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常用的几种抗生素后效应及给药方法进行综述,提出PAE对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革晖 《广西医学》2003,25(8):1443-1445
抗生素后效应 ( 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浓度下降 ,低于最低抑菌浓度 ( MIC)或清除后 ,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从微观角度讲 ,PAE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 ,持续抑制细胞分裂 ,使生存数目减少。2 0世纪 70年代中期Mcdonaid和 Craig等提出了抗生素后效应这一理论 (1)。近年来 ,国内外对 PAE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广泛。PAE作为重要的药效学参数 ,对于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 PAE的机制  抗生素产生 PAE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其学说之一是抗生素细菌短暂接触后 ,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抗生素的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东阳 《广东医学》2006,27(3):431-432
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到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半衰期及组织分布等药动学参数确定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而忽略了药物对细菌繁殖规律的影响及人体免疫机制在杀灭细菌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减少药物剂量,起到既不影响疗效又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并可降低患者费用。目前PAE已成为评价新的抗生素、设计合理给药方案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赵福兰  周明华  王谦 《四川医学》2013,(10):1549-1551
目的 研究夫西地酸对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为夫西地酸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测定夫西地酸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夫西地酸的MIC为基础,根据抗生素后效应理论,应用光密度法测定了夫西地酸对1株ATCC 29213、2株表面葡萄球菌和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2株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株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PAE.结果 87.7%的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敏感,耐药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夫西地酸对上述7株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的范围为0.14~1.54 h.结论 夫西地酸对各种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夫西地酸对葡萄球菌具有较短的PAE,且随药物浓度的不同,PAE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6.
7.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抗生素后效应理论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睿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3):131-131
抗生素后效应 (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当药物清除后 ,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这是抗生素对其作用靶细菌特有的效应。近年来 ,国外对PAE这一新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将PAE作为评价新抗生素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PAE理论可为临床设计更为合理的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关于抗生素是如何引起PAE的机理尚未完全明确 ,其学说之一是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 ,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 ,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 ,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1] ;学说之二是应用抗生素后促进白细胞效…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后效应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凯霞  牛学义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54-2556
抗生素后效应(PAE)是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其临床意义在于,以前设计抗生素给药方案仅依靠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代动力学数据作参考,忽视了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规律的影响,而PAE理论指出,确定抗生素的给药间隔应根据药物浓度超过MIC或最低杀菌浓度(MBC)的时间加上PAE的持续时间,从而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许秀梅  孟丽 《农垦医学》1999,21(5):339-340
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与第一代、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相比,具有良好的药物动力学特性,口服给药途径生物利用度较高,抗菌活性强等特点,已广泛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抗菌药物的后效应(PostanibioticeffectsPAE)是指细菌与药物短暂接触,当药物作用消除后,细菌的生长仍能受到一段时间持续抑制的现象。目前已有报道,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具有PAE,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PAE.而同一种药物对不同的细菌又有不同的PAE。本文就环丙沙星的抗菌PAE及其临床意义加以综述。1.环丙沙星的PAE发…  相似文献   

11.
贾晶晶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70-70,66
抗生素用药间隔一般根据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而确定的。本文探讨抗生素后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及抗生素后效应与“时问依赖性”、“浓度依赖性”、用药间隔等之间的关系,为抗生素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包括其他非抗生素类的抗菌药)用药间隔一般 根据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而确定的(但也有例外)。本文探讨 抗生素后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及抗生素后效应与“时间依赖 性”、“浓度依赖性”、用药间隔等之间的关系,为抗生素合 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抗生素的后效应对临床用药决策的指导作用,以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参考有关文献,结合临床用药实际,从抗菌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的长短论证其给药方案.结果提示药物在低于最低有效浓度时,仍可抑制细菌生长,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长.临床可根据各类抗生素的后效应来确定新的用药剂量、间隔时间和次数,优化给药方案.结论根据抗生素的后效应制定的给药方案,既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医疗费用,又可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4.
抗生素后效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抗生素产生PAE的机理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浓度下降,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或清除后,细菌的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抗生素产生PAE的机理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可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或抗生素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导致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因而不同抗菌作用原理的抗菌药物,其PAE产生的原理也不同。β-内酰胺类:选择性地争夺细菌的转肽酶,干扰敏感细菌细胞壁黏肽的合成,使细菌壁缺损;与细胞膜青霉素…  相似文献   

15.
摘要抗生素用药间隔一般根据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而确定的。本文探讨抗生素后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及抗生素后效应与"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用药间隔等之间的关系,为抗生素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培氟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喹诺酮类药物培氟沙星(Pefloxacin,PFL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应用AVANTAGE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培氟沙星的抗生素后效应。结果:PFLX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产生明显的PAE,PAE随抗菌药物浓度增大而延长,除在4×MIC与8×MIC时,PFLX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药物浓度间的PAE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浓度依赖性关系。结论:PFLX均产生明显的PAE,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对于临床合理应用PFLX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用药间隔一般根据药物的血浆半衰期而确定的。本文探讨抗生素后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及抗生素后效应与“时间依赖性”、“浓度依赖性”、用药间隔等之间的关系,为抗生素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是临床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随着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品种不断面市.并投入临床使用。不合理用约、滥用药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细菌耐药性不断上升.致病菌谱也发生改变。为此.本文参阅了有关文献.对抗生素就近几年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李国利  张灵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2):1507-1509,1513
目的研究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抗分枝杆菌的作用。方法分别测定8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20种分枝杆菌(包括结核、牛分枝杆菌和18种非结核分枝杆菌)的试管内最低抑菌浓度。结果不同药物显示不同的试管内抗菌作用谱。结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是临床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治疗可选择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抗生素后效应与合理用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睿 《厂矿医药卫生》2000,16(5):381-38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