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龚林  叶有坤 《四川医学》1989,10(1):18-19
本文报告对16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改变主要表现在血小板对诱聚剂 ADP、Adr 引起的聚集速率(ADP 1′A;Adr 1′A、Vmax)指标较术前有明显变化;血小板对 Adr的反应比 ADP 更为敏感。本组实验结果还表明,虽然手术后血小板对肾上腺素的反应性增加,但并未就此引起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而促成高凝状态。另一方面,肾上腺功能的增强可能带来血液粘度的增加,有可能形成局部血栓而发生 DVT,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锌离子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凝胶过滤后血小板,在体外加入Zn^2 或其他诱聚剂观察其对血小板的诱聚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在Zn^2 为60~800μmol/L时可诱导凝胶过滤后的血小板聚集。这一聚集过程不伴有ATP释放,并且不受环氧化酶抑制剂的影响。结论:Zn^2 诱导血小板聚集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功能有关,而且需要纤维蛋白原的介导,由此提示二价锌离子可能在血栓形成与止血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报道对282例正常男性(汉族159例,维吾尔族123例)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情况,发现:(1)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功能增强。(2)维吾尔族血小板聚集功能(5 min水平)高于汉族,可能与血脂成分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西洛他唑对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杭玲  吴天凤  吴金彦 《浙江医学》2000,22(12):715-717
目的 观察西洛他唑在治疗非急性梗死期血栓性疾病中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 老年非急性梗死期血栓性疾病患者随机选择西洛他唑或阿期匹林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各项血小板聚集功能等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西洛他唑对0.5、2.0μmol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优于阿期匹林,对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两者相似 。且西洛他唑治疗者血甘油三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结论 西洛他唑更适用于有明显动脉硬化、有血栓形成倾向,且血甘油三酯高、高密度脂蛋白低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7.
肾病综合征血小板聚集功能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检测19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NS)和50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末稍血小板计数(PLT)和血小板的最大聚集值。结果显示NS组的PLT和mA分别为:315±38.56×10^9/L,11.7±3.0hm正常组分别为:203.5±27.85×10^9/L,9.4±2.500hm,P〈0.01。提示:NS体内血小板数增多,并处于高度活化状态,处于高凝状态,并对抗血小板凝聚药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血小板功能变化对慢性肺心病的影响。方法对6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体内进行PAG测定。结果:MAR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心患者存在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118例不同年龄的健康人进行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测定。结果表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老年组、老年前组与青壮年组之间有明显差异。探讨老年期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研究老年期抗血小板措施和预防老年期血栓形成疾病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辉  李光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693-3694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与血小板聚集的关系。方法:采用比浊法,对4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以正常人为对照,应用t检验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恶性肿瘤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的升高(P<0.01)。结论:该实验表明恶性肿瘤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增强,并就恶性肿瘤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的机制、血小板在恶性肿瘤生长、转移中的作用等进行讨论,还展望了血小板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患者血小板聚集是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小板聚集(PAgT)进行了检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14.
15.
西米替丁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侯平,赵丽娟,奚素琴(第一临床学院普通内科,第一临床学院消化内科)关键词西米替丁,血小板聚集功能西米替丁是组胺H_2受体拮抗剂,多年来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以该药为实验样品,我们观察了它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作用。1对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在江西省出血性疾病中的患病率。方法:从临床筛选出肢有瘀点,瘀斑或出血症状,而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凝血象和ADP诱导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等均正常的患者,用刺参酸性粘多糖导测血小板的聚集功能。结果:共查出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34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6例,中位年龄40岁,患病数为26.8%。结论:证实在人群中确实存在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缺陷症,且男性少于女性,其比为1:3.2,以中青年人为主。  相似文献   

17.
18.
19.
周方成  肖真 《广东医学》1989,10(5):26-28
病毒性肝炎(肝炎)血小板聚集(PA)功能报道殊小,涉及病例亦少,尚未定论。我们以血小板聚集阈值(PAT)为指标,对1986~1987年度本院68例肝炎患者的PA功能进行测定,以期探讨肝炎时PA功能与炎症的当前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