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剑红 《河北医药》2011,33(5):794-795
轮状病毒(RV)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其发病居住院儿科疾病种类的第二位,RV主要通过粪-口-粪传播及呼吸道传播.有文献报道,儿科RV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疾病[1],为了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RV肠炎的发生率,我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RV肠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实施床旁隔离措施后对秋季腹泻患儿院内感染的影响。方法将2011年7月至2012年11月期间我科收治的144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观察组76例,观察组及对照组均给予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脱水等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床旁隔离措施。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秋季腹泻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1%(1/76)、11.7%(8/68),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秋季腹泻患儿实施床旁隔离措施能明显改善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梅 《北方药学》2011,8(1):122-123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消毒隔离方法,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02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一系列消毒隔离等护理干预;对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儿584列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院内交叉感染的情况,探讨其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1年7月期间儿科病房发生的70例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特点.结果 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的季节性不明显,可发生于各种不同的原发病,常好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结论 轮状病毒是儿科病房胃肠道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除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外,加...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前提,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发生各种院内感染。因此新生儿病房通过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及严格管理制度,加强各个环节的护理工作,以预防及减少患儿交叉感染机会,使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积极的护理分析和临床观察手段,行隔离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仅应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对比2组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轮状病毒肠炎好发于6个月至24个月婴幼儿,是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轮状病毒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1].2008年9月至2009年3月间,在本院就诊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其中32例发生婴幼儿哮喘的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陈莹  丁素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11-3212,3214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统计该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对25例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新生儿科院内感染总发生率为2.6%,消化道感染占总感染的18.8%,消化道感染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主。25例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在住院1周左右排黄色稀糊状粪便,每天4~6次不等,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及轻到中度脱水。所有患儿均无呕吐及惊厥发生,且通过给予静脉补液或口服加静脉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均在发病后3~5 d大便转正常。结论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以秋冬季发病为主,是新生儿院内消化道感染的主要类型,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病房内手足口病患儿院内感染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5月入住手足口病重症监护病房内的80例患儿,对其实施监控并采取隔离措施,同时采取相关的消毒措施,对在重症监护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实时监测。结果8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此外,医护人员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结论采取相关的消毒、检测及隔离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0.
门诊儿科观察室现存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诊儿科观察室作为患儿观察、输液的地方 ,为那些病情较轻勿需住院或病情较重因人力、财力、时间所限而不能住院的患儿提供了方便 ,但同时它也存在许多问题。1 存在的问题1 1 空气污染 每日患儿输液人数多、陪护人员多 ,一位患儿输液有时五、六位家长陪伴 ,陪护制度不像病房那样严格。1 2 院内感染 不同系统疾病的患儿同室输液 ,通过飞沫、床单、玩具、食物等媒介接触传播 ,造成院内交叉感染。1 3 公共、消毒设施不完善 一些中、小型医院观察室内无洗手设施 ,室内无紫外线灯等消毒设施。1 4 宣传力度不够 无具体疾病的详细宣传栏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消旋卡多曲颗粒联合山药粉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将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控制感染、抗病毒、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口服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予消旋卡多曲颗粒、山药粉口服,比较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及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无乳糖饮食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及病程的影响。方法:选取仪征市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10月~2010年12月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抗病毒、补液等常规处理,继续食用平时正常饮食,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5);观察组患儿在止吐、止泻、脱水纠正时间及腹泻总病程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无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可明显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长青 《中国当代医药》2012,(29):46+48-46,48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心肌、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105腹泻患儿按轮状病毒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轮状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感染组)。对两组心肌及肝脏主要生化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组心肌、肝脏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CK、CK-MB、AST、ALT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易致心肌和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及其同功酶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对61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心肌酶测定,并与同期无腹泻、感染性疾病和心脏疾病的婴幼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1例中49例(80.3%)心肌酶谱明显升高,两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轮状病毒感染可以引起心肌损害,故在治疗时应作心肌酶谱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止泻Ⅰ号方贴敷神阙穴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轮状病毒性肠炎诊断标准的患儿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炎琥宁等抗病毒及静脉补液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止泻Ⅰ号方贴敷神阙穴。结果:治疗组腹泻持续时间(3.15±1.35)d,对照组(4.35±1.30)d,时间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0.00%(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自拟腹泻Ⅰ号方贴敷神阙穴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已经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94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葡萄糖酸锌颗粒,年龄〉16个月20mg/d,年龄〈6个月10mg/d,10~14d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在年龄≤1岁的50例患儿与〉1岁的44例患儿总有效率分别为96.0%和8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葡萄糖酸锌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疗效确切,尤其在≤1岁患儿疗效更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方法简便,价廉易得,适于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婴幼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都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口服补锌(葡萄糖酸锌),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止泻时间和总疗程方面治疗组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见不良反应。结论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临床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方法简便,价廉易得,易于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补锌辅助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查在诊断小儿手足口病与轮状病毒性肠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小儿手足口病与轮状病毒性肠炎各40例,行心肌酶检测并统计出现心电图异常的种类和比例。结果手足口病组肌酸激酶(O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高于轮状病毒腹泻组(P〈0.05),轮状病毒感染组出现ST-T改变和房室传导阻滞的比率显著低于手足口病组(P〈0.05)。结论手足口病相对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心肌损伤较为明显,通过心电图检查能更明确的诊断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0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思密达治疗,治疗组采用思密达与更昔洛韦治疗,观察其有效率与止泻时间。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0%,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止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更昔洛韦对轮状病毒肠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