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相似文献   

2.
江薇  郑叶平  陈佳欢 《护理与康复》2013,(10):1005-1006
中枢性疼痛(centralpain,CP)是指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损害引起的异常性疼痛,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相当于感觉消失部位)呈扩散性感觉异常性疼痛,常为烧灼痛、针刺痛、麻木或跳动痛,一般为自发性,多与情绪改变有关。CP是脊髓损伤(spinalcordiniury,SCI)的顽固性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有效康复训练。研究报道,77%~81%SCI患者发生疼痛,其中20%~33%患者疼痛严重。本院2008年收治1例SCI致高位截瘫患者,2010年出现CP并于治疗期间发生哌替啶依赖,经抗抑郁治疗、戒断替代药物治疗6周后,患者能较好应对中枢性CP并戒除对哌替啶的依赖。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研究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 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SCI模型组(n=10)、假刺激组(n=10)和iTBS治疗组(n=10)。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做T10脊髓全横断手术。SCI模型组术后不施加任何干预,iTBS治疗组在术后72h开始对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进行iTBS模式刺激,每日1次,600个脉冲,每次3min 20s,假刺激组术后72h开始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只将刺激线圈垂直放置于头部。各组分别于治疗1周和2周取材5只大鼠的大脑组织,一侧大脑半球用于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CD68、CCR7和CD206蛋白的表达,另一侧大脑半球用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IBA-1和cleaved caspase3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 结果: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经iTBS治疗1周后,iTBS组大鼠大脑皮层内CD68、CCR7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1),而CD206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1);经iTBS治疗2周后,大鼠大脑皮层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01);运动皮层cleaved caspase 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5);而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脊髓损伤早期采取iTBS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损伤导致的脑内炎症,防止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可为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为严重脊髓损伤后的脑神经保护和及早开展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慢性疼痛(chronic pain,CP)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顽固性合并症之一,是损伤平面以下皮肤感觉已消失区域出现的表现形式多样的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4%~94%,且近年来呈逐年增高的趋势。1982年,Donovon提出了脊髓损伤后疼痛的分类,即5个不同的疼痛综合征:中枢性疼痛、根性或节段性疼痛、内脏性疼痛、肌肉骨骼性疼痛、精神性疼痛。有研究显示,在353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64%发生各种各样的脊髓损伤性疼痛,其中神经性疼痛占30%,非神经性疼痛占17%,既有神经性疼痛又有非神经性疼痛者占17%。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的影响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2018年10月—2019年6月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和四川省绵竹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出院的SCI患者,进行国际脊髓损伤疼痛数据集调查并分析。 结果:共纳入96例SCI患者,54.2%(52/96)患者出现NP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ASIA分级、距离受伤的时间、伤害感受性疼痛与患者是否出现NPP有关(P<0.05)。其中,影响因素前3位分别是伤害感受性疼痛、性别和距离损伤的时间。52位NPP患者中,82.7%(43/52)合并有伤害感受性疼痛。NPP患者平均NRS评分为6.4±2.0,61.5%(32/52)患者1周中每天都会出现疼痛,30.8%(16/52)患者疼痛为持续性,55.8%(29/52)患者疼痛最明显的时间不可预测,疼痛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绪、睡眠等产生中度以上的影响及干扰。59.6%(31/52)患者未接受疼痛相关的任何治疗。 结论:伤害感受性疼痛、性别、损伤时间、年龄、ASIA分级与SCI患者是否发生NPP有关。患者平均疼痛强度为中重度,大部分患者每天都会经历疼痛,疼痛最明显的时间不可预测,约1/3患者疼痛为持续性,NPP产生的干扰及影响为中重度。大部分SCI患者未接受规范的NPP相关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回顾分析76例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发生明显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疼痛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在76例患者中,切口疼痛者52例(68.4%),腰背部疼痛者56例(73.7%),颈肩部疼痛者28例(36.8%),腹部疼痛者12例(15.80o)。后腹腔镜术后的疼痛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可能减少疼痛的发生或减轻疼痛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盆底肌综合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后尿失禁的疗效。 方法选取9例SCI后尿失禁或尿潴留伴尿失禁患者,对其进行系统化盆底肌治疗,包括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运动疗法、行为干预等,5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不自主排尿频率及盆底肌肌电压值进行比较。 结果经2~10周治疗后,发现患者平均不自主排尿频率由治疗前8.70(3~14)次/日减少至3.22(1~6)次/日,平均盆底肌电压值由治疗前(7.86±4.02)μV提高至(20.43±7.63)μV。 结论联合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运动疗法及行为干预对SCI后尿失禁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种新的实验性脊髓损伤中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中枢性疼痛(central pain,CP)的发生机制以寻找治疗的根本方法。方法:选用成年Wistar雌性大鼠30只,分为两组(X1,X2组)。用WADE法造成脊髓L2阶段的300gcm(X1)和200gcm(X2)的损伤,损伤前后分别在L1阶段记录刺激胫神经引起的体感诱发电位。于术前和术后4、8、12、16、24h、每天用Von Frey Hair等测定大鼠的对机械性轻压、轻触损伤近端躯体的痛反应阈及前足50%抬足率的阈值的变化,并观察大鼠自发痛的行为学变化。结果:两组均出现了典型的急慢性痛超敏现象(手术前后痛阈值的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和自发痛现象,其中X1组与X2组比较,严重自发痛(自噬)的发生比例更高,而且重复性好,与人类SCI的CP中以自发痛为主要痛苦的情况相一致。结论:用WADE法造成大鼠300gcm的SCI是重复性好且与人类SCI的CP最接近的SCI的CP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以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状况会出现不同的变化。对SCI患者及时进行神经功能检查,既可正确了解患者SCI的性质和程度,又对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推测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统一的神经功能评定标准作为临床及科研人员之间正确的交流手段十分重要,因此,理想的评定标准应该是统一、精确、容易操作的,并且有明确的评分标准来判断治疗前、后出现的神经功能的变化,否则将影响疗效及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Leeds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LANSS)、贝克抑郁量表(BD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筛选出18例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2年的SCI患者。先完成1~2周基线评估,该阶段用SCI神经功能(ASI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病情,直至疼痛趋于稳定状态,随机分为试验组(12例)和对照组(6例)。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tDCS治疗(第一运动区M1区、2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VAS、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睡眠、情绪情况进行评定。用t检验分析试验组内不同病程与疼痛缓解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BPI睡眠及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VAS、BPI睡眠及情绪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BPI情绪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试验组VAS评分改善显著(P<0.05)。详见表2。按照病程将试验组患者分为病程>3月组和病程<3月组,对VAS评分及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后,暂未发现病程与tDCS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tDCS对病程<2年SCI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改善作用,暂未发现病程与tDCS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疼痛自我评估尺的临床应用浙江省湖州市第一医院(湖州313000)陆烈红叶家薇疼痛是机体神经受到伤害或刺激引起的感觉。疼痛阈值的高低除与伤害或刺激强度和范围有关,又受情绪、环境、精神等因素干扰。因此临床评估疼痛阈值必须细密观察,正确掌握体征和分析主诉。...  相似文献   

12.
当患者发生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其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依赖于损伤部位上或下潜伏通路或未损伤神经的可塑性来实现。增强神经可塑性是SCI修复的重要策略之一,虽然在其实施途径及效应方面与其它策略存在协同现象,但其所具有的训练或任务依赖特性(task-dependentOFactivity.de.pendent)使它在SCI治疗占有特殊地位。Schwab认为,通过特殊形式韵康复训练能促进潜伏通路或未损伤神经的可塑性,将之与神经再生策略等联合应用可能是目前最具前景的SCI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神经环路磁刺激治疗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作用,探讨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促进脊髓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 方法:将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ham+SS组:假手术+假刺激组,SCI+SS组:SCI+假刺激组,SCI+NC-MS组:SCI+神经环路磁刺激组,每组12只。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3天SCI+NC-MS组接受真刺激,另外两组接受假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共3周。分别在术前、术后1d、3d、7d、14d、21d采用BBB评分、斜板试验评价运动功能;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并提取损伤区脊髓,HE染色观察各组损伤区脊髓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测定各组脊髓中胶质纤维源性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 结果:①行为学: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显示SCI+NC-MS组术后7d、14d、21d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SCI+SS组(P<0.001);②HE染色显示,相对于SCI+SS组,SCI+NC-MS组的脊髓结构改善,病变程度相对减轻;③Western Blot显示,和SCI+SS组相比,SCI+NC-MS组的GFAP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5)。 结论:双靶区神经环路磁刺激的早期应用可以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减少脊髓损伤区胶质瘢痕形成,促进运动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刘俊  高峰  李迪  李建军 《中国康复》2020,35(9):488-49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对患者造成严重心理伤害,对家庭造成沉重经济负担,并对社会造成巨大劳动力损失。SCI后神经重塑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至关重要,但其可能促进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产生,NP通常有两个突出的症状:异常性疼痛(本身存在自发性疼痛并由通常不会引起疼痛的刺激诱发疼痛加重)和痛觉过敏(通常引起疼痛的刺激引起的疼痛增加)[1],50%~60%的SCI患者产生了相关症状[2],推高了医疗保健费用[3]。  相似文献   

15.
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常见并发症,由此诱发的泌尿系统并发症是患者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正确地处理神经源性膀胱,可以积极改善膀胱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尿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SCI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间歇导尿仍然是处理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方法,但其操作会给患者造成不便及有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电刺激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该疗法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本文就电刺激治疗SCI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脊髓损伤(SCI)常继发手功能、步行功能、感觉功能等多种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虚拟现实(VR)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本文主要综述VR技术在SCI康复评估和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在SCI后运动功能障碍、神经病理性疼痛、心理障碍等评估和治疗中的应用,以及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3.1自发痛 指在没有可见的刺激条件下出现的疼痛。Eide等指出,SCI的CP主要分为自发持续痛(Spontaneous continuous pain)、自发间断痛(Spontaneous continuous pain)或上发条样痛(Wind up pain)和诱发痛(Evoked pain)三类。本研究着重观察陈旧性SCI的CP的自发痛的性质,将其分为三种(A、B、C).两型(ABC型和AB型),并发现其发作性疼痛的某些规律(见表1、表2)。以下分述三种自发痛的各自特点。  相似文献   

18.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慢性疼痛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惊飞  郭铁成 《中国康复》2010,25(2):147-149
慢性疼痛涉及许多神经病理机制,如周围或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改变,包括感觉神经元的异常、过度兴奋、中枢致敏、下行抑制作用减弱等,常并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倦怠、抑郁和退缩等精神症状且对一般的镇痛药不敏感。Migita等第1次利用经颅磷刺激(TMS)刺激中枢性疼痛患者初级运动皮质(M1区),使嬲南减轻30%并持续1h。此后大量文献报道重复性经颅磷刺激(rTMS)能缓解慢性疼痛。本文就rTMS在治疗慢性疼痛中的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SCI)后,除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外,神经性疼痛(NP)也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SCI后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对NP影响的逐渐被认识,不仅有利于从宏观上揭示NP的病理机制,且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对SCI后NP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变化及其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梅  徐敏华 《上海护理》2006,6(3):45-47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破裂症,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我院采用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并加强了一系列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