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乔燕  刘丽  董志军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4,46(12):1427-1429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的类型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70例行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及头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成像(DWI)的形态学特征对梗死形态进行分型,分为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分别比较不同类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1)70例患者中皮质型梗死12例,其中皮质前型8例,皮质后型4例;皮质下型36例,混合型22例;(2)CTA显示颈内动脉或(和)大脑中动脉的中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共有51例,占72.9% (51/70),其中皮质型血管病变发生率66.7%(8/12),以大脑中动脉比率最高,占50%(6/12),颈内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串联病变各占8.3%(1/12),大脑中动脉病变率与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皮质下型血管病变率86.1%(31/36),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及串联病变分别占44.4% (16/36)、22.2% (8/36)、19.4%(7/36);而混合型血管病变率54.5% (12/22),颈内动脉病变比例较高,占31.8%(7/22),大脑中动脉22.7%(5/22).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多存在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的重度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是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50例经颅脑MRA或DSA确诊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MCASC)患者进行研究,依据其头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T2W的改变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分型并依据分型判断其发病机制. 结果 50例患者共发现57条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发现病灶的有6(占12.0%)个大脑半球,多发性脑梗死和单发脑梗死分别见于13(占22.8%)个和38(占66.7%)个大脑半球.脑分水岭梗死、流域性脑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半卵圆区脑梗死、多发性散在点状脑梗死(MSSI)、腔隙性脑梗死分别见于18(占31.6%)个、12(占21.1%)个、12(占21.1%)个、6(占10.5%)个、2(3.5%)个和1(1.8%)个大脑半球. 结论 MCASC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约占1/3,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和动脉-动脉栓塞;流域性脑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继发原位血栓形成;纹状体内囊梗死约占1/5,其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多条豆纹动脉开口;半卵圆区梗死、MSSI、腔隙性梗死等也可见到但较少见.半卵圆区梗死主要发病机制为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是MSSI的主要发病机制,高血压豆纹动脉透明变性是腔隙性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以上梗死类型可单发或混杂多发,多发脑梗死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大动脉狭窄导致低灌注、原位血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覆盖豆纹动脉开口、动脉-动脉栓塞等多因素同时存在并混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VS)在评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共52例。根据T2 FLAIR图像上血管高信号征是否存在分为有血管高信号征组和无血管高信号组。比较两组患者弥散序列(DWI)上梗死体积大小、入院时及治疗10天后NIHSS评分、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基本临床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2例中无远端HVS组35例(67%)和远端HVS组17例(33%)中,梗死体积大小分别为(89.74±28.82)和(73.15±26.37),入院时NIHSS评分分别为16(6~27)分及10(2~21)分,入院10天NIHSS评分分别为13(6-26)和8(0~19)分,无远端HVS组与远端HVS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明显狭窄、闭塞,HVS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9例(42%)、11例(73%),16例(89%)。HVS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27例,占HVS阳性组77%,血管高信号征阴性组中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者5例,占HVS阴性组29%,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T2 FLAIR序列HVS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缺血性梗死重要的影像学征象。有远端HVS的患者急性梗死灶体积较小,NIHSS评分较低,临床预后较好。责任血管狭窄程度越严重,HVS的出现率越高。大脑中动脉区HVS联合MRA有利于临床评估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血管病变的大致位置、血管的狭窄程度,可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检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性,分析 TCD在急性脑梗死(AC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狭窄或闭塞导致脑梗死的类型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确诊为 MCA 区 ACI患者122例,分别行 TCD、头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 MRA)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比较TCD与MRA检测MCA的结果。根据MRI将122例患者分为大面积CI组、小面积梗死组及腔隙性CI组,比较不同面积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患者MCA异常情况有无差异。结果 TCD诊断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为80.0%,特异性是82.8%,与MRA的符合率是81.8%;TCD检测不同面积CI患者的MCA异常情况无显著性差别;122例MCA区梗死患者和34例MCA狭窄性患者的梗死类型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为最常见类型。结论① TCD检测MCA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与MRA的相符性较好;② MCA狭窄性梗死多引起腔隙性、分水岭区或深穿支供血区梗死,较少引起MCA供血区完全性梗死。③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低灌注可能是MCA狭窄性梗死的重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颈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SWI)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责任血管病变检出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诊疗期间接受MRI常规平扫+SWI及头颈CTA检查。按梗死大小分为区域性梗死(37例)和小梗死(13例),基于头颈CTA及SWI观察责任血管改变;头颈CTA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斑块及狭窄,头颈CTA联合SWI观察梗死侧责任血管有无磁敏感血管征(susceptibility vessel sign, SVS);比较头颈CTA及头颈CTA联合SWI对不同类型PICA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50例患者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43~79岁,中位年龄62.5岁。37例区域性梗死患者中,针对梗死侧椎动脉V4段,头颈CTA检出13例管...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讨皮质下梗死致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的颅内血管病变情况,分析VCI的可能病因与机制,为早期诊断与寻找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入选我院皮质下梗死的住院患者,排除影响认知测评的患者,根据VCI诊断标准,分为VCI组49例,无认知障碍组(NVCI)42例,收集临床资料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量表评分,头颅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评估脑供血动脉。结果:皮质下梗死的VCI患者TOAST分型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4例(48.98%),NVCI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22例(52.38%),两组无显著差异。CTA或MRA评估血管提示VCI组血管狭窄患者37例(75.51%),颅内血管狭窄占75.25%,其中大脑中动脉28.71%。单一血管病患者18.37%,多血管病变患者57.14%。NVCI组血管狭窄患者80.95%,颅内血管病变60%,其中大脑中动脉32%,单一血管病患者26.19%,多血管病变患者54.76%,与VCI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VCI患者每例颅内血管狭窄数目分别为0-6支,平均狭窄数量为(1.51±1.67)支,患者的认知评分与血管狭窄数目成负相关(Rs =-0.283,P=0.048)。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为VCI的最常见原因,且以颅内大动脉病变为主。由于颅内大动脉病变为华人常见脑动脉狭窄部位,且具有可治疗性,为华人的VCI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TOFMRA在脑梗死患者中对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66例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的常规MRI扫描表现,3D—TOFMRA序列上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主干及一级分支的表现,并观察颅内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与梗死灶的关系.结果急性梗死43例,亚急性梗死14例,慢性梗死9例.颈内动脉系统梗死5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1例;动脉病变25例(37.8%),其中大动脉狭窄17例25处,闭塞3例3处;小动脉狭窄5例11处.结论脑梗死患者中常规进行颅脑3D—TOFMRA检查,对狭窄和闭塞动脉的检出有良好的效果,有助于制定治疗计划和判定预后.  相似文献   

8.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许璇 《广州医药》2016,(2):93-94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住院的T2DM并急性脑梗死组与非DM脑梗死组各110例,对比两组的生化检查、 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NIHSS)评分、 梗塞灶及狭窄血管等.结果 两组在年龄、 性别、 血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T2DM并急性脑梗死组在C反应蛋白、 总胆固醇、 糖化血红蛋白、 尿素氮、 肌酐、NIISS评分显著高于非DM脑梗死组.T2DM并急性脑梗死组以小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 大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联合皮质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多发性脑梗死多见,狭窄血管见于大血管合并小血管.结论 T2DM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灶为多发性,狭窄血管更广泛,病情较严重,预后差,应积极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与不同部位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关系.方法 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和血管分布的影像学模板,对75例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梗死形态进行分型,评估不同类型脑分水岭梗死中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病变情况.结果 皮质前型分水岭、皮质上型分水岭梗死中颈内动脉病变率较高,皮质下型分水岭、分水岭合并穿支梗死中大脑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发病7d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并且于入院第1天及发病后90d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TCD检查结果表明:70例病人存在大脑前动脉(ACA)代偿,42例病人存在大脑后动脉(PCA)代偿,30例病人同时存在ACA代偿和PCA代偿。病例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RVACA)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O.01);MCA主干脑梗死和皮层支脑梗死病人的两侧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比值显著较对照组及深穿支梗死组高(P〈O.01或〈O.05)。结论:MCA皮质软脑膜侧支吻合血管开放是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侧支循环的主要途径,侧支循环状况好的病人病情较侧支循环差的病人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大脑后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脑后动脉脑梗死(PCAI)较前循环梗死少见。由于其解剖学、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其临床特点和病因学研究没有其他区域梗死研究广泛。我院1995年12月-2005年1月收治经CT诊断为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78例,现将其临床表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椎动脉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检出异常47例,占78.33%;单侧血管病变39例,占82.97%,双侧病变8例,占17.02%.其中检出血流频谱异常者34例,占72.34%;局部斑块导致狭窄者2例,占4.26%;检出椎动脉走行迂曲6例(12.77%),单侧闭塞1例(2.12%),发育异常4例(8.51%).显示椎动脉彩超检测椎动脉病变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 椎动脉彩超检测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与多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90例伴有颈动脉和(或)椎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31例,椎动脉狭窄组34例,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组25例,分析各组中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颈动脉狭窄致脑供血不足出现脑梗死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占41.92%,椎动脉狭窄组多发性梗塞占50%,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组多发性梗塞占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或椎动脉均狭窄患者易发生多发性脑梗死,颈动脉和椎动脉均狭窄致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发生多发性脑梗死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临床诊断中CT脑灌注与血管造影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CT平扫、CT脑灌注及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诊断效果。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常规CT扫描结果显示,早期脑梗死23例,占47.9%,其余患者未见异常;CT脑灌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存在灌注异常区,且梗死区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对比剂通过时间、对比峰值时间与对侧镜像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一侧颈内动脉狭窄25例(占52.1%),一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2例(占25.0%),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7例(占14.6%),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占8.3%)。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实施CT脑灌注成像检查,能准确反映其缺血部位及缺血程度。而血管造影检查能准确显示患者病变血管范围。联合应用两种检查方法,能提升急性脑梗死诊断准确率,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张亚丽  周慧杰  李丹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42(10):1229-1234,F0003
目的:对比研究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颅内和颅外支架置入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治疗效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支架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分析赤峰地区252例实施支架置入术的脑供血血管狭窄患者病历,将252例患者依据支架置入部位分为颅内和颅外两组,分析两组病例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再狭窄率及近期预后情况。结果:①颅内组53例,占总病例数的21.03%;颅外组199例,占总病例78.97%。颅外组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者84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者95例,分别占颅外组的42.21%和47.74%;颅内组椎动脉颅内段狭窄者22例、基底动脉狭窄者20例,分别占颅内组的41.50%和37.73%。②颅内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2.08%;颅外组为2.51%,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术后1年颅内组发生脑梗死1例、TIA 2例,发生率为1.89%和3.78%;颅外组发生脑卒中1例,发生率为0.50%,无TIA病例,两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①脑供血血管狭窄颅外血管发生率高于颅内血管;②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起始段为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为颅内血管狭窄的好发部位;③颅内血管支架置入操作较颅外复杂,操作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④颅内血管支架术术后再狭窄率及近期发生脑梗死和TIA的比例较颅外血管支架术高。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昊明  刘振华  刘亚杰  黎洪展 《广东医学》2006,27(10):1476-1477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表现,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年来收治的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中,共有38例(70.4%)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11.1%);单纯后循环病变22例(40.7%),前后循环同时受累复合病变10例(18.5%);其余16例(29.6%)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除1例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出现短暂的椎动脉痉挛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前循环狭窄亦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DSA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显示的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比例及其分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拟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全部进行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好发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参加实验57例患者,1例患者因左椎动脉不能进入而放弃。1例在行主动脉弓造影时并发大面积脑梗死手术中止。进入结果分析55例。经检查发现共有39例(39/55,70.90%)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6/55,10.90%):后循环病变33例(33/55,60%),其中合并有前循环异常的复合病变9例(16.36%),累及两争或两争以上血管的共24例(24/55,43.6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其余16例(16/55,29.09%)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结论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因,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金标准应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34例的螺旋CT血管造影资料。根据脑内有无梗死分为无脑梗死组66例及脑梗死组128例,分析前、后循环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特征。结果①234例患者中,194例存在脑血管病变。脑梗死组颅内、外病变并存(71.9%)明显多于无脑梗死组(25.8%),无脑梗死组单纯颅外病变(60.6%)多于脑梗死组(20.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②194例血管病变中,共检出血管病变数1005处,其中颅外动脉病变636处(63.3%)多于颅内动脉病变369处(36.7%)。脑梗死组颅内血管病变数(40.0%)多于无脑梗死组(23.5%),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③194例血管病变中,共有953支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中度以上狭窄动脉数脑梗死组(36.8%)多于无脑梗死组(14.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以上狭窄动脉数脑梗死组前循环(42.8%)多于后循环(29.2%),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194例血管病变中,中度以上狭窄动脉数颅内(45.4%)多于颅外(2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发生率颅外多于颅内,但狭窄程度颅内重于颅外;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程度比后循环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成像(CTA)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38例临床怀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脑CTP联合头颈部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采用CT灌注软件和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梗死区与对侧脑区相比,脑灌注量值、强化峰值、达峰时间(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血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对脑灌注量、相对脑血容量呈下降趋势;梗死区TTP值显著延长。CTA显示:38例患者中8例患者(21%)病灶侧大血管大致正常;12例(32%)发现病灶侧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5例(13%)病灶侧大脑前动脉狭窄、闭塞;5例(13%)病灶侧大脑后动脉狭窄、闭塞;8例(21%)病灶侧颈内动脉狭窄、闭塞。结论 CTP及CTA联合一站式检查,体现出快捷、经济的特点,在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液动力学改变时又能分析病变区供血动脉的情况,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