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杨超  余四新  李勇 《淮海医药》2009,27(4):326-327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局麻药合剂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单侧前臂手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5例。1组:用单纯0.375%左布比卡因,其余3组分别用0.25%、0.5%、1%浓度利多卡因和0.375%左布比卡因合剂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5、10、20、30 m in时患肢肌力及感觉阻滞维持时间、不良反应。结果0.25%利多卡因能明显加快0.375%左布比卡因的起效时间,但并不加深对运动神经的阻滞。不同浓度利多卡因与0.375%左布比卡因的混合液与单纯0.375%左布比卡因相比其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无显著差异,随利多卡因浓度增加,其运动神经阻滞作用逐渐增强。结论0.25%利多卡因与0.375%左布比卡因合剂用于腋路臂丛神经分离阻滞麻醉是较优的组合。  相似文献   

2.
张德祥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24):3368-3369
目的:探讨上肢手术后左布比卡因与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区域镇痛(PCRA)以及芬太尼用于静脉镇痛时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50例拟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手术后用PCRA法镇痛,B组手术后用芬太尼静脉镇痛。两组采用20 ̄22号静脉套管针斜角肌肌间沟或腋路臂丛神经鞘穿刺置管,以0.375%左布比卡因加1%利多卡因20ml(A组含芬太尼0.05mg)行臂丛神经阻滞,阻滞完善后A组臂丛神经鞘所留置套管接PCA镇痛泵;B组静脉穿刺推注芬太尼0.05mg后接PCA镇痛泵;A组镇痛药为0.125%左布比卡因加0.0004%芬太尼,B组镇痛药为0.001%芬太尼,两组均设置2ml/h。观察各组VAS评分、BCS舒适评分、术后上肢感觉阻滞、活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VAS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BCS评分则低于A组,提示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结论:0.125%左布比卡因加0.0004%芬太尼行上肢手术后臂丛神经PCRA切实可行、安全有效,且并发症发生率低,较芬太尼静脉镇痛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10月在我院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手部手术患者共16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将所选患者分为A组、B组、C组、D组,每组各40例,A组给予0.25%...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0.25%布比卡因在小儿手外伤手术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分支阻滞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013年6月—2015年1月择期在腋路臂丛麻醉下行手外伤手术患儿120例,随机分为0.25%左旋布比卡因0.35 ml/kg组、0.30 ml/kg组、0.25 ml/kg组和0.20 ml/kg组,每组30例。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入室靶控输注丙泊酚,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4组各神经分支(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分别注射0.25%左旋布比卡因0.35、0.30、0.25、0.20 ml/kg,术中根据阻滞效果追加氯胺酮。观察各组神经阻滞效果、持续时间、全麻药物应用情况。结果4组阻滞时所需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30 min后0.35、0.30、0.25 ml/kg组各神经支配区阻滞效果近似(P>0.05),与上述3组比较,0.2 ml/kg组术中需追加氯胺酮患儿比例最高、术后阻滞效果持续的时间最短、阻滞效果明显降低( P<0.05)。结论采用剂量为0.25~0.35 ml/kg的0.25%布比卡因用于小儿上肢手术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能够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塞米松用于脊麻加臂丛阻滞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布比卡因配伍地塞米松以施行脊麻加臂丛阻滞,观察对麻醉与术后镇痛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69例拇手指再造或拇甲瓣再造的急诊或择期手术病人,采用脊麻加腋路臂丛阻滞麻醉,随机双盲分为对照和观察组。对照组用质量分数为0.5浓度的布比卡因0.075mg·kg~(-1)作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质量分数为0.25浓度的布比卡因1.5mg·kg~(-1)作臂丛阻滞。观察组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布比卡因剂量,脊麻配伍0.00375mg/1ml的地塞米松0.075mg·kg~(-1)臂丛阻滞配伍0.25mg/1ml的地塞米松0.15mg·kg~(-1)。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与术后镇痛质量。结果 脊麻痛觉、运动阻滞和平面固定及臂丛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阻滞维持和术后镇痛时间两者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布比卡因和地塞米松两药联用,可明显增强脊麻和臂丛阻滞麻醉效果,同时并可显著提高术后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6.
苏丽  杨光  张兰 《中国药房》2013,(20):1860-1862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肘关节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对功能锻炼的影响。方法:将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评为Ⅰ~Ⅱ级的择期行肘关节手术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连续臂丛镇痛组(B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V组),B组采用连续神经阻滞套件,在神经丛刺激器引导下,进行经腋路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置管,从手术结束前30min开始采用0.2%罗哌卡因进行连续镇痛;V组从手术结束前30min开始直接采用静脉镇痛泵进行连续镇痛。两组患者均连续使用5d。观察患者不同时点的镇痛、镇静及肘关节功能情况,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后各时点静止及运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术后2h的镇静评分(Ramsay评分)均显著低于V组(P<0.05);B组患者术后其他镇痛药物的使用比例显著低于V组(P<0.005)。随时间延长,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评分(Broberg和Morrey评分)均有上升趋势,B组评分略高于V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静脉自控镇痛相比,罗哌卡因腋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可为肘关节术后疼痛提供更满意的镇痛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且更有利于患者早期进行主动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地佐辛复合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5 mg地佐辛+1%利多卡因+25 mg布比卡因20 ml;B组1%利多卡因+25 mg布比卡因20 ml.分别记录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消失时间.同时用VAS评分评价镇痛效果.结果 A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麻醉后3.5 h静息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不同入路的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肩关节镜手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来某院就诊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主要研究目标,选出54例。以密封信封不透光法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均在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对照组接受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采取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和临床各项指标。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变化幅度小于对照组,组间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麻醉起效时间比对照组短,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产生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镜手术治疗中选择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麻醉效果更可靠、安全,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小,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实施地佐辛超前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意愿对超声镇痛方式进行选取,随机分设参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41例。予以参照组20ml布比卡因和0.375%利多卡因1%混合液,予以研究组注射液混合液5分钟前给予地佐辛5mg注射。比较观察经应用不同药物麻醉取得的效果情况。结果:参照组患者的麻醉维持时间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参照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术后6小时、12小时和24小时,研究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地佐辛超前镇痛用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取得的麻醉效果良好,可有助于麻醉时间的延长,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布比卡因股神经患者自控神经干镇痛(PCNA);B组给予吗啡和布比卡因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均持续镇痛2d.记录静息和持续被动运动时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肌力分级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点两组静息VAS评分相仿,但A组术后48 h持续被动运动时的VAS低于B组(P<0.01).两组患者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4.3%(1/23),明显低于B组的30.4% (7/23) (P<0.01).术后4周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管部位感染及患肢感觉运动障碍.结论 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PCNA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方法选取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均分为解剖定位组和超声引导组,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后待患儿睫毛反射消失和对言语指令无反应时,分别在常规定位法和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阻滞和腋路臂丛阻滞,术中根据情况吸人不同浓度的七氟醚维持麻醉深度,观察两组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效果、七氟醚用量和相关并发症,并评价其安全性和临床麻醉效果。结果超声引导组完成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解剖定位组,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解剖定位组,七氟醚用量明显少于解剖定位组,麻醉后血液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解剖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很好地满足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需要,极具优势,安全性高,与传统解剖定位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麻醉质量,减少全麻药用量,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拟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2组(n=20),A组患儿选择临床常用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33%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采用盲探法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采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配制浓度,即0.1%罗哌卡因+0.7%利多卡因,而后在B超定位下行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儿麻醉镇痛起效时间、麻醉镇痛持续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结果B组镇痛起效时间和运动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A组臂丛神经阻滞失败率显著高于B组(P〈0.05),两组患儿麻醉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下低浓度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连续垂直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急诊ASA Ⅰ~Ⅱ级单指断指再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A组为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B组为单次常规臂丛阻滞.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两组术后0.5、2、8、12、24、48 h的镇痛效果并观察其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前期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A组VAS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刺激器的引导下,连续锁骨下臂丛阻滞留置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静脉镇痛,利于再植术后镇痛管理及再植的成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腋路臂丛神经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儿,ASA分级均为Ⅰ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一组为单纯全麻组穴组Ⅰ雪,另一组为全麻加臂丛神经麻醉组穴组Ⅱ雪。术中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律、呼吸、血氧饱和度以及观察术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全麻药的总量。结果组Ⅰ全麻药量明显多于组Ⅱ,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比组Ⅱ也明显增多。结论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比单纯全麻安全。  相似文献   

15.
蒙丽宇  招国宝 《中国当代医药》2013,(17):107-108,112
目的研究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在患者上肢手术中的神经阻滞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6—60岁,无明显臂丛神经阻滞禁忌证,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斜角肌间沟法组(A组)、腋路法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法组(C组)。3组均使用0.5%利多卡因和0.5%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药液25~40mL。比较3组间阻滞效果、阻滞持续时间、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满意度。结果臂丛各支神经阻滞完善时间C组短于A、B组,且阻滞时间显著延长,主要分支阻滞完善率C组高于A、B组,C组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阻滞满意度提高。结论肌问沟一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法阻滞效果完善,可以满足各种上肢手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麻醉药复合地佐辛对臂丛神经阻滞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行单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地佐辛组(D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超声仪的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患者给予局麻药30 ml,D组混合局麻药中加入地佐辛10 mg.观察两组阻滞起效时间、麻醉效果、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感觉阻滞恢复后2h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和头昏、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情况.结果 术后D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7.1±1.1)h,长于C组的(4.5±0.8)h(t=10.47,P<0.01);D组患者感觉神经恢复后2h的疼痛VAS评分为(1.7±0.7)分,低于C组的(3.9±1.0)分(=9.87,P<0.01);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现象.结论 麻醉药复合地佐辛行臂丛神经阻滞,能延长阻滞持续时间,改善术后镇痛效果,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何秀莉  郑军  张海亮 《中国医药》2014,(7):1006-1008
目的观察芬太尼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将5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Ⅰ~Ⅱ级上肢手术需要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芬太尼0.1 mg对照组采用0.25%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25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手术开始切皮时及术后2、6、1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结果试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3.20±0.25)min比(4.50±0.97)min],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9.2±1.6)min比(5.1±1.2)min] ,术后2、6、12 h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4.12±1.24)分比(5.63±1.23)分,(5.27±2.14)分比(7.34±1.42)分,(6.34±2.23)分比(8.35±2.15)分] (均P<0.05)。结论芬太尼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可缩短阻滞起效时间,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盐酸右美托咪定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 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上臂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59岁,体重46~ 8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30);对照组(C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C组神经阻滞用药为0.33%罗哌卡因30 ml,D组用药为右美托咪定100μg+0.33%罗哌卡因混合液30 ml.评价感觉和运动阻滞的效果,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于麻醉前(T0)、神经阻滞后1O min(T1)、30 min(手术开始、T2)、60 min(T3)、120min (T6)采静脉血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哌卡因血药浓度.记录ECG、HR、SPO2、NIBP及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心动过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D组T2、T3、T4罗哌卡因浓度分别(2.4±0.12)μ g/ml、(1.784±0.16)μ g/ml 、(1.552±0.12)μ g/ml均高于C组T2、T3、T4时点浓度(1.42±0.15)μg/ml 、(1.36±0.10)μg/ml、(1.02±0.08)μ g/ml(P<0.05);C组4例使用芬太尼,1例更改麻醉方式;D组无一例使用芬太尼,无一例更改麻醉方式,4例心动过缓,两组均未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并发症.与C组比较,D组感觉阻滞、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延长(P<0.05),起效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延长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阻滞的血药浓度,增强其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可乐定行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中的效应。方法选择上肢手术患者45例,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罗哌卡因复合低浓度可乐定镇痛组(K1组)以及罗哌卡因复合高浓度可乐定镇痛组(K2组)。术后三组都使用便携式患者自控镇痛泵行患者自控镇痛,泵内液体分别为0.15%罗哌卡因,0.15%罗哌卡因+1μg/ml可乐定和0.15%罗哌卡因+2μg/ml可乐定。分别记录术后0、6、12、24、48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K1和K2组镇痛效果均佳(VAS〈3),组间无明显差别;R组疼痛评分在术后0h、4h时与K1组和K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h、12h、24h均较高,与前两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1组血压降低,口干和嗜睡发生率轻于K2组,P〈0.05。结论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是一种合理的方法,0.15%罗哌卡因+1μg/ml可乐定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上肢术后患者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上肢复杂手术治疗的患者66例,根据其麻醉方法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联合组(30例),其中两组患者用药量相同,对照组患者在较高浓度下行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组患者在较低浓度下行肌间沟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观察两组患者麻醉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联合组患者麻醉阻滞优良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麻醉后10、40 min,术毕10 min阻滞效果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局部麻醉药下肌间沟法联合腋路法臂丛神经阻滞在不增加药量的基础上,麻醉阻滞率大大提高,麻醉效果好,且并不增加麻醉并发症,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