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倍他乐克对其的作用。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组和非梗阻组,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倍他乐克,以12.5mg,2次/d起始,逐渐加量至目标剂量。在给药前、给药后1个月和3个月复查。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P〈0.05)。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倍他乐克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5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疗程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变化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周后QTd、QTcd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明显降低QTd、QTcd,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改善预后;QTd、QTcd可作为判断抗凝成功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QT离散度(QTd)变化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住院患者,经检查明确诊断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QTd值变化情况。治疗组运用PIC术,术前术后4~6 h进行标准12导连心电图检查。对照组选择常规保守治疗,检查用药前后4~6 h进行标准12导连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指标。为避免产生人为误差,选择同一组心内科医师和影像学医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两组经PCI术治疗前QTd、QTcd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6.29,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t=1.49,0.22,P>0.05)。治疗后4~6 h对照组与治疗组QTd、QTcd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8个月随访观察,对照组3例复发,复发率6.98%;治疗组无复发,复发率0。结论 QTd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冠心病预后情况,QTd值越小,预后越好,复发几率也越小。  相似文献   

4.
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冠心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予补阳还五汤治疗,每日1剂;对照组40例予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片治疗,每次10mg,每日3次。2组均于用药前及用药3周后记录心电图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及临床症状观察。结果对照组经消心痛治疗3周后,其心率(HR)、QTd、QTcd、QTmax、QTmin、QTm、QTcm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用补阳还五汤治疗3周后,HR显著减慢(P<0.01),QTmin、QTm延长(P<0.01),QTd、QTcd、QTcm显著缩小(P<0.01),而QTmax无变化(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减慢HR和复极化的离散度,有利于冠心病者心肌电活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从而有效地降低其猝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心肌缺血对QTd、QTc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无LVH组、无LVH伴缺血性ST-T改变组。LVH组QTd、QTcd比较差异显著;无LVH组与对照组QTd、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室肥厚、心肌缺血使QTd、QTcd增大,表明QTd在检测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心肌缺血、评价抗高血压治疗过程中均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辛伐他汀组和对照组(未服用他汀类药物)。观察6个月后所有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QTd、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QT间期最大值(QTmax)、QT间期最小值(QTmim)的变化。结果:两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后QTmax和QTd、QTcd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P〈0.05),辛伐他汀组减少尤其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存在显著QTd增加,辛伐他汀可显著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QTd,从而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2导联体表心电图QT离散度(QTd与QTcd)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的222例ACS患者为ACS组,92例因胸痛、胸闷症状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排除冠心病者为对照组。比较观察ACS组与对照组、ACS组不同疾病类型分组、不稳定心绞痛(UA)组不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分组以及行PCI术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QT离散度和QTc离散度值。结果 ACS组患者QTd、QTc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UA组显著高于STEMI组和NSTEMI组,NSTEMI组显著高于STEMI组,3分组显著高于1分组和2分组,2分组显著高于1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患者术后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的QT离散度对于ACS患者的不同病变类型、程度评估以及对PCI术前、术后的预测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部位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患者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correcteqd QT dispersion,QTcd)的影响.方法 对确诊的130例AMI患者于入院第5~10天行PCI治疗,其中单支血管病变68例(包括左前降支30例、右冠状动脉20例、左回旋支18例),多支血管病变62例,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 d和术后1 d的标准18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 AMI患者QTd及QTcd均较对照组延长(均P<0.05),且多支血管病变组QTd、QTcd较单支血管病变组延长(均P<0.05).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和QTcd无明显影响(均P>0.05).PCI术后QTd和QTcd较术前缩短(均P<0.05),而单独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对QTd、QTcd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AMI患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人,且随着血管病变范围增大而变异增大,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对QTd、QTcd无影响.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以及QTcd.  相似文献   

9.
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云红  徐超  陈兰姣 《临床荟萃》2009,24(3):201-203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及卡维地洛对其的作用。方法入选48例患者,根据超声结果将患者分梗阻性20例(梗阻组)争非梗阻28例(非梗阻组),正常对照组20例。为每个患者记录体表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分别计算QT、QT离散度(QTd)、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卡维地洛,在给药前、1个月和3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结果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P〈0.01);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用药前(84.2±27.1)ms vs(46.5±20.7)ms,用药3个月后(49.8±19.2)ms vs(41.3±16.3)ms(P〈0.05或〈0.01)。结论两组肥厚型心肌病QT、QTd、QTcd均超过正常值,卡维地洛能明显缩短两组的QTd,且梗阻组QTd的变化程度较非梗阻组更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164倒行冠脉造影且心电资料完整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A组)43例,冠心病组(B组)121例。将B组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①单支病变组(B1组)40例,②双支病变组(B2组)49例,③三支病变组(B3组)32例。将B1组据单支病变的位置分为:①前降支组17例,②回旋支组10倒,③右冠组13例,分别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B组与A组相比QTd与QTcd均明显延长P<0.05,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②Bl、B2与B3组三组问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有呈著性差异。③前降支组、回旋支组、右冠组三组间QTd及QTcd相比P>0.05,统计学上无呈著性差异。结论冠脉病变可引起QTd延长;冠脉病变支数对QTd影响明显,QTd与冠脉病变支数成正相关;单支病变的位置对QTd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桂娟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0):867-868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的关系以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对其影响。方法 选择 2 5例冠脉病变狭窄程度≥ 80 %冠心病患者并对其病变血管实施PTCA术。 3支冠脉中 1支有病变者归入单支病变组 (A组 ,10例 ) ,2支以上有病变者归入多支病变组 (B组 ,15例 )。测定两组患者PTCA术前及术后第 1、第 7天的标准 12导联心电图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结果 术前及术后第 1天B组QTcd显著大于A组 (P <0 .0 1)。术后第 7天A组与B组QTcd无显著差别 (P >0 .0 5 )。术后两组患者的QTcd均显著小于各自术前 (P <0 .0 0 1) ,B组术后第 1天QTcd仍显著大于术后第 7天 (P <0 .0 5 ) ,而A组术后第 1天QTcd与术后第 7天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QT离散度与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成功地行PTCA术可明显减少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 ;多支病变QT离散度减少速度慢于单支病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 ,观察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 5 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 ,记录入选时及治疗 3周后 12导同步体表心电图 (纸速2 5mm/s) ,专人测定QTmax、QTmin ,按Bazeff公式校正QTcmax、QTcmin ,计算QTd及QTcd。结果 稳心颗粒显著降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结论 该药在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 ,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方面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所观察病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稳心颗粒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影响的研究@魏宗德!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 …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记录94例冠心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的12导同步心电图,对QT、QTc及QTd进行测量及分析。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差别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下CABG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小于术前。QTd和QTcd可作为观察CABG病人疗效和判断预后的便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炙甘草汤联合美托洛尔、胺碘酮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86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美托洛尔、胺碘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炙甘草汤。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一氧化氮(NO)水平高于对照组,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炙甘草汤联合美托洛尔、胺碘酮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满意,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QT间期离散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分析了6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患者在发病24 h内就诊,并描记首次心电图,分为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组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发现两组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均有显著的差异。而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塞分组比较QTd和QTcd未显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年轻单纯性腹型肥胖者的QT离散度(QTd、QTcd)及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18~35岁单纯性腹型肥胖者38例(肥胖组)及年龄、肥胖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体重者34例(对照组),分别测量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QTd、QTcd值;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有否斑块.结果 肥胖组血压、体质指数、腰臀比、QTd、QTcd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QT离散度>50 ms者发生IMT异常的危险度高于QT离散度<50 nm者(OR=7.0,P<0.05).结论 年轻人单纯性腹型肥胖者QT离散度大于正常参考值,颈动脉内中膜异常;QT离散度>50ms时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提示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变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倍他乐克对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将106例确诊的2型糖尿病伴QTd≥50m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糖尿病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观察组5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倍他乐克。治疗2周后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定QT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2周后QTd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倍他乐克可显著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已增大的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18.
对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予美托洛尔治疗 ,比较治疗前后QT离散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 2 4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 ,QTd、QTcd明显下降 (P <0 .0 1) ,治疗后 ,治疗组较对照组QTd、QTcd明显降低 (P <0 .0 5 )。美托洛尔不但能改善心肌缺血 ,而且能降低QT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QT离散度(QTd)与U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住院诊断UAP患者196例和健康对照组82例的QTd和心率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UAP患者Braunwld各分级间年龄、性别以及并发的高血压、糖尿病、血酯异常等方面无显著差异;UAP患者QTd、QTcd值随危险分级增高而加大,同时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提高;UAP患者Braunwald各分级的QTd、QTcd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结论:UAP患者QTd的变化与其病情危险度相关,心电图QTd的变化可以作为UAP患者判断危险程度的参考指标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临床上将UAP危险度分级与QTd结合起来考虑,有助于选择治疗手段及对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