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晨  秦楚林 《医学文选》2003,22(2):179-180
牙隐裂是一种常见的非龋性牙体疾病 ,以磨牙多见。常常由于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被人们忽视 ,故早期较难发现。作者从 1 996年 1月~ 1 998年 1 2月对 1 2 0颗隐裂牙进行了综合治疗 ,临床随访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门诊接诊 1 2 0颗隐裂 (活髓 )牙 ,患者男性 63颗 ,女性 5 7颗 ,年龄在 2 7~ 66岁 ,其中以40~ 60岁年龄组发生例数最高。上颌第一磨牙 5 0颗 ( 4 1 .67%) ,上颌第二磨牙 30颗 ( 2 5 %) ,上颌双尖牙 6颗 ( 5 %) ,下颌第一磨牙 2 2颗 ( 1 8.33%) ,下颌第二磨牙 1 0颗 ( 8.33%) ,下颌双尖牙 2…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伴牙髓炎的牙隐裂的病因、隐裂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将78例牙髓炎伴牙隐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发病年龄、牙位、隐裂线走向进行分析,采取调、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试保留患牙,并且在修复1年后临床随访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39~49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最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多见。78例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65例(83.33%),有效11例(14.10%),失败2例(2.56%)。结论对隐裂牙进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能有效地保留患牙,对牙隐裂伴牙髓炎的患者进行根管治疗后的全冠修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隐裂牙129颗的全冠修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隐裂又称不完全牙折,是指发生在牙齿表面的细微不易发现的非生理性裂纹,常常累及下颌磨牙、上颌磨牙及上颌前磨牙。牙隐裂的裂纹常深入到牙本质结构,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牙髓炎、牙齿折裂直至被拔除。我们对129颗隐裂牙采用全冠修复的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提高对隐裂牙的诊治水平。方法:本文对收集来的280名患者的350颗隐裂牙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隐裂牙的好发年龄大多为42~58岁,好发牙位是上颌磨牙,其次是下颌磨牙和上颌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最多,绝大多数引发牙髓病或根尖周病,经过治疗后,对120名患者的156颗牙进行复查,成功122颗牙,占78.2%,有效8颗牙,占5.12%,无效11颗牙,占7.05%。结论:隐裂牙一经发现,只要得到正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就能得以成功诊治。  相似文献   

5.
李文全 《西部医学》2008,20(3):586-587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诊疗认识。方法以167例牙隐裂患者的204颗隐裂牙为研究对象,对牙隐裂患者的年龄特点、隐裂牙牙位分布特点、口内两侧同名牙牙隐裂现象进行分析。结果167例牙隐裂患者中,年龄在18-39岁53例(31.7%),年龄在40岁以上114例(68.3%);上颌第一磨牙牙隐裂发生99例,发生率为48.5%;有27例患者54颗同名牙发生牙隐裂,同名牙牙隐裂发生率为26.5%。经χ^2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牙隐裂好发于中老年人,上颌第一磨牙最容易发生牙隐裂,当口内一侧牙发生牙隐裂时,对侧同名牙发生牙隐裂的机率将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活髓牙隐裂引发折裂的致病因素及折裂后有效的治疗及修复方法。方法对74例82颗折裂活髓牙进行临床检查并分类。患牙经完善的根管治疗,配合金属全冠或烤瓷全冠修复。结果活髓牙隐裂、折裂好发于上颌磨牙.以第一磨牙最为多见;对患牙进行结扎固定,和彻底的牙髓牙周治疗及后期的全冠修复.可提高折裂牙齿的保存率。结论创伤耠是引发牙齿隐裂、折裂重要的致病因素,各种类型的牙齿折裂多能有效保存。  相似文献   

7.
后牙隐裂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韦宁 《现代实用医学》2002,14(10):542-543
后牙隐裂是临床上常见的牙体损伤 ,但易被初诊医师忽略。笔者诊治了2 2 7颗后牙隐裂 ,现就其发生原因及治疗体会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1~ 1999年在我院诊治的后牙牙隐裂 2 10例共 2 2 7颗。患者男性 14 8例、女性 62例 ,年龄 2 6~ 68岁。患牙分布于上颌 168颗 (74.0 1% ) ,下颌 5 9颗 (2 5 .99% ) ;第 1磨牙 13 2颗(5 8.15 % ) ,第 2磨牙 68颗 (2 9.95 % ) ,第 1前磨牙 9颗 (3 .96% ) ,第 2前磨牙18颗 (7.93 % )。隐裂位置 :近远中向13 3颗 ,占 5 8.74% ;颊舌向 2 2颗 ,占 9.72 % ;仅限于一个牙尖 72颗 ,占 3 1.5 4%。…  相似文献   

8.
王金川  周霞 《重庆医学》2013,42(5):511-512
目的探讨牙隐裂病因及其治疗方法。方法以135例患者的隐裂牙(共176颗)为研究对象,对其牙位、发病年龄及病因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好发于30~72岁,以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腭尖最为多见。对135例176颗隐裂牙综合治疗成功131颗,改善29颗,失败16颗,治疗有效率为90.9%。牙齿的薄弱结构和发育缺陷是牙隐裂发生的内在条件,牙尖斜面是易感因素,而创伤性牙合力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结论牙隐裂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对于伴发牙髓和根尖周疾病的隐裂牙对其根管治疗后行全冠修复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莉 《当代医学》2014,(32):1-4
目的:通过对隐裂牙患者诱发牙隐裂的危险因素研究分析,揭示隐裂牙相关危险因素,为牙隐裂的预防与治疗提供科学证据。方法168例符合隐裂牙诊断标准的牙隐裂患者,研究分析其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发生的性别比、年龄分布、与牙体磨耗的分级的关系。另选上下颌第一、二磨牙,采用藻酸盐取印模,用超硬石膏灌工作模型,经螺旋CT断层扫描后,数据图像以DICOM格式输入Efilml.8.3软件进行三维重建,选取牙冠近远中序列断面近中及远中颊舌尖顶所在的断层片,测定牙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30例健康体检者的牙尖斜度对照研究。结果168例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男56.59%,女43.41%。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的发生率男、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82,P=0.07)。16~30岁、31~40岁、40~50岁、51岁以上患者隐裂牙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体磨耗Ⅰ级、Ⅱ级、Ⅲ级、Ⅳ级隐裂牙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两两比较,上、下第一磨牙、第二磨牙隐裂牙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下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尖的近中颊尖、近中舌尖、远中颊尖、远中舌尖的斜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过168例患者182颗隐裂牙的发生部位、隐裂牙发生的年龄、性别分布、牙隐裂与牙体磨耗分级的关系、牙尖斜度对隐裂牙发生影响的研究显示,隐裂牙好发上、下第一、二磨牙,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隐裂牙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隐裂牙及隐裂牙合并牙髓病治疗方法.方法 92例(96颗)早期隐裂牙患者分两组.第一组47颗未并发牙髓病,保存活髓行全冠治疗;第二组49颗隐裂牙合并牙髓病,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对比分析两组2年后疗效.结果 两组疗效对比,第一组有效率为97.83%,第二组为79.17%,第一组有效率高于第二组.结论 早期隐裂牙直接选择保存活髓全冠治疗成功率较高,不宜选择其他方法治疗后再观察.  相似文献   

11.
谭克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8):619-619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临床治疗的观察和预后。方法50颗隐裂牙门诊患者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对隐裂牙齿没有发生牙髓炎症状者采取直接充填法,另外发生牙髓炎的隐裂牙齿通过完善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结果观察和治疗的50颗隐裂牙齿中发生牙隐裂最多的是上颌第一恒磨牙。病例中有2例在相应治疗数月后复发,而24例全冠修复的隐裂牙未复发。结论大多数隐裂牙发生在中老年时段,早期发现牙的隐裂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有必要由专业医师早期查出隐裂牙并给予早期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金属烤瓷全冠直接修复活髓隐裂牙疗效,指导口腔临床对活髓隐裂牙的处理.方法:将诊断为早期牙隐裂而无牙髓炎的45颗磨牙,局麻下行基牙预备,以全冠修复,连续观察2年.结果:金属烤瓷全冠修复牙隐裂总有效率达95.56%.结论:对于轻微咬合痛和一些一过性冷热刺激痛患牙,早期可直接行金属全冠修复.  相似文献   

13.
刘红娟  王文宇 《吉林医学》2011,32(13):2563-2564
目的:对牙隐裂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分析,探讨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以236例272颗牙隐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发病年龄、牙位分布、疗效进行分析。结果:牙隐裂好发年龄为40~65岁,以上颌第一磨牙最为多见。对236例272颗后牙牙隐裂综合治疗成功200颗,改善41颗,失败31颗,治疗的有效率为88.6%。结论:牙尖斜面是隐裂发生的易感因素,后牙牙隐裂治疗的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晚期牙隐裂经根治和全冠修复后,定期复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牙隐裂的临床特征与疗效.方法 观察记录112例确诊为隐裂牙患者的年龄、性别、牙位、隐裂特征等,进行综合诊治,调整咬颌后,根据牙髓活力状态采用复合树脂充填、根管治疗加全冠修复,随访6个月后.结果 40~60岁患者牙隐裂发生率最高,以上颌第一磨牙发生率最高,隐裂纹走向主要为近远中向.对牙髓活力正常组治疗成功率68.1%,好转率14.9%,失败率17%,有效率83%;对牙髓炎组治疗成功率86.2%,好转率9.2%,失败率5.6%,有效率为93.8%.结论 对隐裂牙进行准确诊断,按牙髓活力状态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能有效保留患牙,恢复咬合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牙隐裂及牙折裂的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方法 按临床症状把175颗隐裂牙分为单纯性牙隐裂、隐裂合并牙髓炎或根尖周炎、牙折裂三种类型,分别采用调颌、直接充填、冠修复、根管治疗后冠修复、行冠延长术和分根术后冠修复等方法 综合治疗.结果 在1-5年的随访观察中,2颗单纯性牙隐裂中采用调颌和直接充填法,3颗直接全冠修复,170颗有症状的牙隐裂经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保存率96%,其中2颗牙失败.结论 牙隐裂与牙折裂越早治疗,治愈率越高.尽可能有效地保存折裂牙,对于维持牙列完整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拟通过锥形束状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 beam computer tomography,CBCT)检测正常牙及隐裂牙牙尖斜面交角的差异,为快速、无创的隐裂牙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收集隐裂牙组22例(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各11颗),正常牙组44例(上颌第一磨牙及下颌第一磨牙各22颗),分别经CBCT扫描三维重建后,测量上、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结果:隐裂牙组和正常牙组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分别为106.70±±7.69±和119.50±±7.97±,远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为109.30±±7.15±和115.00°±7.48°,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为104.40±±6.81°和117.20±±9.25±,远中颊舌牙尖斜面交角为105.60±7.78±和114.70±±8.35±.隐裂牙组的牙尖斜面交角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通过检测牙颊舌尖斜面交角发现,角度越小发生隐裂牙的可能性越大,为CBCT在临床早期检测牙隐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隐裂达髓腔及髓室底的但未完全纵裂的磨牙进行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后,观察治疗效果,为中度及重度隐裂患牙的保留价值提供参考。方法:1.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106位年龄在20-60岁的于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牙体牙髓科就诊,并确诊为牙隐裂的患者的106颗磨牙为研究对象,按照隐裂程度分类,对轻度牙隐裂进行充填治疗,对于中度及重度隐裂患牙进行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随访两年后通过临床检查及拍摄X线片观察其预后。2.将数据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轻度隐裂患牙组治疗效果较优达100%,拔除率为0%,且P<0.05。中度隐裂患牙组拔除率为3.1%,P<0.05;重度隐裂患牙组拔除率30.2%,P<0.05。结论:轻度牙隐裂临床治疗后预后极优,治疗效果最佳;中度及重度隐裂患牙经过完善根管治疗及全冠修复后预后较好,具有保留价值。  相似文献   

18.
蔡洁  茹晖晖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0):144-145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早期诊断,全冠修复及预后。方法对临床检查确诊的74位牙隐裂患者的82颗患牙,根据其牙髓的状态,分为单纯隐裂牙组32颗,直接进行全冠修复;隐裂并发牙髓炎组39颗,隐裂并发牙髓坏死、根尖炎组11颗行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结果 32颗直接全冠修复牙中有5颗失败,成功率为84.38%;50颗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牙中失败3颗,成功率为94.00%。结论隐裂的早期诊断和择机进行全冠修复治疗是保存活牙髓、维护牙体功能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一般资料:不同案例的96颗隐裂牙,男74颗牙,女22颗牙,年龄25~58岁。其中上颌磨牙64颗(66.6%),上颌前磨牙12颗(12.5%),下颌磨牙14颗(14.58%),上颌前牙3颗(3.1%),下颌前牙3颗(3.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牙隐裂的早期诊断,全冠修复及预后.方法:对临床检查确诊的56位牙隐裂患者,根据其牙髓的状态,分为单纯隐裂牙组31颗,直接进行全冠修复;牙髓炎组29颗,牙髓坏死、根尖炎组10颗行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结果:31颗直接全冠修复牙中有5颗失败,成功率为83.87%;39颗根管治疗后全冠修复牙中失败3颗,成功率为92.30%.结论:隐裂早期诊断和择机进行全冠修复治疗是保存活牙髓、维护牙体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