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坐股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ers,NTF)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的影响,用大鼠神经再生室动物模型,应用NTF促进坐股神经再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实验组(应用NTF)大鼠小腿三头肌湿重明显高于对照组;神经干轴突数目和直径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NTF能明显支持周围神经元的存活,促进其再生,尤其是促进运动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氟三丁胺(PFTBA)水凝胶在周围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再生机制。方法选取30只周围神经损伤的SD大鼠进行实验观察,大鼠均为坐骨神经缺损,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只。对照组大鼠采用神经导管修复,观察组大鼠采用PFTBA水凝胶联合神经导管修复。术后4周、8周、12周观察两组大鼠的神经再生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而分析PFTBA水凝胶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再生机制。结果观察组大鼠各观察时间点坐骨神经指数,电生理指标的峰值、潜伏期和传导速度,神经形态学指标的再生神经面积,脊髓纤维个数和脊髓纤维平均直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TBA水凝胶能够有效改善大鼠神经受损情况,促进机体周围神经的修复与再生,其机制与改善神经支架内的低氧分压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3.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导致轴突再生困难、患者功能恢复有限,因而,再生策略成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常用的再生策略包括:局部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及轴突生长抑制因子阻滞剂的应用、细胞移植、免疫治疗、组织工程等.其中,NTF因能促进轴突生长而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益气化瘀方对大鼠腰神经根神经再生修复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L5神经根受压后,益气化瘀方在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对神经肌肉接头部神经元的作用和表现。方法:采用多克隆蛋白基因产物9.5(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9.5)作为神经元标记,大鼠L5神经根受压后,给予益气化瘀方灌胃,分别于术后10,20,30和60d取比目鱼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部末梢神经再生修复过程。α-bungarotoxin(α-BTX)荧光结合剂显示运动终板,NIH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重叠面积。结果:肌肉失神经支配后,益气化瘀方组的末梢神经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聚集,出芽及延伸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神经再生修复期间,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的重叠速度和范围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的再构筑,益气化瘀方组亦同样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化瘀方能促进神经元的增生及提高其再生功能,加快神经肌肉接头的重建及明显缩短神经再生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分米波对大鼠再生神经NGF mRNA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神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只,均于右侧坐骨神经中段切除5mm神经组织,硅胶管桥接神经缺损,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进行局部分米波辐射。于术后1,2,4和8周取材,行大体和光镜观察,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及RT-PCR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NGF阳性染色颗粒及积分光密度值(IOD)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再生神经纤维中NGF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同一神经纤维中.NGF mRNA表达量近侧明显高于远侧(P<0.05)。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中NGF mRNA于术后1周即有表达,术后2~4周达到高峰,术后8周后开始下降。结论分米波能增加神经纤维中NGF mRNA的表达,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坐骨神经损伤的大鼠为动物模型,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了外源性短暂给予较大剂量神经生长因子后,对大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影响。结果表明,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该促进作用在早期较为明显,晚期则不明显,可能与神经生长因子进入体内的途径、方式、活性持续时间有关;损伤神经近侧端的再生修复好于远侧端,可能与其有利于接受胞体对再生修复的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局部分米波照射。术后1、2,4、8、12周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12周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实验组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免疫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米波有明显促进s-100蛋白表达、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如何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与再生一直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今后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目的:观察携带小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cDNA表达片段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转染大鼠损伤坐骨神经后BDNF的表达,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和神经生长情况。方法:切除成年Wistar大鼠股中部10mm长的坐骨神经,AxCA-BDNF转染组、BDNF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硅胶管内置AxCA-BDNF原液,BDNF溶液或空白病毒稀释液桥接坐骨神经两断端。术后3,7,14d,1,2,4个月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损伤坐骨神经及相应脊髓节段BDNF mRNA和蛋白的表达,并观察损伤坐骨神经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改变,再生的神经元及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结果与结论:术后3,7,14d及1个月时,AxCA-BDNF转染组损伤坐骨神经近、远端神经干及脊髓(L3~6)中BDNFmRNA和蛋白水平明显高于BDNF组和对照组(P<0.01)。光、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图像分析证实,BDNF基因转染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量、新生神经纤维数目及其髓鞘厚度、神经联接的再形成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经腺病毒介导转染的BDNF基因可在大鼠坐骨神经内有效表达,并通过轴突逆行转运到了相应的脊髓神经元,不仅能促进损伤神经纤维再生,也能保护损伤的脊髓神经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预制的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术后12周,分别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再生轴突神经电生理测定,再生轴突生长和成熟情况的组织学观察及其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结构完整,组织相容性良好: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相对动作电位幅值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再生轴突在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内生长良好,并可见较好的髓鞘结构形成。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组与自体神经移植组相比再生轴突密度恢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5mm缺损;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研究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损伤脊髓再生修复效果良好。目的: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NogoA与硫酸软骨素ABC缓释微球联合促进大鼠损伤脊髓再生运动功能修复的作用。方法:取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仅行椎板切除)、模型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组、硫酸软骨素ABC微球组、NogoA抗体微球组、联合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硫酸软骨素ABC微球+NogoA抗体微球)。后6组制备T10脊髓完全横断伤模型,于脊髓断端间缓慢注射一半相应药液,另用一块明胶海绵吸附另一半相应药液覆盖断端背面。结果与结论:①BBB运动功能评分:术后5,6,7,8,9,10周,联合组评分高于模型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微球组、硫酸软骨素ABC微球组、NogoA抗体微球组(P<0.05)。②术后10周皮质体感诱发电位:假手术、模型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均未检测出。联合组主反应潜伏期低于其他各组(P<0.05),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主反应峰峰值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及NogoA、硫酸软骨素ABC缓释微球联合促大鼠损伤脊髓再生神经功能修复效果优于单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1.
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下自体静脉桥接修复神经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采用自体神经游离移植修复神经缺损效果比较理想,但有其弊端.为此寻求一种更佳修复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目的:验证及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诱导下自体静脉桥接神经缺损对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建立周围神经缺损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采用自体静脉桥接并注入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采用自体静脉桥接并注入生理盐水;标准组采用自体神经桥接.分别于术后1,3个月,对实验动物进行活体观察,电生理检测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3组实验动物均有神经再生及修复表现,但程度不同.实验组失神经表现恢复的较对照组早,电生理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快,组织学检查再生神经纤维数量及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金标准"的自体神经桥接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 05).结果提示采用自体静脉桥接+神经生长因子诱导对周围神经缺损后的再生、修复具有有促进作用,可以使再生神经纤维的数量增加并显著提高再生神经纤维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和分析神经营养因子(NT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检测在脑梗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医院所收治的105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78例同期在医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并分别对脑梗塞患者的病情情况,观察组和对照组NTF和NGF水平,观察组不同严重程度患者NTF和NGF水平,观察组不同梗塞面积患者NTF和NGF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本研究105例脑梗塞患者中严重程度为轻型28例,中型45例,重型32例;梗塞面积为腔隙性脑梗塞27例,小梗塞34例,大梗塞44例。观察组患者的NTF(2.76±0.52)ng/mL,NGF(61.67±8.31)pg/m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脑梗塞患者的NTF(3.43±0.36)ng/mL,NGF(75.08±8.21)pg/mL水平,明显高于中型和重型脑梗塞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脑梗塞患者的NTF(2.88±0.31)ng/mL,NGF(60.89±7.68)pg/mL水平,明显高于重型脑梗塞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的NTF(3.68±0.37)ng/mL,NGF(77.89±7.54)pg/mL水平,明显高于小梗塞和大梗塞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塞患者的NTF(2.76±0.34)ng/mL,NGF(63.85±8.13)pg/mL水平,明显高于大梗塞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TF和NGF水平的异常变化能够提示脑梗塞的严重程度和梗塞面积,可作为临床上诊断脑梗塞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检测小剂量超短波对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后再生神经传导速度、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患侧L4脊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来观察小剂量超短波对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再生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n=4),对照组(n=16)及实验组(n=16),对照组采用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cm 缺损,实验组于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小剂量超短波治疗,7min/天,1次/天,直至取材,后两组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时检测患侧L4脊髓内BDNF及CGRP蛋白表达,术后第12周时行患侧胫前肌湿重比率及再生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①对照组术后第2周时患侧L4脊髓内BDNF表达已开始增高,第4周时达高峰,第8周后逐渐降低,第12周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只有在第8周时BDN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对照组患侧L4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与BDNF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脊髓内CGRP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术后第12周时实验组再生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波幅升高,潜伏时缩短,胫前肌湿重比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超短波可以促进大鼠周围神经缺损修复术后神经髓鞘及轴索的再生,此作用可能与小剂量超短波上调患侧脊髓内CGRP蛋白的表达,延长BDNF表达的高峰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是否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期待为周围神经损伤药物治疗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16只,其中实验组为CCK-8治疗组、对照组为生理盐水治疗组,采用右侧坐骨神经离断后缝合外膜的损伤模型。CCK-8组大鼠腹腔注射CCK-8(8nmol/kg),每天1次,连续7d,对照组则用生理盐水代替CCK-8。在术后第4周、12周观察大鼠失神经改变情况及再生神经的大体形态;步态分析测定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恢复率(SFI%);神经电生理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恢复率(MNCV%)和小腿腓肠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恢复率(CMAP%);切取损伤远端神经,半薄切片行HE及固绿髓鞘染色,观察再生神经的组织学变化;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恢复率测定以检测神经再生情况;腓肠肌湿重恢复率测定CCK-8防止骨骼肌萎缩的作用。结果 (1)大体形态:术后第12周,CCK-8组再生坐骨神经粗细基本正常,对照组则较细;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黏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术后第4周、第12周,分别测定SFI%、MNCV%、CMAP%、再生有髓纤维计数恢复率、腓肠肌湿重恢复率,CCK-8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织学光镜观察:术后第4周,CCK-8组较对照组再生纤维排列规则、密集;术后第12周,CCK-8组较对照组再生纤维排列规则、均匀、髓鞘厚。结论应用CCK-8能有效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有利于再生神经纤维传导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且再生纤维数量及质量优于对照组,能有效防止神经损伤后骨骼肌萎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复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壳聚糖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成年Wistar大鼠25 只分为假手术组(n=10)、单纯损伤组(n=5)和人工神经修复组(n=10)。假手术组仅暴露坐骨神经5 mm,单纯损伤组暴露坐骨神经并切断,人工神经修复组以复合bFGF-壳聚糖导管桥接缺损。术后对实验动物的坐骨神经进行大体观察,对运动进行行为观察,以及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和靶肌肉恢复情况。结果术后5 周,与单纯损伤组相比,人工神经修复组运动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人工神经修复组再生的坐骨神经已经通过bFGF-壳聚糖导管越过缺损并与远端相连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坐骨神经再生段可观察到神经微丝(NF)阳性和S-100 阳性纤维。应用Masson 染色方法,可观察到人工神经修复组腓肠肌去纤维化程度相对于单纯损伤组有明显改善。结论应用bFGF-壳聚糖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并使大鼠运动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大鼠 L5神经根受压后,益气化瘀方在神经再生修复过程中对神经肌肉接头部神经元的作用和表现. 方法采用多克隆蛋白基因产物 9.5( protein gene product 9.5,PGP 9.5)作为神经元标记,大鼠 L5神经根受压后,给予益气化瘀方灌胃,分别于术后 10,20,30和 60 d取比目鱼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技术,观察神经肌肉接头部末梢神经再生修复过程.α-bungarotoxin(α-BTX)荧光结合剂显示运动终板, NIH图像分析技术测定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重叠面积. 结果肌肉失神经支配后,益气化瘀方组的末梢神经在神经肌肉接头部的聚集,出芽及延伸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神经再生修复期间,末梢神经与运动终板的重叠速度和范围以及神经肌肉接头的再构筑,益气化瘀方组亦同样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益气化瘀方能促进神经元的增生及提高其再生功能,加快神经肌肉接头的重建及明显缩短神经再生修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肌肉源神经生长因子(mNTF)对游离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作用及高浓度的mNTF是否会产生高效应。方法从3周龄Wistar大鼠腓骨肌中提取mNTF,用1mm×1mmPhast凝胶块运载后放入移植的游离神经与脊髓的连接处。并将30只成年Wistar大白鼠根据其浓度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10只),低浓度组(10只)和高浓度mNTF实验组(10只)。结果单纯游离的周围神经移植后4周仅仅见到极其微弱的脊髓神经的再生。加入低浓度mNTF后脊髓神经的再生极显著地提高。高浓度mNTF组中虽然脊髓神经的再生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但是反而明显少于低浓度mNTF组。结论肌肉源神经生长因子(mNTF)对游离神经移植修复脊髓损伤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仅仅补充高浓度mNTF,而不补充其它营养因子,则会造成其“营养失衡”,所以结果反而不好。  相似文献   

18.
蝎毒镇痛组分对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过程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蝎毒中镇痛活性较强的组分蝎毒素-A,对神经痛动物模型受损的神经组织学和功能恢复过程的影响。方法:首先制作大鼠坐骨神经痛动物模型,并在动物模型蛛网膜下腔内埋管,连续14d向大鼠鞘内分别微量注射蝎毒-A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电镜下观察药物对动物模型的受损神经修复与再生过程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蛛网膜下腔内注射20mg/L蝎毒-A5μL,能显著抑制受损神经变性的发展速度,使其超微结构显著改善。结论:蛛网膜下腔内注射微量蝎毒-A,能促进大鼠受损周围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文旨在确定在纤维蛋白胶中外源地加入神经营养因子(NTFs)是否能帮助切断的成年鼠背根轴再生入脊髓。方法 将含有神经营养因子素-3,脑衍生的NTF,睫状NTF的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大鼠模型开展目标肌肉神经分布重建(TMR)研究,使用低频电刺激,观察电刺激对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程度的效果。方法:所有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失神经支配组、TMR模型组及电刺激组。制作TMR大鼠模型,将大鼠右侧正中神经移植到胸大肌上,术后2天开始进行低频电刺激。利用植入的肌内电极采集大鼠双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采用骨骼肌收缩的力学分析方法检测胸大肌的最大单收缩力及最大强直收缩力;应用肌湿重维持率检测胸大肌失神经萎缩情况。结果:1第4周与第1周相比,TMR模型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轻微增加;电刺激组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明显增强;失神经支配组几乎观察不到右侧胸大肌的肌电信号;正常对照组的肌电信号基本不变。2正常对照组的最大单收缩力及最大强直收缩力均明显大于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大于TMR模型组(P0.05)。3TMR模型组和电刺激组的胸大肌湿重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失神经支配组(P0.01),电刺激组则明显高于TMR模型组(P0.05)。结论:使用低频电刺激TMR大鼠模型,对促进神经移植后的再生和减轻骨骼肌失神经萎缩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