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着作《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相似文献   

2.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本段原文的意思是说:冬季,自然界万物潜伏,所以称之为闭藏。  相似文献   

3.
<正>冬季如何养生?《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chè),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qì)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wěi jué)。奉生者少。"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藏入泥土不吃不动,万物生机闭歇,阳气内藏,所以叫"闭藏"。这个时候水寒冰冻,大地龟裂,不要轻易扰  相似文献   

4.
正冬季,是我国自古以来人们进补和调养身体的最佳时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万物阴阳变化都与四季的气候有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意思是说冬天的三个月,是万物养精蓄锐藏阳于内的时节。寒冷的冬季,河流结冰,大地冻裂。这个时候,人们  相似文献   

5.
冬季养生     
不知不觉,冬天就到了。说起"冬季养生",从古代就得到人们的重视,《内经》中就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格言。什么是冬藏呢?说的是冬天万物敛藏,人们在生活中也应该顺应自然界的收藏之势,收藏阴精,使精气内聚,五脏得到滋养;且由于冬季自然界阴盛阳衰、寒气袭人,极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季的养生应从敛阴护阳出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6.
"春三月……以使志生,夏三月……使志无怒,秋三月……使志安宁,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志,在中医学中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表象,也是人体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有关"志"的功能和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重要论述,这些观点对指导养生和临床都有着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冬三月,应以敛阳护阴,养"藏"为原则。《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人论》指出:"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就是要人们避免各种干扰刺激,处于淡泊宁静状态,在冬月闭藏之时,应调养脏腑,以保精养神。食以养身,秋冬进补,正是十二月的主旋律,就让我们从养胃开始,在这个冬天,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等待春暖花开。  相似文献   

8.
正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窝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浮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战国·《黄帝内经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山楂叶饮片性味:酸,平。归经:归肝经。功能:活血化瘀,理气通脉,化浊降脂。主治:用于气滞血瘀,胸痹心痛,胸闷憋气,心  相似文献   

9.
冬季,朔风凛冽,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自然界的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便为来舂生机勃发作好准备。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意思是说,人们在冬季要保持精神安静,要想办法控制自己的精神活动,最好能做到含而不露,好像把个人的隐私秘而不宣,又如得到渴望之珍品那样满足。  相似文献   

10.
以《内经》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临床实际分析五藏所藏之神——神、魂、魄、意、志的实质、区别与联系,论述"心藏神"之"神"仅属于狭义之神。  相似文献   

11.
四气调神是指人体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养五脏的神志,其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词神大论》。该篇经文认为,人的精神意志活动与四时天地之阴阳变化密切相关,欲使五脏神志健旺于四时,机体“生气不竭”,就应当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节。经文还具体地介绍了春季“使志生”,夏季“使志无怒”、秋季“收敛神气,无外其志”,冬季“使志若伏若匿”等精神调养方法,对后世医家按季按时调节神志活动以  相似文献   

12.
入秋以后,天气变得越发凉爽,萧瑟的气息也渐渐到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气之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所以  相似文献   

13.
《内经》中"肾藏志"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但也存在"肾藏精志"的说法。古代医家多依据《难经》中肾有两枚左肾、右命门故可分别藏精与志来理解和应用"肾藏精志"理论,这似乎并非《难经》中"肾藏精与志"的认识基础。道文化中非常重视"精",精为生生循环之性,是生命活动中有无相生的基本动力和根本原因,是道生万物在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肾主志是以精为基础,人自强不息的毅力和耐力即源于此。神、魄、魂、意皆是以精为基础而产生。神机和气立所主导的生命活动中升降出入的气化循环,也依赖精的生生循环之性。所以肾藏精志更能反应"五脏藏神"理论中神对身心活动主宰作用的本质内涵。"五脏藏神"理论同样具有天人合一、人天相应的整体观。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常合并认知障碍,因肾藏先后天之精,调全身诸脏腑之精;精为神之宅,五神之一"志"藏于肾精当中,由肾所主,受肾精濡养,故《黄帝内经》提出"肾藏精,精舍志"。论治帕金森认知障碍基于"肾藏精,精舍志"这一理论基础,以肾不藏精为病机之本,辨病性之虚实;虚责之肾精亏虚,无以充养髓海,实责之精行障碍,不得聚于髓海。临证时基于肾不藏精这一病机,或益肾填精补其虚,或行气驭精治其实,肾精充足、精行通利节律则髓海清灵精明。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冬季养生观与冬季晨练的误区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红强 《陕西中医》2005,26(10):1126-112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忧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祛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此段经文的意思,就是顺应自然环境采取的冬季养生方法,并且告诫人们,如果逆之则会产生疾病。随着全民健身纲要的积极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投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清晨,参加健身操、太极拳、长跑等运动项目。这样的早晨锻炼身体,却与内经“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冬季养生之理背道而驰,也悖于现代医学的生理健康要求…  相似文献   

16.
问题解答     
问:中医藏象中有“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之说,其中神、魄、魂、意、志指的是什么?答:所谓神者,是指的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广  相似文献   

17.
谈“蛰”     
“蛰”字涵义的延伸在中医学的预防、医疗及生命科学的认识中均有广泛涉及。从一般意义上的肾主蛰论及五脏蛰,由蛰之义引发藏之论,即蛰对人体生命志伏有积极意义。由蛰精论及蛰神,进一步探讨其在养生中的意义,及失其蛰产生的病理状态。最后谈及如何做好蛰。  相似文献   

18.
神志病从胃论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河 《山西中医》1990,6(3):11-13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从胃与神的关系略予探讨。一、胃与神的生理 (一)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出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气血即化生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也说:  相似文献   

19.
<正>秋季如何养生?《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伤肺,冬为飧(sūn)泄。奉藏者少。"万物在夏天长养,到秋天果实已经成熟,收获的成果把容器装得满满当当,所以秋天三个月叫做"容平"。盛夏过后寒气来复,冷热空气对流,产生劲疾的秋风,地上万物也褪去夏日繁盛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