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振雷 《中医杂志》2002,43(8):626-627
胃痛是多种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症状,张良骥主任医师结合临床实践,重视现代研究,对胃病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其治疗胃痛常用的6张方子和临床用药思路介绍如下。1 乌柴二香和胃汤由乌药、柴胡、木香、香附、枳壳、苏梗、陈皮、甘草组成。随症选加荔枝核、甘松等。功用:疏肝和胃止痛。主治:胃脘胀痛、以胀为主,或攻窜两胁、或胃脘痞满,恼怒生气则发作或加重、嗳气得舒、胸闷叹息、纳呆腹胀、排便不畅,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叶天士云:“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凡醒胃必制肝”。此方重在  相似文献   

2.
肝胃同病乃肝胃气火郁积,阴阳不并,或升降失调,气机逆乱所致,其临床表现为胃痛、胀、呕、呃、吞酸、吐血、便血、便闭、泄泻,与头晕头痛、口苦、胁肋胀、刺痛等症并见,甚则出现上热下寒、上盛下虚之证。根据肝胃同病的病机和症状特点,临证以“厥阴肝木-阳明胃土”复合脏腑模型为基,“肝木升阳,胃土通降,阴阳合一”为径,予叶天士“泄厥阴,通阳明”之法以消厥阴气火之郁、御阳明肝气之逆,并合辛润通络法以理血络之变,验之临床,每每获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周×,男,20岁,本校学生。84年9月诊。诊前十小时突然胸胁疼痛,自以为“肋间神经痛”,未予重视。一小时后,痛移右胁下,呈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经会诊,诊断为“胆道蛔虫症”。遂饮食醋二两,疼痛缓解片刻,继而复作。延余诊时,症见病者抱腹屈膝,号呼不止,冷汗淋漓,四肢厥冷,不呕不喝,大便两日未解,舌质胖淡苔白,脉沉紧。此乃寒实内结挟虫、阳虚厥逆之证。急拟大黄附子汤加味:大黄10克、黑附片30克(先煎)、  相似文献   

4.
一、治疗胆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根据它的主要症状,适属于中医的蛔厥范畴。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近贤已有不少报道,但笔者体会,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必须适用于里虚寒热错杂的患者,方能恰中病机,效如桴鼓,否则不但无效,变证却随之而生。盖厥阴禀风木而内寄相火,虫因风化,蛔感风木之气而生,故蛔厥乃厥阴病主证之一。因此,厥阴乃病之本,而蛔厥乃病之标。所谓“治病求本”,本拔则  相似文献   

5.
笔者参加农村巡回医疗队时,在湖南沅江南大地区医院,用当归龙荟散加皂刺治疗三例胆道蛔虫症,均获痊愈。现介绍如下: 例一:方淑梅,女,35岁,农民。因右胁下剧痛,于1965年5月12日住入南大地区医院。主诉(夫代诉):心窝部靠右侧阵阵剧烈刺痛并放射至右肩胛部已三昼夜,大汗淋漓,右胁下似有钻样感,呕吐苦水,并吐出蛔虫2条,曾服五剂乌梅丸未见效,因痛不可忍曾投河三次未遂。入院后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用保守疗法未效,邀中医会诊。检查:剑突下膨胀,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急性胆道蛔虫症是一种比較常見的疾病,乃因腸內寄生虫偶窜入胆道所引起严重的急性肤痛。其部位多在心窝部(剑突下偏右),其痛为陣发性,如刺,甚至难忍。其痛放散至右肩、右胸。心窝部拒按,伴恶心呕吐,时吐蛔虫。我們临床治疗西医确診急性胆道蛔虫症15例,取得一定疗效,今将点滴体会介紹于下。誠望同志們批評指正。  相似文献   

7.
一、陈×,男,13岁,学生。1975年7月24日就诊。右胁及剑突下攻冲作痛,连肩彻背,剧时满地翻滚,呕吐涎沫,头汗肢冷,面色苍白,痛处拒按,须臾复止,日数发。既往有蛔虫史。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治疗四日,其病如故,转中医治疗。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相似文献   

8.
郑勇 《吉林中医药》2003,23(8):31-31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范畴。《灵枢·五邪篇》“邪在肝 ,则两胁中痛”。《素问·缪刺论篇》云 :“邪客于足少阳之络 ,令人胁痛不得息”。其病因病机与肝胆气机郁结 ,湿热阻滞 ,瘀血停着 ,肝阴不足 ,经络失养有关。除胁痛外 ,常扪及右胁下胆囊区有压痛或明显胁痛加重。其诱因常为情志不畅 ,饮食不节所致。在临床实践中 ,凡经B型声波检查证实为慢性胆囊炎患者 ,笔者均以疏肝利胆 ,化瘀止痛 ,兼以消导和胃 ,清利排石等法选方用药 ,疗效满意。举例如下 :王某 ,男 ,4 0岁 ,1996年 8月中旬来诊 ,自述反复右胁下绞痛两年余 ,近日恶心呕吐 ,纳差 ,…  相似文献   

9.
<正> 胆道蛔虫症属中医常见之急症,早在《伤寒论》中即有乌梅丸治疗蛔厥的记载。传统治蛔剂多以酸苦辛同用,笔者取仲景《伤寒论》中“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之意,以酸苦寒之苦酒承气汤治疗胆道蛔虫症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林玉  范翼湘 《光明中医》2009,24(11):2170-2171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痛甚时牵连胁背或兼见神疲乏力、胃脘部胀闷不适、纳差、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大便溏薄或便秘,甚则呕血便血等。中医胃脘痛包括了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食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消化道息肉等。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的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和旋复代赭汤,三首方剂治症中均有“痞”证。然小柴胡汤证的病机为少阳经气不疏,其“胁下痞”是或然症,当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为其主症;半夏泻心汤证系小柴胡汤证误下,胃虚邪陷,寒热互结中阻,其“心下满而不痛,此为瘩”,或“呕而肠鸣,心下痞”(《金匮》),此之痞,当为主症;旋复代赭汤证乃  相似文献   

12.
<正> 胁痛是慢性肝病中最常见症状之一。本文试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笔者多年临诊实践作一概述。胁痛乃肝经之主症。“足厥阴肝经之脉布二胁,”故有“胁乃肝之分野”之称。中医认为肝为刚脏,非柔莫克,乃将军之官,喜疏泄,善条达,性升易动,藏血,故有“体阴而用阳”之谓。若肝木遭邪入侵则肝气失疏,条达失司,气机不利,不通则痛,故有“肝病则两胁中痛”之说。气滞日久,瘀阻肝络,血瘀亦能致痛;肝病日久,损耗肝阴,肝血不足,血不养肝,肝失所养亦能致痛。兹分述如下。气滞所致之胁痛乃由肝气郁结,气滞肝络,不通则痛。证见痛呈胀痛,痛无定处,走窜不定,时左时右,病程较短,苔多薄白,脉多弦滑。治以疏肝理气,泄肝止痛。疏肝理气方以逍遥散为主佐以郁金、枳壳、香附、青皮之属,泄肝以金铃子散为主。血瘀所致之胁痛乃由气滞日久,瘀阻肝络,不通则痛。证见痛有定处,固着不移,病程较长,痛如针刺,按之痛不按亦痛。再参照其它瘀血见证如:面色黧黑,舌唇青紫,皮肤有红丝赤缕(毛细血管扩张,蜘珠痣),两手有朱砂掌(肝掌)等,脉多见涩。治以活血通络,亦即王旭高所说的疏肝通络。“如疏肝不应,营气痹塞,络脉瘀阻,兼通血络。”方以  相似文献   

13.
钟旭敏 《河北中医》2001,23(10):792-792
急性胆道炎是指发生在胆囊、胆管等胆道系统不同部位的急性炎症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多由于胆道结石、蛔虫等而致病。患者常以发病急骤 ,发热畏寒 ,右上腹疼痛 ,并向右肩、背、腰部放射 ,伴有恶心呕吐、纳差、黄疸等。也有继发胰腺炎、胆囊穿孔性腹膜炎、败血症、休克者。在急性胆道炎的发展过程中 ,肝胆湿热、气滞血瘀、不通致痛始终贯穿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笔者根据病情 ,将急性胆道炎辨证为蕴热期、湿热期、热毒期 3个不同的阶段 ,现简述如下。1 蕴热期此期为发病早期或炎症较轻者 ,以肝胆气郁为主 ,或兼有中焦湿热之证。症见 :右胁…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胆道蛔虫症中学生徐某,年方15。入夜突发腹痛,不断加剧,吐蛔数条而痛稍缓;少停又作,痛如刀绞,面青肢厥,翻滚呼叫。同学负来我院急诊,作胆道蛔虫症论治。注射阿托品、非乃更,服乌梅丸等药。中西并进,症不少减,延至天明,其师邀余视之。见患者呈嗜睡状态,然呻吟不绝,不时躁动,上腹拒按,四肢厥逆,脉细微。脉症合参,证属蛔厥无疑,然药之不效,奈何?窃思良久,忆及耳针,姑且用之,或可以止。遂针左耳胆、交感、十二指肠、神门四穴,并于胆、交感二穴通电15分钟,疼痛渐停,半小时后已熟睡矣。留针两小时。第二日服驱虫药,下蛔虫30余条云。按:胆道蛔虫症中西药治法颇多,疗效尚好,但亦有难于取效者。笔者每于此时用耳针治之,此种疑难遂迎刃而解。历时既久,积验颇多,不尽书之。胆与交感二穴必用,十二指肠、神门、肝可灵活选择,留针应在一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5.
胁痛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胁痛是指胁肋一侧或两侧作痛,往往与肝胆病变有关。《杂病证治新义》说:“胁痛乃胁下季肋疼痛之证。《内经》以肝脉贯膈布胁肋,故后世皆以胁痛责之于肝经。”肝气条达,气血畅行,而无胁痛之患。如外邪未解,传入少阳;情志失调,郁怒伤肝;痰浊饮邪,停着于胁;强力负重,跌仆挫伤,皆能使肝胆气血不和,脉络阻滞,而发生胁痛。亦有房劳过度,精血亏耗,不能涵养胁络而痛者。现按不同证脉,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第1 5条 :“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讲义》释义为 :“这里的‘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 ,‘胁下偏痛’谓左胁下或右胁下痛 ,而非两胁下俱痛。”笔者经过 1 0多年临床实践 ,反复思考 ,借鉴同道们的研究成果 ,认为“胁下偏痛”,应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胁下偏痛”说明病位不在两胁 ,更不在胁上 ,而在胁下或胁下的偏前或偏后位置。若为“偏前痛”,当称为“腹痛”。所以“胁下偏痛”只能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假如“胁下…  相似文献   

17.
胁痛 ,乃肝病临床常见症状之一。《灵枢·五邪》篇云 :“邪在肝 ,则两胁作痛。”盖肝居胁下 ,其经脉布于两胁 ,胆附于肝 ,其脉循于胁 ,故胁痛之症 ,多责之于肝胆。肝病胁痛 ,亦称肝痛 ,在“慢肝”、“乙肝”之类的肝病中 ,表现极为明显。患有肝病者 ,一日出现胁痛 ,思想上紧张  相似文献   

18.
胆道感染、胆石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胁痛”及“黄疸”范畴,临床多表现为右胁部隐痛或钝痛,口苦咽干;纳呆或右胁部持续性绞痛,心烦喜呕,自身发黄及巩膜发黄等症状。我省是一个少数民族杂居的省份,又是胆道疾病高发地区,各兄弟民族经过长期实践,积累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族用药经验,有的还形成了自己的医疗体系。我省西北的毕节地区就流传着较成熟的苗医对胆道感染、胆石症的治疗方法。苗医将以疼痛为主者称为“胁下痛”,对出现黄疸者称为“黄疸”,认为其病机为湿热困扰胆腑,故而因湿阻肝胆经气,使经气运行不畅而发胁下痛,或…  相似文献   

19.
笔者应用验方治疗胆道蛔虫症 ,疗效较好 ,现介绍如下。治疗方法乌梅 9g,杏仁 9g,白芍 9g,使君子 9g,大枣 3~ 5枚 ,小儿用量酌减。上药水煎 2次 ,兑入蜂蜜混匀分作 2份 ,先服 1份 ,4~ 6h后再服 1份 ,酌情使用 1~ 3剂。体会胆道蛔虫症多系饮食不洁或不节 ,寒温失调 ,蛔虫上窜 ,钻入胆道使肝气郁闭 ,胆气逆乱 ,肝胆经脉拘急而致脘胁剧痛。方中乌梅味酸 ,能安蛔驱虫 ;使君肉含使君子酸钾 ,可麻痹蛔虫首部而起杀虫作用 ;杏仁油对蛔虫、钩虫等有抑杀作用 ,且能通便。三者相伍杀虫除蛔以绝其本 ;白芍、大枣、蜂蜜疏肝缓急以解剧痛。诸药合用止痛…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根据胆道蛔虫症系脏寒入膈的病机,以温脏安蛔,降逆止痛之法,自拟胆蛔汤治疗本症,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胆蛔汤由槟榔30g,乌药、乌梅各10g,延胡索、干姜、制军、藿香各10g,木香6g,沉香3g,半夏6g组成。每日1剂水煎服。曾治患者王某,女,18岁,因5年来3次出现腹痛吐蛔,4日前腹痛再次发作而就诊。诊见T38℃,胃脘部压痛明显,右胁部叩痛,苔黄腻,舌质绛,脉沉弦。B超示胆总管扩张,有条状回声。诊为胆道蛔虫症伴感染。中医辨证为寒热错杂,予胆蛔汤加黄柏、黄芩、丹皮、柴胡各10g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