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3例行PTCA及支架置入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3例患者PTCA及置入支架后24支闭塞血管18支被开通,血管病变开通成功率72.0%,病例成功率78.3%(18/23),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成功率92.3%,明显高于闭塞病变时间〉3个月组的患者54.5%(P〈0.01)。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行PTCA及置入支架治疗是安全可行的,血管闭塞的时间和病变局部形态特征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37例患者按病程分为3组,A组(急性心肌梗死组,病程2-9h)13例,B组(病程≤3个月)11例,C组(病程>3个月)13例。A组行直接PTCA,其余2组行择期PTCA。结果:A组13支血管成功12支(92.3%),发生急性血管闭塞1例;B组12支血管成功11支(91.6%);C组14支血管成功10支(71.4%)。无并发症发生。共植入支架21个(53.8%)。随访2-26个月效果良好。结论: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性病变,急性期及梗死早期PTCA成功率高,随着闭塞时间延长成功率下降,但介入治疗仍可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且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陈君柱  徐坚 《浙江医学》2003,25(4):207-20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和慢性冠状动脉闭塞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2例冠状动脉闭塞患者行PTCA或PTCA加支架治疗。结果 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行PTCA均获得成功;38例择期PTCA中45处病变,34处成功,成功率75.6%。结论 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越长,PTCA成功率越低;冠状动脉的闭塞性病变行PTCA或PTCA加支架术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与不完全血运重建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支或2支以上血管狭窄≥50%者72例,其中男66例,女6例。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16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56例;比较两组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脏事件(死亡、再梗塞、心绞痛复发)及左室射血分数变化。结果:69例手术成功,完全血运重建组手术成功率84.2%,人均植入支架2.25枚,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2.5%,包括死亡6.25%;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手术成功率98.2%,人均植入支架1.60枚,重要并发症发生率12.5%,包括死亡3.57%。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月总的心脏事件(包括死亡、再梗塞、心绞痛发作)发生率29.2%。不完全血运重建组6个月的心绞痛发生率高,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再梗塞及死亡的发生情况,两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不论实行完全血运重建或不完全血运重建均能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左室射血分数提高,但有较高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支架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引起的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率,但支架同样面临着再狭窄的问题,尤其是复杂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变血管,更易发生再狭窄[1].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再狭窄率,和裸支架相比,DES使6个月的再狭窄率降至0%~9%[2、3].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为186例病人行PCI术,80%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加冠脉内支架术(coronarystent,CS)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治疗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小,效果可靠的优点。虽然PTCA手术随着经验、技术的提高和导管的改进.并发症已明显下降,但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抗凝治疗和术者操作等原因,也会出现一些常见的并发症。我科自2004年9月~2005年9月共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21例,出现并发症9例,我们分析了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方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近20多年中取得迅速发展。1977年Gruentzig首先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应用于临床,开创了介入心脏病学新纪元。随着经验的积累、器械的改进和技术的提高,PTCA的适应证不断扩大,并发症逐渐减少,其对冠心病的治疗价值及与药物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疗效的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 对1996年5月—2002年11月完成的308例冠脉介入患者进行回顾分析,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62例,稳定型心绞痛158例。结果 手术总成功率为96.1%(296/308例),A型病变成功率99.4%(180/181例);B型病变成功率为95.8%(68/71例);C型病变成功率为85.7%(48/56例),共置入358个支架。单纯PIVA30例,失败12例,其中4例死亡。结论 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尤其是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慢性完全闭塞性冠状动脉病变(CTO)约占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10%~20%,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最大的难题和挑战之一.手术时间长,患者及术者接受的射线量多,手术费用高,成功率低于非闭塞性病变但术后再狭窄率较高.对于病变时间长、严重钙化和病变段较长等患者,成功开通血管并保持较好的长期效果存在更多的问题.手术成功率的提高,有赖于术者临床经验的积累、器械的研究改进以及循证医学的证实和支持.本文就CTO介入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2DE)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患者术前、术后 8周 2DE各指标进行观测并与正常组比较 ,以探讨PCI对心梗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 2 6例接受PCI术的心梗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取 2 0例无心脏疾患者为对照组。PCI组分别于术前 1周内、术后 8周完成各指标的测量 ,将PCI术前与术后 8周及正常组的 2DE各指标进行分析 ,以评估PCI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心梗患者术前 2DE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小轴缩短率明显低于正常组 (P <0 0 1) ,舒末内径、舒末容量、缩末容量、左室重量指数较正常组明显升高 (P <0 0 1或P <0 0 5 ) ,术后 8周与术前比较左室射血分数 ,小轴缩短率、左室舒末内径、左室重量指数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尚无统计学差异 ,缩末容量、舒末容量较术前降低 (P <0 0 5 )。结论 :PCI术可终止或改善缺血与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阻抑或延缓梗塞后的心室重构 ,促进冬眠心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的发病率日趋上升 ,传统的药物治疗疗效差、易复发 ,介入治疗(PCI)是近年来冠心病治疗的一种重要措施。我院自 1996年 4月~ 2 0 0 1年 12月共治疗 2 2 8例 ,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 2 2 8例 ,男 163例 ,女 65例 ;年龄 30~ 78岁 ,平均 (5 6.3± 9.6)岁。 162例为心绞痛患者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86例 (包括劳累合并变异型心绞痛 14例 ) ,合并陈旧性心肌梗塞(OMI)者 2 5例 ;66例为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共有 314支病变血管 ,338处病变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完全闭塞与非闭塞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效果。方法 :对 2 10例患者共 2 93处病变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患者分为完全闭塞组 (6 4例 ,6 9处病变 )和非闭塞组 (14 6例 ,2 2 4处病变 )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效果。结果 :血管最小腔径 :术前闭塞组显著小于非闭塞组 (P <0 .0 0 1) ,而术后则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围手术期并发症 :影像并发症闭塞组显著高于非闭塞组(18.7%vs 6 .8% ,P <0 .0 1) ,但临床并发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7.8%vs.5 .5 % ,P >0 .0 5 ) ;再狭窄及再闭塞 :再狭窄发生率在闭塞组为 2 9.2 % ,非闭塞组 2 4 .8% ,再闭塞则分别为 8.3%和 5 .7% ,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临床终点事件 :闭塞组 2 8.6 % ,非闭塞组 2 5 .2 %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完全闭塞与非闭塞冠状动脉病变支架植入术具有相近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在 2 9例冠状动脉完全闭塞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并探讨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方法 :2 9例患者分为二组。急性组 16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后 <1个月接受PTCA治疗者 ;慢性组 13例 ,为估计冠脉闭塞时间≥ 1个月行PTCA治疗者。分析PTCA的成功率及与冠脉闭塞时间 ,冠脉闭塞局部形态特征的关系。结果 :2 9支闭塞病变经PTCA后 2 2支开通 ,成功率为 75 .9%。急性组成功率为 93.8% (15 /16 ) ;慢性组成功率为 5 3.8% (7/13) ,远低于急性组 (P =0 .0 18)。两组的成功率与冠脉闭塞局部形态特征无关。结论 :PTCA是治疗冠脉闭塞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影响其成功的因素主要为闭塞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对120例成功行PCI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其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基线特征以及随访结果。随访终点为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随访患者中发生心血管事件共29例。PCI术前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在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较长病变,扩张前最小管腔直径(MLD)较小以及C型病变在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患者1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单支病变者。多因素分析示PCI术前患心肌梗死、长病变、多支病变是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风险因子。结论:PCI术前患心肌梗死、多支病变、较长病变、扩张前MLD较小、C型病变是PCI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介入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对21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照影检查,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43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36例。结果 冠脉造影检查心肌梗死82例,造影阳性率为100%;心绞痛80例。造影阳性率为80%;可疑冠心病48例,造影阳性率为19%。左主干及主支病变血管共169支,43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随访545.5年。38枚支架置入36支冠脉病变血管内。随访647年,再狭窄6例,再狭窄率1l%。结论 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冠心病远期疗效肯定。但是有一定的再狭窄率。  相似文献   

16.
蒋靖波  伍于斌  张伟  潘迪光 《医学综述》2009,15(10):1586-1588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8年5月经桡动脉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2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CTO靶血管共28支,平均闭塞时间为(8.7±4.2)个月,按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后置入6F桡动脉鞘,之后再按标准方法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结果24例患者成功完成了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共植入药物洗脱支架25枚。成功率为85.7%(24/28),与我院同期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的31例CTO病例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3/4)的失败病例均是由于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所致。所有病例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CTO安全可行,成功率并不低于经股动脉途径,不失为一个较理想的介入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78例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中皆发现血管急性闭塞或严重内膜剥脱致血管夹层形成闭塞。  相似文献   

18.
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2例具备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的患者,采用经桡动脉穿刺法行右、左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结果:冠状动脉狭窄(50-70)%21例(21/102,占21%),〉75%以上68例(68/102,占67%),68例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50%13例(13/102,占12%),冠状动脉正常25例(25/70,占35.5%)。结论: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可以定性诊断,指导治疗;桡动脉穿刺具有出血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郑朝阳  陈秋雄  盛小刚  李新梅  王侠 《广东医学》2008,29(12):2073-207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冠脉)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成功对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CTO 58例,50例成功开通闭塞冠脉并置入支架,临床随访6~53个月,术后症状消失。术前术后行彩超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 结论 成功的介入治疗可改善冠脉CTO 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