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肝血管瘤患者介入手术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CHL)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病程缓慢,病变较小时,因无临床症状不易发现,多为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肝血管瘤较大时,由于压迫肝组织或邻近脏器产生上腹部不适、腹胀、腹痛、食欲下降、恶心、嗳气、触及包块或破裂出血,则需行手术切除或采用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现将我科自2004—2006年开展的7例肝血管瘤导管动脉栓塞术的观察与护理汇报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较小时,无临床症状,偶于体检时发现,肿瘤较大或在某种因素下,生长迅速,可以引起疼痛、腹胀等症状,并有破裂出血的可能, 一旦破裂,死亡率达70%以上。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但其创伤大、出血多,特别是巨大肝血管瘤,位于肝门附近者,给外科手术切除带来很大困难。近年来,随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肝多发血管瘤破裂出血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右下腹痛20 h急诊入院,按急性阑尾炎行剖腹探查术。术中探查示:阑尾未见异常,肝脏增大,肝右叶外下(第5段外侧)有一直径3 cm的肿块破溃出血,肝脏表面有多发粟粒样质硬结节,因术中无法确定肿块性质,予局部止血、冲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同时取少量出血肿块周边组织送病理检查,观察无活性出血后关腹。术后病理报告:肝脏肿块为退变肝细胞,其外有纤维素及炎性细胞,结合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肝血管瘤破裂出血,为明确出血原因,经追问病史及相关检查明确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予丙种球蛋白及甲泼尼龙等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结论肝血管瘤(右叶外下)破裂出血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有关,且由于瘤体位置关系,临床症状与体征易与急性阑尾炎混淆,临床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肝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原因与治疗体会(附4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自发性破裂出血的原因和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肝自发性破裂患者出血的原因以及治疗方式。结果 采取开腹手术止血39例,介入手术止血3例。出血原因包括原发性肝癌破裂、肝血管瘤破裂、肝硬化结节破裂、肝腺瘤破裂、肝脂肪瘤破裂、肝紫斑病破裂和继发性肝癌破裂。结论 原发性肝癌和肝硬化结节破裂出血预后凶险;手术止血是救治肝自发性破裂的主要方法,对于肝占位性病变,应综合考虑,力争行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王长霞  关太平  刘淑娟 《临床荟萃》2006,21(10):728-729
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占肝脏良性病变的41.6%,直径大于5 cm者为巨大肝血管瘤.该型血管瘤有潜在破裂出血的危险,而且外科手术切除困难.随着介入放射治疗学的发展,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为肝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全新途径.本组17例患者,均采用碘油、明胶海绵和(或)钢圈经肿瘤供血动脉多级栓塞,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9年118例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57例采用肝段或肝叶切除术,21例行血管瘤体摘除术,40例采用瘤体盐酸平阳霉素注射法。结论对血管瘤破裂出血?迅速增大或出现kasabach-Merritt的有绝对手术指征。瘤体直径>5 cm并有明显源于血管瘤的症状,有较重精神负担者也有外科治疗的相对指征。手术切除是确切的治疗方法,肝血管瘤摘除和瘤体盐酸平阳霉素注射法疗效安全肯定,有选择性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肝血管瘤是肝脏肿瘤中的良性肿瘤,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患者几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或健康问题,患者往往是在因为其他健康问题检查时偶然发现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最常见的检查是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目前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不同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及预后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本文对肝血管瘤的诊治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8.
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治疗价值。方法:26例肝癌破裂出血患者,均经B超或CT及腹腔穿刺证实。其中真性出血21例,隐匿性出血5例,所有病例均先行DsA造影,找到出血靶动脉,然后行栓塞治疗,单纯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或加明胶海绵条栓塞20例,采用明胶海绵加碘化油栓塞6例。结果:造影均可见肿瘤血管和染色征,隐匿性出血DSA可见肝轮廓内周边血管缺损区,真性出血有14例可见明显造影剂外溢,其余病例因血管痉挛或肿瘤染色掩盖等原因而未显示。本组病例技术成功率100%,即时止血率96%,1例栓塞成功回房后血压一度不稳,考虑为静脉系统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止血,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肝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肝癌破裂出血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发病率为 2 % 〔1〕,占肝良性肿瘤的4 1 6 %。好发于 30~ 5 0岁 ,女性多见 ,瘤体小时多无症状 ,长大后可有腹部不适 ,并有自发或创伤性破裂的危险。一旦出血死亡率高达 70 %以上〔2〕。外科处理棘手 ,内科处理无效。笔者统计我介入病房自 1998 1~ 2 0 0 2 3收治肝血管瘤患者 12例。现报道如下并就其方式和临床价值作简要介绍。1 临床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男 5例 ,女 7例 ,年龄30~ 6 3岁 ,平均 4 1 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肝区不适 (6例 ) ,术前查体均未见肝脏长大、肝区叩痛和皮肤巩膜黄染 ,查血AF…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1993年8月成功抢救一名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术中修补右肝膈面裂伤时,发现肝后下腔静脉右缘腹膜皱褶处有鲜血如泉水般涌出,考虑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撕裂出血,术中用纱布压迫止血获得成功。现将手术经过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1.
肝血管瘤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各法的比较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成人肝血管瘤常见的是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he-mangiomaoftheliver,CHL),病程缓慢,多无症状;伴有临床症状或并发症(如压迫、破裂出血和Kasabach-Merritt综合征)的巨大CHL(直径≥5cm),则需行手术切除或采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embolization,TAE)治疗。有关CHL的TAE治疗,国外文献报道较少犤1-2犦;但是,国内近些年来的报道却渐增多,且采用的栓塞剂?硬化剂种类、方法、不良反应、并发症和疗效等亦有不同犤3-17犦。作者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目前采用的治疗CHL的各种TAE方法作了…  相似文献   

12.
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栓塞治疗(附29例分析)金洪①张金山②赵长青①张解港①张赐宝③王晓伟③肝海绵状血管瘤(CHL)是肝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达0.4%~7.5%。国内有人报告B超发生率占肝内肿瘤的31.3%。肝海绵状血管瘤因具有潜在破裂出血的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脂肪肝对肝血管瘤显像在超声学上的影响。方法 对每年均来我院常规肝脏B超的40例体检者分3组进行分析.结果(1)一直证实有肝血管瘤,之后合并脂肪肝的患者30例;(2)原检查时无肝血管瘤,有脂肪肝后发现血管瘤8例;(3)有脂肪肝,B超检查无血管瘤,后经CT,MRI检查可发现肝血管瘤4例。结论 脂肪肝对肝血管瘤的超声显像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间叶性肿瘤,除了肝血管瘤外,其他原发性肝良性或恶性间叶性肿瘤皆极罕见。过去多因肝大,腹水或阻塞性黄疸而就诊;近年来B超、CT、MRI、PET和同位素扫描的临床广泛应用,虽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日益增多,但最后诊断仍需剖腹探查活检,切除肿物或死亡尸检才能最后确诊。现将我院收治的4例原发性肝间叶性肿瘤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肿瘤,在我国发病率高,约占癌症死亡人数的23%[1]。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其中绝大部分为海绵状血管瘤,其尸检发现率为0.35%—7%[2]。肝血管瘤长时间的慢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形成广泛的交通血管,当其紧邻肝门、下腔静脉及肝实质内主肝静脉使手术切除的难度和危险性极大[3]。 巨大肝血管瘤压迫肝脏使之萎缩而失去功能,外力作用下可能导致破裂出血危及生命,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最彻底、理想的方法[4]。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减退、器官老化,常合并各种急慢性疾病。因此,对该类患者围手术期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我院于今年6月30日收治l例合并高血压及肝血管瘤的老年食管癌患者,经精心的手术治疗与护理,患者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6.
超声诊断肝血管壁遗传缺陷性疾病呈血管瘤样改变一例厦门市中医院(361001)物诊科李群郭争捷患者,女性,50岁,因舌面多发簇状小血管瘤反复破裂出血不止,经口腔科病理确认为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该患者临床上还有反复“胃出血”的病史,体格检查:舌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细胞癌的误诊原因,探讨其临床及影像学诊断要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误诊为肝血管瘤的肝细胞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为23岁男性,因外院体检时超声发现肝血管瘤7d入院。临床无症状,行超声、MRI、CT等检查均诊断肝血管瘤,行手术治疗,术中仍维持原诊断,术后病理结果回报为肝细胞癌。予抗感染及保肝等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拆线后出院。随访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临床疑诊肝血管瘤的患者亦应排除肝癌的可能,必要时可行病理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伴胆道出血的临床诊断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收治的1例肝移植术后伴发胆管吻合口狭窄,反复行经内镜逆行性胆道支架引流(ERBD)术后,肝假性动脉瘤破裂伴胆道出血患者的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因"反复发热伴黄疸1个月余"于2017年7月6日入院,患者肝移植术后4年,多次行ERBD。患者入院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检查发现肝右动脉显影,肝动脉造影确诊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破溃至胆道,行肝动脉假性动脉瘤栓塞术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术后发热及黄疸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肝移植术后,有医源性有创治疗史患者,不明原因反复发热伴持续黄疸时,需术后定期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作为随访,排除肝假性动脉瘤破裂胆道出血可能。  相似文献   

19.
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著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然而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尚存争议,临床治疗中否存在过度治疗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治疗方式的选择未有统一指南,治疗药物的选择及药物浓度的控制尚需进一步研究,治疗术后的疗效评估目前缺乏统一标准。本文就目前肝血管瘤介入治疗存在的几点分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小者无症状,大者可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长期低热等,少数巨大者可有黄疸、贫血及出血倾向。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手术肝段或肝叶切除。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突飞猛进的发展,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好而在临床广泛应用。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对32例肝血管瘤病人进行了介入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