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96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78例,女18例,年龄4d~17岁。新生儿期以胆汁性呕吐为特点。非新生儿期以复发性呕吐、慢性间歇性腹痛及营养不良、发育障碍为主,可出现便秘、腹泻、血便或黄疸等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空肠曲或空肠位置异常和盲肠位置异常等征象,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组均行Ladd's手术,12例绞窄性肠扭转患儿均作肠切除。其余合并症同期手术。术后痊愈87例,治愈率9l例,5例死亡,4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是肠扭转导致肠坏死或合并其它严重畸形。结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对其认识不足,缺乏重视是发生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表现,以提高本病的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证实的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资料。结果消化道造影可见十二指肠与空肠上段位置异常11例,其中十二指肠呈螺旋型下降5例,十二指肠水平段梗阻4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椎右侧2例,钡剂灌肠回盲部位置异常12例。超声检查肠系膜上动静脉关系异常11例,呈漩涡征改变8例。结论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回盲部位置异常及漩涡征是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可作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的诊治措施以及护理体会.方法 对2002年10月~2009年11月笔者所在科收治的11例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诊断1例,术前确诊为10例,11例患者经手术均得以证实.手术均行Ladd's术,9例切除阑尾,平均住院日为10.6 d,均痊愈出院.结论 大龄儿童肠旋转不良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手术治疗以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23例X线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X线检查在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中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X线表现.结果 23例中,腹部平片21例,发现十二指肠梗阻2例,其中"双泡征"1例;全消化道钡餐21例,上消化道钡餐2例,发现十二指肠及空肠起始部不完全梗阻18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旋状"6例,空肠位置异常12例,回肠位置异常8例,盲肠位置异常15例.钡灌肠2例,均发现盲肠位置异常.结论 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旋证、空肠位置异常、回肠位置异常及盲肠位置异常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改变.全消化道钡餐能同时发现上述特征改变,是确诊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在临床上对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的应用和诊断意义.方法:分析该院六年来入院接受治疗的30例小儿肠旋不良并中肠扭转患者的超声诊断图像.结果:在30例患者中,在手术前,有22例患者被诊断出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均出现典型或非典型旋涡,在手术中均被证实.其中11例伴有肠壁增厚、肠腔积液,,6例肠系膜上静脉扩张,3例部分肠断坏死,1例合并空肠狭窄,1例出现腹腔囊性肿块.结论:超声可根据SMV与SMA的位置关系及有无旋涡判断是否存在小儿肠旋转不良并中肠扭转,是患儿的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对及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征性X线表现,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摄有腹部平片和上消化道钡剂造影X线检查,其中5例做钡灌肠X线检查。结果:腹部平片有12例显示胃及十二指肠第一、二段扩张,小肠充气明显减少,7例未见明显异常;上消化道钡剂造影检查可见十二指肠降段或水平段外压性狭窄,狭窄以上肠管及胃扩张9例;十二指肠空肠位置异常7例;肠旋转不良合并中肠扭转2例;空肠位于右侧腹,回肠、回盲部位于左侧腹4例。结论:腹部平片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诊断不大;上消化道造影和钡灌肠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敏感性较高,可作为首选方法,对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为临床医生拟定手术方案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搜集2005年10月~2010年10月经手术证实新生儿肠旋转不良67例,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新生儿肠旋转不良出现典型影像表现"螺旋征""、漩涡征"、回盲部位置异常可明确诊断,肠旋转不良可合并中肠扭转、胃扭转、十二指肠隔膜、十二指肠闭锁、胃隔膜、食道裂孔疝等。结论合并中肠扭转,十二指肠空肠移行处位置异常,回盲部位置异常,高度提示本病。消化道钡餐造影、钡灌肠造影是诊断本病首选方法,64SCT增强扫描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的临床表现、手术方法和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年龄1h~10个月的十二指肠梗阻病例,十二指肠膜式闭锁14例,占25.9%,其中6例合并肠旋转不良;其他型十二指肠闭锁3例,占5%;十二指肠周围异常索带3例,占5%;肠旋转不良22例,占40.7%;环状胰腺12例,占22%,其中4例合并肠旋转不良.伴发其他畸形17例.全组行Ladd's术31例,十二指肠前壁菱形吻合术13例,隔膜切除14例,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2例,异常索带松解术3例.结果 1例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广泛肠坏死患儿术后即自动出院;1例因胎粪性腹膜炎,术中肠管广泛粘连无法手术放弃治疗.其余52病例均治愈出院.结论 先天性十二指肠梗阻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主要病因有肠旋转不良、十二指肠膜式闭锁、环状胰腺,多伴发其他肠道畸形,早期诊断、合理选择手术方法、避免漏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48例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32例,女16例,反复胆汁性呕吐46例,呕吐咖啡样液体4例,血便2例。伴发畸形:十二指肠隔膜3例,美克尔憩室3例,肠系膜囊肿1例,环状胰腺1例,空肠隔膜1例,乳糜腹2例。治愈43例,治愈率89.6%。结论新生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但通过放射学及超声学检查大多可明确诊断。传统的Ladd术治疗效果满意,若无并发其他严重的先天畸形,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方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X线平片、X线钡餐造影和钡剂灌肠诊断选择进行分析。结果平片异常37例,无异常8例。胃肠钡餐造影37例,十二指肠空肠曲位置异常18例;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沿中腹部呈螺旋形下降10例;空肠、小肠分布异常8例;随访至盲升结肠21例均发现盲升结肠异位。钡剂灌肠造影30例,盲肠异位29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可分成两大病理类型:(1)单纯型肠旋转不良9例,无索带肘迫或中肠扭转;(2)复合型肠旋转不良36例,伴有索带压迫或(和)中肠扭转。腹部X线平片异常均为非特异性表现。钡餐造影适合于非完全梗阻病例。钡剂灌肠对十二指肠完全梗阻病例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11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8例与手术结果对照,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其中7例可见“双泡征”,全部病例表现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不过脊柱左侧,十二指肠水平段狭窄;2例十二指肠位于右腹部呈鸟嘴样狭窄,3例中肠螺旋状排列;10例表现为盲肠不在右下腹;1例表现为盲肠位置在右下腹,回盲瓣开口于盲肠右侧。结论十二指肠空肠连接处位置异常、盲肠不在右下腹部者,高度提示本病。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996~2003年12例新生儿期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男10例,女2例,就诊时出生7~75d,平均45d,术前均经泛影葡胺口服及灌肠造影确诊后行Ladd术,附加阑尾切除术。结果本组1例术后并发粘连性肠梗阻二次手术行粘连松解术,其余11例无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 本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并发急性肠扭转所致高位十二指肠的梗阻,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间断性胆汁性呕吐,口服和灌肠的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的最可靠依据。Ladd式手术是本病手术治疗的最佳选择,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造影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手术证实为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X线影像改变.结果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者腹部X线立位平片或透视,多数有"双泡征".钡灌肠检查能显示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消化道碘剂或钡餐造影既能显示空肠上端固定性屈曲或螺旋状下降或空肠上端位置异常,其与十二指肠球在同一平面高度.同时还可以显示空回肠、盲肠、阑尾、升结肠位置异常.结论 钡灌肠或/和钡餐检查对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惠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在肠旋转不良及肠扭转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手术证实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患儿的超声检查资料,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相对比。结果本组术前超声显示肠系膜血管关系异常7例,诊断肠旋转不良5例,超声发现漩涡征,诊断肠扭转2例。结论术前超声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有效方法,超声检测肠系膜上血管的关系及位置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一旦探测到漩涡征即可提示肠扭转,通过早期诊断、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儿章肠旋转不良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肠旋转不良的X线征象,评价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肠旋转不良的X线表现,腹部平片及上消化道钡餐40例,钡灌肠20例。结果:腹部平片发现上消化道梗阻34例,其中4例见空肠异佐征;上消化道钡餐发现十二指肠梗阻37例,屈氏韧带位置异常21例,螺纹征16例;钡灌肠发现盲肠位置异常15例(15/20)。结论:屈氏韧带位置异常、螺纹征及盲肠异性是肠旋转不良的特异性征象;三种X线检查方法结合应用有利于提高肠旋转不良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7.
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术前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12例肠系膜上静脉(SMV)与肠系膜上动脉(SMA)位置关系异常。10例SMV位于SMA左侧,(其中2例出现“漩涡征”),2例SMV位于SMA前方。2例SMV与SMA位置正常(SMV位于SMA右侧),所有患儿均经手术治疗并证实。结论:超声检查肠系膜上血管的位置关系对诊断肠旋转不良有重要价值。发现SMV位于SMA左侧或前方,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出现“漩涡征”则可诊断肠旋转不良合并肠扭转。  相似文献   

18.
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一组1992年1月至2003年4月间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良32例进行分析。结果:32例中新生儿11例,婴儿及儿童21例。平均2.8岁,男:女=2.2:1。X线检查呈典型“双泡征”9例、回盲部位置异常20例。剖腹探查明确诊断4例。全部采用Ladd手术,另加回肠结肠倒侧吻合术1例、肠切除吻合术3例、肠外置术1例。2例新生儿死亡,其余全部治愈。结论:小儿先天性肠旋转不起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新生儿病例,梗阻症状严重,诊断容易;婴儿及儿童病例,症状不典型,容易误诊,间歇性腹痛应常规做钡灌肠检查。Ladd手术效果较好。早期诊治,早期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成人中肠旋转不良致十二指肠梗阻者极为少见.我院曾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女,22岁,因反复间隙性呕吐22年于1998年3月入院.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消瘦,心肺(-),腹呈舟状,腹软,无压痛及包块,肝脾未扪及,肠鸣正常.消化道钡餐摄片显示:整个十二指肠扩张明显,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脊柱右侧,并有一长约3cm纵行狭窄.剖腹探查发现回盲部位于上腹部,十二指肠空肠曲位于右上腹,回肠末端压迫于其前方,并与右侧腹壁有纤维粘连带形成,整个十二指肠扩张明显,肠系膜根部过短,约5cm.术中证实为成人中肠旋转不良致十二指肠梗阻.分离切断粘连带,解除压迫,并将十二指肠空肠曲固定于左上腹后腹膜,将回盲部固定于右下腹侧腹膜,以防肠扭转发生,同时切除阑尾.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呕吐等症状消失,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小儿肠旋转不良的可行性。方法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 ,术前 12例得到超声诊断并经手术证实。结果 :14例肠旋转不良患儿中 ,12例肠系膜上静脉 (SMV)与肠系膜上动脉 (SMA)位置关系异常。 10例SMV位于SMA左侧 ,(其中 2例出现“漩涡征”)。 2例SMV位于SMA前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