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内皮细胞微粒(EMPs)具有促凝和血管收缩作用,参与血管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EMPs水平,探讨EMPs与冠脉局部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冠脉介入术中收集2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冠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EMPs(CD31)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急性心...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的动物模式研究已证明体温变化能深刻影响局部缺血性中风的病死率。作者通过对 5 44例中风病人的回顾性研究 ,阐述了中风病人入院体温与病死率的联系。选择 1 995年 7月 1日至 1 997年 6月 30日因中风入院病人 5 44例 ,排除体温记录不清 ,最后诊断不明确 ,仅标明急性脑血管意外未注明是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风者 ,保留有效病例 5 0 9例。根据体温、意识状态、肢体瘫痪情况、大脑受累程度 (单侧或双侧 ) ,以及是否伴有吞咽困难 ,大小便失禁等分组。根据体温分为 3组 ,>37.5℃为高体温组 ;≤36 .5℃为低体温组 ;二者之间为正常体温组。住院…  相似文献   

3.
早期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卒中或中风 ,缺血性中风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一半以上。现对近几年国内外文献报道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 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损伤机制及治疗认识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是神经元代谢需求与局部血液循环所提供的氧及其它营养物质 (主要为葡萄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近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急性缺血性中风发作后 4 8h内服用阿司匹林能减少中风死亡及致残率 ,而应用抗凝剂对减少中风的病死率及致残率无明显的效果。美国中风治疗方针研究委员会主席Coul认为 :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点 ,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人 ,研究证明中风早期服用阿司匹林作用并不很强但确实有作用 ,所以推荐病人使用。第二点 ,是颇有争议的 ,如果一个人想预防中风复发或防止其恶化 ,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肝素或相关的药物有效。有争议是因为许多内科医生不以为然 ,且将这些药物广泛应用于急性中风病人。Coul及其同事做了广泛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肝素锂抗凝管制备的血浆和分离胶促凝管制备的血清对4种常见酶活性测定的影响。方法用肝素锂抗凝管制备的血浆和分离胶促凝管制备的血清在HITACHI 7080生化分析仪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胺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4种酶活性测定,以普通干燥管为对照。结果肝素锂抗凝管制备的血浆和分离胶促凝管制备的血清对ALT、AST、GGT、ALP 4种酶活性检测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2种真空采血管在ALT、AST、GGT、ALP 4种酶活性检测上均可使用,检测结果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高,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位于革兰阴性菌外膜的脂多糖是脓毒症急性肺损伤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近年来关于ALI机制的研究发现:促炎/抗炎反应失衡、促凝/抗凝反应失衡、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紊乱等在脂多糖(LPS)所致ALI中起重要作用,且各机制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加重机体损伤。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通过介导组织细胞抗凋亡、抗炎、抗氧化、促进组织修复等机制保护组织细胞。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急性肺损伤的研究情况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保护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1~1985年对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研究,用概率统计和多级筛选法从75项缺血性中风危险因素中查出31项危险指标和4项联合作用的互增因素,并编制了电子计算机程序。经300例缺血性中风病人的验证,无一例漏报或假报,说明此综合指标对预报防治缺血性中风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我们用31项危险指标和4项互增因素对300例病人(均按全国统一标准确诊,其中100例经CT证实),150例非中风病人(包括多发性神经炎、颈椎病、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及100例健康人进行了验证,三组验证者的性别和年龄大体相符,均经详细查体、X线透视、心电  相似文献   

8.
通塞脉微丸改善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状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考察通塞脉微丸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用电凝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缺血性中风模型,给药观察对大鼠血流变指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凝血酶时间(T 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血沉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结果通塞脉微丸对全血粘度有较好的降低作用,对血小板聚集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血浆粘度、血沉、压积及TT、APTT、PT的影响不大。结论通塞脉微丸能通过降低血粘度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使中风大鼠血瘀状态明显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伴有高脂蛋白血症的缺血性中风病人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特性、止血功能的改变的研究,了解高脂蛋白血症对血液流变学特性和止血功能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缺血性中风病人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检测患有缺血性中风病人的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正常的和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病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凝血状态指标.结果 伴有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大部分都异常增高,这些指标包括全血和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和变形能力等.凝血功能呈明显活跃状态,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明显升高.结论 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能对血液流变学特性产生显著的影响,同时影响到凝血状态.因此,对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定期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状态监测对缺血性中风的预防、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临床荟萃》1991,6(12):613-61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是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气道阻塞,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后期发展为肺动脉高压、肺心病.慢阻肺肺动脉血栓形成率达20~50%,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者血栓形成率更高.血小板具有粘附、促凝和收缩血块的功能,因此在血栓形成和血管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朝俊  袁超英  黄日祥 《新医学》2003,34(Z1):69-70
目的观察血液生物平衡疗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血液生物平衡疗法配合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并行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8±10)分、(9±8)分,对照组相应为(26±10)分、(18±9)分治疗组总有效率91%,对照组总有效率76%,两组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全血高切比黏度为(6.9±06)mPam@s、( 5.3±0.3)mPam@s,对照组相应为(7 2±0 6)mPam@s、(7.0±0.8)mPam@s,两组治疗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生物平衡疗法配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stroke)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而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一系列的急性临床症状,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本病占所有脑卒中的80%.目前有效的干预措施较少,故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研究是我国脑卒中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祖国的传统医学称脑卒中为中风,而中医药防治中风具有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缺血性卒中中医药研究概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LE细胞检查以血块法最为常用,为提高LE细胞检出率,笔者选择临床可凝病人45例用血块法(按石自明、陈林立主编的《临床检验基础实验》一书操作)  相似文献   

14.
梁鹏  韩伟丽 《全科护理》2021,19(31):4402-4405
目的:探讨TOMATIS听觉-运动训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AT)病人急性应激障碍、认知功能及希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就诊于医院的125例急性CAT老年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病人给予认知-运动控制训练,观察组病人增加TOMATIS听觉-运动训练.干预前后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Herth希望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量表(LOTCA-Ⅱ)对两组病人的急性应激障碍、认知功能、希望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回避、再历及SASRQ总分等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Herth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MoCA评分、LOTCA-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OMATIS听觉-运动训练联合认知-运动控制训练能够通过对大脑皮层的刺激,减轻病人急性应激障碍,提高希望水平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效果。方法选取96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治疗,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尿酸(UA)、B细胞淋巴瘤-2基因(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水平、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 83%、81. 25%,组间差异显著(P 0. 05);治疗前,2组的UA、BAX、Bcl-2水平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 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效果满意,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调节UA、BAX、Bcl-2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指标对慢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和疗效监测的作用.方法:对77例慢性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脑血管病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检测全血黏度等6项参数及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并比较2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慢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全血黏度等6项指标及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均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其中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降低明显(P<0.01).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和组织因子促凝活性对慢性脑血管病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风防治灵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 :2 4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2 4例和对照组 12 4例。2组均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 ;治疗组加服中风防治灵胶囊 5粒 ,对照组加服维脑路通片 0 .3g。 2组均每日 3次 ,15日为 1个疗程。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87.10 %和 6 9.35 % ,P<0 .0 5 ) ,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 (P<0 .0 5或 P<0 .0 1)。结论 :中风防治灵可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性 ,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脑通络液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中风病人随机分戍2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脑通络液。结果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中风中西医结合疗效好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是直接影响患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早期患,对中医综合康复方法在缺血性中风早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侧肩部功能障碍防治方案实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寻求及验证一套防治脑卒中病人肩部功能障碍的最佳方案。方法用自行设计以良姿体位,针刺促通术、抗痉挛运动模式、主动被动运动为主的一套方案。结果经临床62例脑卒中患者的验证,该方案对脑卒中偏瘫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有良好的防治作用,同时对方案制定依据进行讨论。结论针刺促通术,抗痉挛模式,运动疗法综合方案早期介入,对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病人肩部功能障碍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