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苏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鼻病毒(hRV)感染的流行特点及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呼吸道感染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儿童,应用RT-PCR方法检测hRV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人类偏肺病毒、人类博卡病毒、痰肺炎支原体DNA、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痰培养检测细菌;同时收集苏州地区有关气象资料,采用直线回归和逐步回归法研究hRV感染流行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5 994例患儿中,病原检出率排在前3位分别为肺炎支原体(34.37%)、呼吸道合胞病毒(11.09%)、hRV(10.78%)。hRV秋季检出率(13.32%)高于其他季节。hRV常见混合感染的病原依次为:肺炎支原体(30.96%)、肺炎链球菌(10.84%)、人类博卡病毒(6.66%)。气候温度与hRV检出率呈正相关(β=0.499,t=2.112,P=0.043)。结论:hRV是引起苏州地区住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毒病原体之一。苏州地区hRV感染的流行季节在秋季。hRV常见混合感染的病原是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人类博卡病毒。气候因素尤其是气温与hRV检出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1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梁励秋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4):3421-3422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在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发病主要由于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某些及腺病毒肺炎支原体也可以引起本病[1].本研究对120例儿童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是一种婴幼儿较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本病发生于2岁以下小儿,多数在6个月以内,常为首次发作。主要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副流感病毒、鼻病毒、人类偏肺病毒、某些腺病毒及肺炎支原体也可引起本病,目前认为具有特应质和过敏性体质更易引起毛细支气管炎,日  相似文献   

4.
<正>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是小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冬季,其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约占80%左右,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也引起本病[1]。感染病毒后,使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同时由于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而使管腔堵塞,产生明显的肺气肿和肺不张。因毛细支气管及邻近的肺泡,肺泡壁,肺间质炎症而导致的一系列小气道阻塞性呼吸困难及肺炎的表现,因此医学上也称为喘憋性肺炎。此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感染状况。方法对该院2013年收治的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374例的鼻咽深部分泌物标本,进行呼吸道病毒7项指标检测。结果病毒阳性178例(47.6%),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占39.6%,腺病毒(ADV)32.6%,病毒混合感染病例30.5%,以RSV合并ADV感染为主。RSV与ADV在≤6月龄患儿中检出率最高,RSV在毛细支气管炎中检出率最高(51.1%),ADV在支气管肺炎的检出率最高(35.5%)。结论 RSV和ADV是儿童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病原,且混合感染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6.
卫小茜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360-1361
<正>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较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流行面广,发病率高,仅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多数为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其他依次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少数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感染后,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加上坏死的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而堵塞  相似文献   

7.
28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娟  周晓勤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3):3221-3222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后续发展中的作用。方法:ELISA法检测289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和130例幼儿肺炎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肺炎支原体(MP)及肺炎衣原体(CP)IgG、IgM抗体,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RSV-IgG阳性占33.2%;IgM阳性占8.7%。对照组RSV-IgG阳性占13.1%;IgM阳性占2.2%。实验组ADV-IgG阳性占11.3%;IgM阳性占3.6%。对照组ADV-IgG阳性占9.7%;IgM阳性占2.3%。实验组MP-IgG阳性占46.0%,IgM占19.4%。CP-IgG阳性占51.5%;IgM阳性占8.7%。对照组MP-IgG阳性占36.2%,MP-IgM占22.3%。CP-IgG阳性占45.4%;IgM阳性占11.5%。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RSV-IgG、IgM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仍然是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同时,肺炎支原体、衣原体也已成为毛细支气管炎重要的病原体。它们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后续发展为哮喘过程中分别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支原体肺炎(my coplasmal Pneumonia)旧称原发性非典形肺炎,冷凝集阳性肺炎,是由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基本病程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样改变.临床表现发热、顽固性剧烈咳嗽的肺部炎症.MP是儿童时期肺炎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9.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又称喘憋型肺炎(谓称毛支)的治疗较为棘手,由于微生物学的进展及抗生素的应用,下呼吸道原发性细菌感染已明显减少,而确认病毒感染,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早已明确由病毒引起,大多数是由合胞病毒感染所致,喘憋严重时虽用皮质激素治疗和氨茶碱等治疗有些效果,仍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九江地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常见病原情况,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1~2012年冬春季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取入院当天同时满足病程第5天静脉血,进行呼吸道病毒IgM检测,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副流感病毒(PIV),及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检测,并对结果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对31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检测,RSV阳性95例(30%);ADV阳性3例(0.9%);IV阳性7例(2.2%);PIV阳性10例(3.16%);MP阳性56例(17.7%);CP阳性30例(9.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仍然是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也已成为引起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1.
3483例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毒病原学流行特点,供临床诊疗参考。方法:选择3 483例于2011-2012年在我院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结果:3 483例标本中,检出病毒阳性标本903例(25.93%),其中男584例,女319例。病毒感染在冬春季1岁以内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单一病毒感染890例(890/3 483,25.55%),以RSV感染为主(616/3 483,17.69%),其次为副流感病毒3型(PIV3)、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InfA)、PIV1、PIV2和InfB。RSV感染以3岁以内儿童多见,好发于冬春季,其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检出率最高(138/304,45.39%)。混合感染以RS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为主。结论:病毒是2011-2012年常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RSV感染居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之首,其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好发于冬春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常见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原学情况.方法 采集318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住院患儿的鼻咽部分泌物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INFA、B),副流感病毒Ⅰ、Ⅱ、Ⅲ型(PIY Ⅰ、Ⅱ、Ⅲ),腺病毒(ADV),鼻病毒(RV),偏肺病毒(hMPV)检测.结果 318例婴幼儿喘息性疾病中检出呼吸道病毒阳性258例,阳性率为81.1%.检出6种呼吸道病毒、其阳性率分别为RSV 36.2%,hMPV21.7%,RV 14.5%,INF-B 1.3%,PIV-Ⅲ3.1%,ADV 5.3%.4至6月份病毒阳性检出率最高(92.7%),1至3月份病毒阳性检出率最低(51.3%).1岁以前主要是RSV和hMPV感染,1~3岁主要是RSV和RV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及喘息性支气管炎主要是RSV、hMPV感染,婴幼儿哮喘主要是hMPV、RV感染.结论 合胞病毒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首位病毒病原体,其次是hMPV、RV.喘息患儿病毒检出阳性率呈季节性分布,且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东莞市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病原学分布特征,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选择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共166例,根据年龄分为〈3岁婴幼儿组和≥3岁儿童组,分别检测病毒、支原体(MP)、衣原体(CP)及细菌等病原体分布情况。结果:166例患儿检出病毒、MP、CP、细菌感染任何一项阳性者共132例,占79.5%,其中检出病毒69例(41.6%)、CP 16例(9.6%)、MP 39例(23.5%),细菌培养阳性39例(23.5%)。结论:东莞市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感染密切相关,病毒感染最多见,MP、细菌感染亦较常见。  相似文献   

14.
朱晓华  李岚  陈晨  朱双桂 《江西医药》2014,(12):1356-1359
目的:分析冬春两季儿童肺炎感染病原学构成,为儿童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4月肺炎患儿1943例为研究对象,进行痰培养、7种呼吸道病毒抗原及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43例肺炎患儿中,病原阳性946例,阳性率48.7%,感染病原中病毒感染633例(66.9%),细菌感染195例(20.6%),支原体感染147例(15.5%),衣原体感染39例(4.1%),混合感染221例(23.4%)。病毒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阳性率最高(62%),其次是巨细胞病毒(30.2%),流感/副流感(9.3%),腺病毒(5.5%)。细菌病原以肺炎链球菌最多见(12.5%),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9.8%)。1岁以下肺炎感染病原阳性率(64.8%)高于其他年龄段,以RSV、CMV感染为主,肺炎支原体是3岁以上儿童肺炎主要感染病原。重症肺炎218例,病原阳性146例,阳性率67.0%,以RSV感染为主,占62.2%,重症肺炎混合感染多,占24.3%。结论儿童肺炎发病以1岁以下儿童常见,病毒是冬春两季儿童肺炎最常见感染病原,且主要以RSV感染为主,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率高,尤其是重症肺炎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新生儿肺炎病原学特点。方法新生儿肺炎患者51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免疫印迹法检测柯萨奇B病毒IGM,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沙眼衣原体、李斯特菌、嗜血流感杆菌、克雷伯菌恢复期血清IGM。结果新生儿肺炎病原检出率最高的为RSV(18.79%),其次为ADV(12.6%)。结论新生儿肺炎表现不典型,需对病原进行明确诊断,并采取对症治疗,以确保新生儿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儿内科5岁以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1 976例5岁以下儿内科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其中8种常见非细菌病原体的IgM抗体。结果:检测11 976例标本非细菌病原体IgM抗体,其中流感病毒B型(FluB)、肺炎支原体(MP)阳性率较高,其次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型(FluA)、嗜肺军团菌(LP)。MP在2013-2014 年5、6、7、8月份的阳性率均较高,FluA在1、2月份和11、12月份感染率高,FluB、副流感病毒在6、12月份的感染率高于其他月份。MP阳性率在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MP感染率2岁以上儿童高于2岁以下婴幼儿,RSV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结论: 2012年11月至2015年8月泉州地区引起5岁以下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非细菌病原体主要是FluB、MP,不同病原体在不同的月份感染率有差别。MP在春夏季的感染率较高。2岁以上儿童MP感染率较高,而RSV主要感染2岁以下的婴幼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小儿喘息性疾病人类偏肺病毒(hMPV)感染情况,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方法对124例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鼻咽分泌物分别作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型、副流感病毒1、2、3型、腺病毒]免疫荧光检测和hMPV逆转录巢式聚合酶链反应(RT-nPCR)特异性基因检测。结果共检测到各种病毒阳性70例,其中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阳性53例(42.7%),分别是RSV39例,流感病毒6例,腺病毒5例,副流感病毒3例;RT-nPCR检测hMPV阳性17例(13.7%),hMPV合并RSV感染2例;RSV和hMPV感染患儿在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SV仍是小儿喘息性疾病中最多见病原体,hMPV可能是其发病的又一重要病原体,二者临床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宁波某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的交叉感染的情况,为儿童呼吸道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入院用日本富士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为阳性患儿337例,同时用郑州安图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抗体IgM(INFA)、乙型流感病毒抗体IgM(INFB)、嗜肺军团菌抗体IgM(LP)、副流感病毒1、2、3型抗体IgM(PIV)、腺病毒抗体IgM(ADV)、呼吸道合胞病毒抗体IgM (RSV)、肺炎衣原体抗体IgM (Cpn).结果 337例MP-IgM阳性患儿混合感染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比率为60.5% (204/337).其中混合感染一种病原体比率为37.4%(126/337),以INFB为主;混合感染两种病原体比率为16.9%(57/337),以INFB+ADV和INFB+PIV为主;混合感染三种及以上病原体比率为6.2% (21/337),以INFB+ PIV+ADV为主,混合感染均以24岁为主.结论 本地区MP患儿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交叉感染率相对较高,并以MP+INFB模式为主,应对此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咳嗽病原流行情况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咳嗽患儿的常见病原、中医辨证分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82例患儿中单纯肺炎支原体感染165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在1~3岁儿童患病率为41.2%(68/165);痰热型咳嗽占74.7%(136/182);不同病原在中医证型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咳嗽在婴幼儿患病率最高,临床辨证分型以痰热型为主,病原学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喘息性疾病9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反复喘息患儿4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4例,肺炎患儿26例,入院当日至第五天取外周血常规分析,同时行病原学检查。结果:3组患儿中肺炎组白细胞入院当日明显高于治疗第五天。肺炎组白细胞及中性分类高于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喘息组。嗜酸性粒细胞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反复喘息组高于肺炎组,差异有显著性。3组患儿病原学检测痰培养、血培养均以肺炎组阳性率高,分别达25%和22.2%。肺炎支原体检测3组阳性率均高,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婴幼儿喘息性疾病多为病毒感染所致,且与过敏因素密切相关,肺炎支原体感染亦是婴幼儿喘息性疾病的常见病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