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立论依据】 基因芯片结果显示,敲除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的小鼠体内氧固醇7α羟化酶(下文称CYP7B1)基因水平发生变化,说明两者存在慢反应联系,本实验目的旨在探究这两个基因之间是否存在直接调控的快反应联系。 【设计思路】 本实验首先需要对基因芯片的结果进行确定,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改变RIG-I的表达水平(干扰素刺激、质粒转染等),观察CYP7B1是否存在明显的协同表达变化。如果能确定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直接调控关系,将进一步探究调控的具体机制,从分子水平阐释调控的环节。 【实验内容】 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基因芯片结果;利用IFNγ上调RIG-I表达水平,并运用real-time PCR检测CYP7B1的表达水平变化;构建载有RIG-I基因的质粒并进行质粒转染,运用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YP7B1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变化情况;转染RIG-I promoter,探究其调控CYP7B1的具体机制。 【材料】 细胞:293T细胞、Hela细胞、HepG2细胞等;其他:RIG-I、CYP7B1引物、一抗、二抗及其他常规所需试剂。 【可行性】 预实验中已经确定了RIG-I与CYP7B1间存在慢反应调控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相关文献中IFN-γ对RIG-I的上调作用,实验器材、试剂齐备。 【创新性】 本实验首次提出RIG-I基因与CYP7B1及其所参与的脂代谢过程有调控关系,对胆固醇代谢、神经甾体代谢、及CYP7B1缺乏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研究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冰片对大鼠肝脏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P450,CYP450)含量及其亚型CYP3A1m RNA表达的影响。[方法]istar大鼠合成冰片(设0.3gk/g和0.03gk/g剂量组,1次d/,连续7d)灌胃,以溶媒羧甲基纤维素纳(CM C-Na)和苯巴比妥钠为对照组,钙沉积法提取肝微粒体,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CYP450含量,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肝脏CYP3A1m RNA的表达。[结果]0.3gk/g合成冰片口服可诱导大鼠肝脏CYP450酶含量增高(P<0.05),CYP3A1m 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高剂量合成冰片口服可能影响肝脏药物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细胞色素酶P450 2C19(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56例少数民族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相关资料,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n=128)和对照组(n=128),观察组接受基因检测指导用药,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CYP2C19基因表型分布的差异。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情况,采用K-M曲线分析两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复发率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素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复发率、CYP2C19基因表型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YP2C19基因快代谢型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7);观察组CYP2C19基因中间代谢型及慢代谢型患者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CYP2C19基因检测指导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缺血性脑卒中能明显降低慢代谢型和中间代谢型患者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考察壮骨关节丸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的影响。[方法] 壮骨关节丸及其两个新工艺按含生药2.1 g/kg连续给大鼠灌胃7 d,末次药后24 h断头处死大鼠并取肝脏,用钙沉降法制备肝微粒体。在体外用含氨苯砜、非那西丁、奥美拉唑、氯唑沙宗的cocktail探针代谢来考察肝微粒体CYP3A、CYP1A2、CYP2C19、 CYP2E1的活性。[结果] cocktail探针在体外肝微粒体系统中代谢1 h后,包括壮骨关节丸及其两个新工艺的给药组剩余氯唑沙宗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奥美拉唑、非那西丁、氨苯砜浓度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壮骨关节丸可以抑制大鼠肝脏CYP2E1活性,但对CYP1A2、CYP3A及CYP2C19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立论依据】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也称老年痴呆症,是发生在老年人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力丧失、认知功能减退以及人格改变。AD的发病病因和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TRPC)是一类非选择性Ca2+通道,广泛表达于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维持细胞内、ER和线粒体的Ca2+水平。在神经系统,主要参与神经增殖和退行性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表明,TRPC4通道参与到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但目前TRPC通道在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机制尚不清楚。 【设计思路】 本项目采用寡聚型Aβ早期AD大鼠模型,对TRPC家族通道在神经系统的表达进行分析,给予TRPC通道激活剂和阻断剂,观察分离神经细胞的钙代谢变化及A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探讨TRPC通道在A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实验内容】 (1)大鼠海马区注射Aβ寡聚体构建早期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神经元损伤和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及病理学改变。(2) 分离海马区的神经元细胞,利用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TRPC家族通道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3)分离海马区的神经元细胞,给予TRPC通道的激活剂和阻断剂,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神经细胞的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4)给予在体AD大鼠模型TRPC通道的激活剂和阻断剂,观察大鼠的行为学改变。 【材料】 Morris水迷宫设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 【可行性】 研究室拥有本实验所需的设备和大鼠AD模型制备技术。学生拥有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 【创新性】 目前TRPC通道在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神经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功能机制尚不清楚,未见有相关报道;试验结果可以为以TRPC通道为靶点的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立论依据】 基于结合国内外对肝脏去细胞的研究及前期的基础,利用肝脏去细胞支架在体内诱导损伤肝组织的修复与再生。以解决肝功能衰竭供体缺乏,在外科手术后损失修复与再生的空缺。 【设计思路】 制造肝损伤模型研究去细胞支架对于肝脏损伤修复及再生的作用。 【实验内容】 通过外科手术造成大鼠肝脏损伤,移植去细胞支架修补创面;检测去细胞基质内生长因子含量与移植后支架内细胞的类型;观测移植后肝脏形态及内部结构的改变与蛋白表达情况。 【材料】 去细胞肝脏支架。 【可行性】 去细胞支架相较于其他生物材料具有完全模拟机体细胞的生存环境;去细胞支架含有的一系列黏附分子及生长因子是细胞与组织再生的关键因素;运用去细胞支架体外培养细胞已初具成效。 【创新性】 相较国外针对去细胞支架的体外研究,体内移植能模拟真正的体内生理环境;运用新型生物材料修复肝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方法】 我们建立了长时程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大鼠模型来模拟人类2型糖尿病。在此模型基础上,运用常规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测定有关蛋白质的含量;运用免疫放射法测定胰岛素的含量。通过对糖代谢通路关键酶、血糖、胰岛素的测定来判定大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通过对大鼠体内ROS、MDA、TOAS的测定来判定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的状态。通过测定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及糖原磷酸化酶的活性来反映大鼠糖代谢通路的变化。 【结果】 apocynin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升高水平,于此同时,在apocynin的干预下,糖尿病大鼠体内的氧化应激的水平比其它各组明显降低,其还可降低糖尿病大鼠肝脏糖原分解关键酶的活性、使其更接近于正常水平。 【结论】 NADPH氧化酶来源的活性氧可能通过糖原分解通路,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对大鼠细胞色素 P450 酶的诱导作用。方法 丹参酮ⅡA 7、20、60、180 mg/(kg·d) 4 个剂量组,雄性 SD 大鼠连续 ig 7 d,取肝脏组织,应用体外“cocktail”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 CYP450 酶活性、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丹参酮ⅡA能显著诱导 CYP1A2 及 CYP2E1 的活性以及基因、蛋白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高剂量组能增强 CYP2C19 的活性,但对基因、蛋白表达没有影响;对包括 CYP3A1 在内的其他亚型没有影响。结论 丹参酮ⅡA对大鼠多种 CYP450 亚型有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临床问卷调查和实验动物模型探讨辣椒素是否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保护作用。分析食用辣椒是否会影响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以及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观察辣椒素灌胃处理是否影响大鼠的神经学功能评价和脑缺血情况,从而分析辣椒素对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存在保护效应。 【方法】 临床问卷调查:选取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无心脑血管疾病人群各600例,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之后进行病例对照分析,统计两组人群在是否食用辣椒、食用辣椒的频率及种类等方面的差异;动物实验: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结合神经学功能评价和TTC染色技术观察辣椒素灌胃处理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是否存在保护效应。 【结果】 通过统计临床调查得到的问卷数据,分析对照组和病例组在是否食用辣椒以及食用辣椒的频率、种类等方面的差异,相比病例组而言,对照组食用辣椒的频率要更高,种类更丰富,更偏向于辣度高的辣椒。统计TTC染色后的脑片,统计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显示术前给予辣椒素后,脑缺血面积显著降低。同时取实验组大鼠的胃部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在权衡脑缺血损伤保护效应和胃部损伤效应后,得到灌胃的最佳剂量为120 mg/kg。 【结论】 综合临床和动物实验两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食用辣椒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立论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氟辛酸(PFOA)和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FOA可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诱导凋亡引起小鼠肝脏毒性损伤。去乙酰化酶SIRT1在细胞应激反应中具有关键作用,可引起多种转录因子去乙酰化,从而促进细胞存活,抑制凋亡。因此,我们提出:“SIRT1的去乙酰化修饰可能对PFOA诱导的小鼠肝损伤起保护作用”。 【设计思路】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探讨PFOA肝脏毒性与SIRT1表达和反应活性的相关性;利用SIRT1激活剂以及SIRT1抑制剂观察SIRT1信号通路对PFOA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的调控作用;通过检测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表达和乙酰化水平,分析SIRT1系统调控PFOA肝脏毒性的分子机制,是否与SIRT1对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去乙酰化修饰有关。 【实验内容】 (1)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SIRT1的表达,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IRT1的反应活性,对比正常对照和PFOA染毒小鼠,明确PFOA肝脏毒性与SIRT1的相关性;(2) PFOA染毒小鼠给予SIRT1激活剂SRT1720以及SIRT1抑制剂尼克酰胺,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ALP及LDH的血清水平;酶联免疫分析IL-6、COX-2及CRP的肝组织水平;免疫组化检测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的产生;比色法检测MDA生成及SOD、CAT和GSH-PX的活性;TUNEL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Bcl-2、Bax、Fas、FasL等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明确SIRT1通路的激活或抑制对PFOA诱导肝脏损伤的调控作用;(3)应用乙酰化赖氨酸抗体通过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乙酰化水平,分析SIRT1是否通过对P53、NF-κB p65 和FOXO3a的去乙酰化修饰调控PFOA诱导的肝脏毒性损伤。 【材料】 本项目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实验仪器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仪、全自动DNA扩增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石蜡切片机、高速低温离心机、蛋白电泳系统、电转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 【可行性】 本项目充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取得了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 【创新性】 SIRT1对PFOA肝脏毒性的调控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项目研究SIRT1对PFOA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全氟化合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寻找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氮芥类烷化剂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直到今天,问世40多年来磷杂环蟋烷类化合物环磷酰胺仍被广泛用于临床,其也是多种多组分化疗药物处方中的一员。最常用的两种磷杂环曙烷类药物为环磷酰胺和异磷酰胺,另外还有氯乙环磷酰胺和马磷酰胺。本文将重点对生物样品中磷杂环烷类抗肿瘤药物的检测方法,及其在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性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注射用盐酸头孢他美对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CYP1A2、CYP3A4和CYP2E1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分成盐酸头孢他美给药组和生理盐水空白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给药组尾静脉注射盐酸头孢他美50 mg/(kg·d),连续给药7 d,每天2次。HPLC法同时测定CYP450的3种同工酶特异性探针底物在SD大鼠肝微粒体内代谢产物生成量和原型探针底物降解量,判断酶亚型活性变化。分析柱Diamonsil C18 (150 mm×4.6 mm,5 μm),流速1.0 mL/min。CYP1A2代谢样品测定条件为甲醇(0.1%甲酸)(A)-水(0.1%甲酸)(B),0~5 min: 18%A,5~10 min: 18%~60%A,10~15 min: 60%A,检测波长为247 nm;CYP3A4代谢样品测定条件为甲醇(A)-水(0.02%甲酸)(B),0~11 min: 40%~60%A,检测波长为223 nm;CYP2E1代谢样品测定条件为甲醇(A)-水(B),0~10 min: 37%~75%A,检测波长为287 nm。结果 探针底物及其代谢产物在测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精密度RSD<6%(n=5),提取回收率83.2%~97.5%。SD大鼠连续注射给予盐酸头孢他美后,CYP3A4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存在诱导作用;CYP1A2和CYP2E1的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静注给予盐酸头孢他美能诱导SD大鼠肝微粒体CYP3A4,对CYP1A2和CYP2E1没有诱导或抑制作用。提示经CYP3A4 代谢的药物在临床上与注射用盐酸头孢他美合用时,可能存在潜在药物-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5种细胞色素P450酶亚型的特异性探针底物非那西丁(CYP1A2)、右美沙芬(CYP2D6)、甲苯磺丁脲(CYP2C9)、奥美拉唑(CYP2C19)、咪达唑仑(CYP3A4)在人和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酶动力学特征,比较两种探针底物法的适用性。[方法] 5种特异性探针底物分别经人或大鼠的肝微粒体代谢反应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特异性探针底物的代谢速率,根据底物浓度-代谢速率曲线计算酶动力学常数。[结果] 单探针与混合探针两种方法在人肝微粒体中所得的VmaxKm值具有一致性;而在大鼠肝微粒体中所得的Km具有一定差异,表明该混合探针底物法在用于药物对大鼠肝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评价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 在人肝微粒体中,两种探针底物法的VmaxKm值具有一致性,因而混合探针底物法可代替单探针法用于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评价;在大鼠肝微粒体中,探针底物混合后可使得部分探针底物的Km值升高,与酶亲和力下降,在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评价中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立论依据】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由于脑血液循环障碍,进而使神经元损伤出现认知功能缺损的综合征,目前尚缺乏疗效肯定的手段。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在NMDAR和突触膜表面蛋白(如nNOS)之间起连接作用,对兴奋性信号转导进行整合。NMDAR参与了海马突触可塑性诱导及学习和记忆机制。在慢性脑缺血早期,PSD95过表达介导了谷氨酸兴奋毒性对神经元的损伤;缺血晚期PSD95表达过低,则出现LTP诱导障碍及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本课题组预实验结果表明,DSS可提高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损伤及2V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另外,DSS可降低MCAO再灌注24 h后大鼠皮层PSD95水平。 【设计思路】 本设计拟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慢性脑缺血模型,通过检测脑缺血不同时间点PSD95 mRNA和蛋白水平、PSD95与NMDAR不同亚型的相互作用,探讨DSS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的可能机制。 【实验内容】 (1)大鼠2VO模型的制备;(2)水迷宫实验;(3)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丢失情况;(4)Real-time PCR及蛋白质印迹方法观察海马组织PSD95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5)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PSD95与GluN2A及GluN2B的相互作用。 【材料】 220~250 g SD大鼠、抗体、PCR及尼氏染色试剂盒等。 【可行性】 (1)理论:文献及前期结果支持DSS通过调节PSD95蛋白表达及其与NMDAR的相互作用改善学习记忆的假设;(2)模型:2VO模型为建立VD的有效模型 (3)设施:实验室具备相关实验仪器 (4)操作:学生掌握实验相关操作技术。 【创新性】 本项目从临床问题出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从调控PSD95表达及功能的角度研究DSS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本研究可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新药开发以及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立论依据】 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生、发展与免疫因素密切相关,灵芝酸具有调节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 【设计思路】 观测2型糖尿病大鼠肾组织形态结构和免疫因子的变化,探讨灵芝酸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病的干预作用。 【实验内容】 (1)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2)检测肾脏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等指标;(3)察肾组织形态结构;(4)检测肾脏T/B细胞标志分子(CD4和CD8α/β)和效应分子(TNF-α、IFN-γ和TGFβ)的变化。 【材料】 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A)组,模型(B)组、灵芝酸低浓度(C)组、灵芝酸高浓度(D)组,每组20只。适应性饲养7 d,B、C、D组高脂高糖喂养4周,静脉30 mg/kg注射1%链脲佐菌素(STZ)制备模型,C组灵芝酸3.0 mg/(kg·d)灌胃,D组灵芝酸6.0mg/(kg·d)灌胃,A和B组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20周龄,监测24 h尿量、尿白蛋白及尿肌酐(Ucr)、Ccr和UAER水平;分离血清,测定血糖,血肌酐及尿素氮水平;肾脏称重,计算肾脏指数;H-E,PAS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肾小球胶原纤维及ECM聚集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TGFβ;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脏CD4和CD8α/β;ELISA方法检测TNF-α、IFN-γ和TGFβ。 【可行性】 前期实验结果表明:(1)20周龄时,与A组比较,B组各肾功能指标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出现糖尿病肾病的明显特征;与B组比较,C组和D组各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与A组比较,B组出现肾小球肥大、纤维化,基底膜增厚等病理改变,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增殖指数明显增大;与B组比较,C组和D组肾脏病变明显减轻,肾小球面积及系膜增殖指数明显降低。 【创新性】 系统研究灵芝酸对对大鼠肾组织保护作用,对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防护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脾肾阳虚状态下大鼠脾脏中主要Ⅰ相和Ⅱ相药物代谢酶活性的改变。【方法】采用连续17 d灌胃大黄水煎液同时注射氢化可的松的方法复制大鼠脾肾阳虚模型,观察脾脏中6种Ⅰ相代谢酶(CYP2C19、CYP2D6、CYP2C9、CYP1A2、CYP2C8、CYP3A4)和4种Ⅱ相代谢酶[苯酚磺基转移酶(PST)、尿苷二磷酸葡醛酸转移酶1(UGT1)、谷胱甘肽转移酶(GST)、雌激素硫酸转移酶(SULT1E1)]的活性变化。【结果】模型组PST、UGT1、GST、SULTl E1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或P0.01);CYP1A2活性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CYP2C19、CYP2D6、CYP2C8、CYP3A4、CYP2C9等酶的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脾肾阳虚状态下脾脏药物代谢酶特别是II相代谢酶的活性会发生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17.
为寻找高效低毒抗肿瘤新药,60年代初期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在环磷酰胺临床有效的基础上,自行设计研制了以氨基酸为载体的氮芥磷酰胺衍生物。取名甘磷酰芥(Glyciphospboramide,曾用名M—25,6202)。此药为白色粉末,结构为:  相似文献   

18.
【立论依据】 炎症性关节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目前临床上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程,且不良反应较大。羧胺三唑(CAI)是一种非细胞毒类抗肿瘤药物,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CAI在多种急、慢性炎症模型中具有明显抗炎作用,据此推测CAI可能具有治疗炎症性关节炎、开发为该病新药的可能性。 【设计思路】 建立两种急性炎症性关节炎模型——尿酸盐诱导的大鼠滑膜炎模型和大鼠气囊滑膜炎模型,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全面观察CAI对该两种急性炎症模型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CAI发展为治疗炎症性关节炎的新药提供依据。 【实验内容】 建立上述两种模型,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溶剂对照组、CAI高和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地塞米松)。在大鼠气囊滑膜炎模型中,观察CAI对大鼠的渗出液体积、总蛋白浓度、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浓度的影响;在尿酸盐诱导的大鼠滑膜炎模型中,检测CAI对大鼠踝关节功能障碍程度以及病理切片中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的影响,评估羧胺三唑对炎症性关节炎的抗炎作用及可能机制。 【材料】 Wistar大鼠,羧胺三唑,地塞米松,角叉菜胶,尿酸钠溶液,TNF-α、IL-6和IL-1β ELISA试剂盒,BCA蛋白定量试剂盒等。 【可行性】 指导教师叶菜英和朱蕾课题组在抗炎免疫药理研究领域处于前沿水平,且拥有CAI专利,对CAI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研究基础;申请人已阅读了相关文献,能够熟练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创新性】 前期研究发现,CAI不仅具有抗癌作用,还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但CAI对炎症性关节炎是否具有治疗作用尚不清楚。因此,本实验选用两种常用的关节炎模型,进一步观察CAI的抗炎作用以及CAI对炎症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如果能有新的发现,将为羧胺三唑的临床应用开辟新的方向,并为关节炎的治疗药物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立论依据】 胃食管返流症(GRED)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约占总体人群的1/3~1/2。据调查,上海地区成人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发生率为7.68%,GRED患病率为3.86%。文献研究表明,反酸可刺激食管粘膜5-羟色胺的分泌,导致食管平滑肌收缩协调受损,减少回流物质的清除,引起食管粘膜的损伤和食管炎。H2受体阻断剂类药物对胃肠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GRED的保护性治疗,然而作用机制并不是十分明确。 【设计思路】 通过离体和整体动物实验,观察H2受体阻断剂对下食管括约肌的作用,明确其在缓解和治疗GRED中的作用。在离体实验方面,我们用大鼠的下食道括约肌肌条的收缩紧张性、频率及幅度的变化来反映药物的作用和效果。在整体实验方面,利用NO对大鼠进行胃食管反流症的急性造模,通过观察食管粘膜的损伤直观反映受损结果,同时做药物的对比。 【实验内容】 制备大鼠下食道括约肌离体标本,在Krebs 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法莫替丁、奥美拉唑、西咪替丁。记录下食道括约肌的肌张力和收缩频率,观察加药后药物对下食道括约肌的影响。采用硝酸甘油对大鼠进行急性胃食管反流征的病理建模。 【材料】 雄性SD大鼠,法莫替丁、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H2受体阻断剂类药物,硝酸甘油。 【可行性】 用澳大利亚AD Instruments 公司的多通道生物信号高速采集系统PowerLab/8s和张力换能器记录肌条的收缩。对于食管粘膜的损伤判断也采取直观的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创新性】 H2受体阻断剂一直被认为抑制胃酸生成,而对于下食管括约肌是否具有作用目前没有明确的实验结果,把观察目标锁定在下食管括约肌同时结合整体观察是我们的主要创新。同时,把环状肌肉改成了肌条,能使我们的实验更加直观,有助于排除基础蠕动的影响。NO的急性病理造模也是目前在国际上比较前沿的方法。同时通过结合离体实验、整体观察,分析H2受体阻断剂在GRED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立论依据】 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海洋药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药物开发研究已迫在眉睫。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是从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叶中提取富含L-岩藻糖和硫酸根的天然水溶性胞外杂聚糖,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凝血、抗肿瘤、降血脂等作用。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主要是由于肿瘤的转移造成的,其中淋巴道转移是肿瘤转移的重要方式。HGF、C-Met及VEGF-C、VEGFR-3是转移通路中重要的细胞蛋白和膜表面受体蛋白,在转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设计路思】 本实验以探究Fucoidan对小鼠肝癌淋巴道转移的影响为目的,检测了药物处理后肿瘤细胞转移相关蛋白VEGFR-3、C-Met及细胞外分泌因子VEGFC、HGF的变化,为临床肿瘤转移药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前期基础研究依据。 【实验内容】 本研究以小鼠肝癌细胞系Hca-F为细胞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Transwell法等,检测药物对Hca-F细胞的转移、侵袭相关蛋白表达以及基因转录的影响。 【材料】 大连海域自然生长的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叶、小鼠肝癌Hca-F细胞系、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试剂、抗体、Transwell小室等。 【可行性】 本课题组从裙带菜孢子叶中提取Fucoidan,对其进行纯化及理化性质分析,并对其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活性进行研究,已完成对Hca-F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3和C-Met表达,以及生长因子VEGF-C和HGF的分泌进行检测。本实验设计合理,具有可行性。 【创新性】 目前对Fucoidan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其抗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实验以Hca-F细胞株为研究对象,探究Fucoidan对小鼠高淋巴道转移细胞Hca-F侵袭转移的影响,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