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5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6例,空肠4例,食管1例,回肠3例,直肠1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18例;肿瘤呈密度不均者7例。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强化者4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者17例。25例GIST中,良性11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多呈均匀强化;恶性者15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常不清楚,多呈不均匀强化,2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及对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8例,空、回肠8例,直肠2例,食管3例,结肠2例,十二指肠3例,腹膜后1例.恶性27例,良性7例,交界性3例.7例良性肿块直径均小于5 cm;27例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 cm 18例,小于5 cm 9例.CT均可见软组织块影,位于腔内或腔外,呈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形.良性肿块密度均匀,里均匀性强化;恶性肿块密度欠均匀,肿块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灶,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胃间质瘤肿块内可见钙化影7例.结论 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且在良恶性的鉴别上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何强  王翔 《江苏医药》2012,38(13):1552-1553,14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MSCT资料.结果 31例中,肿瘤位于胃部19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1例.病理诊断:7例良性GIST,8例交界性GIST,16例恶性GIST.主要CT表现为圆或类圆形肿块影,良性肿块边缘较清晰,恶性边界不清,部分边缘呈分叶状.平扫密度较为均匀.增强后肿瘤实质部分强化较为明显.结论 CT可作为GIST的常规检查方法,可对肿瘤进行准确定位,有助于判断GIST的性质,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5.
尹玲  武淮昌 《医药论坛杂志》2011,(9):156-157,15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特点和CT表现特征,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的CT图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结果 17例GIST发生在胃12例,十二指肠2例,小肠2例,肠系膜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4例;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良性GIST密度基本均匀,边界清晰,强化均匀、规则;恶性者密度不均匀,内可见低密度液化坏死区,强化也不均匀。结论 CT能准确显示GIST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肿瘤良恶性的鉴别也有一定的特点,对于临床医师诊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s23例,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3例中,肿瘤发生于胃12例,空、回肠7例,十二指肠2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各1例。良性间质瘤5例,交界性2例,恶性间质瘤16例。良性平均直径3.6cm,交界性平均直径4.4cm,恶性者平均直径6.7cm。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呈均匀等密度7例;肿块周边呈等到密度,中央低密度区15例;混杂密度1例。增强: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6例;病毒灶不均匀强化,其中可见散在囊状坏死17例。结论多层螺旋CT是目前GISTs检查的最佳选择,并能通过多方位重建(MPR)更清晰显示病灶各项特征,多层CT血管造影三维成像(3D-MSCTA)寻找肿瘤血管及其他血管变化,显著提高了GISTs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对GISTs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胸壁神经源性肿瘤CT及病理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胸壁神经源性肿瘤的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其病理特征.为鉴别诊断,同时还复习3例恶性肉瘤的CT表现.结果5例神经鞘瘤中4例良性,CT平扫密度均匀1例,3例不太均匀,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1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1例,2例良性有肩胛骨或肋骨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例低度恶性平扫密度不均,增强后有轻度强化,邻近锁骨、肋骨受压并骨质破坏吸收,邻近肌间隙及上纵隔受侵犯.1例神经纤维瘤病灶单发,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邻近肋骨受压吸收.1例神经纤维瘤病病灶多发,CT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未行增强扫描.其他3例胸壁原发肿瘤均为肉瘤,其中纤维肉瘤2例,滑膜肉瘤1例.结论CT发现胸壁特别是椎旁区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多提示良性神经源性肿瘤,若肿瘤边缘不光滑、形态不规则并向周围组织浸润则为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么喜存 《首都医药》2014,(16):23-2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CT及MR表现,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GIST患者的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术后病理显示肿瘤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病理证实9例GIST中,良性7例,肿瘤最大径<5cm,边界较清楚,密度较均匀;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6cm,肿瘤边缘有分叶,坏死常见。肿瘤病变呈现等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肿瘤多数呈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有特征性,CT及MR检查相结合,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与恶性风险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 MSCT定位准确率100%。4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包括胃间质瘤30例,小肠间质瘤18例。低危组胃间质瘤22例,病灶直径在5 cm以下,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20/22),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肿瘤CT强化幅值多小于25 Hu(15/22);高危组胃肠道间质瘤26例,包括胃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18例,病灶直径多在5 cm以上,病灶形态以分叶状多见(20/26),坏死、钙化多见,分别为23/26、14/26,增强扫描后肿瘤CT增强幅值多在25 Hu以上(18/26)。3例肿瘤发现肝转移。结论 MSCT可以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位,其CT表现特征与恶性风险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SCT可以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恶性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病理学表现,评价MS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将CT表现与生物学危险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1例GIST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大肠2例。6例向腔内生长,15例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8例肿瘤最长径≥50mm,13例肿瘤最长径〈50mm;14例边界清楚,7例边界不清;平扫密度均匀10例,不均匀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18例,3例明显强化。高度危险4例,中度危险7例,低度危险8例,极低危险2例。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诊断GIST,并判断其危险程度,对设计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肿瘤最长径≥50mm、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多为中、高度危险性;最长径〈50mm、形状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呈均匀强化的病灶多为中度以下危险性。  相似文献   

15.
许春苗  曲金荣  周朋利  黎海亮 《河北医药》2010,32(20):2824-2826
目的探讨来源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s)的CT征象及其与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来源于胃的GISTs的CT表现特点。结果低度恶性24例,均为腔内型,肿块直径均〈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包膜完整,增强后多均匀强化,其中16例肿块表面可见小的溃疡,4例内部出现钙化;高度恶性44例(4例腔内一腔外型,40例腔外型),肿块直径多〉5cm,边界多不清楚,内部出现结节状及片状坏死囊变区,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不均匀强化,40例肿块表面均出现深浅不一的溃疡,12例出现结节状钙化。肿瘤大小、中心坏死、肿瘤形态、边界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83、0.812、0.647、0.618,P〈0.01)。结论CT征象可以提高对GISTs的诊断准确性,并为其恶性程度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为GISTs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及病理证实的20例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0例,小肠5例,结肠2例,直肠3例。腔内生长者5例,腔外生长者12例,腔内一外混合生长者3例。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不规则分叶形。大多数肿瘤密度不均,内部常发生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多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而出血、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这些特征不但对GIST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而且有助于预测肿瘤良、恶性,对预后判断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消化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CT表现及特点。方法对18例手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间质瘤发生于食管2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5例,回肠3例;肿瘤向腔内生长6例,向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生长3例;平扫肿瘤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匀12例(其中内见液化坏死区伴或不伴有出血者10例、内见钙化者2例);增强扫描肿瘤显著强化,其中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13例(液化坏死区无明显强化),6例肿瘤静脉期强化程度普遍强于动脉期强化程度。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提高认识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GST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3例恶性,6例低度恶性,9例良性。平扫密度均匀11例,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增强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1例病变见溃疡或囊性变,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及MRI检查在GIST诊断中的价值,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30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30例肿瘤患者中,单发28例,多发2例;发生于胃22例,小肠8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2~19cm,体积较小者密度/信号均匀;体积较大者密度/信号不均匀,多数伴有坏死、囊变或出血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或出血区未见强化。结论 MSCT、MRI对GIST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