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4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虹  颜琳 《中国临床康复》2003,7(5):752-753
目的:研究健康成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 veloctiy,SCV)的正常值,为诊断周围神经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40例,年龄22-53岁,男女各20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及腓神经MCV和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胫神经SCV。分析指标包括潜伏期、波幅及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结果:NCV在正常人男女之间,左右侧肢体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性意义(P>0.0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慢,结论:NCV检测是周期神经病的重要诊断技术之一,而正常值的确定是临床诊断的前提,不同年龄组应采用自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变化与C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的变化与C肽水平的关系,为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MNCV和SNCV与C肽释放试验中糖负荷前及糖负荷120 min C肽水平的关联性。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MNCV及SNCV正常者和异常者的下降与糖负荷120minC肽水平下降有关(t=23.15~35.46,P&;lt;0.01),与糖负荷前C肽水平下降无关(t=0.47~1.63,P&;gt;0.05)。结论:C肽水平下降可能会加速神经传导速度的下降,提示保持血中C肽水平,有可能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陈天顺 《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141-1141
目的 探讨小剂量尿激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4例(治疗组),与36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为对照(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尿激酶治疗组3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5例;对照组36例,显效2例,有效8例,无效26例。治疗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lt;0.01)。尿激酶治疗组治疗后正中及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小剂量尿激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菁华 《新医学》2006,37(6):382-38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用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ALS患者行肌电图,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及F波、脊髓单突触反射(H反射)检测.结果:肌电图正常2例,20例存在不同的异常表现.176条神经MCV的异常率为62%(均表现为传导速度减慢),SCV 1例减慢,F波检测末端潜伏期延长者14条,传导速度减慢14条,H反射检测异常5例.结论:肌电图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对诊断ALS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河豚鱼中毒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测定的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分析急性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中毒患者的神经电生理变化的特点与意义。方法 检测64例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e 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ver conduction velocity,SCV)、F波、H反射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ols,SEP)。结果MCV、SCV均有减慢,以SCV减慢最为显著,MCV远段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延长,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异常检出率高;F反应、H反射异常提示部分TIX中毒累及神经根;SEP的异常率达45.9%,说明TTX中毒伴有中枢神经的损害。结论 神经电生理检测可用来动态观察’FTX中毒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程度、病稃,范围,亦旱,TTX中毒时早期检杏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许惊飞  王劲松  何成奇 《华西医学》2011,(12):1839-1841
目的比较正中神经压迫试验对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患者正中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设置CTS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共29例受试者纳入研究。CTS组为14例CTS患者,对照组为15例健康受试者。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包括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sensory latency,DSL)、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SNAP)、跨腕关节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运动传导末端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及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先测感觉传导,再测运动传导。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后再次测量上述指标。结果正中神经压迫试验前后电生理检查考虑诊断CTS分别为22侧和24侧。压迫正中神经后,CTS组正中神经DSL较压迫前显著延长(P〈0.05)。CTS组尺神经和对照组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各参数在压迫前后均无显著改变(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压迫试验前后CTS组的正中神经DSL和DML均明显延长(P〈0.05),尺神经DSL和DML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正中神经压迫试验5min能使CTS患者正中神经的感觉传导末端潜伏时明显延长,有助于提高神经传导测定对早期CTS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肌电图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7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做针极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和分析,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MUP)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慕集相。测定运动、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MCV、SCV)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ML)、波幅(AMP)、F波等。结果共检测164条肌肉、276条神经。EMG提示57例患者均呈神经原性改变;运动神经在下肢的异常率明显高于上肢,胫后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69.64%,AmP 66.07%。腓总神经异常率分别为:DM-lat 75.51%.MCV 55.10%,AmP 61.22%。所有被测运动与感觉神经的SCV、MCV异常率分别为54.79%与55.43%;10例(17.54%)F波未引出,38例(63.16%)F波潜伏期延长。结论GBS存在广泛的周围神经损害,肌电图和神经电图检查对GBS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下来,随着人们对腕管综合征的逐步认识,国外研究发现,超过40%具有典型腕管综合征症状的患者,用传统的电生理诊断标准未发现异常政变。汤晓芙等研究发现,拇指桡神经和止中神经、环指尺神经和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的比较是诊断腕管综合征最敏感的指标。我们从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对门诊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作了相应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 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 设计回顾性分析. 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 1997-02/1999-03住院患者. 方法对 21名 ALS患者的 30条尺神经、 32条正中神经及 24名健康对照组的 38条尺神经、 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 (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 MCV)及感觉传导速度( 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和 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 F波, ALS组患者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 结果 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 (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肌肉动作电位( 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 CMAP)波幅及面积、 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 MCV、 SCV、 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 ALS组中 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 CMAP波幅 /DML× 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r=0.89,P< 0.01). 结论 CMAP波幅 /DML× 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 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肯定型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definite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DALS)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uron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F波改变特点,以及病情和病程对MCV和F波的影响。方法 对46例肯定型ALS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MCV和F波进行测定。结果 患者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和腓深神经的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明显延长。F波的出现率、近端段/中枢潜伏期和左右往返脊髓的近端段/中枢潜伏期的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患者重度组4条神经的DML显著延长,MCV明显减慢和波幅明显降低,重度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DML、MCV和波幅与轻度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随访患者组3年,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检查结果经配对方差检验,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MCV和F波可作为ALS电生理诊断的一项有价值的检查,其异常程度与病情和病程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臭氧皮下注射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镇痛作用。方法:Wistar大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菌素65 mg/kg,同时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复制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2周后,将20只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组(DNP组)和臭氧治疗组(O3组),另取同时饲养的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O3组于模型成功后6周内每3天进行一次皮下臭氧注射(35μg/ml,0.5 ml),其余两组同样时间点注射同剂量空气。在气体注射前、注射后第2、4和6周分别测定大鼠右后足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 threshold,PWT)、热缩足潜伏期(paw withdraw latency,PWL)、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结果:与C组比较,DNP组大鼠在第2周末,PWT和PWL明显低于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3组在第2、4、6周注射臭氧后PWT和PWL显著升高,同时MNCV和SNCV也有显著升高(P<0.05)。结论:35μg/ml臭氧皮下注射可减轻DNP大鼠后足PWT、PWL,改善MNCV和SNCV,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传导速度差异规律量化评估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肌电图的神经传导速度异常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的诊断标准之一,可否以其变化差异规律来量化患者病情变化和评估预后?目的:研究肌萎缩侧索硬化(am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中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变,建立量化评定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情及其预后的神经生理指数。设计:回顾性分析。地点和对象:本研究的地点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科,研究对象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1997—02/1999—03住院患者。方法:对21名ALS患者的30条尺神经、32条正中神经及24名健康对照组的38条尺神经、40条正中神经进行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和F波进行检测。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与F波,ALS组患者小指暖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215;F出现率数值的相关性。结果:ALS组正中神经、尺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distal molor latency,DML)、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及面积、F波的出现率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两组MCV、SCV、F波的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ALS组中10名小指展肌的肌力与CMAP波幅/DML&;#215;F出现率的数值有显著的相关性(r=0.89,P&;lt;0.01)。结论:CMAP波幅/DML&;#215;F波的出现率是一种有效的客观的电生理指数,可对ALS病情及其预后进行量化评估。  相似文献   

13.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和电生理参数异常分布情况,明确电生理对GB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8例GBS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资料,对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肌电图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观察其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感觉神经传导异常率低于运动神经传导异常率(P〈0.05);上肢MCV异常率(24.40%)低于下肢(34.52%)(P〈0.05);50%神经F波出波率降低或未引出波形;神经传导异常程度与脑脊液蛋白升高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51.35%患者肌电图表现为神经源性损害;四肢远端肌肉正锐波、纤颤电位出现率(31.25%)与近端(21.57%)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组患者在电生理上既有神经脱髓鞘损害,亦有继发性轴索损害表现,远端运动神经损伤较感觉神经损伤重,下肢神经损伤较上肢重,神经损伤程度与病情相关,与病程未体现出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f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评估价值及D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并与临床症状、体征及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异常症状或体征者48例占46.2%,MCV异常者79例占76.O%,SCV异常者96例占92.4%。与正常值相比[潜伏期:腓总神经为(3.77&;#177;0.98)ms,胫神经为(5.0&;#177;0.5)ms,腓肠神经为(3.07&;#177;0.28)ms;MCV:腓总神经为(47.3&;#177;3.9)m/s,胫神经为(42.9&;#177;4.9)m/s,SCV:腓肠神经为(33.9&;#177;3.25)m/s],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腓总神经为(5.27&;#177;1.33)ms,胫神经为(6.14&;#177;1.25)ms,腓肠神经为(4.98&;#177;0.67)ms],MCV和SCV明显减慢[腓总神经MCV为(36.43&;#177;7.28)m/s,胫神经MCV为(36.07&;#177;8.82)m/s,腓肠神经SCV为(22.87&;#177;4.12)m/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t=4.231~7.513.P&;lt;0.01)。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越长周围神经MCV和SCV异常率越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与血浆糖化血红蛋白值负相关(r=-0.802.P&;lt;0.01)。结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感觉神经异常明显于运动神经,且病程越长、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血糖控制越不理想,周围神经传导速度(peripheral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NCV)越慢,神经病变越重。  相似文献   

15.
格林—巴利综合征运动神经传导参数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津存  江文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46-2547
目的 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运动神经传导参数的异常百分比在不同神经、不同病程的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近20年诊断的100例GBS患的电生理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0例GBS患中病程在4周以内的68例,其中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远端潜伏期(DML)、神经传导阻滞和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CAMP)异常率分别为45.6%、27.9%、14.7%和77.9%。在病程第1周内检测,dCAMP异常率最高,其次是MCV和DML。χ^2检验表明,各参数的异常率在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之间以及在不同病程阶段均无显性差异。结论 GBS运动传导各参数的异常率在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之间无显性差异。对GBS患早期进行电生理检测也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动作电位波幅改变对早期周围神经损伤的功能评估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肌电图(EMG)测定运动单位动作单位(M波)波辐的降低,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损伤。方法 某些拉伤、挫伤等闭合性损伤,常不同程度地损害周围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损伤的程度早期难以判定。EMG检查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波)波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以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等指标的变化,综合分析判定周围神经的早期损伤。结果 早期周围神经损伤后M波波幅、MCV、SCV及肌电图改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8.2%,43.8%,35.8%,14.3%,阳性率比较,x^2=114.036,P&;lt;0.01,周围神经早期损伤以M波波幅降低至1.3mV以下为依据。结论 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波幅降低是早期诊断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运动纤维传导速度分布的正常值。方法:选择2004—05/2005—03知情同意的健康志愿者29人进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检测,测定了正中、尺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范围,并对最慢纤维传导速度(慢纤维速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观察了2名健康人不同肢体皮温(变化范围2~4℃)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和10名健康人的不同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刺激强度(最大、最大&;#177;15%~50%)传导速度分布的变化。对5名健康人的相同神经采用相同的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参数和方法分别进行3次重复检测,观察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结果:①室温20~22℃,肢体皮温(31.9&;#177;0.89)℃情况下,测得传导速度分布正常值,正中神经最慢速度(慢纤维速度CV10%)(47.31&;#177;4.58)m/s、中等速度(中速纤维速度CV50%)(52.17&;#177;3.78)m/s、最快速度(快纤维速度CV90%)(56.14&;#177;5.13)m/s;尺神经慢纤维速度(48.46&;#177;6.0)m/s、中速纤维速度(53.11&;#177;5.16)m/s、快纤维速度(57.33&;#177;5.04)m/s;腓总神经慢纤维速度(35.58&;#177;5.98)m/s、中速纤维速度(41.61&;#177;4.76)m/s、快纤维速度(46.04&;#177;3.50)m/s。②回归分析显示:身高、皮温和年龄与慢纤维速度呈负相关,身高是慢纤维速度最显著的影响因素(P=0.013)。③肢体皮温下降2℃时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与标准皮温比较无明显变化,下降4℃的传导速度分布数值明显降低,快纤维速度降低7~10m/s,慢纤维速度降低3~9m/s。④最大刺激强度和超强刺激(最大刺激量&;#177;15%~50%)的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比较显示〈50m/s的纤维分布明显减少,而快纤维速度无明显差别;超强刺激强度变化对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无明显影响(P=0.999)。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重复实验传导速度分布结果显示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正中=0.649,P腓总=0.984)。结论: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对研究不同传导速度的运动神经纤维具有重复性好、无创和敏感性高的特点,能更全面评价运动神经传导特性。因此计算机辅助对冲技术可能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尤其是发现亚临床病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砷中毒对周围神经的影响。方法:对26例有急性砷中毒病史,尿砷≥2.7μmol/L,临床上有四肢麻木、乏力和疼痛等症状而除外有其它疾病引起周围神经病损的病者进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扫描等检查。结果:所捡26例砷中毒病者共计156条感觉神经中有122条的传导速度见不同程度的减慢,阳性率为78%;所检208条运动神经中有35条的传导速度见不同程度的减慢,阳性率为12%;所捡208块肌肉作肌电扫描未见异常改变。结论: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是反映砷对周围神经损害的一项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电生理检查在格林—巴利综合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张春华  时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3):1976-1976
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为探讨电生理对GBS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对1995年以来收治的32例确诊为CBS患的电生理检查进行了分析。结果本组电生理改变特点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F波异常率大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异常率;电生理动态观察显示,临床症状恢复较电生理恢复快,MCV恢复较SCV恢复快。肌电图(EMC)出现自发电位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丹迪公司Keypoint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测定了14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大于50ml的糖尿病患者(膀胱组)及20例经B超测定残余尿为零的糖尿病患者(正常膀胱组)的双侧上下肢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神经传导潜伏时、病程和糖代谢状况。结果 与正常膀胱组比较,神经源性膀胱组的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较慢,相应的神经传导潜伏时较长,平均病程较长,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也较高(t=3.095,P&;lt;0.05)。结论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常常伴有广泛的周围神经病变,且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测定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时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