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对62例(90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根据自愿原则,采用非随机对照方式分成两组,试验组32例(48只眼)植入Array SA40N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IOL),对照组30例(42只眼)植入单焦点人工晶状体(SIOL),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术后18个月查远近视力,立体视敏度,视野等视功能检查,问卷调查视觉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 MIOL眼具有与SIOL眼一样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分别为0.89± 0.34,0.81± 0.22,P >0.05),裸眼近视力明显优于SIOL眼(分别为0.71± 0.20,0.39± 0.21,P <0.01),双眼植入MIOL近立体视觉优于双眼植入SIOL,多数患者对术后效果满意,脱镜率MIOL组53.1%,SIOL组无人能脱镜.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结论 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多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疗效明显,但高度近视患者术后阅读的脱镜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PC-ICL)植入治疗高度近视术后患者双眼视觉的变化。方法 自身对照研究。行PPC-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4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同视机的同时视、双眼融合、远立体视检查,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采用Fisher′s精确概率法对术前和术后6个月以上各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同时视功能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远融合范围与远立体视锐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0.357,P<0.01;χ²=0.276,P<0.05)。术后6个月与术前相比中心凹立体视功能和周边立体视功能较前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立体视盲者术后6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0.279,P<0.05)。结论 PPC-ICL植入术后患者同时视、双眼融合、远立体视功能及近立体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高度近视患者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3月在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高度近视患者16例(32只眼),年龄(27.56±4.50)岁(19~35)岁,其中10例接受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Visian ICL),6例行虹膜夹型有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Verisyse).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测量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远视力、调节近点、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活度.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的最佳矫正远视力分别为4.84±0.12、4.91±0.11、4.92±0.11:调节近点分别为(10.02±1.92)cm、(14.38±3.59)cm、(13.19±2.91)cm.术后1周和3个月时较术前明显远移(F=19.45,P<0.05);PRA/NRA、单眼调节灵活度术前分别为(-2.29±0.48)D、(2.06±0.29)D、(9.50±2.00)cpm,术后1周分别为(-2.05±0.33)D、(2.09±0.27)D、(9.34±1.70)cpm,术后3个月分别为(-2.19±0.35)D、(2.14±0.27)D、(9.63±1.76)cpm,正负相对调节和调节灵活度手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调节近点明显远移,正负相对调节和单眼调节灵活度手术前后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患者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Verisyse植入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表面麻醉下对54例(54眼)高度近视患者(-12.00~-24.00D)行Verisyse植入术。手术前后分别检查术眼裸眼及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及调节力。将各项检查结果进行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术眼裸眼远、近视力均达到或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眼手术前后在3cpd、6cpd、12cpd、18cpd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有显著性差异,手术后较术前明显提高(P=0.000);术眼术前调节力平均为(2.19±1.36)D,术后3个月调节力平均为(5.27±2.18)D,较术前明显增加(P=0.036)。结论Verisyse眼内植入术提高了高度近视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人工晶状体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对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眼晶状体后囊膜混浊对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色觉等诸项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患者(35眼)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posteriorcapsuleopacification,PCO)的患眼及对侧眼进行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立体视觉及色觉等项检查。对患眼施行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术后1wk重复上述视功能检查,将术前术后检查结果进行配对比较分析,单眼患者与对侧眼进行比较。结果: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前患眼的LogMAR视力平均(0.43±0.33),术后LogMAR视力平均(0.08±0.12),术后视力较术前提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5)。患眼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性(P<0.01);而对侧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与术后复查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显示,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前立体视觉阳性13例(43%),其中2例(7%)具有中心立体视,无立体视者17例(57%);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卡检查显示22例患者(73%)立体视阳性,其中4例有中心立体视(13%),无立体视功能者8例(27%)。术后颜氏《立体视觉检查图》和Titmus立体视觉检查卡检测的立体视阳性分别为24例(80%)和28例(93%),其中分别有11例(37%)和15例(50%)达到中心立体视,术后的立体视觉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全部患眼存在色觉异常,主要表现在蓝紫色及绿色辨别能力下降,术后色觉障碍有一定程度提高,但蓝紫色觉改善不明显。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后囊膜混浊不仅影响患眼视力的康复,还对对比敏感度、立体视锐度、色觉等多种视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Nd:YAG激光晶状体后囊膜切开术是治疗PCO,提高视力和改善视功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度近视眼患者植入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Visian ICL V4)术后眼前节解剖结构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入选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93例(175眼),平均年龄(30.52 ±7.00)岁(18~48岁),其中119眼接受ICL植入术,46眼接受Toric-ICL植入术.比较术前和术后1周前房容积(ACV)、前房深度(ACD)、房角角度(ACA)(3:00 ~9:00位方向)变化、ICL光学区后表面到晶状体前囊膜中央距离(拱高)、角膜-晶状体间距、虹膜-晶状体间距、人工晶状体等效球镜(pIOL SE)等各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术前、术后1周ACV分别为(200.29±31.76) mm3及(116.49±21.88) mm3,ACV减少(t=48.456,P=0.000).术前、术后ACD由(3.17 ±0.23) mm减少到(2.89±0.33) mm(t=12.237,P=0.000),术前、术后房角由(36.40 ±4.90)°减少到(23.44 ±5.07)°(t=31.131,P=0.000);术后ACV和术后ACD与术后ACA呈现正相关(分别为r=0.637,P=0.000;r=0.393,P=0.000).术后的角膜-晶状体间距较术前增加(0.40 ±0.31) mm(t=-16.935,P=0.000),其与拱高呈正相关(r=0.446,P=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拱高与角膜-晶状体间距比值、手术前后的瞳孔变化率是独立的手术前后角膜-晶状体间距变化的影响因素(分别是P =0.001和P=0.048).结论 ICL植入术后,虹膜平面抬升,使前房容积变小和房角变窄.  相似文献   

7.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贾丽  张超  唐红  张愉  王婧  秦萍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4):736-738
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hakic intraocular lens,PIO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本研究中高度近视患者17例33眼,术前屈光度-8.00~-24.00 (平均-15.46±6.26)D,眼轴长度25.33~33.77(平均30.22±2.55)mm。33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也称植入性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 tor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 TICL)。其中,22眼植入ICL,11眼植入TICL。术后观察视力、屈光度、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等。 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1wk,所有手术眼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和眼压稳定。 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适用屈光度范围广,术后屈光度稳定,视觉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osterior chamber phackic 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pICL)植入术对屈光不正患者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影响。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pICL植入术的近视性屈光不正患者40例(77眼)。方法 将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和立体视觉分别与术后1、3个月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和立体视觉进行比较。主要指标 UCVA、BCVA、立体视觉。结果 术前UCVA和BCVA分别为(0.06±0.06)和(0.85±0.22)。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UCVA分别为(0.92±0.24)和(0.97±0.25),均较术前BCVA有显著提高(P均=0.000)。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近距离立体视觉无明显改善(P=0.259);术后3个月近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16)。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的近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46)。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各组间两两比较,近距离立体视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43、0.158、0.774)。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远距离立体视觉均有明显改善(P=0.010、0.000)。在<2.50 D的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远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01)。在≥2.50 D屈光参差组中,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远距离立体视觉有明显改善(P=0.009)。结论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减小双眼的屈光参差,改善双眼远、近距离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27例(46只眼)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为双眼组(19例)和单眼组(8例),术后3月观察眼屈光状态、眼轴、最佳矫正远视力(best-corrected distance vision acuity,BCDVA)和最佳矫正近视力(best-corrected near vision acuity,BCNVA)以及远、近立体视锐度。结果27例(46只眼)患者手术年龄(5.8±3.8)岁,眼轴(22.92±2.05)mm,术后等效屈光度(-0.40±1.13)D。两组术后35只眼(76%)BCDVA≥0.3,31只眼(67%)BCNVA≥0.3。27例患者中分别有2例(11%)和12例(44%)患者获得良好远、近立体视功能。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可恢复一定程度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TICL )矫治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0-10/2014-06在我院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患者160例310眼,分析其裸眼视力( UCVA)、最佳矫正视力( BCVA)、屈光度、眼压、角膜内皮计数等指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和屈光度显著改善且稳定。术后 UCVA>0.8的有86%,BCVA未见下降,11%比术前提高1行,68%比术前提高≥2行;96%眼的实际屈光度数稳定在预期的±1.00D。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 ICL)植入术后1h有14眼眼压升高,均未超过28mmHg,术中晶状体损失1眼行透明晶状体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环曲面人工晶状体( TICL )旋转1眼,术后视网膜脱离3眼,黄斑出血1眼。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可预测性高,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其远期并发症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VisuMax飞秒激光微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SMILE)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等效球镜-3.00~-9.00D)术后的视觉质量。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我院行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共84例168眼分为两组:Ⅰ组为接受SMILE手术的患者42例84眼;Ⅱ组为接受准分子激光LASIK手术的患者42例84眼。两组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0~-8.00D,散光-0.25~-2.00D。术后跟踪随访6mo,分别对术前、术后1、3、6mo 的裸眼视力( 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 UCVA )、等效球镜( spherical equivalent, SE)、高阶像差( higher order aberration, HOA)、对比敏感度( contrast sensitivity, CS)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术中和术后均无危害视力的并发症发生。术后Ⅰ组UCVA好于Ⅱ组,且SE低于Ⅱ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高阶像差均较术前增加,Ⅱ组球差高于Ⅰ组(P<0.05)。术后两组患者低、中、高频率空间点对比敏感度较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3、6mo对比敏感度均有所恢复。结论:SMILE 手术能够有效矫正中高度近视和散光,与LASIK手术相比术后视力较好、屈光度更稳定、球差增加较少、在对比敏感度的恢复及提高视觉质量方面优于LASIK手术,但需加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做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与传统角膜接触镜在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后眼表的差异性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1/12在新疆自治区中医院眼科住院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96例96眼,其中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23 G玻璃体切割术辅助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48例48眼设为试验组,对照组48例48眼为采用传统角膜接触镜,余均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病程均匹配。观察术前、术后第1、7、30 d的角膜厚度( corneal thickness,CT)、基础泪液分泌量( Schirmer’s 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 breaking-up time, BUT )、角膜荧光染色(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个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 CT 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748.355,P=0.000;F组别=27.196,P=0.000),其中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厚度均明显增加,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 SⅠt 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71.094,P=0.000),其中两组术后1、7d S I t值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 S I t值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两个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BUT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843.122,P=0.000;F组别=24.664,P=0.000),其中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BUT值均缩短,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个组术眼CFS值不同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时间=312.093, P=0.000;F组别=16.232,P=0.000),其中,两个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CFS值均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esight非接触式广角镜在PDR患者眼前后节联合手术后对眼表影响小,术后干眼症状较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手术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临床白内障治疗提供更优选择。方法: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将本次收治的98例98眼单纯性老年白内障患者分组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9例49眼。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力和角膜平均散光值、平均手术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 mo角膜散光值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段视力和角膜散光值明显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后不同时间段平均视力及角膜散光值、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Ⅰ~Ⅲ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晶状体核硬度为Ⅳ~Ⅴ级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超声乳化手术来说,临床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白内障效果与其相当,但临床需根据白内障患者核硬度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手术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比较2.2、3.0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泪膜和眼表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05/2014-05来我院接受超声乳化术的白内障患者90例90眼。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A组和B组,每组各45例45眼。 A组患者为微切口组,行2.2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B组为小切口组,行常规3.0mm同轴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DES( dry eye symptom)评分、BUT( break-up time )、 S Ⅰ t ( Schirmer’s Ⅰ test )和 CFS ( 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评分,比较各项结果对患者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术后10、20、30d,两组患者的DE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DE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501、-10.070、-7.961,均P<0.05);两组患者的BUT均低于术前,且B组的BUT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3.110、4.477、4.331,均P<0.05);两组患者的SⅠt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SⅠt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6.288、-4.012、-3.277,均 P<0.05);两组患者的CF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B组的CFS评分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1.672、-5.851、-4.677,均P<0.05)。术后90d,A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t=1.290、0.606、0.559、0.178,均P>0.05);B组患者的DES评分、BUT、SⅠt和CF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t=7.321、4.071、3.620、4.214,均P<0.05)。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角膜切口大小对术后眼表和泪膜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切口小的能有效降低手术对患者眼表所造成的损伤,且术后早期对泪膜和眼表的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术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手术后视力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根据术前OCT检查显示的视网膜各层形态的完整状况将80例81眼患者分为完整组和不完整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前膜剥除手术,术后12 wk重新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OCT显示外层视网膜结构不完整的患者术后视力的改善程度好于术前外层视网膜结构完整者,不完整组平均LogMAR BCVA由0.81±0.42变为0.45±0.27;术前视网膜结构完整者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没有明显的变化,完整组平均 LogMAR BCVA 由0.41±0.19变为0.35±0.22;所有患者术后视力都有一定程度改善,术后平均LogMAR BCVA为0.42±0.14,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central fovea thickness,CFT)为387.08±108.35μm,经比较,以上项目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前进行OCT检查对预测术后视力有价值,对患者是否选择手术治疗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矫正晶状体(ICL)植入术是矫正高度近视的手术方法之一,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不同的是,该术式保留了角膜与晶状体像差固有的匹配关系,但术后视觉质量是患者和医师较为关注的问题。目的探讨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视觉质量的变化。方法对高度近视患者42例84眼行ICL植入术,于术后1d、1个月和6个月复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BCVA)、屈光状态、波前像差、对比敏感度以及调节力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试验设计。本组患者术前视力均〈0.3,术后各随访时问点裸眼视力和BCVA均〉0.3,明显好于术前。术后各时间点间视力增加的眼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70,P〉0.05)。本组患者术前平均等效球径屈光度为(-15.384-1.03)D,术后1d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55±0.06)D,术后1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1.22±0.09)D,术后6个月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为(-0.68±0.06)D,各时间点比较等效球镜屈光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59.90,P〈0.01);术眼术前平均波前总像差为11.00±0.25,术后6个月平均总像差为2.21±0.56,其中术前和术后6个月高阶像差分别为0.43±0.05和0.47±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P=0.10)。明视和暗视状态下术后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与术前比较均有增高,手术前后各时间点的对比敏感度和眩光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屈光度〈-16D组术眼调节力较术前明显增加(术前:2.75±1.20,术后1个月:5.75±1.44;术后6个月:6.00±1.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97.70,P〈0.05);而屈光度〉-16D组手术前后调节力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7,P〉0.05)。结论ICL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较术前明显改善,但远期疗效及安全性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联合角膜松解术(AK)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方法对21例(34眼)高度近视患者行有晶状体眼ICL植入术,对其中20眼散光度数≥1.5 D的联合AK术。观察术前及术后1、3、6个月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度、眼压、内皮细胞密度等。结果所有患者成功植入ICL,手术前后等效球镜分别为(-13.5±2.2)、(-0.30±0.84)、(-0.28±0.86)、(-0.28±0.84)D;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4.80±0.16、4.81±0.17、4.82±0.17;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4.74±0.26、4.86±0.17、4.87±0.17、4.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为(2 871±256)个/mm^2,术后为(2 773±267)个/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行AK术眼术前后散光分别为(-2.31±0.64)、(-1.22±0.57)、(-1.02±0.40)、(-0.93±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有晶状体眼ICL联合AK术治疗高度近视及散光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预测性,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A.V综合征患者斜视术后立体视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4-8岁A.V综合征患者83例,矫正视力在0.6-1.0之间,双眼视力平衡。其中V征48例(外斜V征35例,内斜V征13例),平均年龄(5.3±0.8)岁;A征35例(外斜A征26例,内斜A征9例),平均年龄(5.5±1.1)岁。术后随访时间12-18周。采用同视机和Titmus立体视图本分别判断是否存在远、近立体视觉。数据采用×:检验进行分析。结果72例患者获得完全眼正位。V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5例(10%)和13例(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76,P=0.036);存在近立体视者分别为8例(17%)和17例(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81,P=0.036)。A征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存在远立体视者分别为4例(11%)和8例(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在近立体视者术前和术后分别为5例(14%)和11例(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征组与V征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立体视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V型斜视破坏立体视明显,手术矫正眼位有助于双眼单视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