素H+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在血管紧张素H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血管平滑肌细胞的^3H脯氨酸掺入率呈递减趋势,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②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及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随着血管紧张素Ⅱ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增也明显增高,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1)。血管紧张素Ⅱ+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组中,在血管紧张素Ⅱ浓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浓度的增高,四氮唑盐比色值均显著降低(P〈0.01)。 结论:肾上腺髓质素N端20肽对血管紧张素Ⅱ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胶原的生成起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和2型受体在人正常皮肤、不稳定性瘢痕和溃疡中的表达特征与规律,探讨其与不稳定性瘢痕溃疡形成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4-09/2005-06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不稳定性瘢痕所致溃疡患者7例。取溃疡中心、溃疡边缘、周边的不稳定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标本,经无菌取材后分成两份,其中1份经体积分数为0.1的中性甲醛固定后,用于光镜形态学观察。另1份经40g/L多聚甲醛固定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在不稳定性瘢痕溃疡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并采用HPIAS-1000高清晰度彩色病理图文报告管理系统对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在观察部位的表达进行定量分析,每张切片随机选5个高倍镜视野(&;#215;400),测定每个视野下阳性反应的平均吸光度。 结果:①在正常皮肤中,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主要分布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真皮毛细血管、皮肤附件包括毛囊和汗腺。②在不稳定性瘢痕内表皮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均有强阳性表达,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内皮细胞亦可见较强阳性染色;在溃疡边缘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阳性染色信号在爬行的上皮缘较弱,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表达持续增强。在溃疡中心的肉芽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中,尽管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有表达,但阳性反应较弱;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的阳性染色信号仍较强。③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蛋白的平均吸光度(A)在不稳定性瘢痕条件下升高,在溃疡条件下下降(正常皮肤、不稳定性瘢痕、溃疡边缘、溃疡中心分别为0.1829&;#177;0.0212,0.6894&;#177;0.0752,0.2132&;#177;0.0896,0.1978&;#177;0.0215,P〈0.05)。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在正常皮肤中仅有较弱的阳性表达,不稳定性瘢痕、溃疡边缘、溃疡中心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分别为0.1293&;#177;0.0117,0.5698&;#177;0.0649,0.6945+0.0968,0.4732&;#177;0.0527,P〈0.05)。 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和2型在不稳定性瘢痕溃疡组织中表达和分布的不同变化规律提示,血管紧张素Ⅱ可能通过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受体参与不稳定性瘢痕溃疡的形成,进一步研究血管紧张素Ⅱ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受体血管紧张素Ⅱ1型和2型介导的信号传递通路将有助于理解不稳定性瘢痕发生溃疡和溃疡发生后难以愈合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通过其相关性分析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纤溶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12/2003-10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5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应用比色法测定两组受试者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同时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 结果:心肌梗死组93例、对照组87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心肌梗死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和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3.60&;#177;0.97),(2.84&;#177;0.82)μkat/L;(0.85&;#177;0.19),(0.66&;#177;0.20)AU/mL。P均〈0.01]。②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7108,0.7829,P均〈0.01)。 结论:①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的增高与心肌梗死明显相关。②肾素-血管紧张素与纤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可能通过影响血浆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活性而参与对纤溶平衡的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颅脑损伤可以引起一系列的内脏并发症,其中心血管并发症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所致循环和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及心脏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水平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材料:实验于2003/2004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和北京天坛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健康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0只。方法:颅脑损伤组用局部重物撞击法建立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对照组不打击。在撞击即时点后24h取材,每组10只用于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检测,另外10只用于心肌病例形态观察。主要观察指标:①用均相竞争放免法测定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③采用酶反应速率法测定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④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心肌超微结构等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4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颅脑损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965.52&;#177;176.71),(485.03&;#177;86.13)ng/L,P〈0.05]。②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活性:颅脑损伤组显著高于对照组[(12.77&;#177;4.07),(3.49&;#177;1.55)μkat/L,P〈0.05]。③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的表达:颅脑损伤组的阳性反应物面积与灰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苏木精-伊红染色颅脑损伤组心肌细胞胞浆强嗜酸性染色。明显的胞质皱缩,肌纤维断裂、减少或消失,可见心肌局灶性水样变性、溶解或坏死。超微结构的病理观察均见心肌病理损害。结论:大鼠颅脑损伤可导致心肌损害的发生,血管紧张素系统变化可能是其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 angiotensin system,RAS)是由肾脏和肝脏分泌的一组相互作用又互相调节的激素或前体,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血管紧张素受体等。AngⅡ为最强的血管收缩剂之一,具有众多的生物学活性。目前认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ngiotensin-convertry enzyme,ACE)活性在脑梗死及血管性痴呆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与脑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定47例血管性痴呆(vasenlar disese,VD)患者、43例脑梗死患者、30例健康对照者(HC)血清ACE活性。结果:与健康受试者(22.62&;#177;5.44)μmol/(min&;#183;L)比较,脑梗死患者血清ACE活性(19.26&;#177;5.11)μmol/(min&;#183;L)显著降低(t=2.32,P&;lt;0.05),尤其是伴发高血压患者(18.42&;#177;5.20)μmol/(min&;#183;L)及男性患者(19.71&;#177;4.99)μmol/(min&;#183;L);而VD患者血清ACE活性(21.95&;#177;7.19)μmol/(min&;#183;L)虽亦稍低于脑梗死受试者,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可致血清ACE活性降低,与脑组织损伤程度有关,与脑功能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芩素甙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其对三磷酸腺苷(ATP)及羟自由基含量的影响。方法: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10min。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黄芩素甙Ⅰ组(45mg/kg,腹腔注射)、黄芩素甙Ⅱ组(90mg/kg,腹腔注射)。高倍镜下计数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ATP及羟自由基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法。结果:再灌注4d时,对照组海马CA1区存活锥体细胞数目仅为假手术组的5%[(5&;#177;2),(96&;#177;12)&;#215;10^4/mm^2,t=8.607,P&;lt;0.01],而黄芩素甙Ⅰ组和Ⅱ组分别为假手术组的23%和42%,明显多于对照组[(22&;#177;8),(40&;#177;9),(5&;#177;2)&;#215;104/mm^2,t=1.747,3.622,P&;lt;0.01]。再灌注60min,黄芩素甙Ⅰ组和Ⅱ组ATP含量均高于对照组,[(0.70&;#177;0.08),(0.81&;#177;0.15),(0.51&;#177;0.19)mmol/kg,t=1.277,1.562,P&;lt;0.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缺血末和再灌注60min,黄芩素甙Ⅱ组羟自由基含量低于对照组[(0.43&;#177;0.12),(0.65&;#177;0.16)mmol/L,t=1.871,P&;lt;0.05;(0.42&;#177;0.15),(0.72&;#177;0.13)mmol/L,t=2.747,P&;lt;0.01]。结论:黄芩素甙(45mg/kg和90mg/kg)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减轻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减少羟自由基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管紧张素-Ⅱ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组成成分,在血管活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活性与ACE基因的多态性有关,其中以DD型ACE活性最高.ACE是AT-Ⅰ转化为AT-Ⅱ的限速酶.我们对健康人的ACE基因的不同基因型及其血浆AT-Ⅱ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背量: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ⅡgⅡ)水平升高,但抗高血压治疗对其影响尚未十分了解。目的:探讨益脉降压流浸膏对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随机对照试验。地点、对象和方法:病例来源于济南军区总医院及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验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入选的60例患者均系1999-03/09期间观察的患者,其中住院患者36例,门诊患者24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符合1993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肝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剔除Ⅰ期和Ⅲ期原发性高血压,同时按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制定的中医虚证辨证标准及血瘀证诊断标准辨证为气虚血瘀证型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益脉降压流浸膏治疗)30例,男17例,女13例;对照组(卡托普利治疗)30例,男18例,女12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为同期来济南军区总医院的健康体检者,并为自愿受试者,男14例,女11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60例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及25例老年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血浆ADM、内皮素、AugⅡ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浆ADM[(67.8&;#177;16.1),(69.6&;#177;14.3)ng/L]、内皮素[(72.1&;#177;10.4),(70.9&;#177;8.9)ng/L]、AngⅡ[(172.5&;#177;40.3),(165.2&;#177;44.9)μg/L]水平均比健康对照组[(43.7&;#177;7.3),(43.8&;#177;6.8)ng/L和(82.9&;#177;18.6)μg/L]高(t=6.915~11.643,P&;lt;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浆ADM、内皮素、AngⅡ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t=5.113,6.742,5.314,P&;lt;0.01),其中降低内皮素作用优于对照组(t=6.186,P&;lt;0.01),而降低AngⅡ作用弱于对照组(t=6.194,P&;lt;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老年气虚血瘀证型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血浆ADM、内皮素、AngⅡ水平增高;益脉降压流浸膏具有良好的降低ADM、内皮素、AngⅡ作用。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管平滑肌细胞是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份之一,在动脉粥样硬化中所起的病理作用已得到证实和认同。如何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而起到预防冠心病的作用已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的:观察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设计:以体外培养的兔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心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3-08/2004-06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脏内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兔5只,将动物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组,血管紧张素Ⅱ+吡啶二羧酸酯组。方法:高脂喂养新西兰兔,再用球囊损伤其胸主动脉内摸,取胸主动脉分离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行培养,实验采用培养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应用3H-TdR掺入法,观察在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对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的影响及其时间效应。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各组细胞3H—TdR掺入的放射强度,显示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过程中DNA的合成情况。结果:血管紧张素Ⅱ可促进兔血管平滑肌细胞DNA的合成,36h时细胞DNA的合成达到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58.00&;#177;49.01 vs 272.42&;#177;54.96,P&;lt;0.01)。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关系,即随着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浓度的升高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抑制率也逐渐增加,36h时78.40μmol/L的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与0.08μmol/L的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相比其抑制作用明显增强(281.50&;#177;15.28 vs 349.25&;#177;32.10,P&;lt;0.05)。结论:呋喃二氢吡啶二羧酸酯可明显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存在一定的量效依赖关系及时间反应性,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