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等速肌力训练、作业治疗、蜡疗、低频脉冲电、推拿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照组则在相同时间段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组块测试(BBT)评定患儿手部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儿FMA-UE、MBI评分及BB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MA-UE评分[(57.32±19.35)分]、MBI评分[(90.98±26.91)分]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改良强制性诱导训练(MCIMT)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及MCIM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tDCS治疗,2组患儿均在入院时及康复治疗8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Carroll上肢功能评定(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儿偏瘫侧MAS分级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儿UEFT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的UE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3岁以上患儿MBI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DCS结合MCIMT能改善痉挛型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赵斌  高晶  薛晶晶  何璐娜  王丽娜 《中国康复》2022,37(10):611-613
目的:观察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作业治疗对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型偏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2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等常规康复训练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分别于治疗前后使用脑性瘫痪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儿经12周治疗后,FMFM及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智能反馈训练系统联合作业治疗能有效提高痉挛型偏瘫患儿的上肢精细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型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22例0~3岁偏瘫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应用CIMT治疗,用低温板材塑形制作限制性器具,限制健侧手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重复的练习和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每天4h,每周6d,疗程2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精细运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CIMT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可提高患儿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虚拟现实(VR)技术结合作业疗法对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 方法将38例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人,对照组20人。2组患儿患侧上肢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VR技术治疗,每次30min,每周6次,共3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儿进行评定,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2(PDMS-2)中的精细运动发育商(FMQ)、Caroll手功能评定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对2组患儿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间FMQ、患手Caroll手功能和ADL评分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FMQ、患手Caroll手功能和ADL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FMQ[(79.65±4.10)分]、患手Caroll手功能[(25.65±8.41)分]和ADL评分[(47.25±5.50)分]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VR技术联合作业训练较单一作业训练治疗痉挛型偏瘫患儿的疗效好,可更好地改善患肢上肢功能和ADL能力。  相似文献   

6.
何小辉  张娜  陆莹  苏敏 《中国康复》2021,36(5):282-285
目的:观察上肢力量训练对痉挛型偏瘫的脑瘫患儿上肢、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作业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介入上肢力量训练。治疗前和治疗2、4及6个月后分别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电子握力计、Carroll手功能评定、ADL量表对2组患儿的上肢屈肌肌张力、手指握力、上肢及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并对2组治疗前后及不同时间点效果进行比较。结果:2组肌张力经4及6个月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各时间点对比无显著差异;2组各时间点握力评分均优于前一时间点(均P<0.05),2组间治疗前、治疗2及4个月的握力评分无显著差异,观察组6个月后的握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各时间点Carroll评分均优于前一时间点(均P<0.05),2组间治疗前、治疗2及4个月的Carroll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6个月后观察组的Carrol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各时间点ADL评分均优于前一时间点(均P<0.05),2组间治疗前、治疗2及4个月的ADL评分无显著差异,6个月后观察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作业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加强上肢力量训练能更好地改善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及手的功能,有效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中运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CIMT)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颅脑损伤致半身偏瘫患儿43例,分为强制组23例和对照组20例,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并指导家庭中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训练中不限制健肢活动;强制组则限制健肢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应用CIMT疗法,每天家庭训练时间为2h。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儿的动作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且强制组各评定指标均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家庭康复中应用C1MT可显著提高偏瘫患儿上肢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早期综合康复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ADL能力的影响,以及痉挛分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相关性。方法:4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治疗组患者加予规范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所有病例共评定4次:入组时、脑卒中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来评定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痉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在入组时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和BI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在脑卒中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对照组患者的MAS评分高于同期的治疗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和BI评分在脑卒中病程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与其前一次评定时比较,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逐渐改善(P〈0.001);在脑卒中病程3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的FMA评分和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偏瘫侧肢体痉挛和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上肢痉挛及上肢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在此基础上辅以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患儿则辅以肌筋膜牵伸放松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及Ashworth改良肌张力评估量表对2组患儿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肌张力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筋膜牵伸放松疗法能有效缓解痉挛性脑瘫患儿上肢痉挛,提高上肢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肌张力的影响。 方法将87例脑卒中患者按康复介入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及对照组,早期康复组于脑卒中发病7~30 d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于脑卒中发病30~60 d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2组患者康复治疗措施基本一致,包括康复训练、中频电疗及针刺等。全部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对偏瘫侧上肢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肩内旋肌、肘屈肌及屈腕肌张力水平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程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经3个月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以早期康复组上肢功能及痉挛症状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及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治疗对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探索机器人康复训练能否替代人工训练。方法:将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4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4),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次;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1次、上肢机器人训练1次,2组均训练8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脑瘫儿童手功能分级(MACS)、墨尔本单侧上肢功能评定量表(MUUL)进行评定,测量患侧肘关节、肩关节水平位主动活动度(ROM)。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后2组MUUL评分均有显著增高(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MACS评分均较训练前有显著降低(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内收ROM均较训练前有显著增加(P<0.0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2组肩关节水平外展及肘关节ROM较训练前均有显著增加(P<0.01),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瘫痉挛型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效果与人工效果相当,在某些方面要优于常规人工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偏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偏瘫患儿随机分为强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Bobath治疗手法,强制组在Bobath治疗手法的基础上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治疗,使用厚棉质连手手套限制健侧手的活动,对患儿进行集中、大量、反复的训练,疗程2个月。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简易上肢机能检查、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儿童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及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ADL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儿患肢及手功能均比治疗前提高(P〈0.05),但强制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强制性诱导运动疗法对改善偏瘫患儿上肢功能恢复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3.
孔莉  林智 《中国康复》2019,34(9):455-457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痉挛的家庭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将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10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及观察组54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痉挛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医师的定期指导下,由家属和患者自己进行综合的抗痉挛康复训练。2组患者均于入组前、入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入组1个月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入组后3个月和6个月,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FMA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康复医师或治疗师的指导下,患者在服用抗痉挛药物的同时坚持抗痉挛康复训练是切实有效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手-臂强化训练(HABIT)对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6岁偏瘫型脑性瘫痪患儿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加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HABIT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采用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EFT)评估2组患儿患手的整体功能,同时采用PDMS-2量表的精细运动评估量表的抓握、视觉-运动整合测试对患儿的双手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各项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UEFT评分和PDMS-2量表视觉-运动整合评分分别为(42.76±1.78)分和(16.85±1.11)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ABIT训练可显著改善偏瘫型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2例,2组患者均按常规的物理治疗和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运动反馈训练。治疗前后采用E—LINK评估系统评定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及前臂旋转活动度,并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屈肘肌群、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反馈系统提供的寓教于乐的康复方法能提高训练的趣味性、积极性,对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状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对偏瘫患者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及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作业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9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作业组52例,采用包括作业疗法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47例,采用无作业治疗的其他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及偏瘫手功能实用能力评定,并对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作业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实用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作业疗法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及手的实用性,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硝西伴治疗外伤性颅脑损伤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经CT检查确诊的100例急性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病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常规神经外科治疗护理,治疗组在患者出现痉挛后给予氯硝西伴口服0.5mg Bi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采用修订的Ashworth分级法评定患者痉挛情况。上肢以肘关节、下肢以膝关节为观察对象,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上肢肌张力、下肢肌张力及Barthel分级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氯硝西伴对外伤性颅脑损伤后偏瘫肢体痉挛有降低肌痉挛和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偏瘫后强化上肢本体感觉刺激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偏瘫患者接受本体感觉强化刺激的治疗及疗效。方法: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二组患者均接受一般的康复治疗,治疗组还接受上肢各关节本体感觉强化刺激疗法。上肢综合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积分法和Barthel指数法。结果:治疗组患者上肢综合功能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上肢合并症的发生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中,应对上肢本体感觉进行强化刺激,以提高上肢综合性运动功能并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配合针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康复功能训练,疗程共2周,而治疗组要求受试者连续2周每天除去睡眠时间,其余90%的时间健肢带上手套限制使用,用患肢进行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训练方案与对照组相同,并给予针灸治疗,共2周。采用Wolf运动功能评定方法对人组患者在入组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3个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周及3个月,2组WMFT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之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联合针灸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传统康复功能训练同时应用,可促进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疗效优于传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局部振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局部振动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和FMA、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32±0.80)级、(28.78±9.33)分和(70.46±12.46)分,分别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部振动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可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痉挛程度,并改善其偏瘫侧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