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磊磊古加伟高朵朵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30):85-88
目的探讨自体骨混合Bio-oss骨粉在牙种植骨量不足牙缺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6例牙种植骨量不足牙缺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3例,自体骨)与观察组(23例,自体骨混合Bio-oss骨粉)。比较两组的修复效果。结果两组的种植成功率均为100%。修复后6、12个月,观察组的牙槽嵴高度、唇侧骨量及骨厚度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6、12个月,观察组的骨密度及种植体稳定值(ISQ)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12个月,观察组的红色美学指数(PES)及白色美学指数(W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修复后12个月,观察组的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及龈沟出血指数(SBI)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混合Bio-oss骨粉在牙种植骨量不足牙缺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降低骨吸收率,促进骨生长,提高口腔美学效果,改善牙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评价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种植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上颌后牙缺失的患者8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种植位点骨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轻度骨量不足(8 mm≤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46例,短种植体56颗,种植体长度为8 mm;对照组骨量充足剩余牙槽骨高度≥10 mm患者34例,常规种植体43颗,种植体长度为10~13 mm。随访5年,分别观察短种植体和常规种植体的成功率和存留率、颈部边缘骨吸收量和修复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短种植体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种植体成功率(98. 2%)和存留率(100%)与对照组(100%,10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两组患者修复后3个月、6个月,1年、3年及5年复查颈部边缘骨吸收量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修复基台及中央螺丝松动、折断;修复牙冠崩瓷、松动、脱落;种植体颈部黏膜红肿、种植体周围骨破坏等情况。结论轻度骨量不足上颌后牙区应用短种植体与骨量充足患者应用常规种植体具有相同的临床疗效,短种植体更有利于降低上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难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牙槽骨量不足行牙种植修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32例牙槽骨量不足行牙种植修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牙槽骨量不足的患者行牙种植修复术的围术期护理配合十分重要,术前评估患者全身状况和自理能力,协助医师排除患者植骨区炎性病灶及其他手术禁忌证,通过耐心沟通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影响因素,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在种植过程中施予骨劈开术及上颌窦外提升术,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植骨区骨粉被患者口腔中唾液污染;术后告知患者口腔卫生保健知识,使其掌握自我护理技术,保证手术效果.本组患者行植骨并同期行Straumann种植修复后全部种植成功,无骨质吸收,无种植体松动、脱落,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两种一段式骨内种植体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90例108颗前牙应用CDIC纯钛一段式的叶状及螺纹状牙种植体进行常规植入修复.并对两种种植体的存留率进行了比较。结果经8年的临床观察,总成功率为83%,其中叶状种植体的成功率为82%(41/50),螺纹状牙种植体的成功率为84.4%(49/58)。两种种植体的存留率基本相等。结论CDIC纯钛两种一段式种植体在前牙种植中有较高的成功率,是一种有效的前牙缺失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临床验证上颌窦底可利用骨高度≤3 mm,腭侧骨壁最小骨宽度>4.5 mm的病例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牙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收集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例,术前拍摄全景片及锥形束CT,用随机的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分析测量,模拟种植体植入.必要时制作外科模板.局麻下,常规切开翻瓣,经牙槽嵴顶偏腭侧植入种植体,或拔除患牙,即刻腭侧根制备植入种植体.8~12周后,以烤瓷单冠粘结固位完成修复.结果:共216例病例,植入221颗种植体,倾斜角度最小3°,最大26°.所有病例修复后至少随访6个月,其中1颗种植体在修复前失败,1颗种植体植入术后上颌窦黏膜破裂致慢性上颌窦炎,经耳鼻喉科医生诊治后痊愈.其余种植体随访期间均成功.结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腭侧骨量足够采用经牙槽嵴顶偏腭侧倾斜植入种植体单冠修复临床可行;采用骨水平种植体比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更具优势.术前CBCT检查是必需的;其生物力学风险和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引导骨再生在牙即刻种植术中的价值及意义。方法选择直径与牙根相近植体,使用Bio-Oss M颗粒以术区新鲜血或生理盐水浸湿植入骨缺损处,覆以Bio-Oss M胶原膜。结果种植体植入后,8例患者的牙龈黏骨膜瓣均正常愈合,仅1例患者牙龈黏骨膜瓣设计覆盖范围稍小,术后2周时创口有部分裂开,种植体颈部及胶原膜暴露,但无植骨材料暴露、脱落。结论引导骨再生技术与具有促进骨修复性再生的生长因子及具有骨诱导作用的复合材料结合应用,将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牙缺失修复中采用即刻种植倾斜种植体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口腔科2021年1~12月收治的50例牙缺失患者,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A组与B组。A组25例接受延期种植牙修复,B组25例接受即刻种植倾斜种植体修复。评估两组种植体修复效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种植体稳定系数(ISQ)、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指数(mSBI)、改良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红色美学评分(PES)、白色美学指数评分(WES),统计两组种植体留存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修复成功21例(84.00%),B组修复成功23例(92.00%),两组修复成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ISQ指数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ISQ指数均较治疗后1个月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mPLI、mSBI指数及PD、PES、WES评分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的mPLI、mSBI指数及PD均比治疗后1个月降低,且B组低于A组(P<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PES、WES评分均较治疗后1个月提高,且B组高于A组(P<0.05);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00%)与A组(16.00%)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即刻种植倾斜种植体与延期种植牙修复在牙缺失修复中应用均能够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但即刻种植获得的美学效果更佳,且更利于维持牙周组织健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背景: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直接影响着种植义齿的长期稳定及美观,除了过度负荷及病理性炎症两大因素外,种植体结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目的:综述种植体结构设计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关系。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SCI 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有关种植体结构设计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mplant design,marginal bone loss,bone loss, bone defect”,中文检索词为“种植体设计;边缘骨吸收;骨吸收;骨缺损”。排除本综述无关及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后按纳入标准筛选43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在口腔种植治疗中,避免种植体边缘骨是能确保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健康及美学修复效果基本要求,优化种植体形态结构设计对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有极大的影响。故种植修复时应尽量考虑到以下因素:合理匹配种植体的尺寸,不同种植体选择合理的颈部设计,一体式种植体,基台设计及种植体-基台连接等。 相似文献
9.
背景:刘福祥教授自行设计的新型种植体在较短种植体长度上给出了较大骨接触面积,同时考虑到种植体的抗扭转能力、抗侧向力能力,种植体与骨弹性模啦的匹配及加工和植入、修复的使易度。目的:观察自主设计的新型种植体植入颌骨后种植体骨界面I型胶原的表达变化,探讨新型种植体与牙槽骨的骨结合能力。方法:拔除成年狼犬双侧下颌前磨牙3个月后,于两侧拔牙位点牙槽骨分别植入新型种植体和I圆柱状种植体各2枚。结果与结论:随时间增加两组周围骨组织惭度逐渐升高,新型种植体组劂微结构问出现常艘逐渐升高的影像组织。两组种植体一骨界面均有I型胶原表达,均于术后4周达高峰,且新型种植体组术后2,4周I型胶原平均灰度值均高于圆柱状种植体组(P〈0.05)。表明新型种植体植入颌骨后能够取得牛物性成功,种柿体一骨界面成骨较圆柱状干叶一植体更快,更活跃,骨结合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血管化自体移植骨离体时间差异对非血管化骨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中植骨块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的影响.方法:2004-03/09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颌面外科实验室,采用西安地区成年杂种狗12条,随机分为2组,分别拔除其一侧四颗前磨牙,6周后在下颌骨拔牙区制作长约3 cm中断性缺损,分别在非血管化骨离体后40 min以内和80 min以上行非血管化骨 牙种植体同期植入术修复下颌骨缺损,术后4,12,24周分别处死每组两条狗,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24周时,所有非血管化骨与种植体之间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但4,12周时,非血管化骨离体时间在40 min以内组新骨形成比离体时间在80 min以上组多,非血管化骨与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情况优于离体时间在80 min以上组.结论:无论非血管化骨离体时间<40 min还是>80 min,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体植入最终均能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只是离体时间越长可能新骨形成和骨结合形成越晚.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新型骨膜下磁性种植体不同应力情况下在颌骨内位置改变及牙周变化的研究,探讨此种植体应用的稳定性.方法:选择20只健康成年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在其颌骨骨膜下种入磁性种植体并进行活动义齿修复,根据每日戴入义齿时间0、4、8和12 h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在种入三个月和六个月时拍摄定位的全景片和咬合片.结果:戴入义齿时间为4 h和8 h组位置关系无明显变化,而戴入义齿时间为12 h组平均位移(1.3±1.05)mm,与前三组比较有统计学上的差别,所有种植体累积成功率85%.结论:在适当的义齿戴入时间范围内,骨膜下磁性种植体有明显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Courtney A Dunn Qiming Jin Mario Taba Renny T Franceschi R Bruce Rutherford William V Giannobile 《Molecular therapy》2005,11(2):294-299
A challenge in the tissue engineering of alveolar bone surrounding oral or dental implants is achieving the targeted and sustained delivery of growth-promoting molecules at the osteotomy sit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 (BMP-7) has demonstrated the ability to stimulate bone regeneration in multiple skeletal sites, including the craniofacial complex. This study evaluates in vivo gene delivery of BMP-7 for bone tissue engineering around titanium dental implants.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teeth of 44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extracted and allowed to heal for a period of 1 month. Large osteotomy defects were created in the edentulous ridge areas followed by the placement of dental implant fixtures. Recombinant adenoviral vectors encoding either the BMP-7 or the luciferase gene were delivered to the osseous defects using a collagen matrix. The kinetics of the gene expression was measured using in vivo bioluminescence optical imaging, while bone regeneration was evaluated under light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revealed sustained, targeted transgene expression for up to 10 days at the osteotomy sites with nearly undetectable levels by 35 days. Treatment of dental implant fixtures with Ad/BMP-7 resulted in enhancement of alveolar bone defect fill, coronal new bone formation, and new bone-to-implant contact. In vivo gene therapy of BMP-7 offers potential for alveolar bon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赝复体辅助术后近距离放疗治疗颌骨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
方法分析2012年5月至2017年9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1例晚期颌骨恶性肿瘤病例,近距离放疗前均接受过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术,将颌骨CT扫描数据导入近距离放疗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赝复体布源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制作,通过肿瘤体积变化情况及患者自我评估等指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应用Kaplan-Meier分析法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31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7.1%,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1.2%和78.3%。赝复体固位稳定性良好,患者自我评价全优,随访过程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赝复体修复技术可以有效修复手术导致的颌骨组织缺损,并辅助近距离放疗防治恶性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14.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d后垂直牵张(1mm/d,共5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牵张成骨增高牙槽嵴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已有很多成功报道,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可有效防止单向直线牵张器行牙槽骨牵张发生轴向移位.目的:研制双维控制的牙槽骨牵张器,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其成骨效应.方法:选择杂种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骨模型.1个月后行骨切开放置双维牵张器,7 d后垂直牵张 (1 mm/d,共5 d).完成垂直牵张后,利用双维牵张器颊向控制功能将移动骨块颊向牵出(大约2.4 mm),固定2个月后行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只犬中2只黏膜伤口愈合良好,2只黏膜出现裂开,行二次缝合后愈合,牵张器固位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骨块向垂直向及颊向的位移量满足实验目的要求,牙槽骨垂直向高度平均增加(5.0±0.2) mm,颊向宽度平均增加(2.4±0.3) mm.大体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证实牵张成骨的骨块新骨形成良好.说明双维控制垂直牙槽骨牵张器能较好的控制移动骨块垂直或颊向的移动方向,并且新骨形成良好. 相似文献
16.
K Hollmann 《Wie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1970,82(21):397-398
17.
目的观察应用钛板作骨内坚固固定后骨折愈合及术后康复情况。方法对26例行钛板坚固内固定治疗颌骨骨折患者术后分析功能恢复。结果除1例咬合关系不良外,其余均Ⅰ期愈合。手术对牙周及颞颌关节影响小,不限制开口,功能恢复快。结论钛板坚固内固定具有良好的效果,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18.
背景:异种生物骨经适当理化方法处理及高温锻烧后能够形成具有与人骨结构相近的天然网状孔隙结构的陶瓷样异种骨,具有三维立体孔隙-网架结构,有利于种子细胞的黏附、增殖。
目的:观察以高温煅烧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以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高温煅烧骨为支架材料,复合构建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全麻下分批次拔除羊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去除远中根与第二前磨牙近中根间牙槽嵴间隔,形成5 mm×5 mm×5 mm骨缺损区域。将12只实验羊随机等分为组织工程化骨组和单纯煅烧骨组,分别在左侧下颌术区放组织工程化骨和单纯煅烧骨,所有动物右侧均作为空白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高温煅烧骨呈白垩色,保留了天然松质骨的多孔状空间。孔隙率(66.10±1.32)%,孔径范围137.44-538.72μm。干细胞接种到煅烧骨24 h后可见细胞黏附支架上,7 d后分泌胞外基质,细胞与基质分界不清。X 射线可见组织工程化骨组和单纯煅烧骨组植入材料包埋在术区,煅烧骨边缘有一圈低密度阴影。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侧骨小梁形成,对照侧无明显骨生成。提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煅烧骨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较好的修复牙槽骨缺损,是修复小范围骨缺损理想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目的:观察以高温煅烧骨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构建形成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牙槽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以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高温煅烧骨为支架材料,复合构建形成组织工程化骨。全麻下分批次拔除羊双侧下颌第一前磨牙,去除远中根与第二前磨牙近中根间牙槽嵴间隔,形成5 mm×5 mm×5 mm骨缺损区域。将12只实验羊随机等分为组织工程化骨组和单纯煅烧骨组,分别在左侧下颌术区放组织工程化骨和单纯煅烧骨,所有动物右侧均作为空白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高温煅烧骨呈白垩色,保留了天然松质骨的多孔状空间。孔隙率(66.10±1.32)%,孔径范围137.44-538.72μm。干细胞接种到煅烧骨24 h后可见细胞黏附支架上,7 d后分泌胞外基质,细胞与基质分界不清。X 射线可见组织工程化骨组和单纯煅烧骨组植入材料包埋在术区,煅烧骨边缘有一圈低密度阴影。苏木精-伊红染色实验侧骨小梁形成,对照侧无明显骨生成。提示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煅烧骨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可较好的修复牙槽骨缺损,是修复小范围骨缺损理想的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9.
颌骨畸形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颌骨畸形围手术期护理经验,包括术前应用头影测量和模型外科设计截骨移动距离和制作定位he板,用计算机模拟手术过程及效果,充分了解患和家属对容貌要求,做好心理护理。术前3d口腔清洁,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局部冷敷.颌间牵引护理,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出院后随访。笔认为: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使患和家属对手术过程及愈后有了充分的了解,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手术。详细的术前准备确保了手术的成功,密切的护理观察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本组760例颌骨畸形手术患无感染,术后复发2例,口鼻漏1例,术后腭动脉大出血1例,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证了术后安全。单侧下牙槽神经损伤2例,单侧下唇麻木,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和物理治疗,有效的健康教育,1年后恢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