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近年来发现血小板聚集和粘附是通过膜糖蛋白所介导的,在一些血栓性疾病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性疾病中发现GPIb和GPIIb/IIIa异常时,可见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林静 《吉林医学》2012,33(24):5193
目的: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153例作为观察组,16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血小板分布宽度(PDW)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极易发生血栓性疾病,应对其血小板聚集功能进行密切监测,从而达到防止血栓性疾病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正> 血栓性疾病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在血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血小板功能异常是导致血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临床实践发现,开封医专脑功能障碍研究等单位协作研制的智聪宝对脑血栓病,心肌缺血等心脑血管病有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搞清。本实验以血小板激活因子(PAF)为诱聚剂,以血小板聚集率为观察指标,观察智聪宝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来证明智聪宝对心脑血管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曾俊玲  许小冰 《海南医学》2022,33(8):1065-1069
血小板功能测试(PFT)可用于识别血栓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围手术期止血管理以及输血质量监测等,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血小板活化释放因子在放大血小板活化、募集循环血小板聚集、稳定血栓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活化释放因子水平变化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本综述讨论了 PFT的研究现状、血小板活化致血栓形...  相似文献   

5.
脂蛋白(a)[Lp(a)]是一种独立的运载胆固醇的脂蛋白颗粒,它与纤溶酶原(PNG)结构相似,能竞争性的抑制PNG与血小板(PLT)的结合,从而抑制纤溶过程,导致血栓的形成,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Lp(a)水平升高是血栓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性心脏病、脑梗死等的危险因素[1-2].Lp(a)与PLT结合,并使PLT活化,活化的PLT充分发挥黏附,聚集和释放等生物学行为,聚集即是血栓形成的最初阶段.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是血小板活化的一个指标,血小板聚集率(PAgT)是反映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一项指标,本文将高Lp(a)血症患者联合检测PLT、MPV、PAgT,通过研究这些指标的变化,评价这些指标对血栓性疾病发生风险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梁杰  傅应云 《广东医学》2016,(4):623-626
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由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疾病,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特征。其预后凶险,病死率高。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等是PTE形成的关键环节,血小板的功能受相关基因调控。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是近年发现的调控血小板功能的重要基因,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西洛他唑对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杭玲  吴天凤  吴金彦 《浙江医学》2000,22(12):715-717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在治疗非急性梗死期血栓性疾病中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非急性梗死期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选择西洛他唑或阿期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项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西洛他唑对0.5、2.0μmo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优于阿期匹林,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两者相似 。且西洛他唑治疗者血甘油三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结论 西洛他唑更适用于有明显动脉硬化、有血栓形成倾向,且血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华法林为双香豆素类中效抗凝剂。其作用机制为竞争性对抗维生素K作用,抑制肝细胞中凝血因子的合成,还具有降低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作用,因而具有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治疗手术后或创伤后的静脉血栓形成,并可作心肌梗塞的辅助用药;对曾有血栓栓塞病患者及有术后血栓并发症危险者,可予预防性用药。  相似文献   

10.
用国产BS631型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对于诊断血栓及出血性疾病有一定价值。我科近年来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结果颇为满意,兹报告如下: 检测对象 正常人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范围21~52岁。脑血管意外患者41例(男性3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44~77岁。  相似文献   

11.
阿斯匹林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斯匹林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血栓性疾病,合理应用阿斯匹林对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起启动作用。血小板功能异常或血小板本身质和量的改变能导致血栓形成,也是诱发心绞痛或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本文就蝮蛇毒层析组分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它将是一种有实用价直的防治血管闭塞性血栓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13.
抗血小板药物又称血小板功能抑制剂,60年代已在临床应用,当时将该类药归属于抗凝疗法范畴.随着对血栓性疾病发生机理的认识,抗血小板治疗在临床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新的血小板功能抑制剂不断涌现,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单独的一类药物在血栓性疾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抗血小板药物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功效。本文分别对活血化瘀单味药、活血化瘀方、活血化瘀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血栓性疾病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了治疗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探讨血小板的激活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已有报道,血小板的激活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诱发或加重AMI的现象已受到高度重视.血小板释放反应,是观察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而5-羟色胺(5-HT)是血小板激活时释放的重要血管活性胺。本文观察经硝酸甘油治疗的AMI患者,血浆5-HT及相应血小板膜脂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β-血小板球蛋白(β-TG)是血小板特异的蛋白质,有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的作用。当血小板被激活时它被释放至血浆中。Cella报告在血管栓塞性疾病中,血浆β-TG浓度增高,提示体内血小板功能亢进。本文测定了血栓性疾病、肾炎及正常人共26例乏血小板血浆的β-TG,并同时测定循环性血小板聚集物、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浆抗凝血酶Ⅲ(AT Ⅲ)活力。 材料和方法;β-TG测定用放射免疫法,试剂为Amersham厂产品。抽血2.5 ml注入药箱提供的  相似文献   

17.
血栓性疾病患者体内均存在高凝状态,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其血浆中浓度升高,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而血小板聚集率是血小板活性的指标,血小板聚集率高易发生血栓。本文通过测定血栓性疾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及血小板聚集的比较,观察其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60±8.5)岁,均经临床检查及心脏B超、X线胸片检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的健康体检者。血栓性疾病组60例,均为住院患者。根据疾病分为脑动脉硬化组20例,男12例,女8例,…  相似文献   

18.
张远梅 《吉林医学》2012,33(9):1815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意义。方法:对204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和CD62p的检测,与单纯高血压组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组的PAgT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单纯高血压组的PAg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组及单纯高血压组患者的CD62p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及CD62p检测,可以减少患者血栓性疾病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9.
自王清任创制补阳还五汤以来,其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目前中风等血栓性疾病应用频率最高的方剂[1].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 )是迄今发现的体内最强的血小板聚集剂,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2].本研究应用大鼠实验性动脉血栓模型,探讨补阳还五汤对动脉血栓形成前后动脉血中PAF质量浓度的影响,为其防治血栓性疾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检测了30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以了解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一般资料 肺心病组为随机选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共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82岁,平均64岁.按照1980年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的诊断标准确诊,均为急性发作期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支气管肺部感染.对照组为住院患者及门诊就诊者,均排除肺心病、其它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肝肾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