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伴心肌缺血(MI)时心率变异性(HRV)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90例EH患者,根据动态心电图上有无MI,分为MI组(40例)和无MI组(50例),并与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进行对照,观察HRV的时域指标和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EH患者中HRV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和PNN50,除夜间SDNNindex外,其余时间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在EH患者中MI组白天和夜间SDNNindex、白天rMSSD与无MI组无差异,其余指标MI组明显低于无MI组(P<0.05—0.01);EH患者中24h室早总数明显于对照组(P<0.05—0.01),而EH患者中MI组室早总发生率和Lown Ⅲ级以上室早总发生率明显高于MI组和对照组(P<0.05—0.01)。结论 EH患者中HRV减低,反映了高血压患者心脏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衡,尤其在伴有MI的患者中更为明显,这类患者更易出现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病人左心室肥厚(LVH)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采用24 h动态心电图(DCG)、超声心动图(UCG)对156例EH病人进行检查并分组分析.结果LVH组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LVH组(P<0.01);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左心室肥厚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各类室性心律失常(VA)的相关因素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61例确诊为AMI患者.根据心电记录将VA分为5组.单发室性早搏组(单发室早组,10例);成对,二联律的室性早搏组(成对室早组,21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非持续室速组,3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组(室速室颤组,11例);对照组88例.每位均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左主干病变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发生率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在非持续室速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相关血管再通未达到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Ⅲ级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支血管存在大于70%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发生率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室速室颤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0天病死率室速室颤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早期发生的各类VA中,室速室颤的发生影响患者近期预后.持续性室速室颤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病变,再通血流未达到TIMIⅢ级,多支血管病变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邓新  王素平 《山东医药》2008,48(16):71-72
对继发性高血压(SH)患者58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SH组24h、昼间及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平均水平明显高于EH组(P均<0.01),尤以夜间明显;SH组夜间压力负荷大于60%左右,EH组夜间压力负荷不足20%;SH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非杓型明显多于EH组(P<0.01).认为24h血压平均水平较高、夜间下降不明显、夜间压力负荷>50%的患者可能存在SH,应行进一步检查确定诊断.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与左心功能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EH)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与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58例EH患者按超声心动图左室重量指数(LVMI)分为左室肥厚组及非左室肥厚组,均行EF(左室射血分数)值、血压值(BP)、血清IL-1、IL-6、TNF-α、IFN-γ的检测,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EH组患者血清IL-1、IL-6、TNF-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γ、EF、E/A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左心功能指标EF、E/A值与IL-1、IL-6、TNF-α呈负相关,与IFN-γ呈正相关.结论高水平IL-1、IL-6、TNF-α及低水平IFN-γ对EH心功能损害的发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血浆神经肽Y(NPY)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浓度的变化,探讨血浆NPY在EH病理生理进程中的作用及在EH靶器管损害中的意义.方法 选EH患者115例,以左室肥厚、脑卒中与肾功能损害为靶器官损害,其中伴有左室肥厚者21例,伴有脑卒中者13例、伴有肾功能损害者11例,为单一靶器官损害组,伴有两种或两种以上靶器官损害者19例为联合靶器官损害组,余下51例为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体检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取空腹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NPY的血浆浓度.结果 1)EH患者血浆NPY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血压级别之间血浆NPY浓度亦存在显著性差异(F=76.717,P<0.01),且随着血压级别的上升而升高.血浆NPY浓度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r=0.86,P<0.01).2)单一靶器官损害组血浆NP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联合靶器官损害组血浆NPY浓度高于单纯高血压而无靶器官损害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而与单一靶器官损害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NPY可能与EH的病理生理进程以及EH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和发展有关,检测血浆NPY浓度可作为评价EH进程及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 h平均脉压(PP)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对58例EH患者进行24 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有无左室肥厚(LVH)分为两组非LVH组(21例)、LVH组(37例),其中LVH伴心功能不全者17例,心功能正常者20例进行观察.结果①LVH组心功能正常者24 h平均收缩压(SBP)、24 h平均PP显著大于非LVH组(P<0.01);②左室质量指数、相对室壁厚度与24 h平均SBP、PP呈正相关(P<0.01);③LVH组伴或不伴心功能不全者24 h平均SBP、PP明显高于非LVH组(P<0.01),LVH组伴心功能不全者24 h平均PP高于LVH心功能正常组(P<0.05).结论24 h平均PP增大在EH伴LVH的发展中起作用,且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左室肥大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并左心室肥大(LVH)与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心电(DCG)监测对130例EH并LVH者(A组)和150例非左心室肥大患者(B组)心电参数进行对比。结果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及室早≤Ⅱ级,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室早≥Ⅲ级及缺血性ST—T改变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A组心肌缺血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显著增多,且发生率与LV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老年SH患者ABPM指标与LVH、MI及心律失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SH)患者的血压各项指标与左心室肥厚(LVH)、心肌缺血(MI)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临床已确诊有左心室肥大、心肌缺血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和36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动态血压(ABPM)和动态心电图(DCG)同步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ABPM多项指标即24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脉压、血压负荷值(收缩压)增高,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DCG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ABPM多项指标与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负荷值(BPL)及血压昼夜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对21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是否有靶器官损害分为单纯高血压组(A组)和靶器官损害组(B组),并对两组的BPL及血压昼夜节律进行分析。结果 B组的BPL,尤其是夜间BPL以及血压昼夜节律较A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降低血压负荷值,尤其是夜间血压负荷值,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1.
对1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和180例中年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对比分析后发现。老年组除白天最慢心率外,其余各项心率均低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各种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05)。伴有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和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正常的患者(P<0.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左室结构损害的特点.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住院行PA筛查最终确诊为PA(213例)及原发性高血压(EH)的患者(225例)纳入研究,依据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左室结构.结果 PA组的病程、醛固酮水平明显高于EH组(P<0.01),而血钾、肾素活性明显低于EH组(P<0.01).协方差分析校正病程后,PA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每搏输出量均高于EH组(P<0.01).PA组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EH组(53.1%对33.8%,x2=16.57,P<0.01);PA组患者正常构型、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的构成比分别是:24.9%、22.1%、22.1%和30.9%.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坐位醛固酮水平是影响PA患者左室重量指数的主要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45 (P<0.01)、0.43 (P<0.01);病程是影响相对室壁厚度的主要因素,回归系数是0.011 (P<0.05).结论 PA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高于EH患者,其左室构型以离心性肥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发生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AMI患者,根据入院72 h内心电图fQRS的发生情况,分有fQRS组(A组),无fQRS组(B组),A组又按fQRS出现的导联数分为A1亚组(出现在2个导联)和A2亚组(出现在2个以上导联)。观察不同组梗死部位分布情况及住院期间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心肌梗死(MI)分布率显著高于B组(均P0.05);A2亚组各类室早、室速、室扑/室颤的发生率及下壁MI分布率显著高于A1亚组(均P0.05)。结论:AMI后心电图fQRS者出现情况与梗死部位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密切相关,出现(尤在多导联出现)fQRS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24h平稳降压对高血压靶器官保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以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为观察指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 24h平稳降压对靶器官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4例EH患者和22例正常人(对照组)进行24h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EH患者按靶器官损害(TOD)程度分为3期,以及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VMI)分为伴左室肥厚(LVH)和不伴 LVH(NLVH)组。结果:①EH患者LVMI与全天、白天、夜间平均收缩压(mSBP)、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呈正相关(P<0.01),与夜间 SBP 变异性相关性最强( r = 0. 45, P < 0.01);②24hSBP 负荷< 25%者 TOD 发生率低于≥25%者(27.3%∶71.4%,P<0.01);24 hSBP变异性<11.9者TOD发生率显著低于≥11.9者(28.1%∶88.0%,P<0.01)。结论:24 h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增大同样是高血压LVH的危险因素;降低 24 h尤其夜间 SBP负荷及其变异性可实现24 h平稳降压,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靶器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糖尿病心率变异性(HRV)及 Q—T 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42例糖尿病患者和40例健康正常人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及24h 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糖尿病组的各项 HRV 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Q—Td 显著增大(P 均<0.01);糖尿病组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复杂性室性早搏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糖尿病患者室性发生与 HRV 各值呈负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的 HRV 及 Q—Td,可作为评估糖尿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①研究高血压病人24 h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规律;②观察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治疗影响.方法①对132例高血压病人(EHⅠ-Ⅱ组90例,EHⅢ组 42例)和60例健康对照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②对45例EHⅠ-Ⅱ组高血压病人用依那普利随机单盲法治疗前后分析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做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①EHⅠ-Ⅱ组和EHⅢ组的24 h、白天、夜间各时段的收缩压和平均血压变异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EHⅠ-Ⅱ组各时段的舒张压变异性和夜煎平均血压变异性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HⅢ组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EHⅢ组与EHⅠ-Ⅱ组比较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变异性均明显增大(P<0.05或P<0.01);③依那普利治疗前后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变异性和24 h心率变异性、夜间心率变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治疗后白天时段的心率变异性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平均值升高的同时,血压变异性(尤其是SBPV)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靶器官损害越重的Ⅲ组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增高尤其显著;Ⅰ-Ⅱ组高血压病人经依那普利治疗4周降压有效以后对血压变异性无显著性影响,但是白天时段的心率变异性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7.
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EH)的疗效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方法 EH患者(EH组)40例,口服替米沙坦80 mg/d,共16周.比较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Tmax)、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的变化,并与健康者(对照组)35例比较.结果 EH患者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应用替米沙坦后,24 h平均血压值降低,同时PAGTmax、血小板GMP-140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存在血小板活性增强,替米沙坦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血压负荷、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8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mmHg(A组,n=42),PP≥60mmHg(B组,n=4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PP增加主要因收缩压(SBP)增加所致;随PP增加,SBP血压负荷增加,HRV时域法指标均降低,而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EH患者PP与血压负荷、HRV时域法指标及心律失常有关,临床在对其治疗中要注意缩小PP,并将PP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方法 对1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与90例血压正常者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血压水平、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指标及晨峰数值,并进一步分析具有晨峰现象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1)高血压患者24 h及日间、夜间血压监测数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2)高血压患者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血压变异系数升高(P<0.05).(3)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高血压组昼夜节律异常者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晨峰高血压组、非晨峰高血压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昼夜节律异常(非杓型)者在高血压组内具有晨峰现象者与不具有晨峰现象者之间相比,差异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尤其突出,血压负荷增高,变异性增高,晨峰现象更为普遍.具有晨峰现象的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异常比例更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选择择期手术的60~8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42例,另选取同年龄段非冠心病手术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连续记录患者术前24 h及术后48 h心电信息,统计ST段位移幅度及时间,各型心律失常、各时间段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持续时间等。结果冠心病组ST段下移和ST段抬高发生率、平均幅度和持续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心动过缓(SB)、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房性早搏(AP)、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发生率大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术前24 h、术后24 h、术后24~48 h ST-T改变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P0.01)。对照组术后24 h 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冠心病组术后24 h和术后24~48 h心律失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是围术期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高发人群,术后24 h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