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方法对纤维内窥镜下活检的胃组织采用对TRAP方法加以改进的银染TRAP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29例胃癌中阳性率(23/29)82.7%:胃溃疡8例及胃息肉1例皆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度化生(AGIM)8例中4例有端粒酶表达。胃癌及AGIM端粒酶阳性率与良性病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染TRAP法具有检测标本用量少,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胃活检组织进行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PCR SCE检测对诊断膀胱癌的价值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阳性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以确定其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膀胱癌及对照正常膀胱的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TRAP-银染法)、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检测,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组织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膀胱癌93.75%(30/32),正常膀胱组织0%(0/30),表明膀胱癌端粒酶高度表达,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2)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X):膀胱癌32例(10.06),膀胱癌的SCE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3)膀胱癌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SCE率的关系:阳性组32例SCE率10.06;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阴性组30例SCE率9.17(P〈0.05)。结论 端粒酶PER及SCE检测对于膀胱癌诊断及鉴别良恶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攀别诊断指标.SCE率可作为膀胱肿瘤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TRAP-银染色法和(或)PR-ELISA技术进行端粒酶活性研究。1997-1999年对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宫颈癌、鼻窦部浆细胞肉瘤、恶性甲状腺瘤、精原细胞癌、阴茎癌等22种肿瘤共115份肿瘤组织标本检测,端粒酶阳性率为80%(92/115),同时检测这些肿瘤的临近正常组织共96份,端粒酶阳性率为5.2%(5/96);34份子宫平滑肌瘤和8份非肿瘤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7.1%(3/42),它们的临近正常组织阳性率为2.4%(1/42);肿瘤细胞克隆株3例均为阳性。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细胞(P<0.01);1999-2000年对胃癌组织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因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对试图通过调控端粒酶活性来达到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中的活性状态.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甲状腺病变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对116份甲状腺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27例甲状腺癌中25例表达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2.6%。22例癌旁组织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4.5%;23例甲状腺腺瘤亦仅1例阳性,阳性率为4.3%;26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1例阳性,阳性率为3.8%;正常甲状腺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甲状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率较其他几种组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甲状腺癌的定性标志物,在甲状腺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对临床常见的甲状腺结节可开展细针抽吸标本端粒酶活性分析,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TRAP -银染法 ,检测 10 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前内镜活检标本及 2 0例正常消化道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并同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 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活检标本有 87例端粒酶阳性 ,阳性率 87% ,其中食道癌端粒酶阳性率 86 1% ( 3 1/3 6) ,胃癌为 85 4% ( 3 5 /4 1) ,大肠癌为 91 3 % ( 2 1/2 3 ) ;2 0例正常消化道组织均为阴性。与病理结果比较有较好相关性 ,并能检出某些病理术前不能检出的活检标本 ( 5 /11) ,与病理活检有互补作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 ,分化程度及体积大小无显著相关性 ,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有无转移显著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价值 ,是一个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应用前景较好的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癌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酶标法(定量)和银染法(定性)对28例膀胱瘤、11例癌旁膀胱、6例正常膀胱的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癌旁膀胱组织为27.3%(3/11),正常膀胱组织为0%(0/6)。膀胱癌组与癌旁组、正常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发生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有望成为检测早期初发或复发膀胱癌有用的肿瘤标志物,癌旁组织端粒酶的激活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34例乳腺癌、21例乳腺增生症、12例乳腺纤维腺瘤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全部组织标本67例中,34例乳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21例乳腺增生症和12例乳腺纤维腺瘤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8.57%(6例)和25%(3例)。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标记物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也可作为部分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指征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膀胱癌的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酶标法(定量)和银染法(定性)对28例膀胱癌、11例癌旁膀;胱、6例正常膀胱的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 检测。结果 膀胱癌组织的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癌旁膀胱组织为27.3%(3/11),正常膀胱组织为0%(0/6)。膀胱癌组与癌旁组、下沉组端 粒酶阳性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法 )检测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 118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 ,62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 ;5 6例胃癌标本 ,阳性率为 73 2 1% ;胃腺癌标本 5 2例 ,阳性率为 73 0 8% ;低分化腺癌 3 4例 ,阳性率 76 47% ,低中分化腺癌 16例 ,阳性率 68 75 % ,中分化腺癌 2例 ,阳性率 5 0 %。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 ,检测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内神经上皮源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对新鲜冻存的78例颅内常见肿瘤和5例正常人脑组织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颅内常见感性肿瘤端粒酶活性的表达率为79%(42/53),良性肿瘤的表达率则为8%(2/25),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人脑组织标本均为阴性。星形细胞瘤的端粒酶表达随肿瘤恶性程度的增加而增高,Ⅰ-Ⅱ级(65%)和Ⅲ-Ⅳ级有(100%)的星形细胞瘤端粒酶表达阳性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酶在颅内常见良、恶性肿瘤中均有表达,但阳性率不同,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生物学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运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elomericRepeatAmplifieationProtocol,TRAP)检测了30树新鲜冰冻乳腺癌标本,以及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结果在新鲜乳腺癌标本30例中27例阳性,阳性率90%,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19例,阳性率100%;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有1例阳性,阳性率为3%;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乳腺癌发生与端粒酶活性相关。提示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着端粒酶活性的再激活,使乳腺癌细胞获得永生,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乳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端粒酶活性的抑制剂可能对乳腺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茶色素治疗高纤维蛋白原血症100例,口服125mg tid疗程一月。结 果纤维蛋白原下降> 20mg/dl的 87例,总有效率为 87.00%,减至正常(< 400mg/dl)的 35例,占 42.00%.减低幅度<20mg/dl的 5例,服药后较服药前升 高的8例无效率占13.00%。服药期间除少数出现失眠症状外,未见其它毒付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端粒酶是核糖核蛋白酶,此酶具反转录活性,可利用RNA为模板复制端粒。当端粒酶活化时,可造成肝癌细胞永久生长。在大多数人恶性肿瘤细胞中端粒酶活化。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RAP)评价前列腺根除术的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比较生物表现型、PSA和Gleason得分与酶的关系;同时对PIN、BPH与瑞粒酶活性进行比较。方法从101例前列腺癌根除术患者取组织标本.经组织学检查确定有癌组织、PIN(前列腺内皮瘤,高分化)、BPH(良性前列腺发有异常)、萎缩和正常组织。16例是非癌患者的BPH,做阴性对照。2个已知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和DU145)。TRAP分析采用Kim法,PAGE凝胶电泳后,用PhosphorImager扫描测定电泳中梯带和ITAS强度.并比较。当有6hP梯带认为端粒酶活化。技试剂盒规定确认测量方法的正确性。结果80/87(92%)例前列腺癌组织端粒酶活化;癌旁组织中,且显/15(73%)PINS、13/26(50%)BPHS、1/6(16%)萎缩组织、4/11(36%)良性内皮具端粒四粒活性,PC-3、DU145也示端粒酶活化。16例单纯BPH端粒四阴性。癌标本中端粒酶活性与Gleason得分或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无关。结果表明大多数前列腺癌组织具端粒酶活性,并且癌周围良性组织也具端粒酶活性的比率较高可能是存在潜在的癌细胞或由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的端粒酶活笥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和判断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运用端粒重复扩增法(Telomeric Repeat Amplifieation Protocol,TRAP?检测了30例中27例新鲜冰冻乳腺癌标本,以及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结果 在新鲜服癌标本30例中27例阳性,阳性率90%,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的19例,阳性率100%;30例癌  相似文献   

15.
小儿消化道出血1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燕 《新医学》2000,31(5):288-289
目的:分析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7例小儿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与结论:本组157例中,上消化道出血以溃疡病(20%)、胃炎及十二指肠球部炎(35.8%)多见;下消化道分析出血以结肠炎(19.3%)、肠套叠(12.9%)多见。X线检查的阳性率为70%,内镜为100%;提示后者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大肠癌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奇 《华西医学》2007,22(1):12-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大肠癌活检标本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检测39例大肠癌,21例溃疡性结肠炎,22例正常大肠黏膜活性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39例大肠癌阳性率为89,7%,21例溃疡性结肠炎阳性率为9.5%,22例正常对照组阳性率为0%,大肠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与肿瘤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及部位无显著相关。结论:大肠癌活性标本端粒酶活性检测对大肠癌的诊断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消化道活体组织检查内镜下标本采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87例消化道内镜活检标本采集资料。结果:活检标本阳性率98.7%。结论:活检标本采集时,对不同部位,不同的疾病应采取不同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TEN基因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标本46例,2例外伤性肝破裂3例肝血管瘤周围正常肝组织手术切取标本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染色检测。结果:5例正常肝组织,4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80%。HCC患者PTEN表达总阳性率为65.2%(30/46),癌旁组织中阳性率为90.9%(30/33)(P〈0.05),PTEN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AFP是否阳性.HBsAg是否阳性,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PTEN阳性表达与肝细胞癌病理分级,包膜的有无及癌栓的有无关系密切。其中高分化组(Ⅰ+Ⅱ级)阳性率为88%(22/25),低分化组(Ⅲ+Ⅳ级)阳性率为47.6%(10/21)。(P〈0.05),包膜完整者阳性率为88.2%(15/17)。无或包膜不完整者,阳性率为68.7%(17/29),有癌栓者38.4%(5/13),无癌栓者80.1%(27/33)(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端粒酶活性是否与其恶性程度相关。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对48例胶质瘤标本和8例正常脑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表达,48例胶质瘤标本中23例为表达阳性(47.92%),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端粒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检测肺癌手术标本、纤支镜活栓和痰液标本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41例肺癌手术标本癌组织和9例良性肺疾病肺组织手术标本以及80例肺癌和30例良性肺疾病纤支镜活检标本及全部的160例患者痰液标本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并与病理组织学、刷检细胞学和痰液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肺癌组织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的阳性率[70.7%(29/41)]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41)和良性肺疾病组织(0/9)(P〈0.005);纤支镜活检标本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阳性率[70.0%(56/80)]高于良性肺疾病(2/30)(P〈0.005);痰液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联合痰液细胞学检查诊断肺癌的敏感性(73.6%)高于单独痰液细胞学(47.1%)或痰液中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52.1%)(均P〈0.005)。与单独痰液细胞学相比。两者联合检测使诊断肺癌的敏感性由原来的47.1%提高至73.6%(P〈0.005).阴性预测值由原来的37.9%提高至54.9%(P〉0.05),特异性不变。结论:在肺癌组织中检测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可能成为肺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之一。痰液中FHIT基因转录本缺失检测为肺癌无创诊断提供了一个新的辅助指标。[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