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贞 《中外医疗》2014,(23):166-167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措施,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于2011年9月—2013年9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72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予以优质护理,对比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9.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对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能够显著降低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可作为临床护理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急性下壁梗死患者89例按照是否合并右心室梗死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观察组出现低血压、大汗和Kussmaul征等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比较,观察组的患者房室传导阻止Ⅱ度,Ⅲ度和死亡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容易出现低血压、大汗、Kussmaul等临床症状并且房室传导阻滞和死亡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梗死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下壁AMI)临床诊断及治疗较明确,但是否同时合并右室梗死(RVI)尚估计不足,而实际上后并非少见,临床凶险,死亡率高,故明确下壁AMI合并RVI的临床特点,对估计预后及尽快采取相关治疗措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赵红  韦振东 《广西医学》2007,29(4):506-507
目的 探讨常规导联心电图(ECG)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并右室心肌梗死(R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2例AIMI患者入院时即刻描记常规12导联ECG外,加作右侧胸V3~5 R导联,根据其是否合并RMI分为AIMI 并RMI组(32例)和单纯AIMI组(60例).测量指标:(1)右胸导联STV4R抬高≥1 mm;(2)STⅢ抬高幅度≥STⅡ抬高幅度;(3)STV1抬高幅度>STV2抬高幅度.结果 三个指标对诊断AIMI 并RMI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6%和93.3%、87.5%和88%、56.3%和86.7%.结论 常规ECG对AIMI 并RMI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我们观察47例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ARV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的心电图改变。本院1998年2月~2003年11月收治了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75例,其中合并ARVI患者47例,下壁、右室心梗同时合并后壁心梗14例,合并前期间壁心梗6例,合并广泛前壁心梗2例。男30例,女17例,年龄35~85岁,平均62.5岁。心肌梗死的诊断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参麦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40例,按照随机设计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给予参麦注射液静脉输注,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5%,对照组为20%;治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20%,对照组为40%;治疗组病死率10%,对照组为20%.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配合西医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收到较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aVL导联ST段压低对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6例(以V4R导联ST段抬高≥1 mm为诊断标准).以aVL导联ST段压低>1 mm为另一诊断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标准.结果 aVL导联ST段压低>1 mm(合并右室心肌梗死)25例,ST段压低≤1 mm(无合并右室心肌梗死)30例.25例中符合V4R导联ST段抬高≥1 mm诊断标准的有22例,而30例中有4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85%、90%和87%,阳性和阴性预计值分别为88%和87%.结论 aVL导联ST段压低>1 mm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有较高的灵敏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aVL导联ST段压低>1 mm可作为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院急诊科抢救成功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分别合并乳头肌、右心室心肌梗死致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的危重病人,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朱雅芬 《中外医疗》2009,28(15):68-68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本病在以前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较常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本病在我国的发生率也日渐升高。心肌梗死的发生按血管闭塞处和相应的心肌梗死部位依次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下侧壁、前间壁和二尖瓣前乳头肌梗死。右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左心室膈面(右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后间隔和右室梗死、并可累及窦房结和房室结。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闭塞,引起左心室高侧壁、膈面(左冠状动脉占优势时)和左心房梗死、可能累及房室结。左冠状动脉主干闭塞,引起左心室广泛梗死。右心室和心房梗死较少见。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1991年以来,共救治右室壁梗塞(RVI)25例。本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就其诊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5例中男18例,女7例,男:女=2.5:1。年龄40~81岁,平均64.5岁,其中40岁1例,50~59岁6例,60~69岁12例,70~79岁5例,80岁以上1例。既往有高血压病者17例,糖尿病者5例。  相似文献   

11.
12.
1年来,我科共收治220例左室梗塞患者,其中检出合并右室梗塞者15例,占7.3%,男8例,女7例;年龄39-80岁。其中左室下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者13例,现结合诊断特点报道如下。 梗塞组:经抢救存活10例,死亡5例。其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心前区痛不易缓解者5例,心源性休克7例,室性心律失常7例,房性心律失常3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心电图改变:除左室梗塞的特异性改变外,V3R-V7R导联的ST段抬高>0.05-0.1mV者8例,≥0.15-0.20mV者6例,ST段无改变者1例,但此例QRS波群呈QS型,15例中有10例V3R-V7R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右心室心肌梗死并非少见,由于右心室心肌梗死多伴下壁、后壁心梗,临床表现复杂,往往认识不足,容易误诊、漏诊。右室心肌梗死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心电图ST段抬高III导联>II导联(STIII/II>1),STaVL压低对诊断下壁合并右室梗死有意义,如右胸导联ST段抬高并出现QS或QR型,可以确诊右室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若闭塞位于右冠近端即第一右室分支之前,则伴发右室梗死。  相似文献   

14.
美国35~84岁人群中急性心肌梗死年发病率男性为71‰,女性为22‰。近10年来,我国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在中国大城市,因心肌梗死年死亡超过100万。过去认为右心室心肌梗死临床上少见,因为右心室的心肌体积为左心室的1/6,作功量为左心室的1/4,室壁张力远较左心室壁为小,因而耗氧量也远较左心室少,且能获得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双期血供。但实际上右心室心肌梗死并非少见。  相似文献   

15.
16.
刘维平 《广西医学》2005,27(3):414-415
在临床上单纯急性右室心肌梗死较为少见,一般说来其发病率约占心肌梗死的3%左右;而大多数的右室梗死均为左室梗死延伸而致,这其中下壁或下壁加正后壁梗死又约占右室梗死的近一半左右。我院自1999年至2003年所收治的5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有16例有右室梗死,现对其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属冠心病严重类型,本文着重介绍了1例急性下壁、右室合并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病人经抗栓、止痛、调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补液、限制液体输入,并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酚丁胺和硝普钠等支持对症治疗,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或不伴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收住院诊治的4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心电图V4R~V6R导联ST段是否抬高将患者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和合并右室梗死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表现、治疗和并发症方面的差异。结果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出现低血压和Kussmaul征的比例明显增加(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需要更多的容量负荷和应用正性肌力药物维持血压(P0.01)。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有较高的病死率(P0.05)。结论与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比较,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合并症较常见,患者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梗的临床特征和院内死亡率。方法对7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未累及右室患者(Ⅰ组)和56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患者(Ⅱ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家族史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反映心肌梗死面积的CK及CK-MB峰值Ⅱ组较Ⅰ组高;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快速心律失常(阵发性心房颤动,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Ⅱ组高于Ⅰ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再灌流治疗的患者病死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常规治疗患者病死率Ⅱ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结论下壁心肌梗死累及右室有并发症发生率高、近期预后差的特点,早期溶栓或急诊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