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分析自制水囊和常规注水两种方式在超声小探头内镜检查中的安全性和检查效果。方法按照食管病变(80例)和胃底病变(80例),分别用自制水囊和常规注水两种方式行超声小探头检查,进行相同病变部位的组内比较。结果在食管病变和胃底病变中,自制水囊超声小探头检查相比常规注水超声小探头检查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病变图像更清晰,使诊断准确率分别提高约10%(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减少约5%(P>0.05)。结论自制的水囊在超声小探头检查中起到了高效且相对安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齐静  郝欣  刘小双  刘伟  孙志欣 《中国医刊》2023,(10):1075-1078
目的 探讨胃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在胃底静脉曲张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因肝硬化伴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138例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应用单纯胃镜常规检查并做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观察组应用胃镜联合小探头超声检查并做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使用单纯胃镜和胃镜联合小探头超声复查,仍存在胃底静脉曲张者再次做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的胃底静脉曲张检出率、人均治疗次数、人均用胶量、治疗后1年及末次治疗后1年胃底静脉曲张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复查,观察组胃底静脉曲张检出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个月复查,两组胃底静脉曲张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1年对照组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率为11.43%,高于观察组的1.47%,末次治疗后1年对照组再次破裂出血发生率为32.86%,高于观察组的16.1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共治疗67次,平均(0.96±1.01)次...  相似文献   

3.
高频超声诊断技术的应用,为胃部疾病的检查开辟了新的检查途径,扩大了超声诊断范围。本文探讨应用高频超声对胃粘膜脱垂症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在我院1994年5月~1998年8月所作的3000例胃超声检查的患者中,发现胃粘膜脱垂症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龄25~66岁。采用美国Acu-son128Xp/10c电脑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4.0MHZ的多频凸阵探头及5.0~7.0MHZ的线阵探头进行检查。患者空腹,先观察贲门形态,有无胃内潴留物及胃周肿块,然后饮入胃超声显像增效剂10m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miniature ultrasonic probes,MUP)检查对胃底隆起性病变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2例内镜诊断为胃底隆起性病变者进行MUP检查?结果:52例胃底隆起性病变中间质瘤(平滑肌瘤)23例,静脉瘤5例,囊肿?脂肪瘤?炎性息肉各4例,12例为胃腔外压迫所致?4例直径>2 cm间质瘤,采取手术治疗,囊肿?脂肪瘤?息肉和11例起源于2?3层的良性间质瘤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结论:MUP有助于胃底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微探头超声指导下采用内镜治疗黏膜下肿物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经胃肠镜微探头超声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上消化道水难储留,下消化道结肠弯曲的问题,为提高超声内镜临床应用的价值,应在临床实践中努力寻找对策,作出有益的探索。方法 我院胃镜或肠镜检查时进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的402例,其中胃镜下微探头超声353例,肠镜下微探头超声49例,上消化道采取“堵水法”,下消化道采取“序贯一步法”。结果 堵水法与水浸法相比,注水量减少,连续超声时间延长,超声声像图稳定,食道不受压,各层次显示清晰。肠镜在先、染色定界、镜直超声、结肠各段。结论 选择新方法经胃肠镜微探头超声在食道、贲门、胃、十二指肠、盲肠、结肠各段、直肠均能获得理想的超声声像图。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超声检查指标对胃底静脉曲张进行预测。方法:经超声和胃镜检查,筛选出与胃底静脉曲张相关且对其判断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回归方程。结果:PVD、UV、GBBL、GBT、SPL、SPI、SPVD、AS与胃底静脉曲张呈正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对胃底静脉曲张的综合判断符合率为72.1%。结论:超声检查指标对肝硬化患胃底静脉曲张判断符合率较高,可由超卢检查预测肝硬化胃底静脉曲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有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口服有回声型超声助显剂,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和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对比两种检查的检出率。结果:超声造影检查诊断阳性患者92例,其中慢性胃炎69例,慢性胃炎合并胃下垂4例,胃十二指肠溃疡7例,胃息肉4例,胃间质瘤3例,胃癌5例。超声造影检查诊断与胃镜活检诊断的符合率为96.84%(92/95)。结论:超声造影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王素英 《中原医刊》1999,26(11):45-45
近2年来,我院B超室对63例胃癌患者进行检查,并与胃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现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63例,男60人,女3人,年龄最小36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61岁,受检查均有胃痛、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等症状。1-2 仪器与方法:日本东芝SSA-270A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2。方法:受检者需禁食6小时以上,禁水2小时,用胃B超快速显像剂10~20ml加温开水500~1000ml,一次连续服完。病人先卧后立扫查全胃,观察胃的形态、层次、胃壁蠕动,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及超声对胃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06例临床考虑胃部病变患者经进行腹部超声扫查,结果与胃镜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106例病例中,超声提示:急性胃炎6例,溃疡(含胃溃疡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50例,胃肿瘤(病理显示全部为胃癌)5例,胃石症1例,慢性胃炎或未见明显异常44例。超声诊断正确率82%。结论超声检查对胃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超声造影对胃部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12月80例进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胃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顺序为食道下段、贲门部、胃底部、胃体大小弯、胃角部、胃窦部。分析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结果,并和病理检查确诊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80例患者中,病理检查确诊慢性胃炎26例、胃溃疡30例、胃癌24例,超声造影对慢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92.3%(24/26),对胃溃疡的诊断符合率为96.7%(29/30),对胃癌的诊断符合率为91.7%(22/24)。结论对胃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使用胃肠超声造影进行检查,检查结果准确率较高,患者无创伤、无痛苦并且操作方式简便,可重复操作,对胃部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超声显像剂提高胃肠道超声图像清晰度,探讨超声对比显像诊断胃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345例上腹部不适的患者,口服500 ml声学造影剂,探头沿贲门、胃底、胃体、胃窦部作连续多切面扫查,必要时扫查邻近器官和周围淋巴结.结果:检出胃癌溃疡型5例,肿块型9例,局灶型7例,弥漫型3例.其中1例胃周可见肿大淋巴结,1例伴有腹水.结论:超声在检查胃肠疾病方面虽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仍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分布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人群胃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300例行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150例1个月内未服用抗Hp药物(未服药组),150例1个月内不规则服用抗Hp药物(不规则服药组),分别取胃窦、胃体、胃底黏膜行病理组织切片,HE、美蓝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Hp,对各部位单独检出率及多部位联合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未服药组Hp总检出率为88.7%,不规则服药组Hp总检出率为85.3%。未服药组胃窦检出率最高为82.7%,其次为胃体74.7%、胃底67.3%;不规则服药组胃底检出率最高为76.7%,其次为胃体72%、胃窦64.7%。多部位联合活检比单部位检出率高,胃窦、胃体、胃底三部位联合活检检出率最高为100%。两部位活检未服药组以胃窦和胃体联合最高,达97.7%,不规则服药组的胃底和胃体联合最高,为94.5%。结论:Hp在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胃内各部位分布不均,随环境改变,从胃窦部向胃底部移行。  相似文献   

13.
虽然胃镜、超声内镜及内镜微超声探头(MP)在各种胃病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为数不少的不愿意接受器械检查的患者,经服胃超声还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为此,我们将经服胃超声与胃镜、病理结果对照,观察其对各种胃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后反流性胃炎的病理组织学变化特征及病理学诊断标准。方法溃疡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50例,慢性胃炎患者40例,行胃镜检查,分别在吻合口/胃窦、胃体、胃底取活检,作病理组织学检查。观察各种病变的严重程度,计算反流积分与炎症积分;比较不同部位病理改变的特点;分析胆汁反流、pH与病理改变的关系。结果残胃的胆汁酸浓度和pH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粘膜基底层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反流积分,在残胃组显著高于慢性胃炎组(P<0.01),且以吻合口最重。而残胃底较轻。残胃内不同部位的病变特征不同。结论胃小凹增生、间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是反流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反流积分的高低可代表反流性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7岁,近一个月明显感到上腹胀痛不适,伴有恶心、呕吐,食欲欠佳,体质量减轻;有吸毒史,现已戒。于2012年4月8日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超声检查:以C5及12 MHz探头探查发现,胃底胃体病变处胃壁层次结构清晰,病变处均为黏膜  相似文献   

16.
胃内镜诊断胃底贲门癌156例分析汕头市中心医院内镜室(515031)陈斯麟胃底贲门癌,在汕头地区是仅次于食管癌的上消化道常见肿瘤。其病情较隐蔽,症状因人而异,容易漏诊。现将我院经胃内镜检查诊断,并取病理活检组织确诊的156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报道如下。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iniprob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 MEUS)在胃平滑肌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行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在MEUS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并发现胃内有隆起性病变,但诊断未能确定。对76例MEUS诊断为胃平滑肌瘤的病例均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将胃镜、MEUS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内镜诊断胃平滑肌瘤76例,其中病变起源于黏膜肌层62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14例,给予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病变位于胃底部14例,胃体部28例,胃窦部34例;直径〈2cm 64例,〉2cm 12例。76例患者均成功切除病变,7.5MHZ适合于显示病灶内部回声,12MHZ显示病灶起源较清楚。病理均提示为胃平滑肌瘤,其起源层次与超声内镜诊断结果一致,超声内镜检查准确率为100%。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可清晰显示胃平滑肌瘤的病变层次结构,根据其诊断结果对胃平滑肌瘤行内镜下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儿童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采用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行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与胃镜的110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口服回声型超声助显剂,行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比较超声与胃镜检查结果。结果: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慢性胃炎5例,胃十二指肠溃疡98例,胃癌1例,胃息肉2例,胃恶性淋巴瘤1例,胃下垂3例,胃镜检查率诊断率为97.27%,胃镜检查超声造影检查诊断率为100%,两种检查方式差异不明显。结论:在胃十二指肠疾病诊断中行口服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作为胃镜及其常规检查的互补检查方法,通过与胃镜结合,提高了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微探头超声(UMP)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4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UMP检查.结果 发现食管间质瘤6例,食道息肉1例,食管癌3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癌3例,胃淋巴瘤2例,胃间质瘤3例,胃外压性病变5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增生1例,十二指肠球部间质瘤1例,未见明显异常6例.结论 UMP检查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准确判断肿瘤浸润层次,对于黏膜下肿瘤有较高诊断价值,但由于探头探查深度有限,对较大肿瘤的后方情况探查受限,对部分肌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UMP)检查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4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UMP检查。结果发现食管间质瘤6例,食道息肉1例,食管癌3例,食管孤立性静脉瘤3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癌3例,胃淋巴瘤2例,胃间质瘤3例,胃外压性病变5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球部Brunner腺增生1例,十二指肠球部间质瘤1例,未见明显异常6例。结论UMP检查能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准确判断肿瘤浸润层次,对于黏膜下肿瘤有较高诊断价值,但由于探头探查深度有限,对较大肿瘤的后方情况探查受限,对部分肌源性肿瘤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